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孔乙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乙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孔乙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运用“与手相关”的细……

孔乙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乙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乙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运用“与手相关”的细节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透过“与手相关”的细节描述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与形象。

  【教学主要步骤】:

  【环节一】忆读明点;群众忆读有关手的文学作品,并出示细节的定义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面》竹枝似的手《甜甜的泥土》母亲“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的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小亮“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他使劲拍拍口袋,不行,咋瞧都是鼓囊囊的。”“他悲哀地蹲在地上,呆呆的凝望着。一会二,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

  【环节二】再读找点:请同学们再度《孔乙己》,找找文中有哪些“与手有关的细节

  【环节三】精读品点分组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分析其作用。把写到手的相关资料加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够适当加入想象用具体的文笔描述出来,配图画。老师板书主要的四种手,文图呈现。剖析人物。

  【环节四】熟读悟点:造成孔乙己如此性格命运的,难道真是这只“手”之罪吗还有哪些无形的手将孔乙己推向死亡之路呢挖掘主题。出示“有形的手”“无形的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这天我们就上一堂关于“手”的课,崔老师有一双手,请前排同学观察,说说这双手的特点。这是一双白胖的手,一双沾满粉笔灰的手,一双因长期写字变形的手,一双因粉笔灰而粗糙的手,一双温暖而有爱的手·····体型偏胖,职业教师,性格外向,可爱,热爱学生的好老师。那么我们来看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手,你读出了手背后怎样的深意《一面》一双为革命辛勤工作身体瘦削的手《甜甜的泥土》中离婚妈妈对孩子的思念,母爱的体现。小亮对妈妈给的烫的喜爱珍惜之情,离婚后孩子的无助被虐待的情境,小亮友善可爱的心......

  二、明确学习任务

  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手中窥人。我们读一遍:“从手看孔乙己”

  三再读找点:请同学们再读《孔乙己》,找找文中有哪些“与手有关的细节

  1、找出有关手的句子。

  师:请大家用跳读的方法圈点批注。请同学说出写手的句子,并分析手的功用。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手的功用是什么仿造例句说。

  例子:便排出九文大钱――有了几个钱,做姿态,摆架子,写出了他的虚荣和穷酸气,是一双在短衣邦面前摆阔的手。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展示,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组总结得正确而全面。

  生:(小组展示)

  (1)你必须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生活所迫,一双用来偷书的手。

  (2)便替人钞钞书―――不爱劳动,不懂得营生,一双用来替人抄书的手。

  (3)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读书人象征,一双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手。

  (4)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热心教小孩识字,善良,一双用来蘸酒写字的手。

  (5)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善良、幽默,一双用来罩茴香豆碗碟的手。

  (6)先是写服辩,之后是打――偷东西被打,一双用来写服辩的手。

  (7)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生活贫困潦倒,一双用来摸出钱的手。

  (8)原先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受伤惨重成了残废人,处于死亡边缘,一双用来走路的手。

  2、写“手”:大家能否将这些手再为细致的描绘出来,能够适当加入合理想象,一两句话即可。

  3我们挑出主要的几句来分析,同学们能不能给他配张图,简单勾勒一下就好。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好吃懒做,追求功名,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心地善良死要面子,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师:(小结)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到有关手的细节描述能够帮忙我们认识人物,了解他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甚至还能够揭示深刻的主题,那里的手是一双意蕴颇丰的手,手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爱慕虚荣,或自欺欺人、或自命清高、或心地善良,或鄙视劳动…这是一双受到严重摧残的手。

  手的功能变形是他的灵魂的扭曲,身心的变形让他的手完全丧失了正常的功能。让我们分明看到一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足迹。

  (板书)

  (三)拓展延伸

  师: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能够看出:这双“有形的手”将孔乙己推向死亡的边缘,变成一个垂死挣扎的陌路人。那有没有一些“无形的手”“隐形的手”加速了孔乙己死亡的步伐呢

  生:周围的人:小伙计,掌柜的,酒客们。

  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渐渐丧失了良知和仁爱,变得冷漠无情,弱者并不值得同情,倒是取笑的对象。不光展示了悲哀的孔乙己更让我们看到社会的众生相,哄笑之声迭起,更显出忧愤如此之烈,悲啊,悲凉悲哀悲痛!孔乙己,再见了,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剩余人!

