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读后感 了不起

管理员

摘要: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通用2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了不起的我》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  这本书是前段时间参加心理B……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通用2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了不起的我》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

  这本书是前段时间参加心理B证课程结业时,龙岗区进修学校肖红春校长推荐给我们学员阅读。

  作者陈海贤是一位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拥有13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6000多位来访者。知乎高人气“新知青年”、“得到”多个专栏主理人。他的课程收听人次超过500万。

  作者在一个机遇下和“得到”策划人罗振宇讨论到关于“中国有这么多上进心、有自我发展动力的人缺乏好的心理学产品的指导”的问题,决定接受挑战,着力思考并提供工具和方法帮助人实现有效转变。

  运用行为科学、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和成人发展的`诸多心理学理论,并整合自身13年心理咨询经验和思考。成本书的全新理论——自我发展心理学。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2

  想早睡,结果熬到眼睛都睁不开了才放下手机,狠狠批评自己,但却屡教不改。

  《了不起的我》里面有一章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作者借用了《象与骑象人》人里的那个比喻来作解释(大象代表感性,骑象人代表理性,骑象人是无法控制大象的)。大象的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自责是我们在用焦虑、恐惧触动,但这种情感却不会让我们发生改变。因为熬夜是应对焦虑和压力产生的。自责会增加更多的焦虑和压力,大象只能急得团团转,破罐子破摔,于是陷入了一个“放纵——自责——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

  那什么情绪能促进大象改变呢?爱和期待。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他的心理咨询老师非常严厉,第一年的时候,他学习的士气很低落,看到学习材料就犯怵,有一天老师说我不停地批评你们,是希望你们能突破自己。从那天开始,压力变成了动力,他有了一种“我能做得更好”的自我期许。

  对于这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做的事情不好,或者是让别人不开心了,我会把错误原因归咎于自己,经常会陷入到低落情绪中。一低落就更加自责,觉得都是自作自受,活该,感觉好像心里住了一个教导主任,一旦独处,就不停地批评我,因此一旦不开心就会沉寂很长时间。

  特别明显的例子是,我暴食很严重,家里有多少东西,我会吃多少东西,吃完会觉得自己连食欲都控制不了,真是太失败了,但是这种自责没有让我控制住饮食。

  学心理学的朋友告诉我,我低落情绪的一个原因是自我认同比较低,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她告诉我,一旦有批评的声音,就要让那个声音“shutup”。同时要去寻找自己的优点。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声音很强烈,“我”唯唯诺诺,于是我借用那个朋友的.那个“shutup”来回应声音的批评声。随着这个练习越来越多,“我”的力量也慢慢变得强大。暴食,熬夜的习惯也慢慢缓解了。这个练习我也会一直做下去,批评和自责无济于事,对自己的爱和期待才会给予自己力量,让自己有勇气做出改变。

  如果下次想要改变一个不好的习惯,记得不要批评自己,给自己多一点爱和期待吧。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3

  自己才是那个推动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没有学会为自己鼓掌,就不能为自己的进步寻找空间,就不能接收那个不一样的自己。---致敬自己。

  从头至尾阅读了陈海贤老师的精品之作《了不起的我》,加上复盘和审视自我的时间一共大约三周吧。

  想购买这本书的冲动是因为“得到”的一句推文:每个人都可以了不起,你差的也许只是这本书。

  确实啊,谁不想了不起呢,谁不想与众不同,谁不想当堂入室,谁不想登峰造极?可是我们面对的困境是什么呢?

  可能是以下这几条吧:我总想改变,可我不知道从何改起;我想做的事,它似乎离我很远;走了几步,发现很累,总想退回去;等等。我们甚至能举出很多很多种理由告诉自己,我想改变可是改不成。

  我自己何尝不是这样的,稳定但不忙碌的工作,不多但是够生活的工资,甜美但是不出彩的爱情,慵懒但是不甘心的人生。

  1.放弃那些焦虑式焦虑

  自从听了那个“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我也学会了一个词叫“焦虑”,焦虑什么呢?焦虑的是别人都在拼命的工作赚钱,而我还在不紧不慢的上班;焦虑的是别人都是精英和专家,而我还是单位里的那只咸鱼;焦虑的是别人都住上了豪华的别墅,而我还蜗居在那个小房间里。

  焦虑让我难受,焦虑让我心烦,焦虑让我不舒服,焦虑让我很焦虑。可是这些焦虑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焦虑,还是别人灌输给我的焦虑呢。

  后来我发现,那些用几句话就能让你焦虑的焦虑根本不是生活给你的焦虑,而是自己给自己的焦虑。

  真正把我们陷入困境的是我们自己,而真正能让我们脱离苦海的也是自己。

  所以我希望先给自己鼓鼓掌,你做的很好了,虽然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但是你不需要焦虑,因为你已经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一刻都没有停歇。

  2.我们认识自己吗?

  《了不起的我》一书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人改变的过程,或者说发展的过程。从行为的改变到思维的进化,到关系的转化,到跨越人生的瓶颈,最后绘制人生的地图。

  用这个如此短小的篇幅去解释清楚那些完全转变的过程,不只是办不到,而且是不负责任,那些用几分钟给你讲清楚的道理,你也很快会忘记,因为书和书里内容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去死记硬背,背下了那么多生活准则一样不会生活的我们其实都忘记了,书是为了给我们启发而出现的。所以我只想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在我理解,那些声称能让你用10几分钟就听懂一本书的做法无异于密集的知识轰炸,最后给你留下的只有只言片语和那些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高级”词汇。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改变?首先,认清楚自己,我们是真的不了解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期盼出现那么一个职业测试,或者那样一个人生导师,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应该怎么选择,是坚守现在的岗位,还是换一份工作;是继续着这份感情,还是寻找其他的慰藉;是坚守自己的底线,还是为了生活打破原则。但是,真的没有这个人,即便是有,也真的很难遇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该怎么办?自己当自己的伯乐。

