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自我、自由、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的三个主题,也是理解李白精神世界的三个关键词语。李白被尊为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思想其实是十分复杂的,李白身上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思想的荟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太白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
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自我、自由、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的三个主题,也是理解李白精神世界的三个关键词语。李白被尊为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思想其实是十分复杂的,李白身上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思想的荟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太白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的诗风著称,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而李白的出现,也同样为中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的诗歌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他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维。
一、自我宽解意识
李白被尊为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思想其实是十分复杂的,李白身上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思想的荟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太白精神”。这种“太白精神”其实是李白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物———即他谁也不相信,他只相信他自己!李白自我意识极强,他总是以个人主观的眼光去期待世界,然而黑暗复杂的现实往往使他天真烂漫的理想瞬间破灭。如何缓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李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在他的诗歌艺术中去解脱自己,安慰自己。这就是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宽解意识。
在每次遭遇现实打击之后,李白都会写一些豪言壮语聊以自 慰,以表示对功利浮名的不屑一顾。他的“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处处流露出潇洒放荡的个性。这种性情始终贯穿着李白的一生。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李校叔书云》中,他写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他晚年经历了三年翰林奉职,“抱金还乡”又流放夜郎之后的心情写照。此时的李白历经了如此多颠沛流离的生活,应该对黑暗的现实彻底死心了。“明朝散发弄扁舟”似乎已明确流露了其归隐江湖的意志,其实不然,这还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李白对于隐居生活的渴慕,有如现代人对大自然的向往,是一种局外人的欣赏的眼光,果真要他们搬回乡村原野去,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的了。李白虽说也试过不短的隐居生活,但他那是“隐以待时”,是为了更好地去“入世”。正因为他不可以真正地去“散发弄扁舟”,他才会在诗歌中大发感慨,用以安慰自己,弥补缺憾。
二、追求无限自由
李白一生不刻意去追名逐利,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利,藐视权贵。他肆无忌惮的嘲笑封建制度下严格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看透官场黑暗的他对自由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他不喜欢被束缚,因此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无限的张力。正是由于李白有着强烈的自由欲求,所以在面对官场的黑暗腐败和人生的不如意时才能以淡泊名利,从容不迫的心态去面对。并且在他整个的人生和创作过程中不断努力与这种困境抗争,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自由意愿,传达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无限向往。对这种困境的体现和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在包含了李白无数痛苦、迷茫以及悔恨的同时,也成为其诗歌最具感染力、震撼力的源泉。李白的诗歌因此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并且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裴多菲曾有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见自由对一个人而言有多么的重要。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面对腐败黑暗的官场,面对人生诸多的不如意,仍然保持着从容不迫淡泊名利的态度,他寄情于山水之间,饮酒作诗,以诗会友,他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自然景物当中。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另外,他的诗歌创作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同样也是基于他对自由的追求。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侧重书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歌的鲜明特点。官场之外的李白,精神的自由是他生存的支点,这种自由让他不受任何的束缚,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的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在那些跳动的文字当中,体现出来的不正是李白那让世人为之动容的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吗?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李白的一生中,抑或是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自由都是极其重要的。
三、浪漫主义情怀
