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来历哲理故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腊八粥 哲理故事

管理员

摘要:

腊八粥的来历哲理故事  中国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这一天人们有熬腊八粥,吃腊八粥的习俗,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很多传说。 最早的传说起源于汉代,早在汉代我国就规定腊月初八为腊祭日。下面是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  腊……

腊八粥的来历哲理故事

  中国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这一天人们有熬腊八粥,吃腊八粥的习俗,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很多传说。 最早的传说起源于汉代,早在汉代我国就规定腊月初八为腊祭日。下面是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叫做悉达多·乔答摩———“悉达多”是他的父亲净饭王请人起的名字,意思是“成就一切”;“乔答摩”是姓氏。作为一个太子,悉达多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是相当优裕的。他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还学会了骑马和射箭。但是,悉达多太子是一个非常善于思索的人,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使他困惑,不合理的种姓制度使他不满,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使他苦恼,他终日忧愁烦闷,渐渐萌生了出家修行以寻求解脱的念头。净饭王察觉悉达多太子的打算以后极为担心,想尽一切办法打消儿子的出家之念。他为太子提供了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条件,还给他娶来临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又在他的住处安置了许多年轻美貌的女子。然而,悉达多太子并没有因此沉迷与陶醉,反而越来越感到人生如幻、世事无常。耶输陀罗公主生子以后,他给儿子起的名字是“罗睺罗”,意思是“覆障”———悉达多太子叹息:儿子的出生,使自己身上又添加了一重障碍!终于,在公元前缘猿远年一个寂静的深夜,圆怨岁的悉达多太子毅然舍弃了王族生活,“逾城出家”了。他骑着一匹白马离开王城,在城外的一个树林里脱下了太子的华服,换上了黑色的粗布衣,按照古印度修行者的习俗剃去了头发和胡须,开始了艰辛的出家生活。

  最初,悉达多太子四处访师求道,请教过当时不少著名的学者,还向两位极有名气的山洞隐居者学会了两种不同的禅定方法。不久,他感到修习禅定并没有使自己获得解脱,决定绝迹深涧,独修苦行。悉达多太子来到尼连禅那河畔的山林里,结草为庵,睡在鹿粪堆和牛粪堆上,并逐日缩减饮食,终至七天才吃一餐,而且每餐只有“一麻一米”(一粒野生的麻子和一粒米),历尽了艰辛。

  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悉达多太子已经煎熬得形同槁木,瘦骨嶙峋,衰弱不堪,却仍然没有获得解脱!在这种情况下,悉达多太子决定放弃苦修。他艰难地走出树林,喝了牧女送的牛奶粥,又到尼连禅那河里洗去身上的.积垢,逐渐恢复了体力。一个月以后,他拜谢了一直用牛奶粥供养自己的牧女,登上尼连禅那河西岸的伽耶山,挑选了一棵能遮阳蔽雨的大菩提树,在树下面坐了下来。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思苦索,悉达多太子对于社会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纵欲的享乐生活是堕落,禁欲的苦行生活是痛苦,只有避开这两个极端,奉行不苦不乐的“中道”,才能获得清净之心,正确认识人生。他认为:世界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贪欲”、“激愤”和“愚痴”给人们造成了各种痛苦和烦恼,只有抛弃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一切欲念,努力修行正道,才能跳出生死轮回,获得灵魂的解脱。就这样,在第七天的黎明,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悉达多太子宣布自己“悟道成佛”了。这一天,是印度历的二月八日(相当于我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

  由于悉达多太子是释迦族人,所以在他成佛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成道日”,是佛教的一个重大节日。由于释迦牟尼是喝牛奶粥才恢复体力的,所以后世佛教信众认为“粥”有极大的功德,每逢“佛成道日”,寺院里的僧尼们都要煮“佛粥”,纪念释迦牟尼结束苦修而重新进食。

  当年,释迦牟尼喝的牛奶粥,是牛奶发酵而成的膏状物,与今天的酸奶类似。印度佛教煮的“佛粥”大多是“乳糜”———把米、粟等放在牛奶或马奶中煮成的粥。由于中原地区的古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汉地寺院里的“佛粥”牛奶成分很少,多为糯米、枣果、菜蔬等,叫做“五味粥”或“七宝粥”。

  后来,随着佛教在汉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传播,在家信徒也纷纷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煮粥。这个风气很快流传开来。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