  尝试从自己的生活去客观分析,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尝试从自己做过的那些事里找到,那些我们做着会觉得很踏实的事情;尝试自己去寻找,这样的感情是否值得我们珍惜。那些生活的感受是自己的`,那些生活的体会是自己的,只有你自己能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也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认识自己不是单纯去看今天高兴还是不高兴,而是品味在那些关键节点之后的感受,你是因为发言后悔,还是因为沉默而伤悲;你是想要表现自己却任然闭口不言;你是本来想和他相守一生,但是却说了那么多话语伤害了他?如果你每次都后悔,每次都难过,那你应该开始尝试改变自己,尝试去做那个和平常不一样的自己,在又一次出现了这个关键节点的时候,果敢发言试一试,别说那些伤人的话试一试,你要做一些改变。做了这些改变之后,你再去体会,自己是觉得后悔,还是不后悔,前后的反差会更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让你喜悦的事情。从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去尝试改变,积跬步为千里。但是我还是想再强调一遍,不论你的结论是什么,还是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才是一切的开始。

  3.放弃那些所谓的捷径

  我们也总想找到一些生活的捷径,找到那些快速上升的通道,找到那些快速赚钱的渠道,找到那些快速积累的资源。可是捷径真的存在吗?存在,但是那些捷径不是能让我们快速到达的道路,而是那些能让我们开心通过的道路。我们不仅能收获那个目标,还能收获沿途的风景。

  随着我们的尝试,我们会发现生活不止眼前的氤氲,还有那么明媚的阳光;生活不止焦虑,还有那么多让我们心动的时刻;生活不止困境,还有那些破局而出的勇气。

  忘记那些捷径吧,走上“捷径"的路会一再让我们陷入这样或那样的泥淖。做出的那一点点改变,也许就是走向未来的你的捷径,找到的那一点点欢愉,就是你在路上能看到的风景。

  4.有些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定要经历的

  我们总想让那些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经历尽快过去,可是在那些改变过程中该经历的痛苦和煎熬是一定要经历的。

  无论是你准备换工作,还是准备做副业;是准备结束一段感情,开始一段新的感情。那些在这个过程里需要经历的经济不稳定、情绪不稳定、感情不稳定,都是这个过程里必须经历的事情。人的本能反应是让我们回到原来的那个状态,回到那个一直习惯的状态,可是即便你现在的退出,回去的那个过去状态,也不是过去的那个过去了。

  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我们要接受,就像接受自己一样,接受这个过程里的风险和未知。虽然我们困苦,但是这不就是那片我们一直想斩破的荆棘吗,我们当初拼尽全力的想改变,这些就是我们改变途中的那块垫脚石,只有经过了它,你才能看到那个未来的自己。

  对我而言,接受自己,就是最重要的那件事。接受自己,你才能看清自己;接受自己,你才能找到那些让你真正觉得踏实觉得幸福的事;接收自己,才能忘记那些捷径;接收自己,才能经历那些你曾经不想的经历。

  接受自己,爱自己,致敬自己,成为那个期待的自己,愿你一切遂心如愿。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4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更像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延伸。其中关于改变自己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课题分离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在改变这一点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改变的四个步骤和改变的四大原则,让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更贴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与《被讨厌的勇气》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阐述道理不同,《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老师结合了13年的工作经验与6000多来访者的案例实践,将真实的故事穿插其中,更加巩固了理论的专业性,也增长了读者对其方法的信心。与容易被人诟病的盲目的勇气不同,了不起的我更倾向于发现自我内在的潜在能量,用更加理性科学的方式完成自我蜕变。

  开启改变的4个步骤

  一、改变,每个人都有选择(不找借口)

  二、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的经验(切身体会)

  三、重新认识心理舒适区(跳出舒适圈)

  四、看清自己内心的恐惧(不逃避)

  总听人说,我只能这样,我没有别的选择。我们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吗?很显然这种直接否定式的答案往往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思维被限制住了确实是难以改变的。开启改变这一部分的论点在书中是很出彩的部分,用了很多案例的例证,非常建议看原书这一阶段中的内容。会让你有全新的感受。

  实现改变的4大原则

  一、检验人生假设。“对比真实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新行为,测试基本假设。对比真实情况,看和原先设想的有什么不同。”书中的假设是,如果在会议中提出不同的意见,就会被别人排斥。然后尝试表达意见,看是否和假设一致。这样就会产生新的经验,让之前的假设崩塌,让改变拥有可能。

  二、小步子原理。迈出第一步很重要。这并不是一个会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这也是常说的先定个小目标,很好理解了。

  三、培养环境场。外部环境给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给自己的改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四、情感触动。不同于以往的焦虑和恐惧激发潜能。《了不起的我》的观点是,改变的关键在于爱和期待。焦虑和恐惧可能会让内心更加烦躁,内疚和自责也容易让人破罐子破摔。能够懂得把别人的严厉和批评,自化为对方的爱与期待,也是能够驱动改变的重要动力。这一点也与阿德勒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的目标不谋而合。

  发展成长型心智的3种方法

  一、培养以目标为导向的创造性思维(弥补现实和目标间的鸿沟)

  二、控制两分法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动力(专注精进,顺其自然)

  三、掌握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正念思维)

  其实这一部分也有别的书更加详细的阐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中就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推荐感兴趣的人进一步接触。因为思维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没有哪个人是绝对的固定型思维的人或成长型思维的人,只是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人们的认识方式和应对方式的不同,也体现出思维模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有意识的减少固定型思维的干扰,努力尝试更多的成长型思指导的行为,这也是一个漫长磨合渐进的过程。

  关于转折期

  目标感和人际关系的意义感缺失,会容易让人陷入迷茫的状态。迷茫的典型心理反应有:试图回到过去,想要尽快结束迷茫达到未来,和敏感。

  迷茫期的敏感不是简单的矫情或抑郁,是因为在新旧交替阶段,人们获得了一种空间,这种空间让他们可以和更广阔的的精神领域建立联系,能让他们从更本质的视角来审视生活。迷茫期虽然焦虑痛苦,但也能清理掉旧的意义,让新的意义慢慢成长出来,看似痛苦,但也不断积蓄着重生的力量。重建全新的自我伴随着一定的偶然和意外,也意味着另起炉灶。重生就是要让生命中那些原本已经腐朽的东西在变动中成功脱离,把最有活力的部分保留下来。剩下的就是重新出发,直到下一次转变的到来。

