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求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孔子求学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 古代平民学校,按孟子的说法,夏代名“校”,商代名“序”,周代名“庠”。庠、……
孔子求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孔子求学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
古代平民学校,按孟子的说法,夏代名“校”,商代名“序”,周代名“庠”。庠、校都是教育的意思,序,即射,乃就其军事训练而言。这种学校设在平民居住区,每年夏历10月秋收后由当地父老教育未成年子弟,教学内容一般为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孔子家境贫寒,但在母亲支持下,仍能在农闲时入校学习。他后来有能力自学,实得益于此;孔子熟悉射御,懂得军事,这同他小时所受的平民学校教育不无关系。
古代平民学校又是当地群众议事和集会游乐的场所。《左传》襄公31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是他们在此议论朝政的例子。群众集会,主要是祭祀活动。《周礼》说“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就是指在春、秋二季举行群众性的社祭,并在州序进行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男女盛会,济济一堂,杀牲祭飨,载歌载舞,举杯祝酒,气氛热烈。家乡的大型民间礼仪活动对儿时的孔子富有吸引力,《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一种礼器),设礼容”。童蒙天真的孔子自然没有想到,他这种模仿成人祭祀的儿童游戏,竟成为他以后学习礼仪的起点。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平民学校已不能满足孔子的求知欲望。在无法进入贵族子弟大学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心自学。他在《论语》中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自学的主要内容即《诗》《书》、礼、乐等。《诗》即《诗经》,《书》即《尚书》,都是孔子在鲁设教的两门课程,因此它们必是孔子设教以前在鲁研读过的。孔子引述过《志》,这也是他熟悉的一种古书;他还提到“方策”,即板书和简册。这些记载周文王、武王时政治的板书和简册,自然不止一种,同样为孔子所熟悉。在典籍丰富的鲁国,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
礼,即社会礼仪制度;乐,主要是附于《诗》而用于礼的乐曲。礼和乐均无专书,要了解这方面知识,必须广泛收集、调查和向别人请教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总结2016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总结2016。为此,孔子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态度始终如一。涉及的范围也不限于礼乐,还包括神话传说、历史遗闻、民风民俗、天文历法、地理博物等。为考察殷礼,孔子去过宋国。郯国一位国君来访鲁国,孔子听说他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去向他请教。鲁太庙陈列许多文物古器,鲁国常在此举行各种政治礼仪活动,是了解周鲁史迹和有关典章制度的重要地方,孔子便下功夫到这里考察,每遇不明之处即请教于人。
孔子还向鲁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他学琴,特别注意领悟乐理乐义,《孔子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弹奏一支名曲,一连弹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师襄子建议他进一步弹别的乐曲,孔子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进一步弹别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它的用意,可以进一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写的人物形象。”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默然有所思,向高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这支乐曲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了。这人长得很黑,高身材,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了十分赞佩,离席再拜行礼,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在求学道路上,孔子不仅向名人名物学习,更经常、更大量的还是向普通人学习,向他所遇见的一切有识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从他们身上不断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反复强调:“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胸怀若谷的好学精神,使孔子汇百川而成大海,其学识远远超过了旧学“六艺”的范围,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为了体会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他努力做到学思结合而废寝忘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在孔子以前,无自学成名的先例。他是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独自走上自学道路并获得巨大成就的。仅此一点,即可想见其创造力和坚韧精神。
(摘编自张秉楠《孔子传》)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孔子小时家贫,但在母亲支持下,仍在农闲时入平民学校学习。他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有一些军事训练,特别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为他后来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B.孔子在幼时玩耍的游戏便有“礼”的意识,及后来学礼、问礼、倡导礼。在春秋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希望社会和个人都能以礼为本,尊崇礼,实行礼。
C.作者认为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孔子自学研读过《诗》、《书》、礼、乐、《志》,这一观点是主观臆测,没有实证。
D.孔子到鲁太庙考察鲁国的史迹和典章制度时,事事都问过别人,这恰恰是一种不符合“礼”的行为表现。
E.孔子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原因在于求学路上,他不仅向名人名物学习,向普通人学习,更在于向有识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获取了知识和精神力量。
12.文章主要选取了孔子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6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六段的作用。(6分)
14.本篇人物传记,在选择和安排材料方面,有哪些特点?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8分)11.A、B(选B得3分,A得2分,E得1分,C项详见第四段“在典籍丰富的鲁国,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D项不懂就问,这本就是符合“礼”的行为,E项“原因在于…”,此观点不够全面,仅为部分原因)
参考答案:
12.①平民学校求学阶段;②自学阶段;③虚心求教的故事及其学习态度(分点概括,每个2分)
13.①表现孔子的特点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总结2016工作总结。孔子对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③详略结合,以一当十。文章写孔子求学,其它大多是略写,这一段却极其具体,让读者通过它看到孔子求学其它方面的情况,有管窥全豹、见微知著的效果。(本题主要考察人物传记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每点2分,有其它言之有据、意思相近的观点亦可酌情给分)
14.选择材料的特点:①选择古代典籍中的材料。文章选用了《左传》、《史记》、《周礼》、《论语》等典籍中的文字记载,增强了传记材料典型性和真实性。②补充背景材料
如关于古代平民学校教育的背景材料,增强了传记内容的合理性和丰富性。③采用细节材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就是典型的细节材料,有了这样的细节材料,增强了传记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安排材料的特点:依时间顺序,先略写孔子15岁以前在平民学校学习的情况,再详写15岁以后自学的情况,详略分明,重点突出。(每点2分。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语义相近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