  农历十二月初八 ,俗称为“腊八”。“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吃“腊八粥”。按阜阳人的传统习惯,这米粥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甜米饭,由红枣、栗子、百合、肉丁掺糯米和糖合煮而成。一种是咸米饭,用豆腐、皮丝、海带、蔬菜掺粳米合煮而成,这习俗由何而来?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有一则流传的故事,比较合乎情理。

  很早很早以前,有户姓张的人家,夫妻俩加上两个儿子,老少四口人。这家土地不多,可是夫妻二人很会勤俭持家,小日子过得倒很舒服。老头子种地是好把式,同样的土地,比邻家多收粮食。他天天忙中抽闲,做点儿木工活、瓦工活。此外,他还会编筐打篓、逮鱼摸虾。老婆子也是个能人,纺花织布、缝衣绣花,无所不精。而且过日子节省,从不浪费一粒粮,一把柴。俗话说:“勤为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久而久之,不但一家人吃的饱饱的,还积攒了一份家业,称得上一个小康人家。

  两个儿子生得聪明,长得漂亮,张家俩口儿看着高兴,想着满意,视为金蛋子、银卵子。自己苦累苦省,偏让儿子吃香的,喝辣的,用白的,穿花的。小家伙们长大了,便送他们到学塾里去念书,有次他俩贪玩,功课没做好,先生批评了几句,便与之对吵,先生很生气,一人打了两戒尺。张老头没说啥,张老婆不愿意了,到学塾里又是哭又是闹,一赌气让两个孩子退了学。退学之后,张老头说:“看来你俩不是读书的料。人常说,是艺养身,你们就跟我学点儿手艺吧 ! ”他俩嘻嘻一笑:“中”。先教他们学木匠活,拉大锯解,没干半天,就吵着腰酸腿痛,嚷着要学打榫眼,这可是细活儿,结果不是将眼儿凿偏了,就是凿歪了。老子把手着手教,还是不入门,心里一急,老大被斧子砸崩了手甲子,老二被砸破了手肚子,叫得象杀猪似的。张老婆心痛儿子,对张老头说:“孩子做木匠活不上路,就让他们跟你学当泥水匠吧 ! ”张老头说:“行。”结果给邻舍家盖堂屋,让他们拎泥兜子,不用说,两人喊着脏喊着累,随后又让他们从下往上撂砖头。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头几块撂得挺顺当,张老头鼓励说:“对,就是这样撂法 ! ”他的话刚落音,一块砖头砸住张老头的天灵盖,一家伙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吃药养伤半个多月,才管下床沿。张老头气得眼里冒火,隔不三天就骂:“我看你弟兄俩笨如猪,日后一事无成 ! ”张老婆爱护短,一听老头子骂就接上了茬:“孩子还小,天天挨骂,精灵鬼也让你骂混蛋了 ! ”接着老俩口便舌抢唇剑的打起了嘴仗,两个孩子不但不感到心愧,还在一旁看笑话。

  日月如梭,两个孩子到了十八九岁,都长成五大三粗的个头。张老头说:“我年级大了,庄稼活做不动,以后咱家几亩地就交给你俩侍弄吧 ! ”他俩都勉强地答应了。其实种庄稼也不易啊 ! 由于他们懒惰成性,地里上粪少,下种迟,锄地猫盖屎,旱了不浇水,人家一亩庄稼收五斗,他家只能收二斗,去了种子、银粮,所剩无几,日子逐渐塌了架儿。更可恨的,两人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家中原有的一点儿积蓄,都在牌卓上输光了。对这两个败家仔,张老头气,张老婆也后悔自己把小兄弟给宠坏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久,张老头和张老婆相继去世,他们更是无束无管,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坐吃山空,地卖光了,家具卖净了,连被单都给卖吃了,左邻右舍见了他俩都摇头。有一年腊月初八,北风怒号,大雪封门,兄弟俩又冷又饿,想到别人家讨口吃的,也走不出去。实在熬不住了,两人将粮囤拆了,面瓮摔了,用手拨拉,用笤帚扫,凑合了半碗五谷杂粮,熬了几碗粥,但也不顶饿。

  这时,他俩才如大梦初醒,恨自己不听父母教训,以至穷到如此地步。可是后悔已晚,没有几天,邻人发现他弟兄俩搂成一团,死在墙角里。人们为了记取张家兄弟的教训,每到“腊八”一天,不管富家穷家都熬一锅粥,名为“腊八粥”,颇有一点儿解放后吃“忆苦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