  其实很怕上面大段大段的说理吓跑一堆人。书中的描写手法其实非常接地气,适合全年龄段的人看,老少皆宜。这是一本我曾经想作为婚宴伴手礼送给所有来宾的书。碍于时间紧迫最终没有实现。(其实也担心会被当做是毒鸡汤,被丢在杂物堆,或吃泡面时顺手当成碗垫子……)自己也是在很多次的选择和改变之前犹豫不决,往往最终作罢。每一个疑虑的瞬间,去抛开你那些个该死的畏畏缩缩的犹疑,回过头,每一个小小的骄傲都值得计入你的成功日记,让你骄傲的看到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5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是本书的开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因此我多次在脑海里回响着它。在我愤怒的时候回响;在我孤独的时候回响;在我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响;在我发呆的时候也回响。但是它太长了,并不适合座右铭,不然,也许我会把它当做人生中的第一个座右铭。

  其实,我并没有买过这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是在“榕树下”读完它的。至于为什么要读它,这还要从村上春树先生说起。那会儿我正疯狂的迷着这位日本作家,已囫囵吞枣的看完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等诸多代表作。

  “他的文字,任何时候把段落里的每一句单独拆开都值得让人细细阅读。”后者对他如是评价。为此,我专程搜索这部面世多年的经典之作。

  说老实话,第一遍,是看得很不认真的,也没怎么看懂。当时就觉得,没有村上先生讲的那么传奇啊。时隔多年,我有幸又读了一遍实体书,兴许是心境更为笃定,兴许是岁月的打磨,这么一看,还看出了不少感慨。

  从我的理解,这是一篇关于典型的“美国梦”的佳作,小说里,有人如梦方醒,及时退出;有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亦或者是不愿自拔。主人翁盖茨比,自命不凡,私自将名字改为盖茨比,即英文上帝之子的缩写。他一直积极的追求着他所向往的东西,从青年时代烟酒不沾、制定生活作息表,到参军报国奉献青春,再到不择手段、富甲一方,并仍旧不屈不挠的追求着黛西。

  他代表了一代美国人,那个时代,人人都认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只要肯牺牲就一定有转机。当时的人们从五湖四海移民到北美这块遍地黄金的“应许之地”,仿佛这里是人间伊甸园,是冒险者的热土,是旧国弃子的`避难所,是所有梦想家的乐园。

  但是金融危机浇醒了他们的梦幻,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碎他们的憧憬。很多人赖以维系的信仰崩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并由此构筑起了阶层流通的高墙,底层人民唯有不择手段,违反法律,方能实现“破墙”而入,才能进入上层人物的视野。

  最让作者心碎的,是连爱情这个人类最为崇高纯洁的感情圣地,也被俗世轻而易举的所侵染、玷污。写到这里,似乎发觉这边书的负能量过重了,其实也不然,虽然有人说“少不读盖茨比”,但也言过其实。

  很多时候,这本书就是在描写社会、描写人性,同时又在褒贬社会、褒贬人性。年轻的社会,总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早期的美国如是,建国后的中国也如是。这样的社会总是平等又充满激情,人人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各行各业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但是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如人的肌体,人体细胞更新周期一般为 20—200天,大约每6—7年就要全部更换成新的细胞。生命就是细胞更新换代不断延续的过程,即新陈代谢。当社会组织步入中年,又会产生诸多阻碍社会阶层流通的因素。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社会顶层设计了,并以制度的形势固定下来,在维持社会团结的前提下,尽量实现最大的公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正是对这样一个理想型社会的憧憬和追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要鼓励一个又一个的“盖茨比”,不忘初心,逆流勇进,冲破一层又一层的“樊篱”,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我们的大“复兴”!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6

  去年在某平台购买《了不起的我》,刚开始翻几页以为是那种灌鸡汤的书籍,就直接放回了书架上。本周利用清晨宁静的时间拿出来重新阅读,发现这本书非常硬核,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我们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什么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樊登老师在一次分享中提到,真正了不起的人是“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太锋利的东西保持不了太长的时间,但是如果能够圆润光滑,和光同尘,走到哪别人都看不出来,那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所以要成为了不起的人,其实是一场人生的修为。

  自我发展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大家都会逐步从后浪变成前浪,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说生活方面,工作方面,家庭方面等,很多问题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意识层面。我着重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1、行为的改变

  如何走出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如何通过打破自己的内心假设来进行自我改变。首先要找到自己内心的隐含假设,并且打破隐藏假设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蜕变。比如说你想减肥,那很多人心理预设就是,我就是肥胖型的,无论如何就减不下来,如果说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就真的很难去减肥成功,但是如果打破这种意识,就可以接受科学的办法去减肥,那最后有机会能够实现自我改变。所以说,当我们要实现自我改变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个隐含假设,并且打破他。

  2、关系的`发展

  书中重点从人际关系方面切入,来剖析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建议。我们在职场或生活中,很多关系是纠缠不清的,大家总会觉得我为你付出了很多,那你却没有理解或没有付出,大家都很不开心。我曾经就吃过这样的亏,因为不好意思拒绝,硬着头皮去承受不应该自己承受的责任。本书有一个经典的方法论,叫“课题分离”。人和人之间应该有边界,你完成你的课题,我完成我的课题。比如说别人在请求帮忙的时候,请求帮忙是别人的行为,拒绝或者是接受是我的行为,所以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就需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能做我们就接受,不能做我们就拒绝。所以边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

  3、走出人生瓶颈期

  书中阐述的人生瓶颈期是从人生转折期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比如说中年危机,当遇到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从繁衍的角度去思考。工作中的繁衍,到我们到中年的时候,经验和能力都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为他人赋能来输出我们的价值,实现价值的扩大化,既可以实现工作的价值,得到自己的成就感之外,同时给社会带去更多的价值。

