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盖茨 读后感

管理员

摘要:

(荐)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1  上个……

(荐)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1

  上个假期,儿子给我推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读完之后很后悔现在才读这本书,但是一想到没有错过这本书,也就淡然了。

  也许每个人都跟盖茨比一样对于生活,爱情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幻想。即使现实把自己折磨得残破不堪,也不会轻易放弃心中理想的世界。年轻时的盖茨比跟黛茜深深相爱,但是自己贫寒的家境跟养尊处优的黛茜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现实让盖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灭。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打败,怀揣着对黛茜的爱跟对理想憧憬,他发誓要成为百万富翁,满足物质女黛茜,以便跟她长相厮守。但是一个人即使非常的优秀,万分的努力,也不大可能短时间成功。盖茨比的地位跟财富,在黛茜结婚五年后才取得,黛茜跟汤姆结了婚,她没有等他。

  五年后的盖茨比无疑是成功的,不过人都是不幸的,总是会有烦恼,成功者也不例外。他们鹤立鸡群,站在众人之上。有的由于没有对手会感到孤独,有的希望有人分享这份成功。盖茨比无疑是后者,他深爱着黛茜,没有她,这一切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他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中,黛茜是主角,其他的只是陪衬。来来往往的人在他豪堡中穿梭,盛宴的狂欢声与光彩夺目的灯光直到深夜才会慢慢褪去。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黛茜看见,看见现在的他是多么的成功,如何的富有;看见现在的他有足够的金钱跟地位满足她;看见现在的他是如何的爱她!最终在黛茜表弟尼克的帮助下,让黛茜看到了这一切,她所流露的激动与热泪也使盖茨比深深地感到黛茜也爱他。

  黛茜的丈夫汤姆生性暴虐,做了种种对不起黛茜的事,跟情妇威尔逊夫人越轨之事不仅不讳莫如深,还搞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黛茜很绝望,但是她又能怎样,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这是她自己选择的丈夫。

  然而盖茨比的再次出现重新点亮了这个绝望女人的心,毫不掩饰的流露着对盖茨比的爱。这一切也让盖茨比无比坚信他心中的世界就在眼前,即使他不愿意相信黛茜的热泪中流露的除了爱恋之外还有金钱。然而这一切全在尼克的眼里,他看见了黛茜已经不是盖茨比深爱的那个黛茜了,更不是他幻想世界中的黛茜。

  汤姆的嫉妒成为了盖茨比悲剧的导火索,在盖茨比跟黛茜的关系坦露之后,三人的激烈争论使得黛茜情绪激动异常。情急之下撞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夫人,驾车离去。然而盖茨比承担了这一切,在汤姆的诡计之下,威尔逊为报夫人的仇,在盖茨比的豪堡中响起了枪声。

  然而当盖茨比的尸体躺在豪堡中时,却没有人来祭拜。整个豪堡入死一般的沉寂。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似乎本来就与这座豪堡没什么关系。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时的黛茜正跟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美好人生”。这一切看在尼克眼里,他看见了盖茨比幻想的破灭;看见了理想世界跟现实的差距;看见了人性的冷漠无情;看见了为物质所动的一切虚情假意;心灰意冷之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是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一个活在美好幻想世界中的人,却深爱了一个物质女,并为其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对于书中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盖茨比、尼克、黛茜、汤姆、以及威尔逊。盖茨比,本书的`主人公,有理想,肯努力,能忍受,敢爱不敢恨,总是将一切想象的过于美好,最终悲剧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过我想他是成功的,因为直到死他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黛茜的背叛,带着对黛茜的爱离去,也算是美满。盖茨比了不起不在坚守一份爱情,而在于在那样一个时代仍能坚守对未来,对一个”我们"的憧憬。谁说菲茨杰拉德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覆灭?我看恰恰相反。盖茨比见到黛西那一瞬,慌乱中强自镇定,雨水顺脸颊滑落,愈加分明的棱角却不掩深情。第一次,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黛茜,精致美丽得像是个瓷娃娃。在我看来,黛茜是一个符号,是美丽跟软弱的符号,也是金钱跟情欲的符号。她是盖茨比的一个虚无的未来的主人,也是盖茨比在五年中抽象化了的梦,男人们取悦她,爱她,讨好她,盖茨比用最奢华的舞会吸引她,而她只是个被盖茨比多年来高估的一个神化了的女人,按照很多人的说法,她是一个人形的“美国梦”。黛茜,一个典型的物质女,因为物质,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在物质的驱动下又将其重拾了起来。然后在犯罪的恐惧下又再次的放弃,完结了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不知道当来生再见到盖茨比,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她又会因为什么而再次爱上盖茨比,当然,如果有来生。汤姆,一个典型强势暴虐,用情不专之人。因为“爱”,应该是嫉妒而成为盖茨比悲剧导演者。威尔逊,或许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无钱,无地位,工作不努力。浑浑噩噩之下连老婆出轨也不知道,直到最后被人利用,结束了别人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观其一生做过的唯一一件成功事就是把老婆骗到了手。尼克,整个过程的见证者,也是最后的承担者,承担着这个冷漠的世界。

  人必须要有梦想,它激励着我们步步向前,但是却不能活在“美梦”之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2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说,很多书存在的价值,就仅仅在于它的封面。而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名著,确是完全相反和不同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段经典台词,“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光辉”,用来形容《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再贴切不过。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总想学习一种一开口,就能吸引注意力的交流法则。而这本书的开头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蓝本诠释,作者使用的一个技巧是直达心灵,或者叫走心。

  “在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他对我说:“每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的条件。”

  看到这样的文字,阅读者即使知道小说是虚构的,但还是会有兴趣去了解,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如果读小说仅仅就是跟着故事人物,自我代入跌宕起伏一般,那是贪图一时畅快,而倘若要真正读好一本书,还是需要多角度去分析。想从三个侧面来谈谈,为何会有这样一部小说?

  首先谈谈菲茨杰拉德这个人,“盖茨比”对他而言,会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他1896年出身于明尼苏达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属于一个中产阶级,但他的外貌突出且才华横溢,念书非常努力,最后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从他从小生活的相对荒凉的中西部,去到了经济发展迅速的东部,在此同时,他成为了名校中的普通平民。

  这时他才充分体会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因为穷,喜欢的姑娘把他抛弃。毕业后也只能在小广告公司里混,穷到只能穿那种脚底垫着硬纸板的鞋,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处女作《人间天堂》出版,销售一周超过两万,帮他度过了危机。更戏剧化的是,接下来只用了三天,就娶到了当时抛弃他的姑娘,一夜之间像做梦一样,突然来到了世界中的名利场,不过这也催生了《伟大的盖茨比》这部小说的问世,但其实这本书在当时卖的并不好(尽管内行、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此菲茨杰拉德也很懊恼,他呕心沥血的集大成之作,竟然不得到认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本书才获到了大的转机,原因是在战争中,美军中平时安排的休闲娱乐,就是去看这本书,结果是士兵们看完都泣不成声,通过极好的口碑,让这本书迅速声名鹊起。不过遗憾的是,这时他已经离开人世。

  不过在他已经给所处的时代,做了一个定义,叫做爵士年代。

  爵士年代,具体指的1920年代,那时美国刚刚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力上升,成为世界强国。金融市场迅速膨胀,同时广告业非常兴盛,各种广告横幅铺天盖地,人们天天想着就是如何消费,如何购物,整个社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向钱去看齐。

  作者自己的定义是:“那是充满奇迹的年代,那是艺术的年代,那是挥霍无度的年代,那是嘲讽的年代”。

  男主人公也在这年代中应声出世,但书中主人公盖茨比因为社会阶级的问题,一直不能得到社会的合法尊重,年轻的时候他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奋斗和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事实往往不能如愿,之后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一些非法手段,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他做到了。但在获得了社会地位之后,他也极力让自己像一个举止高雅的社会贵族,其难以预料的主要原因,竟是因为他想追回喜欢的女孩黛西,为了成为一个能配得上她的人,因为这个女子有钱而且出身高贵。

  但悲剧却在于,无论他付出多大努力,有多少的头衔和成功,都是如同泡沫一样,随时会淡然无存。时代就这样残酷,规矩一直在变,人们只能通过越来越冷血和贪婪,不择手段完成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赢家。遗憾的是,盖茨比无法成为这样的人,只能被时代的车轮无情压过,悄无声息的`被遗弃。

  有一部经典的华尔街电影叫《商海谍战》,老板对员工说的一段台词,印象深刻,“做我们这行要想赚钱,有三种人:当第一个行动的,做一个聪明人,或者会骗人。我不想骗人,而这栋楼里又有这么多聪明人,我们就只能当第一个了。”或许盖茨比能及早发现那个时代的残酷并适应,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吧。但这样却会失去一个伟大的文学人物。

  最后是小说的整体架构,首先文字上非常精简,只有十万字左右的篇幅,但却没有一个字是多余,很多地方能引起深思。其次是用一个第三人称视角去叙事,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限定性的视角,去观察盖茨比这个人。

  这种有意识的留白,可以让每个读者,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猜测他的心理活动,经历等,也是打破了19世纪常规的全知全能视角来写主人公。最后令人敬佩的在于,作者既能全身心激情投入,把自己投射到小说人物,同时亦能抽离出来,冷静去看待变化。

