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耕地简报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撂荒 耕地

管理员

摘要:

撂荒耕地简报范文(通用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简报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简报一般都有固定的报头,包括简报的名称、期号、编发单位、发行日期、保密等级和编号。那么一般简报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撂荒耕地简报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

撂荒耕地简报范文(通用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简报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简报一般都有固定的报头,包括简报的名称、期号、编发单位、发行日期、保密等级和编号。那么一般简报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撂荒耕地简报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撂荒耕地简报1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华池县多措并举,统筹谋划,积极开展撂荒地排查整治工作,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压责任,促落实。为全面掌握全县撂荒地基本情况,确保农村耕地撂荒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县上及时召开了撂荒地专项整治推进会,并按照省、市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及时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自然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为成员的华池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同时,下发了《华池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及整治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精摸排,清底数。为扎实有效清理整治撂荒地,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配合,充分发挥乡镇、村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逐村逐户、逐地逐块摸清底数,区分地块性质,查清撂荒原因,厘清撂荒面积、承包关系、耕种现状等情况,建立撂荒地信息台账。对已整治的注明整治途径和种植作物,把数字落实到地块、落实到人头,做到数实相符、底数清楚。经实地核查,全县实际未耕种面积为24.55万亩(自然资源局“三调”数据),2020年至2021年已整治5.01万亩,实际相差19.54万亩,其中:图斑显示未耕种,实际种植作物的是141726.62亩,退耕还林8472.39亩,林草地16566.98亩,林区174.78亩,油田、光伏、自来水厂征用地2114.1亩,养殖场所用地1.5亩,外省地界61.1亩,其他(荒坡烂洼、地埂、庄基、公路、坟墓) 12152.53 亩,目前未整治的'撂荒地14130亩。

  广宣传,齐参与。坚持把宣传发动群众作为撂荒地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撂荒地整治和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以及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复耕工作推进到哪里、政策宣传就跟进到哪里”,竖起撂荒地整治“风向标”,充分调动承包农户自主复垦复耕的积极性。至目前,共播放遏制耕地撂荒消息1.4万余条、发放告知书2.1万余份、悬挂横幅30余条。

  户施策,保复耕。对摸排出的撂荒地,实行“一户一策”“一地一策”,探索“农户自愿、亲友代管、合作社土地流转”的复耕新模式,鼓励有劳力的农户在自行复耕的基础上,对整户外出、无劳力、土地耕种条件差以及因土地产出效益低不愿耕种的农户,采取动员农户将土地交由亲友托管代耕、动员农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等方式,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快速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确保粮食供应。

  撂荒耕地简报2

  今年以来,景泰县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来抓,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确保现有耕地应种尽种,为农民致富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撂荒地里孕育新希望

  初夏时节,景泰县草窝滩镇北面的兰飞农场里,绿油油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姿。另一边,大型机械来回穿梭,深翻后的土地开出一垄一垄的“黄土花”。经验丰富的`老农说,再经过浇水、覆土,土壤变得疏松后就能种油葵了。

  景泰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干旱山区土地撂荒严重。部分偏远山区的村庄移民搬迁至灌区,原居住区域耕地多年无人耕种,也成了撂荒地。

  记者从景泰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景泰县承包地确权面积104.74万亩。根据核查统计,实际撂荒地14.81万亩(包括盐碱地1.2万亩、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的旱地2.58万亩、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0.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撂荒8.75万亩。

  撂荒地整治刻不容缓。景泰县出台《景泰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景泰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6个督导专班,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盯住抓、部门乡镇具体抓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一地一策”推进撂荒地整治

  在掌握撂荒地底子的基础上,景泰县认真分析撂荒原因,紧盯整片撂荒等重点区域,精准“把脉”,提出“复耕复种一批、集中流转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兜底托管一批、改善提升一批”,“一地一策”激活土地要素。