孔乙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教学时,我们不妨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2、小说是怎样表现了举人打折孔乙己双腿这一情节的?这一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有人说:“写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正是从这个方面,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了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分析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决不能忽视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情节的。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

  3、怎样理解“短衣帮”的“笑”?

  分析:《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另一种是短衣帮们的笑。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

  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应该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笑”。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播的思想。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4、这篇小说有哪些语句难以理解?

  分析:

  (1)“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值得好好体味。“排”这个动作处在孔乙己被人们嘲笑的环境里做出,它表现了孔乙己当时怎样的心态,人们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理由如下: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分: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分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细节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大约”是表或然判断的,“的确”是表实然判断的。一般说,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我们在这篇小说结尾处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不认为语法和逻辑上有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语法上分析,“的确”是对“死了”的修饰,作“死了”的状语,而“大约”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修饰,是全句的状语。

  上面只是对这个句子本身进行静态分析,我们再从上文所叙述的情节发展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一组矛盾的词语,进行动态的分析。

  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即酒客议论孔乙己偷了举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经有人说过孔乙己“许是死了”的话。但这个揣测被推翻了,因为中秋过后,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里来喝过一次酒。从此以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出现过。酒店掌柜在年关和第二年的端午还一直惦记着孔乙己所欠的十九个钱,然而到了中秋却不再说起,这就含蓄地表明掌柜对这十九个钱已不存指望了,因为掌柜已经猜测到孔乙己这回可真的“死了”。作为酒店中小伙计的“我”,对掌柜今年“中秋可是没有说”起孔乙己的含义当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经“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的证实,所以“我”终于断定“孔乙己的确死了”。显然,“的确”一词,是承前文而来的,这种对孔乙己结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当时的想法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计已很艰难,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那为什么用“大约”来表示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猜测呢?因为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音讯,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悬想孔乙己悲惨结局时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类似这一句的形式,在鲁迅别的作品中还可找到。例如《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类句子是有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是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一预习提示”的要求,认真做好预习,重点要求学生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和小说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

  2、导入新课(先板书课题)。

  (1)可先提问学生,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读过的鲁迅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2)介绍作者写作《孔乙己》的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关于“鲁镇”和“咸亨酒店”:

  ①文中所提的“鲁镇”,在作者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提到,实在是一个创造的地名;我想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亲故乡(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和母系故乡(绍兴东皋乡安桥头)的混合体,我们到那两处附近去,一定可以寻到许多迹象。

  而“咸亨酒店”却是一个真店号,就在都昌坊口,作者故里的斜对门,我还见过多少回,大概至今还在,这种小规模的老字号是不大容易倒闭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②“鲁镇”虽然含点“故乡绍兴”的意思,可是《孔乙己》,并不是写真人真事的“通讯”“报告”。……结合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像《风波》和《祝福》来看,所谓“鲁镇”,可以认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代名词。……可见,“鲁镇”的确不是专指绍兴的。(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社1961、12、)

  关于“孔乙己”的原型: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我,也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3、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4、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6、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7、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小结: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8、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习为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9、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小结:“终于”强调一直“没见他”;由于又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也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小结: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小结:“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孔乙己还欠十九……”,这些话揭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十九个钱”。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拭去时,他便从那冷酷的社会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恶的封建社会所吞噬的。

  10、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孔乙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主要是文中安排几处笑的巧妙之处)

  4、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重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2、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1、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切入所讨论的问题;课堂多放给学生,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深入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容。

  2、课时:

  1课时。

  【教学材料】

  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孔乙己》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讨论“窃”、“偷”二字的意义的区别导入。(大家认为“窃”和“偷”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但有一个人却认为“窃”不是“偷”,他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性格异常的人物。)

  二、看自己班同学表演的“孔乙己”(附学生课前的`表演录相)

  1、看完后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2、指出你认为同学表演中不足之处。

  三、分析人物

  1、分析主要人物孔乙己:

  ⑴孔乙己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此步的目的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分析人物)

  2、短衣帮:

  ⑴短衣帮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引导,抓住笑来分析)。

  (此步目的是学习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3、掌柜的:(据时间来定,如时间不足,可先不讨论。)

  ⑴掌柜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四、讨论主题

  分两步: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2、本文揭露的主题。(师生共同讨论。)

  五、进行总结

  1、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提出。)

  2、总结孔乙己性格特征及文章主题。

孔乙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此刻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述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杯具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具体资料见教学用书。

  三、检查预习状况:

  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群众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四、学习前三段

  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述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述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状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述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比较,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能够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述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述的`作用。