  他的朋友马尔科姆这样评价他:“菲茨杰拉德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沉迷于豪宅中的派对,不醉不归,而他的另一半却冷冷的站在窗外,派对背后的幻灭和事实,他都能算得仔仔细细。”这就不难理解,原来他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一首古典音乐,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圆舞曲。每次听到,都会自动脑补出盖茨比家中豪华宴会,在醉生梦死的场景中,看到盖茨比一人伫立在窗前,眺望着远处的绿灯,那里有黛西,还有他遥远的梦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3

  “盖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这盏绿灯上,这个一年一年在我们眼中渐渐远去的极乐未来。它以往从我们身边溜走,可是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远总有一个完美的清晨——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过去。”——选自《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与盖茨比的“相识”早在20xx年的九月,可是当时更多的是被奢侈华美的服饰与场景布置以及绚丽的3D技术所吸引,之后便是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一书时此书再次被提及,对原著十分感兴趣却因中考一事耽搁下来,直到这个暑假才有机会细细品味。

  故事从盖茨比邻居尼克的口中娓娓道来:很早以前还仍是年轻军官的盖茨比就与名门闺秀黛西相识相爱,却因要参军而无奈与黛西分手。战后盖茨比得知黛西已和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结婚,痛苦万分,但他坚信是金钱使黛西蒙蔽了双眼,因而经过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很多累积财富,并在黛西的府邸旁修筑豪宅,每个周六举办盛大的派对,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赢得黛西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感情,然而天意弄人,黛西已不再是原先的那个黛西,这似乎也预示着最终的结局——盖茨比在怀着对黛西完美的幻想中死去。

  这是一个无比凄婉的感情故事,在这个“奇迹的”“艺术的”“挥金如土的”“充满嘲讽的”时代下,在无数伪善、贪婪、物欲横流的面孔下,做到人格高尚、拥有远大的梦想是多么可贵。尼克曾这样对盖茨比说:“他们那帮人加起来都比不上你。”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我想,这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盏永不熄的绿灯。

  绿灯在这本书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可是我没有,因为他突然做了一个动作,仿佛在暗示他正沉浸于独处中——他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尽管离我很远,但我肯定他在发抖。我不由地朝海面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灯,什么也没有。它渺小而遥远,或许是在码头的尽头。”这是绿灯出现的第一次,也是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初登场。

  读完全书再来细细品味这段,我才后知后觉地明白了其中的隐喻:盖茨比“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这其实是拥抱的姿势,但他拥抱的并不是海水,而是“绿灯”,准确来说亮着绿灯的那个码头上的黛西的府邸。然而,黛西的府邸隐没在了一片黑暗中,唯一亮着的绿灯却也“渺小而遥远”,这是否意味着尽管盖茨比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绿灯(让黛西回心转意),但“纯洁的感情”终究会被黑暗的现实所掩盖,盖茨比的结局也终究悲惨

  “黛西蓦地挽住他的手臂,但他似乎还沉浸在刚才那句话中。或许是因为他突然想到,那盏灯的重大意义从此永远消失了。遥远的距离曾将他与黛西分开,相比起来,那盏灯却离黛西那么近,几乎能够碰得着她,就像一颗星星与月亮形影不离。可此刻,它又只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而已了。令他神迷的事物又少了一件。”这是绿灯出现的第二次,此时黛西与盖茨比得以相见,然而此时大雾却笼罩了绿灯,或许此时盖茨比已经意识到黛西不再是原先的黛西,那个他心目中一尘不染的天仙般的黛西早已消失不见。在这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绿灯”的价值也早已泯灭。

  最终一次出现则是在书的末端,也就是本文最初引用的那段话,此时的绿灯再次亮起,它的含义被点明——盖茨比的`信念。曾有人认为“绿灯”即是黛西,然而我不这么认为,确切来说,“绿灯”只能是黛西的化身,并且它的含义还要远远大于这一点。在盖茨比的心中,黛西是完美无瑕的,是一尘不染的天仙。然而这是过于梦想化的黛西,先暂且不论黛西是否“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单从黛西高傲的出身以及“像白银一样闪亮耀眼”的生活就可推断她绝不可能放下体面的生活与盖茨比去私奔,无论五年前还是五年后。

  或许五年前的盖茨比与黛西真的以往相爱过,但那终究是五年前。所以这本书的最终一句才会如此写道:“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过去。”——盖茨比一生不顾一切地想追求“纯洁的感情”,然而最完美的记忆却在往昔。

  这本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使你在为盖茨比凄惨的结局而悲哀,为一场倾城绝恋的落幕而痛心,为布坎南夫妇的冷漠无情而憎恶的同时,为盖茨比心中那永不熄的“绿灯”而赞颂。在十九世纪20年代亦或此刻,完美的未来永远是人们不变的憧憬。我看到,一盏盏绿灯正在亮起;我相信,不远的未来将是绿光的天地。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4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我女儿推荐给我的一本书,女儿是个漫画迷,她迷恋的那个日本漫画作家很喜欢两本文学作品,其中之一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当然她也读完了这本小说。

  在此之前,记得好像前七八年,有一段时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国内被疯狂追拜。

  这两个原因,是我决定读这本小说的起因。

  我大概花了三四个上清晨及晚休时间读完的这本书,书的字数不是很多,200多页,内容情节也不复杂,所以读的还顺畅。读完这本书的有一些复杂的感受与想法,昨天早上一度沉迷于其中,以致于影响了昨天早上和闺蜜去赏樱花的心情。

  感受一:对盖茨比的形容:沉闷的悲哀。

  故事的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前好几年这本书在国内被疯狂追捧,我想应该是一部励志小说,我想象的结果,最后男主公与他心爱的女神走到了一起,然而故事却以盖茨比被莫名顶罪枪杀而告终,这一悲剧式的结局让人感觉到的不是心痛,而是悲哀,而且是一种沉闷地悲哀,说不出来的悲哀。盖茨比是一个好人,年轻时积极向上,为了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去奋斗财富,意外之间他暴富了,当面对失去的青春他想挽回,他想圆梦,可是换来的却是充满了世故的玩弄,并且在他自认为是付出,别人却在利用他的不同认知中,他无端地丧失了生命。故事的最后用整整一章来描述盖茨比死后的场景,那种混乱,那种凄凉,那种世故,只有作为朋友的我(作者)清晰地感觉到了,与道出了,所谓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有讽刺意味地,进一步说是可悲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只是盖茨比的父亲对自己儿子的一种世俗地认可。

  感受二:为黛西的沦落感到可悲

  美丽精灵般的黛西,是年轻时候很多男人的女神,她在年轻的时候也追求爱情,面对世俗的金钱与虚荣,她被同化了,她沦落为一个俗人,她忽视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敢直视自己的内心。黛西其实是一个典型现代家庭女性的化身,他们渴望自己的爱情,报有幻想,但是同时不敢打破眼上的安逸环境,从保暖室里走出去,害怕改变,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我想起了,身边好多被出轨的女性朋友,面对丈夫的出轨,或者是沾花惹草的'习性,她们除了抱怨,屈服,没有勇气离开,忍气吞声,都是不想离开舒适的环境,都是害怕改变,于是自己的青春与人生就被这样耗费了。

  感受三:汤姆的价值观在哪里

  书中对黛西丈夫的描写内容很多,从头到尾贯通的一个人物。他是典型的一个上层社会的混混,他的生活就是吃喝玩乐和女人,他没有界限分明的价值观,也没有很高的人生追求,他最大的爱好是寻找生理刺激,所以有一个又一个的情妇,他娶了黛西,但是他无视黛西的感受,他把她放到心里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他又改不掉放荡不羁的习惯,直到发现黛西原来也是有人追求的时候,才意识黛西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那些有钱的富豪,娶了貌美如花的老婆,但是没过多久腻歪了,去寻找新的目标,俨然忘记了自己的承诺与誓言。这是有钱人圈子的常态。我曾经也在一次次地问,当今社会怎么了?为什么有钱人这么没有道德底线?为什么可以无视身边的感受?为什么有情妇还要公然带出去?他们在想什么,到底想要什么?炫耀自己的地位么?还是证明自己的身份?我觉得除了生理的冲动,审美疲劳之外,更多的是另一伴的容忍与放纵。

  感受四:这是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

  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我在嘲笑可悲黛西的同时,也在暗自嘲笑曾经可悲的自己。我庆幸经过一年多的心灵修行,上帝赋予了我一种超脱的力量,赋予我勇气与力量,我可以理直气壮地随时提出离婚,而不用去顾及后果。宁可艰苦地打拼,也不要卑微地活着。我对所有的朋友都说,人说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心情,那些影响自己心情的事要慢慢甩开。