  最后,我们需要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爱去驱动改变,只有爱,才能让大象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天天和自己说一句:“我可以的。”然后,会发现,我真的可以!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7

  最近一直在读《了不起的我》。发展关系中的自我,如何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提供了三种情况。首先,要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关系的矛盾是很激烈的,里面有我们最深层的.爱和怕。所以,人会本能地回避直接讨论关系,而要通过沟通各种表面上的内容来做隐晦的表达。不管怎么样,关系是躲不开的,关系的沟通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只要两个人有解触,那他们之间必定有关系。有关系就一定会有沟通的。不管是谁在反对谁,谁在支持谁,谁在贬低谁,谁在生谁的气……就算不提关系,内容的讨论也会变成关系的一面镜子。矛盾有可能还没有解决呢,又激发了。

  第二,我们了解了关系之后,会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说什么来回应。

  第三,在讨论事情之前,要先思考怎样才能在角色上达成这样的共识。如果我们感觉关系出现了紧张的气息,那么可以组织关系中的人一起讨论,努力去就每个人的角色达成共识。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8

  我们都知道成年的标准是年满18岁,那么成熟的标准呢?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还是升官发财?在我看来,成年的标准是从生理上来断定,而成熟的标准应该从心理上来衡量。我们先客观的自评下自己是否成熟,再思考下自己认定成熟的标准又是什么,认定的过程是来自于自身还是他人,得出的结果又是否经得起推敲。

  陈海贤作为一名从业13年的心理咨询师,把其所学的诸多心理学理论,以及其积累的咨询经验,汇聚而成了《了不起的我》这本书,这本书能让你充分理解什么是成熟。

  本书大到每章、小到每节的内容里,只要涉及到概念性内容往往都言简意赅,还金句频出。为了进一步加深读者的理解,紧跟概念后面的都是生活中的实例,这些实例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会遇到的事情。比如关于关系的语言的例子:男女朋友间,经常发生的女方追问男方错了没有,男方回答说错了,然后女方继续追问错在哪里了,男方就开始头大。在这个例子中,女方想沟通的其实不是内容,而是彼此的关系。比如关于人际关系的密码的例子:父母对孩子上兴趣班的事情,爸爸认为不该上,妈妈认为该上,双方为此争执不断。在这个例子中,父母争论的其实不是兴趣班的事情,而是在向对方宣称自己比对方更懂孩子。像上面这些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我在阅读时会思考书中举出的例子中,当时我是怎么处理的,当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处理方式。经过陈海贤的循循善诱,我才能知道问题是出在哪里。

  本书给我带来的益处。我自认为倾听是我的强项,也是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事实上可能有时候我还是在用自己的想法来套别说的话,其实我根本没有听懂别人在倾诉什么。陈海贤说他自己一开始在做咨询时,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甚至有次还被人还当面撂下过狠话:“就你这水平,做什么心理咨询。” 那我应该怎么改变,就是在倾听的时候,心里应该带有很多问题,而不是在心里出现很多答案,答案应该在倾诉者心里(不管这答案是否正确)。还要知道自己不知道,特别在认识新事物时,不要习惯于把自己已知的、熟悉的、存在于脑中的知识,快速形成知识的闭环。

  这是一本关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也可以说培养个人心智成熟的书,需要自我行为发生改变、推动自我思维的进化,还要把握自我在关系中的位置,是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我们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前提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多彩。内心中所有的颜色都储存在一个叫成熟的调色盘中,它通过对冷暖色调、明度高低的精确把控,搭配出不同的颜色,调配出正确的色调。每个人在心智的自我发展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需要学会对自己的接纳(这种接纳需要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因为根本不存在完美的自我,以及完美的世界)。还要理解关系是怎么影响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放下对关系的纠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能让你走出不同阶段的人生瓶颈,拓宽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次一开始本来想写的是读书笔记,还专门为此写了几张思维导图,因为书内有太多干货可提取。但想到本书内提到“应该思维”的概念,我又觉得写读后感可能更适宜,因为我对此书的理解再怎么深、再怎么全面,顶多也只能算一个局部思维。在我个人的理解之外还存在更多可能,这需要大家自己去探索、发现(希望每个人都去阅读下这本书)。在整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大家都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我、一个更好的我、一个更成熟的我、一个了不起的我。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9

  一个安静的午后,我翻开了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不仅带给了我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更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回忆起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现在,并想象自己的未来。我发现了许多与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紧密相连的部分。书中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困扰我的问题,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恐惧,如何保持持续的动力,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陈海贤的笔触温和而有力,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解读了人的内心世界。他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了不起之处,我们不需要羡慕他人,也不需要贬低自己。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只要我们有勇气去尝试,有决心去坚持。

  书中的一些情节和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例如,他提出了“小步子原理”,即通过每天一点点的改变,我们可以慢慢走向理想的自我。这个观点让我意识到,改变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也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原则,我发现,当我每天都朝着我的目标迈出一步,即使只是一小步,我也能感受到前进的喜悦和力量。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我开始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我真正想追求的。我发现,我有时候会被周围的'声音和期望所影响,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找到了方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道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自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是如何形成的,我也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愿意为了更好的自我而努力。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让我明白这些都是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应该逃避或抱怨的东西。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期待。我意识到我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人。我开始设定自己的目标,并付诸行动。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让我看到了我未来可能的模样。

  《了不起的我》是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启发我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了不起的一面,只要我们有勇气去发现,有决心去改变,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带着这本书的教诲和启示,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寻找和实现我的梦想。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0

  最近读了一本书,感觉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帮助,书名叫《了不起的我》。

  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如何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什么不同的使命……破解这些难题,心理学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线索。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读者可通过查阅定位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得到答案。

  陈海贤博士把自己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这5个层面出发,用最生动形象的文字告诉读者一套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

  卡尔维诺曾说过:“世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而且会在人类之后继续存在,人类只是世界所拥有的一次机会,用来组织一些关于其自身信息的机会”,存在的意义也许就是让世界通过你的.自我发展,变得更好。