  一条山镇现有耕地64566亩,其中撂荒地2689亩,主要分布在兰化农场、兰炼农场、兰石农场、长风农场等33个驻景农场,土地盐碱化严重。

  针对驻景农场管理现状和农业发展实际,一条山镇建立了撂荒土地电子台账,绘制了耕地撂荒地分布图,通过多重手段“盘活”土地资源,让闲置多年的土地重焕“新生”。

  一条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光英说:“我们对农场没发包出去的地,集中划片,流转给合作社或者是种植大户进行集中整治。对盐碱比较严重、排水还不够畅的地,由镇政府牵头,对土地进行深翻、晾晒,打磨之后种植石叶草等比较耐碱的作物,逐年逐步进行改善,有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长风农场负责人郝龙告诉记者,长风农场前几年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弃耕600余亩土地。排碱渠现在已修好,土地碱化有所好转,他们响应政府撂荒地整治政策,对内号召职工进行弃耕地复耕,已经种植了300余亩,剩余弃耕地对外流转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

  据了解,截至目前,一条山镇已整治撂荒地1628.21亩,占撂荒地总数的61%。在主体复耕方面,已对接农场总公司三联景泰农牧公司,5月份开始试种石叶草。

  复耕复种正当时

  田家勤力作,蓑笠事春耕。景泰县各乡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整治撂荒地政策,利用春耕时机,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和微信群,多层次全覆盖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农民既明确土地经营权利,又明白保护耕地义务。

  同时,景泰县大力推行耕地保护补贴、产业扶贫、农业产业扶持等国家涉农惠农政策与耕地种植直接挂钩,做到“谁种补谁、多种多补、不种不补”,激发农户种地热情;对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动员农户“谁的孩子谁抱”,将耕地交由亲友代耕代种,避免耕地撂荒;对无人耕种的撂荒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整治托管,整治后返还给农户或流转给经营主体。

  此外,景泰县把土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作为撂荒土地复垦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旱变水”工程,兴建各类调蓄水库,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结合,对积极参与撂荒地复垦、流转面积大的经营主体,在流转费用优惠、奖补资金申报、项目争取上给予支持。

  截至目前,景泰县通过整治改造、土地流转、村集体收回等措施,已整治撂荒地11.43万亩,整治率达到77.18%,复耕复种4.62万亩。

  撂荒耕地简报3

  今年以来,先锋镇认真贯彻上级要求部署,通过试点示范、政策支持、激励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增强农民撂荒土地整治复耕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压紧压实责任。一是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以动员会、专题会、推进会形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镇村两级主体责任,及时推动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制定印发了《先锋镇撂荒土地整治工作方案》,形成网格化、全覆盖的工作机制。

  统筹协调到位。先锋镇坚持“分类施策、综合治理”的原则,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撂荒土地进行登记造册,因村制宜,分类施策。一方面鼓励和引导有耕种能力的群众复耕复种,另一方面动员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代耕代种,解决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的`撂荒问题。

  强化宣传教育。结合《仪陇县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广泛宣传,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荒地耕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增强爱惜土地、种好土地的自觉性,激发农民群众种地热情,引导群众有序复耕复种。

  发挥榜样作用。在翻身村建立面积百余亩的示范点,为全镇撂荒土地整治树立了标杆样板,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充分调动了村民整治撂荒地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为实现“荒地变良田”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打下了有效基础。

  撂荒耕地简报4

  4月8日,我局召开了惠东县2022年早造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推进会,各镇(街道、区)分管领导、农办主任等参加会议,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小明同志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永茂同志通报各镇(含街道、区,下同)早造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目前完成情况,并对早造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补助申报方法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迎检台账编制方法进行培训指导。

  会上,根据当前各镇政府(含街道办、管委会,下同)2022年早造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完成情况(据统计,截至4月8日,全县2022年早造撂荒耕地复耕备耕面积已达10996.13亩),对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且完成任务进度快的高潭镇、宝口镇、吉隆镇,给予通报表扬;九龙峰、安墩、多祝、白盆珠镇任务重,完成进度较慢,给予通报批评。

  会议强调,一是耕地撂荒问题是市委乡村振兴专项巡查反馈意见中一项重要的急需整改的问题,各镇政府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参会的`各镇分管领导会后要迅速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会议内容,接下来县政府还将对进度偏慢的几个镇召开“小灶会”推动工作;二是各镇要建立挂图作战图,采取强有力措施,复耕一块,核销一块,全面完成县下达各镇的复耕复种任务;三是各镇要加强交流学习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先进经验,通过印发简报、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加强宣传,以点带面,营造良好氛围。