  我又想来我身边一个可悲的例子,我老公的哥嫂,结婚将近20年了,有了两个孩子,自从他哥在当地有了一份好工作之后,便开始对他嫂子有了一些嫌弃。自己赚的钱不给老婆花,连老婆赚的钱也要限制,当然他没有在外面沾花惹草,只是两个人的价值观差别越来越大,他嫂子觉得委屈,和我抱怨这种无法容忍的生活,我劝她离婚,但是她以孩子为由而让自己继续委屈。现在都发展到他哥动手打她的地步,可是她仍然不愿意走了这个家庭。女人为什么要活得这么低贱与卑微?难道金钱,房子,丰富的物质世界比内心的感觉更让人留恋么?这只是一个方面,是女人的自己的认知能力所致,如果有一个人活在世界不知道学习,不知道改变,那么认知方面永远不会改变。

  我很佩服港姐朱玲玲,在年满50岁之后,离开霍家的豪门生活,嫁给一个深爱她的商人,结婚当天,那个商人把他公司财富的一半赠与了他。30年豪门生活,让她认清了年轻时候她选择上的失误,于是50岁之时她选择离开,去过一种可以自己支配自己掌握的人生。我更佩服60高龄的林青霞,安度晚年的时分,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提出离婚,这才是真正的女神。我也佩服我身边的一个女性朋友,争取到不满6岁的两个孩子抚养权后把出轨的老公扫地出门。是的,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内心感受更重要。

  愿了不起的盖茨比先生们永远地活在梦里,愿可悲的黛西们能清醒过来,认知自己,愿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着美好的事情。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5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

  千年前的庄子曾这样感叹。倘若人生百年不过梦一场,光阴流转到头皆空。不如把世间种种、繁华万千当作梦境,及时行乐,纵情当下。待梦醒时分决然放手,任烟消云散,不留牵挂。《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描绘了一个华丽却空洞的梦境,用穷尽奢华的物质和金钱堆砌出一个人、一代人和一个时代的浮生一梦。作者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主人公盖茨比为爱情和理想打造出人间天堂般的财富幻相,他极力摆脱自己出身贫寒的现实,以极度自负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用当下的成就挽回曾经恋人的心,旧梦重温,重现往日的爱情。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他对现实的梦幻化。

  小说将主人公的命运映射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这种对财富金钱的狂热追求,穷奢极欲的消费享受,理想的奋斗与现实的枷锁交织矛盾,构成对美国咆哮的20年代的反映。主人公盖茨比梦想的破灭象征着美利坚的民族神话——美国梦的`幻灭,爵士时代一去不复返,正如盖茨比最终孤零零地离开人世,梦破魂散。

  “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到回到往昔岁月。”书的结尾总是回味悠长,这似乎就是盖茨比一生的总结。从青年时代爱上富家千金开始,他就一直渴望摆脱穷小子的身份,他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力打拼,寻找一切能够让他功成名就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得以成全自己的爱情。金碧辉煌的巨大别墅恍若城堡,华灯遍布在黑夜中亮如白昼,成为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富人天堂。宾客云集,车水马龙,宴会上他庞大的花园点缀着璀璨的灯光,仿佛万花筒般极具魅力,吸引人们前来纵情欢乐。他得意于自己是这一切梦境的创造者,期待着曾经的恋人发现自己如今的成就,以成功者的姿态赢得黛西的心,挽回经年的爱情。殊不知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就如同孩童一般幼稚且浅薄,那些浪漫和憧憬只是漂浮在金钱和欲望污浊上的泡沫,富家千金和穷小子的爱情故事永远摆脱不了现实的成规。盖茨比渴望找回过去,找回自己和黛西的爱情,然而黛西的眼中看到的不过是荣华富贵带来的诱惑和满足,爱情的纯洁在贪婪的物质占有欲中被玷污。黛西重回盖茨比的怀抱只是受到了他提供的物质享受的吸引,但当她得知盖茨比的财富是通过非法手段得来时,她对昔日恋人的种种情意便立刻烟消云散了。这美丽的躯壳下分明藏着一个自私、庸俗的灵魂,甚至当她驾驶盖茨比的车撞了丈夫的情妇后,她狠心地嫁祸于盖茨比,毫不留情地置他于死地。

  曾经黛西家在东埃格码头的绿光,是盖茨比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盖茨比把她当做是爱情的象征,引领他为之奋斗。然而这场爱情的背后却是现实利益可憎的面目,它让盖茨比梦幻化的爱情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这是盖茨比和黛西的悲哀,是爱情在物质利诱下的屈从。当盖茨比追求昔日的爱情时,或许他追求的只是自己的梦境,他像醉酒的人,在幻想的极乐中沉迷不醒,或许酒尽灯阑人散后空是怅惘,但在那之前,醉生梦死的欢愉也足以让人溺于其中,无法自拔。

  像一曲爵士乐缓缓地吐露着情欲,极尽缠绵,却不失优雅。它是美国历史上的“爵士时代”,纵情声色,那上流社会的宴会上,轻歌曼舞,衣香鬓影,空气中氤氲着的满是红酒和香水的淡淡气息。人们对物质享乐的追求达到极致,对金钱财富的渴望陷入疯狂。美国梦一度是个人追求自由和自力更生的理想,这时却早已在物欲中沉沦,深陷利益的泥潭。主人公盖茨比试图通过个人财富的积累爬上上流社会,成为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有闲阶层,“有闲”体现在奢靡的宴会、随心所欲的购物、高档的用品上,然而这一切浮华也是美国理想主义败落的象征。早期从东部到西部的拓荒者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早已被以纽约为中心的大都市物质享乐所取代。美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创造出空前的繁荣,国家财富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个人的物欲也随之膨胀。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黛西在盖茨比面前可以因为“从未见过这么多漂亮的衬衣而失声痛哭”,拜金主义的形象历然在目。而出席盖茨比晚宴的各色人等,皆是一副渴望爬上社会阶梯,对财富无限贪婪的面孔,这是一个腐败、堕落、混乱的时代,是一段价值沦落、道德颓废的年代。人心在物欲横流中迷茫不知去向,正如盖茨比流星般稍纵即逝的繁华梦境,始于狂热而终于冷漠,最后由绝望堕入虚无。当他的生命于人间消失时,竟可悲到没人几人愿意出席他的葬礼。这建立于冷冰冰的金钱利益上的浮华一梦就这般黯淡地收场。了不起的盖茨比奋斗了半生,却也未能如愿以偿,梦碎时分空余悲凉。

  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他将人生演绎成一场繁华的梦境,如烟花般绚烂于夜空,闪耀一时,却也同样短暂坠落,只留一地残渣。他追求的爱情、地位、财富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美国人所同样梦寐以求的,盖茨比的梦想破灭,同时也是美国梦的幻灭。这是时代创造的悲剧,是人类共同存在的心灵黑洞。有人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许这是对当下的告诫,但历史何尝不是容易重蹈覆辙,当时的盖茨比和黛西,同样也是今天千千万万的盖茨比和黛西。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6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对河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他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完全是处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原想趁闲暇之余读读打发时间,然而开头那句父亲的忠告却让我有了莫大的兴趣: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喜欢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上彻夜不明的灯光,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那样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望。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汽车来到豪宅门口,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也喜欢书中的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只有在反复阅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书中的每个人不仅丰满、独立,而且在无形之中又被归拢在情节的网罗里,成为情节的一部分。

  在爱情面前,盖茨比永远是在等待,从他发现在码头尽头黛茜的倩影还有她身后的那盏绿色的灯开始,他就陷入了坚毅但痛苦的守望,虽然这种守望在许多时候对于看似很聪明的人来说,简直是愚不可及。当我们面对一个满眼只有金钱但却当着你的面柔情的说爱你的女孩该如何应对呢?更恐怖是,她并没有逢场作戏,她真诚的眼神让你无法回避你那什么也没有的钱包时候,也许我们抱以回应的只能是尴尬的猜测与沉默了。但盖茨比却坚定的意识到,她是爱他的,只是他没有钱。于是,盖茨比的悲剧也就此开始上演。菲茨杰拉德也伟大的令我们有无数话需要表达却也只好闭紧嘴巴,看着盖茨比无可挽回的渐渐的倒在了后来他自己建造爱情幻想花园的后院中。

  准确的说,我们应该讨厌的并不是那个物质主义女孩黛茜,与她对世态的冷漠与玩世不恭一起,她选择了生活的安逸与平淡,尽管她不一定是达到了她选择的初衷。有人说菲茨杰拉德向我们昭示了美国“爵士时代”充满泡沫般的浮华现实中的幻像,然而我却似乎只看到了盖茨比在他那盛大的派对中,在那绚烂灯火照耀下的觥筹交错中,在那无数富豪和耀眼明星互不相识的假惺惺的畅谈中,紧张的向着大海方向涌动与生命逆流反叛的冲动,一股永远等待的冲动,因为黛茜就在无视他已经飞黄腾达的岁月的不远的地方,与人谈论着在丈夫有了情人之后的关于把世界看穿的真理。每天,盖茨比都会在大海的边缘向着这种等待发抖,不管夜色有多么温柔,不管黛茜的身影离他多么的迫近,他能做的只是伴着他身后那闪耀的城堡式的豪宅,沉重的呼吸以及永恒的孤独。

