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古诗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
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古诗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古诗原文及赏析 篇1
子夜四时歌·冬歌
[唐]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赏析】
这一首是冬歌,通过叙写一个女子连夜赶制征衣的情景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出征在外的亲人的深厚感情。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的方式塑造了思妇的群体形象,那么《冬歌》则集中地刻划了思妇的个体形象,两首诗都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同样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诗人把事件特意安排在运送征衣的驿车即将出发的前夜这一特定的时刻,从而使女主人公一出场就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时间紧迫,征衣尚未完成,她内心的焦急也就可想而知了。别无他法,只有连夜赶制,她多么希望驿车能迟点出发,好让自己能把对亲人的深情厚意,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进征衣里呵! 诗句中虽然没有出现“赶”或“急”这样的字眼,但是通过“明朝”和“一夜”两个时间词的对举,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想象出那个女子焦灼的神情和紧张劳作的情景。在结构上作出的这种精心的安排,不仅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情节性和戏剧性,而且也有力地突出了女主人公可贵的'品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一夜劳作,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但作者不去写女主人公如何裁、如何絮、如何缝等具体过程,而是选取拈针把剪这样一个细小的动作,突出女主人公的感觉——“冷”。这样写有三个好处:一是切合时令。素手抽针已觉寒气逼人,更何况还要握那把冰冷的剪刀。二是写出了女主人公焦急的情态。由于天气寒冷,使本来十分灵巧的双手不那么得心应手了,可是驿车马上要出发了,时间紧迫,这又怎么能不叫女主人公焦急万分呢?三是揭示出女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状态。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亲人所在的边地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车早一点出发。这种效果正是通过拈针把剪这一细小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此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情。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是征夫所在之地。经过一夜的辛劳,征衣赶制出来了,女主人公本可松口气了。可是,一想到离临洮的路程是那样的遥远,不知几日才能把征衣送到亲人的手里,女主人公又情急起来,就担心驿车行进缓慢,误了时间,这急切的一问,包含着女主人公对亲人多么深厚的情意呵!
这首诗的语言自然天成,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不失民歌的风韵。然而表现力却很强,成功地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语浅而情深,词近而意远,表现出诗人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古诗原文及赏析 篇2
原文: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译文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注释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驿:驿馆
驿使:古时用马传递文书的人
絮:装棉
英语翻译: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WINTER
The courier will depart next day, she's told.
She sews a warrior's gown all night.
Her fingers feel the needle cold.
How can she hold the scissors tight?
The work is done, she sends it far away.
When will it reach the town where warriors stay?
赏析: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