  很多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是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所以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当你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种更加深刻、更有意义的旅行。因为在那里,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工作不仅是我们参与社会的途径,也是塑造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每一个职业背后,都有一个自我,而真实的自我,是我们在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多少人因为改变了生活的方式而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又有多少人因为改变了格局而经历了更精彩的人生。

  把选择当作自我探索的契机,最应该问的问题并不是当前决策的各种利弊,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选择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而后面的很多步,要等我们先迈出这一步才会知道。

  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第二步,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纵使落日转瞬即逝,也无法消解那刻的美,生命的有限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每一刻都那么美。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1

  快乐的暑假又开始了,为了让这个暑假过的更加充实,我买了本《了不起的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就产生了好奇心,到底是多么了不起呢,我决定一看究竟。原来这是由许多小故事构成的,在这里面,“当一只手机多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叶子的爸爸妈妈每天手机不离身,可怜的小叶子感觉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为什么对手机那么热衷呢?为什么每天小叶子都想把在学校里发生有趣的事情和爸爸妈妈分享,但是他们看似都不感兴趣呢?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游玩,为什么他们总是给小叶子拍照,然后就开始发朋友圈,不断地刷朋友圈,我多么想要走进这本书里告诉他们小叶子多么需要你们的陪伴,多么希望你们不要总是这么喜欢手机,多么希望自己成为一只手机啊!

  看到小叶子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的爸爸妈妈又何尝不是呢?我每天放学回到家他们叮嘱着我要抓紧完成作业,转身拿起了自己的手机开始不断地刷朋友圈,乐死不疲地看着朋友们的状态,他们嘴上说着我是他们的小宝贝,不过我和小叶子一样觉得手机才是他们的最爱,眼里的都是手机!我也想要告诉爸爸妈妈,你们可不可以放下手机,可不可以多多抽出时间陪陪我,“学校里老师今天表扬我啦!我和我的朋友今天生我的气啦!”,这些我都想要告诉你们,加入可以的话我一定要变成一只手机,整天的躺在他们的手心里!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2

  《了不起的我》是今年我看完的第一本书。它是一本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书籍。几乎每个人都会对现状感觉不满,想要改变,也许这本书里面说的方法和观点会对你有点帮助。

  我们都知道,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往往是很难的。有心理学家就打过一个比方。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虽然骑在大象身上指挥大象,但其实他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和大象比的。它们一旦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骑象人是管不住大象的。所以,在改变之前要意识到,理智只提供方向,情感却提供了动力。我们若要改变,需要了解“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人性里天然有嫉妒,懒惰等有时候阻碍我们发展的因素,我们不能说努力克服它们——因为我们归根究底是克服不了它们的,我们真的要战胜它们,最好先接受它们,然后再寻求方法改变。

  所有的改变失败,其实都源于我们心里有害怕改变的原因,我们不敢走出那个舒适区。

  书中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检视自己为什么做不出改变或改变失败。这个方法就是“心理免疫的X光片”。举个例子。比如我害怕当众发言。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画X光片: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能够在大家面前勇敢自信的表达。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除非迫不得已才发言,在众人面前说话结巴,声音小,面红耳赤。

  3.潜在的好处:我不上去发言或少发言,别人就不会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也不会因为说不好话而出丑。

  4.内心重大假设:如果我上去发言可能会因为说的不好而受到嘲笑,甚至带来冲突。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就知道自己为什么难以改变了。

  行动是由思维来指导的。我们要警惕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难以做出改变。

  1.缰固型思维。比如我们夸小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努力。为什么?因为你若夸他聪明的话,当他遇到一个很难的数学题不会解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才不会那道题,这样他容易自暴自弃;而你夸他努力,当他面对难题的时候,他考虑的就是我应该更努力的把这道题解决。总之,缰固型思维阻止我们更近一步。

  2.应该思维。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比如我应该努力。所以我要看很多书,我要办健身卡,我要让大家都喜欢我,毕竟成功人士好像就是这样的。但其实却从来不问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毕竟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应该”的。

  3.绝对化思维。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就觉得自己是笨的,因为一次失恋,就认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这同样阻碍我们改变。

  以上是阻碍改变的思维。那我们要想改变要有哪些思维呢?

  1.创造性思维。改变的过程充满艰辛,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比如这个环境不利于我改变,那我就努力创造一个好环境帮助我改变。

  2.控制的两分法。就是知道有些事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控制,有些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就顺其自然。这个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我们常常把两者混淆。

  3.近的思维。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想的较远,这就会给我们带来无形的压力。不如专注于眼前,做好自己现在能做好的事。

  当我们明确自己要改变的是什么,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迈出第一步,第一步,也就是刚开始,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毕竟我们是接受了人性后去做的改变,急于求成就是要求我们战胜人性,可能吗?我们只能“循循善诱”。这就是“小步子原理”,我突然想起小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来,我们终究会达成目标的。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培养“环境场”。我认为这个太重要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改变更加容易。举个例子。我们往往觉得寝室是学不了习的,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本来就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用来享受的。所以我们可以去自习室。但不想去自习室怎么办?那我们可以戴上耳塞或去别的安静的爱学习的同学的宿舍,这就是在培养一个场。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要有情感触动。情感提供动力,是最大的力量。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改变,从体验开始。如果在你要改变的事上你找到了意义,你发现了其中的美好,你不再努力克制做出改变,而是去享受它了,那就是你“体验到了”,这应该是你当了一段时间的“苦行僧”之后,突然在一瞬间就会有的感觉。有一个人举了一个例子。他在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但在一次考试中,可能也因为一些运气因素,他的数学成绩居然名列前茅,老师狠狠的夸了他,父母为他骄傲,同学投来羡慕的眼光,……那一刻,他觉得自己非常幸福,从此以后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真正的学霸不会感觉学习有多枯燥,因为他们在里面找到了刺激和乐趣,就像我们在游戏里找到了美好一样。

  鲍勃迪伦说: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之为人。而我觉得使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本来就是英雄之旅。愿你我更优秀。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3