  最终,只有盖茨比唯一的朋友尼克理解了他的等待。也许,应该说菲茨杰拉德理解了人群中的等待。虽然菲茨杰拉德随后也把这种等待抛诸脑后,坠入不可遏制的失败中,他终究没有办法化解掉等待那难言的孤苦与焦虑。但当盖茨比荒唐的被枪打死的一刻,他笔下的尼克伤感坐在了盖茨比无数次去过的海滩上缅怀着那个久远的,未知的世界。他理解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茜的码头后那奇妙的惊讶,也明白了盖茨比之后在蓝色草坪上等待黛茜靠岸的所有举动,更重要的是,在他无限的怅惘中,盖茨比的梦也已经飘散,在依稀的人声鼎沸的幻觉中,只有盖茨比消逝于这个混沌的世界,留下的是逆水行舟后的倒退,还有他镇定而紧张的等待爱情与梦幻的孩子一样的眼神。

  尼克还回想起了青年时代那令人激动的返乡的火车。我们有理由怀疑,盖茨比并没有在漫长的等待中回家,但那黄昏中聚集在幽暗车站上纯真的问候与相互依恋,还有寒冬的黑夜里向奔驰的火车两边远方无限伸展的所有归乡人的雪,就在盖茨比死后似乎可以让包括菲茨杰拉德在内的我们意识是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全部都听见了“严寒的黑夜里雪车的铃声”,也都看见过“圣诞冬青花环被窗内的灯火映在雪地上的影子”。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7

  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总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什么来平息这颗不安的心。

  从昨天看完到今天早上,各种想法在脑海中碰撞。总觉得应该把它说出来。在网上搜了好多文章,发现大多数都是从盖茨比的角度分析,来说明盖茨比是怎么为一个梦想奋斗,为爱情奋斗终身,是怎么变得万众瞩目。而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人物来谈谈我的感受,从一个女生的角度来分析黛西。

  和盖茨比恋爱时期的黛西是一个幸福的女孩。因为,盖茨比整个眼里,心里都是她。他会用阳光般的眼光看着她,从此以后,那个美丽的女孩就这样定格在了盖茨比的心里。

  像大多数的初恋一样,都会无疾而终。盖茨比和黛西的感情也无疾而终,随风飘散。在黛西的心中那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是她漫长的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或许,在以后枯燥的日子里,黛西会想起那个仲夏夜,那个有阳光,有绿色的季节。在那个季节里,有个叫盖茨比的少年给了她如梦的记忆。回忆总是那么美好,可是对于价值型的黛西来说,过去的终究会过去,日子还要继续,哪怕汤姆有情人,她也想小心翼翼的守护着,汤姆和孩子才是她的守护。

  如果不是那个雨后的下午,如果不是尼克,我想盖茨比在黛西的心中永远是个回忆。在那个雨后的下午,他们见面了,黛西就这样沉沦了……在那个下午,黛西来到了尼克的家中,看到了百花盛开,就好像她年少时的那个梦一样,梦幻,绚烂。黛西以为是尼克给她的惊喜,以为自己的表弟深深的爱上了她,以为这是一个梦,她想永远地沉浸在这个梦,永远不要醒来。突兀的门铃声唤醒了她的梦,蓦然回首,她看到了这个梦的创造者—盖茨比,时间仿佛在这一瞬间静止,她的眼里只有他,再无他人,他想起了那个绿色的季节,想起那个如阳光般的少年。而今,这个少年就这样站在她的面前,温文尔雅。岁月好像对他格外宽容,他没有这个年龄的大腹便便、油腻感,有的只有满眼的柔情。黛西从他的眼中读出了紧张,读出了慌乱,读出了思念。他的眼睛好像魔戒一样吸引着她,犹如蓝宝石一样干净,让她身陷其中。他等了四年零十一个月,过去的这些岁月,他守护着自己心中的那道绿光,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只是在守护着她,等着她、念着她。听着他在耳边诉说着这四年零十一个月对她的思念,对她的眷恋。这些语言一点一点的撬开了黛西心中的那把锁,让她迷茫,不知所措……

  她去了盖茨比富丽堂皇的家,看着那些汤姆不曾给过的奢侈品,盖茨比珍藏的那些书信,她沉沦了。她不知道,到底是因为那些奢侈品而沉沦,还是因为盖茨比的深情让她沉沦,或者两者都有。她厌烦了和汤姆的日子,受够了汤姆和他情人的关系,她不想去思考,不想去处理,只是单纯的沉浸在盖茨比的爱中。

  原以为就这样享受着守护,享受着被爱,享受着家庭的温暖,贪心地想要这所有的一切,享受着盖茨比的爱,享受着一个母亲的快乐,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可是她忘了,偷来的终究是偷来的,该还的终究要还,付出的代价或许使她承受不起。

  黛西忘了盖茨比想要永恒的守护,想要的是是一段完完整整的爱,一段完完整整的情,一段完完整整的婚姻,她给不起,也给不了。闷热的天气,热气扑面而来,人们因此躁动不安,盖茨比决定行动了,她知道她劝不了他,她知道他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他的意愿,哪怕他深爱的黛西也劝不了。就这样,她静静的看着自己的丈夫汤姆和盖茨比为她而争斗,听着汤姆揭露盖茨比的“罪行”,她试着让他们停止下来,可是她却忘了,男人的争斗,尊严的捍卫,没有人会退步。在他们的争斗中,黛西看到了盖茨比的真面目,出身,经历这些都是一场骗局,跟随他的财富也会因为法律而烟消云散,他会一无所有。她怕了,她不知道,盖茨比对她的感情是否也是一场骗局,听着盖茨比急切的解释,一遍遍地确认她是否爱他,只爱他一个人,她厌烦了,她现在只想逃离这一切,她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心烦意乱地驾着盖茨比的.车,只想用飞快的车速带她逃离这个因她而起的血雨腥风。盖茨比还在她身边坐着,她在想,原谅我,我爱你盖茨比,我也爱汤姆,我想要你们所有的爱,可是你的能力支撑不起来我的梦想,我只能弃你而去。黛西沉浸在自己的心绪中……就在那一刹那,那个女人(汤姆的情人)冲过来了,黛西和盖茨比在努力的改变车的轨迹,可是那个女人还是死了,就这样死在了黛西的手中……她怕了,她杀人了,她抱着盖茨比不知所措,她像个迷路的小孩子一样,茫然的看着盖茨比,她希望,这个说爱了她五年的人帮帮她……

  她的眼泪,她的脆弱让盖茨比决定他要守护着这个需要他的人。盖茨比抱着她,吻去她的眼泪,告诉她,一切有他。他送她回到了那个有绿灯的家,他告诉他会彻夜守护她,就这样她告别了盖茨比,把那个拥抱当成了最后的告别。

  盖茨比死了,在等候她的那个下午死了,被汤姆情妇的丈夫枪杀,她知道,他是为她而死,可她连他的葬礼都不想去,因为她怕,怕面对盖茨比的眼神……

  家,一个属于两个人的地方,汤姆让莱娜德闯入,她让盖茨比闯入,可是让她放弃汤姆她做不到,陪在她身边日日夜夜的人……她知道汤姆也不会放弃。他们需要一个长长的假期来修复这段感情。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8

  这是一个以往以为几乎不可能抓不住,未料,它早已因为时间,或者是命运,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之手的梦。

  菲茨杰拉德借用尼克的眼睛,旁观了盖茨比从满怀憧憬地追梦,一步步愈靠愈近,却在快要触到的时候突然间像泡沫一样应枪声而碎的过程。如其书名所述,盖茨比的确是了不起的。他出身卑微,靠欺骗赢得大家小姐的芳心,然后凭着他的努力和敢赌的胆量兑现了他的谎言。即便听到那些每周来他家赴宴的世俗之流肆无忌惮地传播有关他的蜚语,盖茨比也毫不在乎的继续款待他们,而仅仅反驳不相信他曾就读于牛津的怀疑者。他的确不必在意,因为他的财富足以掩瞒不够光鲜的过去。

  然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似乎注定不是属于这个污浊势力的上层社会的人。不得不说,他很幼稚,幼稚到把别人早已忘怀的梦一年又一年地还藏在心里。

  文本中随处可见盖茨比对黛西的一片痴心。但我并不认为他是真的如此迷恋黛西这个人。他可是在潜意识里认定了自我迷恋黛西。在他获得财富之前,“黛西”意味着它以往被上层社会接纳的“辉煌历史”。这段完美的经历刺激他不择手段去赚钱,奋力跻身上流。他成功的每一步都在为他心中名为黛西的雕塑添砖加瓦。不知不觉地,“黛西”的分量变得巨大,大到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即使在盖茨比扬名立万之后,他也只能习惯性地把这个梦做下去。能够说,在他日复一日的幻想中,“黛西”已被抽象成他所渴望的一切的完美。她是火,她是光,她是他奋斗一生的意义。

  其实毋庸置疑,这个梦早就死去了。只是盖茨比太忠于最终一点零星的期望之火,所以才无暇记起这个现实,继续执著地企图扑向火焰的光明,却不幸地——其实又是注定的,奔赴死亡。

  在这场闹剧中,唯一知晓真相的就是“我”了。尼克本是生活平淡而随性的普通人。意外地,他成了富商邻居最终的“好友”。这件事与他并不相关,他可是是因一点沾亲带故的联系而牵扯进来。尼克充当了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的主角。当主角们纷纷失去了一些东西然后沿截然不一样的轨迹开始新的人生,唯独他的轨道固定不变。仿佛一切清零般续着之前的生活走下去,可是是交的新女友又没了,而他依旧不悲不喜地无所谓着。