在谈论李白时,我们无法绕过他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无冕之王,独树一帜。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歌中,其思想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李白深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青年时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报负,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并为了理想孜孜以求。“天生我材必有用”便是他坚定理想的真实写照,在他早期的许多诗歌中也大多是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强烈情感。二是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政治上的失意让他郁郁寡欢,他愤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之后的李白便隐居山林,他寄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饮酒纵乐来排遣心中的苦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等,这些歌颂自然的诗句大多都以明朗纯净取胜。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其中融铸着诗人抒发理想追求又不忘关注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这首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中,诗人将想象与夸张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夸张来为想象服务,使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尽情地书写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之后,在结尾处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抗争现实的洪钟巨响便水到渠成,充分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无穷魅力,从而更有代表性的突显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拓展:李白与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赏析
若要给李白来画个像,非写意笔法不能显其神貌,白描则不可。铺七尺长卷,笔落酣情,非一气呵成不能现其风采,气韵顿挫则不可。唯其超拔飘逸与雄奇豪迈,方能称之“谪仙人”,他用手中如掾巨笔奏响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若闻天籁,令人思之,慕之,拜之,神往之,倾倒之。他选择了众星璀璨的“诗唐”,非但没有淹没于群星交会的辉煌,反而成为众星争辉中的焦点。在他身上,浓缩了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李白二字,真是叫人心潮澎湃,难以平复,只觉有一股热流在身躯中滚动,直至头脑昏眩仍无法抑止,于是只能听任在激情中感受诗的王朝古老而又至今生机勃勃的生命律动,在亢奋中朝拜宛若天人的李太白,情之所动处难免言有偏颇,但情真意切方能尽我所言。
唐代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相区别的特色。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的块块疆土,这样一个时代培育出来的人物,或者说,出现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天才,往往是极其富有魅力的。李白的魅力便是那么的动人,象具有不可思议的魔法。他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以及后世许许多多代读者的心。贺知章在长安初次遇到李白,诵《蜀道难》,呼之为“谪仙人”,解下腰佩金龟换酒与之畅饮同欢;杜甫在赴长安应试途中与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仍念念不忘,赞之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寻李白几千里,终于广陵相会,言李白诗曰“鬼出神入”。李白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至于李白被汪伦“千里酒家,百里桃林”的文字游戏所骗应邀,临别却仍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与踏歌相送的汪伦,更可以看出唐人所普遍具有的浪漫气质。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张扬个性的条件。
李白的诗里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盛大为美似乎已成为唐代诗人创作精神中的支柱。或儒或道或侠或禅,种种表现之下,有一个基点,那就是诗人们内心中无比崇高的对壮美的向往。无论是理性冷静的儒学家,还是超脱凡俗的道学家,无论是豪迈勇武的仗剑侠士,还是玄而又玄的带发禅师,一旦出现在唐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就全都不可避免的固执起来,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诗歌中屏弃某一种风格,如儒家没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侠客没有禅师的出世之心,可是却却不能违背这个时代如此统一的审美观。这样一种环境所造就的诗人,笔下自会大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他们并不是没有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只要将李白的愁与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一比,就会觉得李白愁得有力,愁得健康,愁得有气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愁中自有一段唐人风流。
正是这种俯仰天地的慷慨大气之情怀,形成了唐代诗人共有的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与气质风貌。“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入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的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正如皮日休所说,李白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刘枣强碑》)李白以及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们把建功立业,实现理想抱负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社会政治与诗歌文学融会到了一起。李白抱着宏伟的抱负,欲“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悄然隐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名遂──身退”成了李白为首的唐代诗人们共同向往的理想人生模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这种倾向是毫不隐晦,显而易见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李白的《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这简直就是一份人生理想的宣言书。虽然李白的一生在政治上只有短暂的辉煌,但却从没有放弃过他的雄心壮志与理想抱负。以至于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其实他能不试而举并名动君主,在旁人看来似乎是“平步青云”,虽只是个无实权的“供奉翰林”,但足以显亲扬名了。李白却在朝廷的生活中体味到了官场的复杂,直至“五噫出西京”。与其说政治上的失意委屈了一个李白,不如说是成就了一个文学上的李白。作为唐代的灵魂,他已经超越了世俗对文学,政治,经济等等的划分,他的具体的人生道路,或是布衣或是卿相,或是文人或是将军,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他留下的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形象,足以光耀千秋,泽被后世,这已经够了。唐代的时代画卷中有不少同类的形象,他们共同铸造了唐代精神的灵魂。
唐代诗歌之所以气象万千,在于唐代政治的开明与开放。一旦政治对思想的禁锢和束缚减弱,社会环境宽松,那么人的思想就会自由起来。不但是个人的思想没有了箍箍,各种流派的思想的交流也更加自由与深入,最后互相的渗透同化,这种情况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就是丰富多彩,表现在人的个性方面就是博大精深。在李白的身上,就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所以说,李白的思想不胜在多样而胜在健全,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不胜在丰富而胜在完整。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