  读完《了不起的我》,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心灵之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励志书籍,它是那盏在人生迷雾中引领我前行的明灯。作者以平实而深刻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普通人如何在生活的挑战中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超越的故事。

  书中最触动我的部分是关于“内在力量”的'探讨。过去,我常常觉得自己渺小,面对困难时总是第一时间想要逃避。但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告诉我,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唤醒它。我开始学会在遇到挫折时,不是立即放弃,而是深呼吸,回望自己的内心,寻找那份坚持和勇气。

  此外,书中提到的“小步骤成就大梦想”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梦想着一夜之间改变自己,却忽略了持续努力的重要性。现在,我明白了,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还是改善人际关系,都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去实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努力,正是通往“了不起”的必经之路。

  总之,《了不起的我》不仅给了我鼓舞,更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相信,只要持续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命故事中的英雄。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4

  《了不起的我》是一本让人读来既温暖又充满力量的书。它不仅仅讲述了成功人士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在失败与挑战中找到成长的机会,如何勇敢地面对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书中一个核心观点是“自我认知”。作者强调,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自我的深刻理解。通过书中的引导,我学会了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意识到过去很多阻碍我前进的,其实是自我设限的思维。这一发现让我开始尝试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挑战,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

  另一个让我深受启发的部分是关于“转变视角”的讨论。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环境,但可以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更加积极乐观,找到了更多的解决之道。

  总之,《了不起的我》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书籍。它不仅为我提供了自我提升的工具箱,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我勇敢地走出舒适区,不断探索未知,最终实现了从内到外的蜕变。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去改变,每个人都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了不起”的篇章。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5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由陈海贤老师所著,它不仅是对阿德勒心理学的延伸,更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与成长的实用指南。书中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且可操作的步骤和原则,让人受益匪浅。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改变是一种选择”这一核心观点。我们往往抱怨自己没有选择,但其实,无论是改变还是不改变,都是我们的选择。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过去的很多借口和推诿,其实都是自我逃避的表现。陈海贤老师提到的“小步子原理”让我尤为触动,它告诉我们不必一步到位,而是要从微小的改变开始,逐步积累,最终促成大的变革。

  此外,书中关于心理舒适区和内心恐惧的'探讨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总是害怕跳出舒适圈,害怕面对未知的挑战,但正是这种恐惧限制了我们的成长。通过重新认识心理舒适区,我学会了如何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尝试新的经历,去拥抱不确定性。

  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自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次次的选择和创造中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每一次选择都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因此,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在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蜕变。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6

  《了不起的我》不仅是一本关于自我发展的书籍,更是一本能够帮助人们走出迷茫、实现重生的指南。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方向。

  书中提到的迷茫期心理反应让我深有共鸣。我也曾有过试图回到过去、想要尽快结束迷茫达到未来的时刻,但这些都只是逃避现实的表现。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正视迷茫,如何从中找到新的意义和价值。

  书中提到的“情感触动”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它告诉我们,改变的关键在于爱和期待。焦虑和恐惧可能会让内心更加烦躁,但爱和期待却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推动我们不断前行。我意识到,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学会把别人的严厉和批评转化为对方的`爱与期待,这样不仅能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还能让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动力。

  此外,书中关于成长型思维的培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要培养以目标为导向的创造性思维,控制两分法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并掌握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还能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总之,《了不起的我》是一本值得每个人认真阅读并深思的书籍。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改变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更让我们在迷茫和困境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尝试、去创造、去成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7

  在阅读《了不起的我》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温暖而深刻的文字,引领我深入探索那些平时被忽略的内心角落。书中提到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试错和调整的过程”,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我惧怕的失败和挑战,正是通往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关于“心理舒适区”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长久以来,我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过于依恋现状,害怕走出那片看似安全实则限制成长的区域。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策略,比如小步快跑法,鼓励我们通过设定小目标,逐步扩大自己的舒适边界。实践这些方法后,我开始感受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

  此外,书中强调的“自我接纳”也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是对自己的.不足耿耿于怀,现在我学会了以更加宽容的态度看待自己,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旅程。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和坚韧。

  总之,《了不起的我》不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指南,更是一盏照亮内心迷雾的明灯。它教会我如何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发现自我价值,让我相信,只要勇于改变,每个人都能成为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8

  《了不起的我》是一本启发思考、激励行动的书籍。作者陈海贤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展示了自我改变的无限可能。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方法,帮助读者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书中提到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自我概念的重塑”。过去,我常常受限于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无法改变”。但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到,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愿意,我们完全有能力重新定义自己。这一认识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时,不再轻易说“不行”,而是尝试着去探索“如果我可以呢?”

  另外,书中介绍的“目的性练习”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在任何技能或习惯的培养上,明确目标、专注过程、及时反馈的重要性。我开始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不仅效率得到了提升,连对待挑战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了不起的我》还教会了我“成长型思维”。相比固定思维模式下对失败的恐惧,成长型思维鼓励我们视挫折为成长的机会,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向上的垫脚石。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不再畏惧失败,反而在逆境中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总而言之,《了不起的我》是一次心灵的觉醒之旅,它不仅让我认识到自我改变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实际可行的策略,帮助我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向着那个更好的自己迈进。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19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由陈海贤老师所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书籍,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未曾触及的角落。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原来自我并不是某个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在一次次的选择和创造中逐渐形成的。

  书中最打动我的观点之一是“其实你一直都有选择”。这句话仿佛一记重锤,敲醒了我长久以来的迷思。我常常抱怨生活没有给我选择,但其实,改变和不改变,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正如陈海贤老师所言,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逃避或抱怨。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我开始更加积极地面对每一个选择,不再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承担。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改变的四个步骤”和“改变的四大原则”,这些具体而实用的方法让我对如何改变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小步子原理”,让我意识到,改变并不需要一蹴而就,而是可以从微小的.行动开始,逐步积累,最终达到目标。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了不起的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籍。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改变。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遵循书中的理念,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追寻那个更加了不起的自己。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20