  或许,尼克是你也是我。无论从性格还是才能上来说都乏善可称。他不是什么搅动大局的主角,而仅仅见证着别人的风起云涌。然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循规蹈矩的生活。

  但我总觉得,这样是不够的。

  生命仅有一次,就当令它艳如花卉,既限时美丽,就放手追逐一次梦想。哪怕明知是愚蠢的无所济事的扑火,至少好过一辈子像工蚁般重复周遭其他人的动作:于己,找不出记忆可回望;于他人,亦无存在感可言,就像从来没活过一样。

  盖茨比每晚在岸边望见的点点灯火给他坚持的力量,他眼里容不下其他的光亮,只明白奋力振羽飞向对岸。可惜,盖茨比这种沉重的感情不是追求世俗感情和欢愉的黛西所能承受和理解的.。起初,她以为找回了从前众星捧月的青春韶华,欢快地沉浸在盖茨比的爱中。可是,在汤姆和盖茨比二人的严加追问下,黛西重又变得摇摆不定。她可能爱过他们两个,又或许谁都没爱过。她只想享受被宠爱的浪漫,不愿承担任何职责和麻烦,也不想做令人头疼的选择。她的世界里,自我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就算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又间接害盖茨比命丧枪下,她也终究没有站出来说出真相。黛西未必是个小人,但一味逃避的行为证明,她是一个自私的“懦夫”。可凡人谁又不是如此呢只识目前寸光,在对价格的权衡比较中蹉跎一生,就此失去价值。

  作者在开头就为这部小说做了总结:“盖茨比本人到头来倒是无可厚非的,使我对人们短暂的悲哀和片刻的欢欣暂时丧失兴趣的,却是那些吞噬盖茨比心灵的东西,是在他的幻梦消逝后跟踪而来的恶浊的灰尘。”盖茨比是悲哀的。不是因为他的梦的破碎,是因为作者所说的那些“恶浊的灰尘”。他的豪宅始终那么热闹,却又始终是空虚的。人们彻夜歌舞喧哗,但并不认识坐在角落的主人盖茨比。尽管他身边从来不缺不请自来的客人,可他又实实在在是孑然一身。连他的同伙也想尽办法推辞不去他的葬礼,难怪那个睡在图书馆的怪人亦会感到诧异。盖茨比结交甚广,却没有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爱他的人。但,不明白为什么,我觉得他不会在意这些。他忙碌一生的所得向黛西炫耀过,他心中的光芒磅礴地迸发过。最终在他失望地苦等黛西不得时丧命,倒也避免了彻底的绝望。这样也就够了。在我看来,盖茨比在失败的结局下或许已算达成了他的愿望。

  火光终究熄灭了。燃烧残留的灰烬掩盖大地。不要紧,盖茨比本就不是恶浊世界的火光所能照亮的。扑火,在于扑之前喜悦的一瞬,而不是接近后的失落。如今,他在这灰烬上起舞,同情地俯视着脚下的世俗人间。他浑身焕发着耀目光芒,我明白,那是会做梦的人才会有的光芒。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9

  一声枪响,尼克赶到泳池,盖茨比已经倒在血泊中。对于死亡,盖茨比是有预见性的,即使黛西丈夫的情人的丈夫(原谅我不记得这个加油站修理汽车的人的名字)不去射杀他,他也会“死去”,因为他的梦想幻灭了。

  在故事叙述者和经历者尼克与盖茨比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跟随尼克不断地发现、了解盖茨比,也在盖茨比的死亡后理解了盖茨比。盖茨比做着一个美丽梦幻的梦,年轻时他爱上了黛西,只不过军官出身的他没有经济条件娶黛西,直至他一夜暴富来到纽约,依然去追寻令自己一往情深的黛西,虽然黛西已经有了婚姻和孩子,但是他坚信:黛西是被迫的,是不幸福的,是依然爱着他的,所以盖茨比在黛西家对面买下豪宅举办盛大的宴会来吸引黛西,通过“我”来接近黛西,试图重续前缘,不过还没有等到黛西决定跟他离开的回复,一件意外发生了,黛西开车无意间将汤姆(黛西的丈夫)的情人撞死,汤姆却告诉其情人的丈夫:是盖茨比开的车。当然,盖茨比为了保护黛西,将事故车开到自己的车库。接着就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盖茨比的确了不起,他对爱情执着忠贞,对黛西一往情深,甚至愿意为黛西付出自己的所有,包括财富、感情和生命。他的爱很伟大很持久很感人,我想任何一位女子能够被这样一个人爱着,不论结婚与否都会心动。但是黛西除外,无论是盖茨比初认识时候还是多年后,黛西自始至终都是那个虚伪做作不安分有心机的女人,她对丈夫孩子对生活没有爱,有的只是无尽的物欲和矫揉造作的无聊,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可以忍受,所以也可以忍受自己寻求婚姻外的刺激,挑逗其他男人,与盖茨比搞暧昧。在出车祸后,她心安理得的接受了丈夫的安排(将责任推到盖茨比身上),并且去欧洲度假,任由为她丧命的盖茨比孤独绝望的躺在血泊中。读到这里,内心愤恨,为盖茨比不平,盖茨比的爱情在黛西那里就像一个笑话,只能说所遇非人,那样美丽浪漫的爱情梦随着盖茨比的死亡而幻灭了,与其说盖茨比被枪杀,不如说被自己的爱情梦所杀。

  幻灭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盖茨比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和美好人性的幻灭。盖茨比死了,没有人关心,尽管尼克多方努力,葬礼还是没有人愿意参加,参加的`唯有从千里迢迢的故乡赶来的父亲。这位人物的出现,印证了汤姆对盖茨比身份的猜疑,也让我们知道了真实的盖茨比,出身卑微贫穷,只因为偶然获得了有钱人的财富,尽管他从里到外修饰自己,踱了一层金,但是仍然被富家浪荡子弟汤姆识破,不管底层人民如何努力都无法在上流社会立足,即使拥有了财富。生前被上流社会识破,死后便被所有人知晓。其实梦想破灭的何止是盖茨比,应该是很多很多与盖茨比有同样想法的人吧!

  盖比茨死了,可是汤姆和黛西却踏着他的鲜血离开去欧洲度假。黛西令人痛恨,汤姆同样如此。这个富家子,庸俗无聊,整日无所事事,只是故作风雅侃侃而谈,虚伪而夸张的表情动作令人作呕,对妻子对家庭对情人都是逢场作戏追求刺激,随意践踏别人的感情与生命,与黛西一样,没有一点人性,所以他们夫妻不管怎样自始至终“不离不弃”,也是可以理解了。除了这两口子,汤姆的情人同样虚伪庸俗无聊,向往上流社会享受物欲,还有宴会上的那些人们。那一场场的宴会,奢靡豪华,令所有参加的和没有参加的人都羡慕不已,不管认不认识主人,所有人都一头扑向宴会,大肆吃喝谈情说爱,享受着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可是盖茨比一死,没有谁来看望他祭奠他,估计也没有人再愿意谈论他,纽约还是以往那样喧嚣与骚动,不论什么阶层的人们依然虚伪做作、无聊迂腐的享受着物质生活,而盖茨比与尼克之间真诚温暖的相处故事却淹没在冰冷的人群之中。由此看来,盖茨比的死是必然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能生存下去吗?

  真诚善良的盖茨比是了不起的,而塑造盖茨比形象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更是了不起的。在一战中发了战争财的美国,迅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国家转型,由此带来的物质的丰富,经济的腾飞,财富的积累都直接充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尽情的享受着丰富的物质,奉行享受消费主义,精神世界随之萎靡,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美好,直至1929年经济危机的出现才帮助人们认识并反省这过去的十年,这个“迷惘”的年代。身处这样的大染缸,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能够通过社会现象看到社会的本质,能够在纸醉金迷中不断叩问人类的灵魂,实在是了不起。盖茨比死了,他的种种梦想幻灭了,但是却换来世人对人性的反省对社会的思考,这便是永恒。

  所以,尼克离开了喧闹的纽约,回到了淳朴的乡村,这就是希望。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10

  “那就戴上金帽子,如果可以打动她。倘若你能跳得高,也请为她跳起来直到她大声喊:“亲爱的爱人,戴着金帽子、跳得高高的爱人,我一定要拥有你!”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首页,这段话就清晰的印在那里,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透过它,我好似就看到了那插着红色的羽毛的,闪着耀眼的光的,高高的金帽子。而这顶帽子的主人,这位身价上亿的贵族,更像是沙场上的一名战士。他上蹿下跳,像是将士正骑在战马上准备出征。而他周围,有着一个又一个装束和他相似的人们,谁又知道他们是否是真的贵族。他们怀着崇拜的眼神看着这位宫殿似的庄园的主人在台上夸张的表演。他们认真的看着这场戏剧,没人听清楚他说了些什么,也没人知道他在表演些什么。他们就像是忠实的狗,待主人表演完后便疯了似的拍掌叫好。