  撂荒耕地简报5

  又是一年春光好,天水大地处处都是农民辛勤耕耘的图景。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切实守住耕地红线,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去年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系统边排摸、边整治,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37万亩撂荒地披上了“绿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该如何有效利用耕地资源,让撂荒地变为丰收“粮袋子”,为农民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我市正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

  春耕正当时撂荒地里农事忙

  春风吹过天水大地,处处都是耕耘播种的欢歌。4月初的武山县鸳鸯镇,田间地头人头攒动、机器轰鸣,随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开着旋耕机在耕地,有的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起垄覆膜,忙碌的人群和银白色的地膜绘出了一幅独特的春日乡村图景。

  “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老人又不懂农业机械,所以一些土地就没人种了。”费山村驻村干部杜子龙说,今年村上与农户签订了协议,采取代耕代管的方式对撂荒地进行开垦。

  通过进行代耕代管的方式,不仅能提高村集体经济的实力,还能通过整治将撂荒地改善为良田,并且能吸纳农户务工增加收入。“我们初步计划在这块区域种植粮食和中药材,如果发展得好,村民看到收益后想自己种,那村上将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他们如果不想自己种,村上可以继续代耕代管,为群众支付租金,并吸纳他们务工。”杜子龙说。

  鸳鸯镇副镇长李福海表示,要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遏制耕地撂荒,鼓励复耕复种,让“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焕发新活力。

  随着近日天气转暖,像武山县鸳鸯镇这样的春耕春播图景在我市随处可见。目前我市春耕生产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各乡镇积极组织部署,掀起了撂荒地整治高潮,让“农忙曲”奏响在田间地头。

  秦州区杨家寺镇科学规划、精准发力,组织人员深入农田地块摸底统计,走村入户宣传撂荒复耕复种以及产业扶持等相关惠农政策,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复种。同时,镇政府还积极引导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对成片的撂荒地进行开垦种植,规模化经营、连片打造,实现撂荒地“变废为宝”。

  甘谷县磐安镇则是坚持集中整治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义务覆膜志愿服务行动,调运大型机械对集中连片区域进行集中耕种。同时,组织镇村干部通过入户走访、播放录音、发放公告及告知书等方式,对群众开展政策宣讲,动员农户对分散撂荒地及时进行复垦复耕,以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产量“只增不减”。

  “为切实守住耕地红线,稳定粮食面积,保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我市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各类文件精神,抓住稳定粮食生产这个核心,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部署,构建工作合力,分类施策,有序推进撂荒地整治。”天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我市各县区相继出台整治撂荒地措施,“沉睡”的土地已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在我市山野阡陌之间,火热的春播春耕工作已进入尾声,那些充满希望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正在孕育,乡村振兴的`春风也将迅速吹绿天水大地。

  机械化助力跑出农业发展“加速度”

  为遏制耕地“撂荒”现象,挖掘保供潜力,去年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自那时起,全市消除农村撂荒地的战役彻底打响,而在这场战役中,农用机械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前种地全靠肩挑背扛,一些山地路也不好走,没有牲口的家庭要种地确实费事儿。但现在不一样了,产业路修得好,旋耕机能直接开进田间地头,一台机器一上午就能耕十几亩地,不仅速度快,而且地翻得也深,种啥都长得好。”说起农业机械的好处,秦州区齐寿镇村民何平连连称赞。

  连日来,齐寿镇对区域内闲置、撂荒土地进行地毯式排摸,并在摸清耕地撂荒底数的基础上,动员镇村社三级力量积极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

  “撂荒地整治用的都是大型机械进场作业,但由于很多荒地长时间无人管护,野草和灌木较多,影响了机械使用。”齐寿镇政府一干部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撂荒地整治效率,村干部拿起镰刀、锄头与群众一起上阵除草,除过草的荒地在大型机械进场作业时很快就翻耕一新,为粮食作物的种植做好了前期准备。