  《了不起的我》不仅是一本关于自我发展的书籍,更是一本深刻探讨人际关系与自我成长的佳作。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人际关系对我们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

  书中关于“课题分离”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区分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冲突,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特别是关于“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的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这些防御型思维模式的危害。通过了解这些思维模式的特点和解决办法,我学会了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减少了不必要的烦恼和冲突。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被书中丰富的案例和故事所吸引。这些真实的故事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书中的理论,也让我感受到了自我成长的魅力和力量。我开始相信,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成为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总的来说,《了不起的我》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挑战,更让我对自我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期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遵循书中的理念,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进步。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21

  在阅读《了不起的我》的过程中,我仿佛踏上了一场深入心灵的探险之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自助指南,它更像是一个智慧而温柔的朋友,引领我一步步揭开自我认知的面纱。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策略,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无限的力量与可能。

  书中最触动我的部分,是关于如何面对失败和挑战的.论述。过去,我常常因为害怕失败而止步不前,但书中提到的“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这一观念,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挫折。它教会我,每一次跌倒都是重新站起来的开始,每一次失败都蕴含着成长的种子。

  此外,书中强调的自我接纳与自我关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对自己过于苛刻,忘记了自我关怀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我学会了更加宽容地对待自己,认识到真正的强大来源于内心的平和与自爱。

  总之,《了不起的我》不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心灵的觉醒,提醒我每个人都有变得了不起的潜力,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迈出成长的每一步。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22

  《了不起的我》是一盏照亮自我成长道路的明灯。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改变”二字充满了既期待又恐惧的复杂情感。然而,随着一页页深入,我逐渐被书中的理念所吸引,那些关于自我重塑和潜能开发的洞见,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浇灌着我内心渴望成长的种子。

  书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关于目标设定与行动力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和案例分析,引导我们探索内心真正渴望的目标,并教授了如何制定可实施的计划,将梦想转化为现实。这让我意识到,目标不是空想,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方法来逐步接近。

  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观点是关于心态的`转变。书中强调,了不起的成就始于一个小小的思维转变。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从自我怀疑到自信坚定,这种心态的转变是自我提升的关键。我开始学会用更积极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将它们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阻碍。

  总之,《了不起的我》不仅提供了实用的技巧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内在的动力,让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命故事中的英雄。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鼓励我勇敢地走出舒适区,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超越。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23

  曾经还在生病的时候,有一次状况非常差,朋友张春来看我,我万念俱灰躺在床上只是流泪,她坐在床边陪伴我很久,然后问我:其实,具体来说,你需要我怎么帮助你?这个问题问倒了我,是啊,具体来说,我需要什么帮助呢?我只知道自己非常痛苦,只知道自己需要友谊,但具体起来,是什么呢?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我不吃饭,有时候一天吃一顿,有时候三天吃一顿,有时候吃了就吐了。我就问她可不可以一日三餐提醒我吃饭,她答应了,许诺我只要记得就一定会提醒我。我舒了口气。有相信的朋友会提醒我吃饭,那怎么样我都会吃一点的,而且她的许诺也没有让我感到有压力——我并不想自己成为她的负担。那之后,她几乎每日都会提醒我三遍,没有一次的语气让我感到这个对她来讲是个重担,好像打电话提醒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偶尔忘记了也会打电话过来,平平常常的说:啊!我忘记提醒你了,你吃饭了没?——我何其有幸拥有这样的友谊。那之后,我不仅是好好的吃了饭,这一次次的提醒还给了我莫大的安全感。后来我愿意换医生,重新做全部的检查,好好吃药,并心甘情愿的康复,现在想来,她的那个问题和后来的帮助才是转折点。

  并且,从那之后我晓得了一件事,就是一切问题都得具体起来。当我不舒服,很痛苦,就去找具体的原因,是没吃饱,没睡好,是哪次聊天给了我压力,还是屋子不够清爽,是想做的工作没有完成,还是今天天气不够好。抑郁是一种症状,但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后来我又在她的帮助下爱上了整理,并帮别人做整理,断药开始康复,健身到减重20斤,那个时候天天在床上躺着干瞪眼痛恨自己全身刺痛不吃饭不睡觉也不清洁屋子的我,怎么会想到还有今天。

  而直到读完这本《了不起的我》,我才明白,这就是把思维方式从远的思维,变成近的思维,从关注想象的、抽象的事情,到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由此从一个个的小步子,到撼动心中阻碍改变的巨石。此时想来,这本书也是张春送给我的,她真是一位值得交往一生的好友。

  奇葩说曾经说到过一个辩题:“美术馆失火,救画还是救猫?”辩手们就远方的哭声和近处的哭声来展开这个辩题,一度引发网络大讨论,究竟远方的哭声更重要,还是近处的哭声更紧迫。把这个辩题的外延改一改,面对焦虑,究竟是远方的焦虑还是近处的焦虑更值得关注,我想,近处的焦虑才是应当首要解决的,毕竟远方的焦虑也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固化思维的判断。

  作者说,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都是远的思维。他用了一个“聪明”孩子的例子,其实也可以换成别的。以我为例,在我过去不肯好起来的日子里,僵固型思维就是:我是一个得了抑郁症的人,我很痛苦很抑郁;应该思维是:我应该是一个很自律很整洁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我对过去生活记忆中我是这样),但生病中的我不是,于是更抑郁;绝对化思维则是:我尝试过了,我回不到过去自己很自律很整洁学习能力很强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废物了,无法做到。

  然而真实和具体的情况是,以前我也做不到记忆中的那么完美。这个春节在家里隔离了那么久,家人有了更多时间叙旧,从姐姐口里得知,我从中学刚升市重点的高中,因为跟同班同学差距太大,曾经哑了半年的`嗓子并哭着跟母亲说我想放弃重点转去读普通高中。而我的记忆里只记得哑了半年嗓子和后来每日只睡四个小时从班上倒数考到市里前二十的情形——这是一个很刻苦很勤奋也很坚毅的形象啊,但原来并没有,我不是那么坚毅,我也哭着想要放弃过,但我主动把这段“不够高大”的记忆屏蔽掉了。不知道当时深陷泥沼中的我如果知道了这个真相会如何面对,或者会转向另一种应该思维,就是我应该从以前就是一个会放弃的人,于是更不想好起来——我活该放弃。