  5、学生群众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杯具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述),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述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述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述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述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述“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忙,相反只明白哄笑取乐?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杯具,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

  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明白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讨饭的原因

  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群众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杯具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七、板书设计

  孔乙己

  穿长衫站着喝酒――虚荣心十足

  长衫又脏又破――懒得出奇轻视劳动

  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教我识字,分豆给孩子――心地善良

  │不会营生│

  讨饭的原因┤轻视劳动│科举制度的毒害

  │好喝懒做│

孔乙己教学设计5

  学习目的: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认识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导读课。

  教学设想:

  《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小结:(采用数字牵引式逐项小结)

  数字提要:1、两种人的笑声;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5、两次人物出场;6、主人公五次争辩;7、众人七次笑声。

  (根据数字提要,学生小结并完成板书)

  五、课堂巩固:

  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示例)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档案填写人:张国正 20xx年3月29日

  姓名 孔** 曾用名

  或绰号 孔乙己 照片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籍贯 鲁镇

  现住 不详

  外貌特征

  身材 很高大 面容 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 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善良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 咸亨酒店 事由 喝酒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 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 无 地址 无

  六、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七、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板书设计:

  第一次出场 最后一次出场

  穿旧长衫 ---------------穿破夹袄

  青白脸色----------------黑而且瘦

  排---------------------------摸

  九文大钱-----------------四文大钱

  笑------笑-------笑-----笑------笑

  辩-----辩-------辩-----辩-------辩

孔乙己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学习方法的指导。

  2.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内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训练。

  课时安排:

  课时:一课时;课型:导读课。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课前印发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3.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四、联想扩思。

  1.在学习过的文章中,有哪些人物形象也像孔乙己一样体现着自身性格的矛盾?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为执法者但徇情枉法。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饥寒交迫急需火柴但一根也不肯动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明知天热感到胆怯但仍坚持出车。

  《杨修之死》中曹操口头称赞杨修但最终杀害杨修。

  《小橘灯》中小姑娘小小年纪遭遇不幸但成熟机警。

  2.小结: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亦然。抓住矛盾进行分析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会用这种方法去认识人、看待事,走向全面深刻,做一个理性而不偏激、深刻而不肤浅的人。

孔乙己教学设计7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思想;

  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3.理解环境描述的作用;

  4.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

  本文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数:

  3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学生讨论,老师带给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述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这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请先看“预习提示”(指名朗读)。

  预习质疑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

  3.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忙填写: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曾用名或绰号照片

  性别年龄

  籍贯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最后露面时的状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月日

  4.提出你的疑问,个性是“无疑之疑”。

  课文阅读与研讨

  一、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能够吗为什么答案:不是离题。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必须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那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比较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3.“大抵”是什么意思查字词典,纠正课文注释之不足。答案:(1)大概,(2)大都。那里应是“大都”,课文注释不准确。

  4.“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5.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答案:(1)“我”是孔乙己杯具的见证人。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2)写“我”也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写“我”的“职务”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势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6.归纳: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答案:先交代环境,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能够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

  二、指名朗读“孔乙己出场”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什么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持续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板书: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2.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持续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3.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4.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答案:他识字,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板书:失意,潦倒。

  5.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学生讨论,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杯具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投影)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孔乙己的杯具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三、继续阅读,研讨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1.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指名读)这说明什么答案:有两段写怎样对待:(1)“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2)“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教师归纳: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能够删去、换去。

  3.“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杯具是“笑声中的杯具”,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杯具,在笑声中出场)

  4.不仅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不仅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对于透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却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保密,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好处!

  6.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2)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四、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1.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答案:由结账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但是十九个钱。

  2.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能够删去吗为什么(1)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2)之后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十分残忍。(3)许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以上描述,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杀人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

  五、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1.这段的环境描述和“我”的外貌描述起什么作用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表现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述,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述连在一齐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杯具,是“笑声中的杯具”──以笑衬悲,杯具更悲。(板书)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之后不提了,为什么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之后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潜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他没有家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人关心他的命运,没人了解他的状况,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状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1.归纳、记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习。

  3.叙述性说话练习:请按照下面的提纲,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1)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2)好喝懒做,不会营生;(3)心地善良;(4)思想麻木。此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完成。

  4.议论性说话练习: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说说孔乙己的杯具是怎样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杯具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题由优秀生完成。

  5.想像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举。(能够此导入《范进中举》)

