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一则材料:一位名叫阿费列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抵御病变时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 正如材料中所描述的人体器官那样,在经历了疾病后,它代偿性地变的比正常器官要大……
曾经看到过一则材料:一位名叫阿费列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抵御病变时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
正如材料中所描述的人体器官那样,在经历了疾病后,它代偿性地变的比正常器官要大些,机能更强大些,这是生物千百年来进化的结果,也是这些器官抗争的结果。在困难面前为了保持原有的状态与功能,只有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在困难与疾病面前不丧失自己的机能。
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我们人类本身。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文学家索尔仁尼琴便是这样。正如他所说的“人类的苦难有多深,人类的成就就会有多高远”。正是一个又一个的苦难,使这位老人写成了那惊世骇俗的《古拉格群岛》,也是因为这苦难中的坚强,才有那句惊天动地的名言“一句真话的分量抵得上整个世界!这是苦难带给他的价值。”
司马迁写成了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慷慨之言便是他面对苦难时,永不言弃、奋斗抗争的写照。说真话怎样?说真话就要面临那样的残酷刑罚。失去一个人的尊严吗?不!太史公,您在我们心里永远髯须正茂,气势浩然!这无悔与不屈的人生,便是苦难带给司马迁的价值!
我们的一生中会有无限未知的苦难,面对它们是选择放弃还是勇敢面对?我想,前人已经给了我们准确的答案,也许这人身体内的器官,便是人在面对困难时的答案。也许人这种身体器官的代偿,便是人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应对本性的最好证据。
我自小生活在父母亲工作很忙碌的家庭,听我妈妈讲述,我生下来不足7个月大小时,保姆阿姨抱着我在饭桌上被稀饭烫伤手,再以后我碰什么东西都是先试探性的戳戳后再拿;由于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我两岁时在飞机场接爸爸回家探亲,见面时爸爸要抱抱我,吓得我哇哇直哭,爸爸就特别很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给我留了很多很多有意义有趣味的童照,现在成了珍贵的成长影像资料;同样因为妈妈一人带我,我从小就知道逗妈妈开心,以解妈妈的辛劳之苦,养成了我开朗乐观、敢于担当的性格脾气;我是个男孩子,自己衣服自己洗,每天在上学离开家门时捎带倒垃圾,养成我勤快、眼里有活、乐于助人的脾气;我少时瘦弱,从11岁开始练习跆拳道、举哑铃、翻单杠、拉拉力器,现在满身肌肉块,1.78米个头打篮球能灌篮,是实验中学连续两届三级跳远银牌获得者;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95分上下是常事,但在三年级时,被数学韩老师狠狠地憋了一下午,之后习惯满分,小学毕业考数学也是满分,到现在数学学习很轻松……这些都算不上痛苦,但确是我一个90后独生子女男孩对痛苦价值的感受。
纵有阻碍,但永不言败,在苦难中,我们会变的坚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得那苦难带给我们的价值。如果说绝望中的苦难是一座大山,那我们便要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不是退缩,不是逃避,奋力向前,在苦难与困境中搏击成长。这成长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大树,参天而长,不惧风霜雪雨,这般坚强,便是苦难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