  没有人注意到,当这位主人表演结束后,脸上忽地闪过一丝欣喜的神情。当然也更没有人发现,他在表演的时候不停的向着一位有着金色短发,忧伤红唇,慵懒目光的年轻迷人的女子投去目光。这位女子倾身向前,眼睛里闪着光,宛如在唱歌一样。她看起来同平常不一样,变得朝气蓬勃了起来,不知道是被派对的气氛感染了还是怎么的。她嘴唇微张,似乎是要大声喊出些什么文字。

  那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那是1922年的夏天。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一个夏天优美而悲伤的故事。那是一个爵士时代的夏天。爵士时代,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经济大萧条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黛西,她是“美国梦”的象征,是 “爵士时代”“镀金女郎”的典型代表。她是叙述者尼克的表妹,汤姆布坎南的妻子,盖茨比的情人。她白衣飘飘,妩媚动人,如同一个降落到凡间的圣洁天使,那些军营里帅气潇洒的军官被她迷的神魂颠倒,尤其是盖茨比。但是另一方面,她轻浮放荡,金钱至上,如同恶魔一般,给盖茨比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也正是她的这种双重形象让盖茨比迷失方向,沉浸在自己幻想编织的美梦中。他误把黛西当成是他的仙女公主,每天神志不清,想念着他的女王。黛西发展成这样的双重形象,一重大原因是她的家庭出生,黛西出生在美国南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一个有钱人家庭。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她从小就养尊处优,追求浪漫,爱出风头。她年轻时是路易斯维尔所有姑娘中最春风得意的一位,她身着一袭白裙,常常去勾引军营里英俊有气度的年轻军官。盖茨比就是这些年轻军官中的一个,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深深地吸引着黛西。然而却因贫穷而被黛西无情地抛弃。在盖茨比离开黛西去前线后,黛西的生活变得更加空虚无聊,她频频出席社交舞会,每天玩到黎明才会回家,生活极其的颓废和糜烂。这时,她遇到了年轻富有的汤姆布坎南,便被他的财富和地位所吸引,迅速忘掉盖茨比与其成婚,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是汤姆粗俗,野蛮,凶狠,险恶,与一位有夫之妇公开同居,让黛西无比愤恨。但是她为了财富和地位,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汤姆过下去,直到与盖茨比重逢。事实上,她只是盖茨比虚构的纯真世界的女主角,她只是一个用纯真美丽外表包裹下的贪图享乐、追求纸醉金迷生活的“镀金女郎”。她不具备那种为了爱情而做出巨大牺牲的高尚品质。她的一切出发点就是金钱、地位和名誉。正如尼克所说,“黛西坚信自己的终身大事必须与金钱及真实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且要伸手可及,触摸得到。”因此,黛西的这种金钱至上,自私的品质注定了她不可能与盖茨比风雨同舟,携手共济。

  而盖茨比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虽然他非常富有,但他像一个绅士,一个高雅大方的上层人士。虽然他的生活也很奢靡,但是,相比于汤姆和黛西,盖茨比要高尚许多。至少他相比于汤姆,整体的仪态,语言,都要更接近上层人士,而汤姆,只是凭着物质上的富有,将自己打扮成名流,但精神上却很空虚。汤姆傲慢无礼,出言不逊,就像个孩子一样幼稚无知。而盖茨比则彬彬有礼,大方有度。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他一直靠着脑中塑造着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生活的,一切都照着理想中的样子来学习、训练、生活。他虽然出身卑微,但有野心,他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父亲在他小时候看的一本书中发现的他写给自己的一日作息安排以及个人决心。他是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人,他上进,靠自己的力量创造财富,这是在那个时代甚至是现在,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是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盖茨比最后下葬时,孑然一身。这反映出当时这些名流丑陋的嘴脸。上流社会,眼里只有金钱,权利,却没有人性,没有情义。这是最为讽刺的一点。但是,作为对比,出身卑微的盖茨比,就算是挤进上层了,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梦想,品质,他虽然有了钱,全身上下却丝毫没有半点钱的铜臭味,他仪态彬彬,气质优雅,他才像是一个真正的名流。盖茨比,是了不起的。

  在这个虚情假意,纸醉金迷的世界中,金钱,名誉,地位,容颜,或许占了一大部分。而不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比如我自己,就只有靠着像盖茨比一样的努力,或者是像叙述者尼克一样的率真来挽回一些靠新鲜感和好奇心来接触我的人们。

  最后,我想以这部电影中一首由我最喜欢的一位歌手所唱的插曲的歌词来作为结尾。

  目睹世界,历经沧桑;金迷纸醉,靡靡奢华;仲夏夜茫,七月未央。你我年少轻狂,不惧岁月漫长。纵情时光,华灯初上。你我嬉戏疯狂,童稚之心难藏。当我韶华逝去,容颜不再,你是否爱我如初,任地老天荒?当我一无所有,遍体鳞伤,你是否爱我如初,任地老天荒?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11

  上个假期,儿子给我推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读完之后很后悔现在才读这本书,但是一想到没有错过这本书,也就淡然了。

  也许每个人都和盖茨比一样对于生活,爱情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幻想。即使现实把自己折磨得残破不堪,也不会轻易放弃心中理想的世界。年轻时的盖茨比和黛茜深深相爱,但是自己贫寒的家境和养尊处优的黛茜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现实让盖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灭。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打败,怀揣着对黛茜的爱和对理想憧憬,他发誓要成为百万富翁,满足物质女黛茜,以便和她长相厮守。但是一个人即使非常的优秀,万分的努力,也不大可能短时间成功。盖茨比的地位和财富,在黛茜结婚五年后才取得,黛茜和汤姆结了婚,她没有等他。

  五年后的盖茨比无疑是成功的,不过人都是不幸的,总是会有烦恼,成功者也不例外。他们鹤立鸡群,站在众人之上。有的由于没有对手会感到孤独,有的希望有人分享这份成功。盖茨比无疑是后者,他深爱着黛茜,没有她,这一切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他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中,黛茜是主角,其他的只是陪衬。来来往往的人在他豪堡中穿梭,盛宴的狂欢声与光彩夺目的`灯光直到深夜才会慢慢褪去。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黛茜看见,看见现在的他是多么的成功,如何的富有;看见现在的他有足够的金钱和地位满足她;看见现在的他是如何的爱她!最终在黛茜表弟尼克的帮助下,让黛茜看到了这一切,她所流露的激动与热泪也使盖茨比深深地感到黛茜也爱他。

  黛茜的丈夫汤姆生性暴虐,做了种种对不起黛茜的事,和情妇威尔逊夫人越轨之事不仅不讳莫如深,还搞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黛茜很绝望,但是她又能怎样,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这是她自己选择的丈夫。

  然而盖茨比的再次出现重新点亮了这个绝望女人的心,毫不掩饰的流露着对盖茨比的爱。这一切也让盖茨比无比坚信他心中的世界就在眼前,即使他不愿意相信黛茜的热泪中流露的除了爱恋之外还有金钱。然而这一切全在尼克的眼里,他看见了黛茜已经不是盖茨比深爱的那个黛茜了,更不是他幻想世界中的黛茜。

  汤姆的嫉妒成为了盖茨比悲剧的导火索,在盖茨比和黛茜的关系坦露之后,三人的激烈争论使得黛茜情绪激动异常。情急之下弄死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夫人,驾车离去。然而盖茨比承担了这一切,在汤姆的诡计之下,威尔逊为报夫人的仇,在盖茨比的豪堡中响起了枪声。

  然而当盖茨比的尸体躺在豪堡中时,却没有人来祭拜。整个豪堡入死一般的沉寂。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似乎本来就与这座豪堡没什么关系。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时的黛茜正和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美好人生”。这一切看在尼克眼里,他看见了盖茨比幻想的破灭;看见了理想世界和现实的差距;看见了人性的冷漠无情;看见了为物质所动的一切虚情假意;心灰意冷之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是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一个活在美好幻想世界中的人,却深爱了一个物质女,并为其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对于书中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盖茨比、尼克、黛茜、汤姆、以及威尔逊。盖茨比,本书的主人公,有理想,肯努力,能忍受,敢爱不敢恨,总是将一切想象的过于美好,最终悲剧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过我想他是成功的,因为直到死他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黛茜的背叛,带着对黛茜的爱离去,也算是美满。盖茨比了不起不在坚守一份爱情,而在于在那样一个时代仍能坚守对未来,对一个“我们”的憧憬。谁说菲茨杰拉德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覆灭?我看恰恰相反。盖茨比见到黛西那一瞬,慌乱中强自镇定,雨水顺脸颊滑落,愈加分明的棱角却不掩深情。第一次,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黛茜,精致美丽得像是个瓷娃娃。在我看来,黛茜是一个符号,是美丽和软弱的符号,也是金钱和情欲的符号。她是盖茨比的一个虚无的未来的主人,也是盖茨比在五年中抽象化了的梦,男人们取悦她,爱她,讨好她,盖茨比用最奢华的舞会吸引她,而她只是个被盖茨比多年来高估的一个神化了的女人,按照很多人的说法,她是一个人形的“美国梦”。黛茜,一个典型的物质女,因为物质,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在物质的驱动下又将其重拾了起来。然后在犯罪的恐惧下又再次的放弃,完结了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不知道当来生再见到盖茨比,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她又会因为什么而再次爱上盖茨比,当然,如果有来生。汤姆,一个典型强势暴虐,用情不专之人。因为“爱”,应该是嫉妒而成为盖茨比悲剧导演者。威尔逊,或许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无钱,无地位,工作不努力。浑浑噩噩之下连老婆出轨也不知道,直到最后被人利用,结束了别人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观其一生做过的唯一一件成功事就是把老婆骗到了手。尼克,整个过程的见证者,也是最后的承担者,承担着这个冷漠的世界。