  课外活动

  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演出。此题由特长生完成。

孔乙己教学设计8

  一、思考讨论文章的“笑”

  《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

  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冷漠无情。

  笑的艺术效果[来源:学科网]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小结: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二、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三、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孔乙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2)了解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自我介绍相关鲁迅的思想状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的效果。

  2、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小说写作方法。

  3、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学生对主人公当时的生活背景不够了解,所以本文以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人许多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如狂人、祥林嫂等,其中之一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

  二、文体与作者:

  1、文体: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3、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与《范进中举》一样)。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三、孔乙己的个人资料:

  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经常挨打受辱。

  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落魄的书生。

  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

  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享酒店。

  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身份,炫耀阔绰。

  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

  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都也没捞到。——痴迷科举,至死不悟。

  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

  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

  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本性善良。

  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一形象——没落的腐朽文人。

  四、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以第四段为讲解重点)

  1、肖像

  (1)外貌P29、P33,孔乙己为何不脱去长衫呢?

  明确:因为他思想深处铭刻着那个时代赋予的教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使得他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即使处在穷极潦倒下也不正视现实。

  (2)“手”的特写——“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满手是泥”……

  明确:或爱慕虚荣,或自命清高,或鄙视劳动,或心地善良。这一双用来偷东西的手;一双用来写服辩的手;一双用来走路(走向死亡)的手。

  2、神态P29

  3、语言与动作P29,P34

  4、细节描写——写“茴”字——迂腐不堪。

  五、对于孔乙己的描写,我们还有几个地方应注意?(以第五段为讲解重点)

  提问:这段讲了那些内容,属于叙述顺序中的哪一种?

  明确:插叙:身份,境况,脾气。

  六、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大致认识了孔乙己此人,那么小说还有另外两在要素:环境与情节,今天的作业:根据文中交代一画一张咸享酒店的平面图。

孔乙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好处。

  2、学习小说透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述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潜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资料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杯具是命运的杯具,莎士比亚的杯具是主人公性格的杯具,易卜生的杯具是社会问题的杯具。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杯具,性格的杯具,还是社会问题的杯具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资料,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之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务必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资料是阐释孔孟之道,从资料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资料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证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证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带给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此刻最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本文透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述,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透过对外形的整体描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述,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杯具命运的必然性。

  透过肖像描述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透过服饰的细节描述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透过一件破长衫的描述,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透过个性化的语言描述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述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述,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资料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资料,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述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透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能够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能够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透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述,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杯具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提示:(孔乙己的杯具不是个人的杯具,而是整个社会的杯具。)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群众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资料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资料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忙,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杯具更添悲凉之感。它证明,孔乙己的杯具不是个人的杯具,而是社会的杯具。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好处。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述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杯具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杯具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教学设计11

  (-)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h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

  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

  (四)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教学设计12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思想;

  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本文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请先看“预习提示”(指名朗读)。

  预习质疑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

  3.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 曾用名或绰号 照片

  性别 年龄

  籍贯 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月日

  4.提出你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课文阅读与研讨

  一、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答案:不是离题。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3.“大抵”是什么意思?查字词典,纠正课文注释之不足。答案:(1)大概,(2)大都。这里应是“大都”,课文注释不准确。

  4.“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5.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答案:(1)“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2)写“我”也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写“我”的“职务”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势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6.归纳: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答案:先交代环境,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

  二、指名朗读“孔乙己出场”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什么?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板书: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2.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3.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4.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答案:他识字,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板书:失意,潦倒。

  5.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学生讨论,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投影)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三、继续阅读,研讨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1.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指名读)这说明什么?答案:有两段写怎样对待:(1)“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2)“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教师归纳: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3.“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4.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对于通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却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6.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2)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四、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1.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答案:由结账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

  2.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1)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2)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非常残忍。(3)许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以上描写,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杀人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

  五、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1.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表现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他没有家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人关心他的命运,没人了解他的情况,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1.归纳、记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习。

  3.叙述性说话练习:请按照下面的提纲,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1)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2)好喝懒做,不会营生;(3)心地善良;(4)思想麻木。此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完成。

  4.议论性说话练习: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说说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题由优秀生完成。

  5.想像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举。(可以此导入《范进中举》)

  课外活动

  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演出。此题由特长生完成。

孔乙己教学设计13

  一、导语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呀,既不是政坛新秀,也不是明星大碗,不过却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个人物,自然也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他就是孔乙己。(板书)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孔乙己。

  2、理解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

  (为了在一课时内完成任务,早晨的时候我已经让大家自读了课文,尽管如此,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很艰巨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

  三、赏析人物

  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读书人,特别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应该是什么样子?说说看。

  作者笔下的孔乙己和你想象中的读书人是否一致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四节。

  1、孔作为读书人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展示图片)

  学生答:长衫,满口之乎者也。

  怎样的一件长衫?折射出孔怎样的性格特征?