  现在的我听完,感觉那个时候我压力真的很大啊,大哭几场又把自己嗓子搞哑有些丢脸,但后面也制定计划逐步完成赶上了自己的欲望,做的不错啊少女。那个时候的自己解决了那个时候的问题,现在的我来面对我现在的问题,大家各顾各,都不怎么完美,挺好,而制定计划逐步完成这个旧经验不错,我可以试试看向过去的自己取经,来应对眼前的焦虑。作者说接纳自我意味着舍弃对完美自我的控制,那就往这个方向努力一下。

  把一切问题具体起来,关注眼前能做的事,用一个个现在来搭建过程,原来我是这样好起来的,那些模糊的过程清晰起来了,目前的我从书中得到了这些收获。至于如何应对职业、他人、亲密关系,我想人生还长,不着急。作者也说,过程的意义,是让一切发生。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24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起点一样,终点也一样,可是展开的过程不太一样。正是这个不一样的过程,成就了千千万万个不一样的“我”。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一位本书读者都会有自己深刻的感悟,于我而言,本书回答我心中萦绕已久的几个困惑:

  如何对待自我

  首先要接纳自我。

  作者提出了心理治疗领域“森田疗法”,它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人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只把他当作生存的常态,转而专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比如我们偶尔会失眠,焦虑,会遇到各种挫折,但这是世界运行的常态。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不要错把这些不如意当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一棵树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结果,有自然发展的过程。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刚刚参加工作就幻想通过改变迅速成为熟手。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既没效果还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

  其次要放下自我。每个人都有个固定的自我的“壳”,当遇到批评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保护在“壳”里,不能够客观地对待批评。人需要把自我放下,才能让新的东西进来;太执着于自我,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如何处理于他人的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难题,可以运用“课题分离”思路。就是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课题做好,大家各自承担负责课题的后果。

  比如室友太吵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应不应该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可是,从课题分离角度思考,该不该说是我们课题,至于我说了别人接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课题。不能因为我预想别人会拒绝,从而压抑自己的表达。

  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理解。别人遇到困难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可是接受还是拒绝,那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能因为自己拒绝起来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如果我们选择拒绝,别人怎么评价,那又是别人的事了。它既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也不是我们能剥夺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会遇到不情之请,在你不知道答应或是拒绝的时候,也许可以试着想一想课题分离,倾听内心的呼声。

  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害怕失败的背后,很多时候是因为别人的评价。其实把事情做完了,你的课题就已经完成了。

  判断你合不合格,那是别人的课题。

  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完成对人生的整合。

  整合意味着回顾自己的人生,找出一种意义来源。比如父母有了下一代,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生命会延续下去,孩子就是我们的传承,这样对死亡就会变得豁达。比如老师教书育人,他的思想得到了繁衍,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就是最大的人生意义。

  整合同样意味着把自己纳入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某种演化进程的一部分。从地球上诞生人类开始,自然以超越自我的方式演化,我们只不过是这个宏大剧目中的一环。

  这个剧目在我们出生之前早已开始,在我们离开之后还会继续。就像把一滴水放入大海,可以认为它消失了,也可以认为他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存。

  这本书名字叫《了不起的我》,不是想鼓吹盲目自大或者自我中心,而是想提醒深陷自我怀疑或者深处逆境苦苦支撑的我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潜力。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正如作者所说:“选择直面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积极寻求改变,收获岁月和经历凝聚成的智慧,最终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25

  《了不起的我》是一本研究心理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我更觉得像一本工具书,作者陈海贤老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分析生活中许多的人情世故,书中没有打鸡血,灌鸡汤,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五个大板块,提供一套突破自我的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人的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与僵固型思维

  案例:当若干个小学生解决了难题,假设我们给到他们两种鼓励方式,一部分夸他们聪明,一部分夸他们努力。这两种鼓励方式会产生怎么不一样的后果。

  僵固型思维模式:被夸聪明的孩子们在之后做题时,认为自己是很聪明的,假如遇到更加困难导致无法解决的题目时,会认为自己是不够聪明而怀疑自己,而去寻找一些自己能够解决的题目,满足相应的`成就感,所以考试的时候,会有许多的瓶颈,导致分数提高不了,但这只是考试,其实还可能会延伸到生活中。

  成长型思维模式:被夸努力的孩子们,遇到更加困难无法解决的题目时,会把它当作有挑战性的事情,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不会想着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努力上,像狮子王一样,即使这一次的捕猎失手,也是寻找下一个目标,不放弃下一次机会。

  所以我认为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就是“就此停止”or“更进一步”。遇到困难时,担心失败而反应自己不够优秀,还是把困难当作挑战,迎接挑战从而让能力得到好的提升。

  在实习的期间,其实我一直心理暗示自己会有一段时间或者相当长的时间在装配线工作,是没有任何想要努力的想法的。但是在与员工们的相处时,他们总是会鼓励我,让我好好学,这是一条好的出路,所以在后续的实习中,便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动力,相信自己能够慢慢地学好技术。

  寻找或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场”

  “场”的培养

  帮助自己改变的一种好方法,给自己制造一个环境或者氛围,在相对应的场景做对应的事情。生活中走进厕所听到滴答滴答的水声,或者里面独有的味道,大脑会受到刺激产生让人想要方便的感觉。在家中做瑜伽或者锻炼会容易偷懒,即使内心刻意告诫自己要坚持,可还是会放弃,但在公司的瑜伽室里,却会没那么费力地就做完了。同样是桌子,为什么吃饭和写作业的桌子要分开呢?这些都是环境的“场”。

  来到技术部学习后,经常有人说技术部气氛“闷”,单调无聊,但我认为这其实是大家的默契,像是在一个晚自习上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难道学习不能使我们快乐嘛?将技术部当作一个环境“场”,一个学习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