  人必须要有梦想,它激励着我们步步向前,但是却不能活在“美梦”之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12

  我平时热爱看电影,这本书给予我的第一印象也是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所演的电影中汲取而来。以表现事物的形式来讲,可以说电影更贴近生活,但书本更贴近内心。所以我买了这本原著,薄薄的一本书,让我愣是不敢相信它是以什么方式容纳下盖茨比的一生,他贫穷过,但凭反抗得以辉煌,他爱过,却因深爱最终死亡。

  他的结局不是圆满,这本书当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了盖茨比对黛西的付出,也不是平平常常地表现了他努力致富的态度,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也是美国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著作。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写完这本书,当时一战刚刚结束,美国以战胜国的身份迎来了科技、工业、经济的全面繁荣。也出现了一个词,“美国梦”,意为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得金钱和成功,并且这一切是有可能的。这本书就很好地存档了那个时代。

  盖茨比16岁时,背井离乡,独自闯荡,入伍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军官。在一次宴会上,他遇见了富家千金黛西,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一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了战场,无法与黛西日日厮守。他希望黛西能等他凯旋归来,可黛西却为遵守这一约定,她在富二代汤姆的疯狂追求下,与汤姆结了婚。盖茨比回来后,发现物是人非,自己日夜思念的女子早已不属于自己了,可是他不甘心就这么放手。几年后,盖茨比靠卖私酒发了财,在黛西的住宅对面建了一座豪宅。他多次举办盛大的宴会,大门为所有人敞开。目的,只是希望黛西有一日能出现。是的,他最终如愿与黛西重逢。可黛西在盖茨比与汤姆之间犹豫不决,随着盖茨比越逼越紧,黛西心烦意乱之下竟开车撞死了人。盖茨比为了保护黛西,便主动担下了这罪名。惊慌失措的黛西也听从丈夫的建议离开了此地。在汤姆的挑唆下死者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的这一生,就这么结束了,在最美好的年华孤独地离开。

  所以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要叫做了不起的盖茨比?而盖茨比又为什么能被称为伟大?

  这一切还是要回归到“美国梦”上。

  刚刚的概括里并没有刻意去凸显它。其实,那个时代的最直接的精神诉求在盖茨比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他要赚钱,他要更高的社会地位,他要所有人的尊重和仰视,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他编造了自己的身世,学历,就读院校,由此让人们对他更是敬重,从此美名远扬。

  而当他被汤姆揭穿的那一刻,当他被汤姆讽刺了出身,嘲笑了家庭,并对他现有的成功不屑一顾时,他失去了曾经的绅士风度,面红耳赤。他如今富裕,其实骨子里还是透着卑微的,他不自信,所以才会在被人揭穿后失去理智,他无法忍受自己现如今拥有的尊重、地位,就这么消失殆尽。他近乎疯狂地想和过去那个身世卑微的`穷小子划清界限,但他其实和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确是不一样的,他追求的不是那灯红酒绿的生活,这光鲜亮丽的外表都只是作为自己的武器和盔甲,都是为了吸引黛西与之重逢。

  盖茨比几乎用尽一切来努力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也融入了上流社会,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梦。《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中好也好在没过多描述这些部分,没有去赞颂追求美国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也让我们深思,他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那么然后呢?他拥有了名与利。,可他的精神世界是否也跟着富足了呢?

  不可否认,美国梦的实现不是所有问题的终点。有时候,房子越大人心越空,物质的富足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善无能为力。

  黛西,是盖茨比的爱人,全书中仿佛盖茨比所做的一切,起源都是她。但其实,一开始可能是这样的,然而当盖茨比真正实现了美国梦后,这就不仅仅是份爱情这么简单了,他其实是在追求当年自己没得到的东西。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写道——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

  真正让盖茨比向往的,不是名利,也不是爱情,而是梦想,获人尊重的梦想。

  文中仿佛一切都围绕着盖茨比的爱情历程,但其实,爱情只不过是梦的一角罢了。

  盖茨比之所以担得起“了不起”三个字,在我看来是因为他的身上拥有一股逆流而上、反抗命运的力量。

  正如书的最后一段话所说——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13

  菲茨杰拉德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有着传奇的一生,他的作品或多或少的映照了自己的爱情故事和生活经历。这部作品,可以简练概括为一穷二白的青年爱上了贵族少女,并追求一生的浪漫爱情传奇故事。虽然内容梗概概括的这么简练,这么偶像剧,但是作者架构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还是非常吸引人的,很巧妙,一点儿都不枯燥,并且文字非常不一般,导致翻译过来的文字有一点不顺畅,但是仍旧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津津有味,值得推敲。

  读完整部作品,就人物评价来说,我就想一件事儿,盖茨比这个人到底怎么了不起了,反思之,我认为应该可以概括为几点,为了不过分夸大主人公的优点,尽量客观分析:

  其一,他坚持不懈,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爱情上都是如此。盖茨比没有显赫的家世,但是为了成就自己,为了能够配得上黛西显赫富有的家世,他用五年从一穷二白的土小子蜕变为富有的翩翩青年,这儿咱先不说他的事业到底做了哪些勾当,应该是搬不上台面的生意。但是,他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有了很大改变,为了与黛西的生活轨迹能够重合创造了机会,即使有漫长的五年时间要等待,即使这五年里他只能隔海相望,仍旧夜夜翘首盼望,痴心绝对。

  其二,他真挚友善,不管自己是否遭人诽谤与背叛。盖茨比大办酒会,广结朋友,亲身照料每一位友人,即使友人会臆测他的人生经历,也不会像汤姆和黛西那样,在困难来临时,保全自己,销声匿迹,而是选择守护爱人,牺牲自我,不计得失。或许如此的差异是源于成长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即使是在爱情中,依旧无法避免,更难以改变。在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中,盖茨比爱黛西,爱的又是那么深沉,但是他还是无法消除这样的差异,差异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黛西最终还是选择保全自己,消失在盖茨比最后的生命中,即使盖茨比替黛西顶罪并献出生命,抛弃了社会道德,掩盖了事实真相,也换不来一次她为盖茨比的死后送别,可悲。临终,盖茨比的葬礼单薄凄凉,但也有真挚的人冒雨前来与盖茨比告别。这也反映出在物欲纵流的社会中,人情冷暖太少,真挚爱情也太少,但不是没有,因此如果哪一天你遇到了,就请不顾一切的珍惜吧。

  其三,他矢志不渝。盖茨比真的爱了黛西一生,从遇见她的那一刻起,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爱如磐石般坚硬,能够战胜一切,包括世俗的权钱与富贵,道德与真相,生命与梦想。这样的爱情浪漫但却悲伤,因为,黛西不够爱他,黛西的爱甚至都抵不过金钱,更毋庸说道德和生命,所以这是悲伤的爱情,我足够爱你,你却不够爱我,但这也是一种爱情啊。人们往往期待甜蜜的爱情,的确,甜蜜的爱情必然存在,但是人们却往往忽略悲伤的爱情也必然存在的事实。所以,爱情很飘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称之为缘分的原因吧。

  当然,我说的全是优点,盖茨比也是有缺点的,比如杜撰自己精彩纷呈的人生和背景,做了搬不上台面的`买卖,掩盖了事实真相等。我想再了不起的人也只能说明他的某个特质,或者某段经历让人赞不绝口难以企及,而非一个人的全部,亦或者各个方面,这不就是老祖宗说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嘛,箴言,需牢记。所以,人生在世,没有什么完美,咱们自己尽量挖掘出几个优点长处就好,不要总盯着自己的短板自怨自艾,活得豁达乐观点儿方能长命百岁哈。

  故事结局很有意思,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了,作者没有点透,留给读者更多想象深思的空间。源于最后威尔森和盖茨比都死了,却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谁杀了谁?又是谁最后饮弹而尽?结局的设计让我不由自主的猜测揣摩。我最开始单纯的认为是盖茨比杀了威尔森,最后自杀。因为他一直在等威尔森的到来,我想他也一定担心威尔森会找黛西复仇,于是便扛下所有的责任,杀害了威尔森,而后,自杀赎罪。然而,我发现这样便丑化了盖茨比,甚至不太像盖茨比的行事作风。现在,反过来推理,如果是威尔森杀害了盖茨比,而后,威尔森自杀,似乎更加合理。威尔森疯疯癫癫,经过汤姆的误导,抑或是黛西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罪过,反而默认是盖茨比撞死了威尔森夫人,最终导致威尔森更加确认肇事者是盖茨比,便一怒之下枪杀了盖茨比,最后自己也无所眷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盖茨比最后也没有辩驳一句,因为他不想黛西受到一丝伤害,默默的保全了爱人,奉献了全部。这或许就是因为爱情而作出的伟大牺牲,抑或是愚昧犯傻的行为?这样的结局让我不禁想到了村上春树的一部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爱情观,因为爱情,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整体而言,小说初始没有直接着重描写盖茨比,反而以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主人公,所以开始会觉得有些乱,读着读着就会被深深吸引,回味无穷哈,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14

