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典籍原文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论语典籍原文及翻译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论语典籍原文及翻译 【……
孔子论语典籍原文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论语典籍原文及翻译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论语典籍原文及翻译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捲。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 篇。
【原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
(8)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原文】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从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孔子论语赏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孔子[1]: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在学习时时常的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逾越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智慧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一样的过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勤勉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多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当做自己的任务,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最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