  如今,利用旋耕机翻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我市一些乡镇就连覆膜、喷洒农药也已实现了机械化。

  “双垄沟播玉米覆膜技术能结合玉米生理特性与自然降水规律,通过集雨和保墒措施的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在玉米种植上得以有效利用,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在秦安县兴丰镇阳刘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撂荒地被翻耕后即将种上玉米,为了提前保墒,覆膜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开展中,只见一台覆膜机在翻耕好的田地里来回穿梭,一会儿工夫已经覆了好几垄。

  武山县桦林镇寨子村曾有不少撂荒地,后来村里发展起了水果玉米种植产业,不仅让土地有了生机,也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甜”。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寨子村的水果玉米不仅成为富民的主要产业,还实现了机械化种植,从翻耕到覆膜全都是机械完成,就连喷洒农药也是用无人机。

  “以前种地靠一头老黄牛,20多亩地要耕一个月才能翻完。现在都是用机器来种,村里的合作社有大型拖拉机、铺膜机,一天就能种20亩地。另外,机器还能点播、施肥,就连秸秆也是机器收割后打包成饲料,除了掰玉米,其他全部实现机械化。效率高,收益高,人也更加轻松。”寨子村村民闫富荣感慨地说。

  随着农业生产“机器换人”步伐的加快,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家住秦州区天水镇的胡金全是一名农机手,近段时间随着天气转暖,到处掀起春耕热潮,他每天都很忙碌。

  “为了更好地开展作业,政府不仅给我们有购买农机的补贴,还专门组织大家进行了技术培训,现在是农业生产旺季,活都已经排到半个月以后了。”胡金全说,农业机械化不仅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也让自己实现了增收致富。

  让土地“生金”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而土地则是发展农业产业的第一要素。《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平原地区撂荒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丘陵地区撂荒地宜粮则粮、宜特则特。

  该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撂荒地资源,让土地发挥其应有价值,助农民增收,促农业发展?清水县草川铺镇冯山村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冯山村地处高寒阴湿地带,光照时间长、无霜期短,曾因野生动物侵害等多种原因,村里很多土地被撂荒,村民们也纷纷外出务工。后来,因当地气候适宜种植蚕豆,加之野猪不喜食蚕豆,冯山村一些村民便开始种植蚕豆。

  起初,冯山村的蚕豆收获以后会统一销往河北等地,但2020年蚕豆市场行情不好,出现了滞销。后来,村里的代办冯旭东与村委会商议决定办蚕豆加工车间,延长产业链实现增助农收。如今,蚕豆加工车间的建成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还每年能为村集体分红3.6万元,为村里10户家庭分红9000元。

  随着村里发展起了蚕豆产业,冯山村的土地也变得炙手可热。“去年村集体经济流转复耕了600多亩撂荒地种植蚕豆,取得了良好收益,今年村里要继续开耕1000亩撂荒地种植蚕豆和万寿菊,合作社也打算流转2000亩地。”冯山村村支书冯建新说,撂荒地整治后不仅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能作为试验田探索出更多适宜当地发展的农业产业。

  随着蚕豆产业的快速发展,草川铺镇也在不断扩大蚕豆种植规模。去年全镇共种植蚕豆3700亩,年产量达700多吨,今年全镇计划种植10000亩,预计年产量在2000吨左右,蚕豆产业的经济效益正在稳步提升。

  “每亩蚕豆产量能达到400到500斤,按照每斤2.5元计算,每亩地能产生收益1000多元,之前村民因为担心卖不出去,种植面积小,现在村里有了加工车间,各村也都承担了蚕豆种植任务,群众种多少合作社就能收多少。”草川铺镇副镇长张晓翼说,因为不愁销路,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今年就有不少村民打算将撂荒地复垦后种蚕豆。

  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如今的“致富田”。冯山村蚕豆加工车间负责人冯旭东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增加检验设备、人员等,进行蚕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然后利用线下线上销售渠道,真正将“草川蚕豆”品牌做起来,开拓标准化生产和网络销售新局面。

  深挖土地潜力,助力乡村振兴。可以说撂荒地整治激活了农业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通过开展撂荒地整治,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