  盖茨比与黛茜的恋爱和分手本来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出手不凡,把盖茨比热恋的姑娘当作青春、金钱和地位的象征,当作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美国梦”的手段。盖茨比为了追求黛茜耗尽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后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天真地以为: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赎回失去的爱情。可惜,他错了。他看错了黛茜这个粗俗浅薄的女人。他看错了表面上灯红酒绿而精神上空虚无聊的社会。他生活在梦幻之中,被黛茜抛弃,为社会冷落,终于铸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盖茨比是20年代典型的美国青年。他的遭遇正是欢歌笑舞的“爵士时代”的写照。作者为小说设计了一个“双重主人公”尼克·卡罗威。他的重要性在许多方面不亚于主人公盖茨比。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他与矛盾着的双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盖茨比的邻居和朋友,又是黛茜的表哥、汤姆的同学,还热恋着黛茜的好友乔丹。他充当了盖茨比和黛茜分别5年后重新见面的牵线人又成为盖茨比重温旧梦的批评者和他惨遭杀害的同情者。

  他虽然跻身于长岛豪华的'住宅区,但他既不是汤姆所代表的“荒原时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是盖茨比所代表的盲目崇拜黛茜的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的同路人。他代表美国中西部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他对于盖茨比追求失去的幸福的梦幻有许多中肯的批评,对于讲究外表而内心卑俗的汤姆和黛茜则进行了公正的鞭挞。盖茨比死后,昔日的宾客一个也不露面,黛茜则陪丈夫远远离去,尼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虚伪和无情,使读者对于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必然破灭有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仿佛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尼克的亲身见闻,不加虚饰,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尼克和盖茨比两人从陌生到认识,感情上既有距离,又有融和,富有多种层次的结合和区别,写得脉络清晰,恰到好处。这种把不同的观点巧妙地统一在一部小说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严密的结构,正是作者独特的艺术成就。

  作者在叙述中还运用了许多丰富生动的比喻,使人物的感情起伏和场景的变换增添了抒情的色彩。精采的比喻常常被用来渲染梦幻的气氛,表达精神的空虚。如尼克初次到汤姆家,看到黛茜和她女友贝克坐在沙发上“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上空的大气球”,后来才“慢慢地降落地面”。盖茨比在家里第一次与黛茜重逢时伸手去抓她的手,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他的梦幻。“不断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这些梦幻是“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内涵深刻的比喻把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求描绘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

  小说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与环境的冷酷。比如:西卵码头尽头有一盏绿灯,盖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独地望着它,伸开双手想去拥抱它——那青春和爱情的象征,仿佛是黛茜的化身。小说末了,尼克又想起了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实际上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梦想已经远远逝去了。又如书中六次出现的“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是蓝色的,“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这片阴沉沉的灰堆”。它象征不幸和灾难。在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这双眼睛好像复活了,它仿佛看着盖茨比去跟汤姆摊牌,又预见到威尔逊要去杀死盖茨比。浑身铜臭的黛茜爱穿白色的上衣和裙子,宛如纯洁可爱的天使,其实她的灵魂污点斑斑。这象征纯洁的白色像一面洁白的镜子,把她的灵魂深处暴露无余。

  盖茨比重温旧梦的幻想一去不复返了。作者用五光十色的音符谱出了一曲凄怅的悲歌,给人留下无限的思索。

  盖茨比的死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他莫名其妙开始的神话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结束,他的父亲来到他的别墅后惊呀不已,强烈的自豪感已经掩埋了他的悲伤。就这样,盖茨比的葬礼在他父亲赞叹声里开始,亦在这种赞叹声里结束。

  菲茨杰拉德的想象到了故事的结尾似乎枯竭了,或许他是想彻底讽刺富人阶层的胆小与懦弱,在盖茨比的葬礼结束后,无论是关于尼克与乔丹恋情的最终交待,或者是尼克与汤姆重逢后关于盖茨比死因的推断得到证实,都显得多余而又生硬,并且切断了读者刚刚展开的联想。尼克的独白是无力的,他想起盖茨比戏剧性的一生,想起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想起那些可悲的争论和逐渐远去的城市灯光,他的内心一片孤寂。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15

  一直以来对于美国文学抱有偏见,甚至在读了这本被誉为经典的小说之后,还是难以认同因为村上大肆赞赏的菲茨杰拉德和钱德勒。

  说实话,我觉得无论是美国戏剧,诗歌,还是小说,都远不及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大,我本人就喜欢美国电影胜过他们的文学。象美国这样一个被拿破仑评价为,无称帝必要的真正的平民国度,是没有那种属于古老传统孕育下的,贵族的,文人的经典作品的。美国人从他们的英国祖先那里继承了英语民族特有的实用和经验主义思维方式,又屏弃了他们的等级意识,以一种不同于左岸布尔乔亚的打趣的老狄更斯式的对于聪明人和知识分子的不屑和日尔曼语族那种冷峻的实利的态度对待艺术。没有金字塔,没有凡尔塞,没有建筑,没有艺术,有的只是清教徒的实用和理性,仅有的几个散发着一点真正的人文精神和贵族气质的作者都不是受到广大民众欢迎的,美国是马克吐温的`美国,淳朴,简单,自然,大度。

  有人说过,意大利语适合歌唱,法语适合与女士谈话,德语适合严谨的科学研究,只有什么都不会的人才会去学英语。法国人是一向贬低英语的,戴高乐甚至拒绝讲英语,有个笑话说假如你掉进塞那河可以用任何语言呼救——就是不要用英语。

  英语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我想这当然要归公于大英帝国早年的无限辉煌,但是英语也的确具有印欧语系众多的语族中独特的优势。它具有日耳曼语族那种明晰与简练,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易学,是适合所有民族沟通的语言。简单,明了,实用,是英语的特色,是最适合谈生意的语言,所以它就少了拉丁语系那种热烈的感情,缺乏那种栩栩如生的吸引力,比如大仲马的天才,也不具有俄语那种繁复的语法结构塑造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凝重与托马斯曼德语的深沉,所以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即使在莎士比亚的剧作的时候,也少有激情肆意的时刻——那点激情似乎是朱生豪先生给予的,即便在拜仑那里也能够感到一种苏格兰长老派教徒的拘谨。所以英语文学是一种本质上冷静和理性的文学,它最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以为正是那些平铺直叙的不带任何修饰的具有简洁,冷静,散文式抒情的作品。奥斯丁的作品最能体现这种语言的规范与完美。

  对于延续了这种风格的美国文学,我以为也是如此。辛克莱路易斯是第一位真正被世界承认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就很能够体现这种所谓的美国文学的特色。美国小说具有的粗糙和乏味的特点,也是通病,我承认自己不喜欢海明威,不认为他的作品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他更象是一个记者和冒险家,所以我总认为阅读美国的小说还不如读那些早期的讲道集,国会演讲,或者干脆看报纸和电影来的有趣。我觉得英语在美国人那里更加的平民化和商业化,用这种语言写出来的小说也更加通俗和简单。虽然这另人在很大程度上感到失望,正象斯汤达所说,对我来说,金钱不是一切,民主的味道过于苦涩。相信许多人知道伟大的盖茨比是因为那个日本人。不过笔者知道此书和作者是因为早年看过的一捕描写菲茨杰拉德生平的电影,是我很喜欢的派克和黛波拉科尔演的。所以在看了电影之后就跑到书店买了本夜色温柔,说真的看了两遍也不太懂。觉得味同嚼蜡,叙述冗长混乱,过后除了那个诗意的书名就忘了。本书不愧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至今我读到的他写的最好的小说,因为正象他本人所说,他把自己真实的灵魂留在了作品中,即便只是这个优点,它也不会被遗忘。其实,这部小说的的经典之处一是在于其语言的简洁明快,流畅自然,宛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很象是那个时代轻盈忧郁的狐步舞曲的风格,难得的是菲茨杰拉德身上有一种美国东部新英格兰贵族的气质,这种东部沿海老钱的一点点冷淡和南部旧家的优雅似乎冲淡了他的西部牛仔风度。在他的笔下,总是一个忧郁的理想主义者为冷酷的女人和残酷现实摧毁的故事。

  盖茨比在任何一方面都是一个美国梦的化身。他出身良好,读过书,打过仗,经商,致富,靠着个人奋斗进入了上流社会,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金姑娘。但是,最后他失望的发现这个美国梦和那个梦幻的女人一样无非是金钱的化身,他追求的绿光是死亡之光,而不是自由女神的火炬的光明。

  这个故事正是作者本人自身经历的写照,他不幸的婚姻和由胜而衰的事业,正是一个虚幻的美国梦。这毕竟是一个冷酷的只认强者的商业社会,所有理想化和脆弱的人都要感到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