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 篇1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王之涣才华过人,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大概是一部分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本诗表面描写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实在是描写诗人对世人所云‘内心的悲凉’的独特哲学理解。一个凉字,尽显本诗的主旨,才华如果被比喻为‘春’,国家不希罕这样的才华,才华就没有施展的舞台,终生悲凉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然则诗人并不哀伤,看那黄河,不也就是从‘一片孤城’中杀出,跨过‘万仞山’,才成就‘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美丽景象的吗?
【字面译文】
黄河奔流千里而来,从天空往下看,白云、黄河之水云似乎交织成了一体,蔚然壮观。
有容乃大,黄河的壮观,也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源头,跨越了人迹罕至的孤独,汇集千万条溪水,跨越千山,终于成就了黄河上的千古繁华。
眼光远一点,境界高一点,羌笛以苍凉之音状秋色,杨柳以春绿丽春色,羌笛、杨柳各有特长,羌笛何须怨杨柳?
当世尽享人间富贵,死后又能名垂千古,天地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春风也有她的不足之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你看那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
【诗词鉴赏】
作学问要能耐寂寞,尽管不能显于当时、当世,却终能成就文化史上的奇迹。子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真正的大儒,只需要一张书桌,就能遨游于知识的天空,能探求人心中最奥妙的潜源,这样的大儒,有声闻于历史天空的本领,有深入人类心灵的本领。
王之涣这首诗表面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唐诗的欣赏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境界上,也就浅薄了。我一直说,要用心灵来解读唐诗,要用人性来解读唐诗,何故?诗言志也。‘元’乃《易经》之首,人性之源,子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不读《易经》、《诗经》,要体会唐诗的.意境,难!难于上青天!!!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孔子对《关雎》评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衡量诗作意境高低的基本标准,也是文学系辞的基本标准。王之涣读《系辞》、读《论语》、读《易经》,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今天的人,取法其下,崇拜没有任何学问的白话文,阅读能力低下浅薄,“笔败如斯,咎由自取”。古文怎么会没有文法?《诗经》遍布文法,《系辞》遍布修辞之法,读不出、训诂不出文学创作的章法,我们怪谁?怪孔子吗?会怪人的怪自己,不会怪人的怪别人。
就文学创作、阅读来说,必须取法其上。取法其下的结果是什么?孙子云:“取法其下,必败、。”‘必败’可以音训为文学系辞‘笔之必败’。孔子治诗《衡门》讽刺取法其下者云: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衡门’训诂为‘衡氓’,何谓‘氓’也?《诗经·氓》曰:“氓之痴痴,坚信麻布能质变为丝绸。”在‘氓童’看来,捕鱼的科学方法算什么?有鱼吃就行。娶德色俱佳老婆的方法何必研究?只要是个女人就行。我想问的是:不知道怎么捕鱼,鱼怎么到你餐桌上?不知道诱女之道,难道去做非礼犯?
认得字就是阅读吗?把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佳作吗?文学真如此浅薄,十三亿人都成为文学家?今天作家之作品,不能从十三亿人的作文方法特立独行出来,这是当代中国没有文学作品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将来的名垂青史,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怎样找到平衡点?哪个更重要?这是哲学家需要终生探索的。王之涣在这首诗中说:当官的荣华富贵,显在当时;做学问的荣华富贵名垂青史。做学问远比当官难,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谋人间大道,何必一定要当官呢?
《论语》中记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何谓也?吾生之初尚文明,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共识。王孙贾问孔子:“心灵的奥妙、精神翱翔的规律,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人生应以追求现实生活的富足为上,做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孔子说:“人的心灵需要研究,研究心灵之学,犹如研究易经上说的‘乾元’,乾元是‘天’;得罪了上天,就不能向上天祷求了。”王之涣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大概就是这个哲学意境吧。王之涣以六首诗作而名垂青史,在历史上,远比同时代的高官、帝王有名气,做到了人生无悔,其作品落实了‘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终生实践‘诗言志’,还真不容易。这就是真正的文学,这就是唐诗的真味道。
中国的春秋之学,犹如倾城之雪,诗云:“倾城之雪,永寿我梅;求我庶士,演绎真味。”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 篇2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 篇3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赏析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与王昌龄、高适等经常一起唱和。他的诗,很多都被教坊乐人入乐歌唱。可惜他一生仕途蹭蹬,诗也只有六首流传下来。但是,就是这六首之中,就有两首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一首,就是这首《凉州词》;一首,是《登鹳雀楼》。
《凉州词》本是乐曲名。唐代“胡部”中的大曲多以州名,如《凉州》《伊州》《甘州》《渭州》《熙州》《石州》《陆州》等。《凉州词》大概是最著名的,以此为题的诗也不少,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算得上是最好的之一。
这首诗仅仅在描写边塞风光,但是却有着言外之意。
大漠的景色是壮观的,远远望去,奔腾的.黄河就像在白云之上、白云之间穿流。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一座座万仞之高的群山之中。如此景象,雄壮苍凉,令人心雄万夫,豪气干云。
然而这里又是那样的艰苦,那样的荒凉。天苍苍,野茫茫,悠悠羌管,吹奏着《杨柳怨》,好像在怨恨,春风从来就没有到过这里,被玉门关阻挡在关外了。
读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了。如果这仅仅是一座孤城,甚至一座死城,苍凉荒芜又与我们何干?但是,这里却驻扎着戍边的将士,这里在进行着殊死的战争。“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让我们感伤,也让我们敬佩。
诗人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但是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王之涣的个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还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