  2、如果说以上两点是孔乙己的个性特征,那么对孔乙己的手的描写则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请同学们在文章4—11节中,找出对孔的手的描写,时间为一分 钟。

  (学生在书上划出有关语句)如果我们籍此梳理一下孔的命运发展历程。怎样做更好?

  抄书──偷书──写服辩──以手代脚。

  通过对孔的手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孔乙己悲剧的一生。

  3、孔乙己身材高大,应该可以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去劳动养活自己,为什么后来他却混到了讨饭的地步,(提示:古代读书人读的都是 些什么书,读书的目 的又是什么?)

  教师提示:同学们回答的挺好,但我觉得那些只是表象,还有更深丛的原因南宋有一个皇帝叫宋真宗写了一首劝学诗,书中宣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就是深受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可以说是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了孔乙己这样一个畸形人,使得孔乙己成了一个上又上不来,下又不甘心,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

  四、赏析社会环境

  1、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的人本来应该得到更多的人的同情和帮助,然而他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呢?(嘲笑)仅仅是嘲笑吗?让我们看看孔的周围都有哪些人。

  学生发言略。(教师适时的展示有关教学图片)

  长衫客────── 何家的

  短衣帮──

  掌柜──

  小伙计──

  孩子们──────丁举人

  俄国的果戈里说过:笑的含义丰富的多了,孔乙己周围的诸色人等对孔乙己的笑的内涵一样吗?(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求解)

  教师出示黑板,请多位学生分角色对话。其他同学品评,指正。在此基础上理解“笑”的不同内涵。

  2、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本文无疑是一个悲剧,可是我们又分明感觉到“笑声”充斥了小说的始终,怎样理解这么多的“笑声”?

  (这个问题很富有挑战性)一些人对孔乙己是笑,一些人对孔乙己是打,笑孔乙己的人和打孔乙己的人就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深受封建科举制度 毒 害的孔乙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无疑是雪上加霜,下面请同学概括一下造 成孔不幸命运的根本原因。

  五、赏析语言

  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在遣词造句方面,自有其独到之处。下面我们权以几例印证先生高超的炼字工夫。(教师出示黑板)

  六、总结全文

  孔乙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确实是无法挣脱,他是不幸的,酒客们在精神上折磨他,丁举人在肉体上摧残他,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世界里,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施舍,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他,冷酷的世界抛弃了他,他活的可有可无,死得不明不白,更可悲的是他潦倒一生,却至死不悟,孔乙己走了,在瑟瑟的西风中,如秋天的一片落叶,永远的走了……

  (如时间许可,可以请同学表情朗读11──13节加深对孔形象的认识,加深对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理解。)

孔乙己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式〗

  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全文仅3000多字,却为读者留下了诸如大到人物刻画技巧、作品主题分析,小到对文中“笑声”的理解、对孔乙己“偷书”的认识等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引用名家对《孔乙己》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二、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全文,并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因此,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场景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始阅读,为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式阅读创造条件。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作为前提,学生是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那么本课教学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当然,阅读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必强求通读全篇,但阅读的目的与速度一定要强调。

  三、选读填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在学生自行设计《孔乙己履历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完善表格并根据原文填写相关内容,填表的过程即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的思考。

  四、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填表,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下课后继续交流。答案与问题都不必受到参考书的局限,也不必要求学生一下就能把握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只要言之成理,能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即可。

  第二课时

  五、全班交流,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各小组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认识合作学习的成效。这一环节的另一作用在于既可以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又可以筛选出一些有深入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理解等。

  六、教师点拨,深入探究

  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回归文本才是解决阅读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品主题与人物性格,但不必完全拘泥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始终把保护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探究的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七、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鲁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两周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注明参考书目,两周后在全班展示。

  课题示例: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咸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的?(示例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提问的方法,仅供参考。)

孔乙己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

  1、借助资料,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

  2、掌握本课生字和重点词语。

  潜力

  1、训练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2、体味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

  3、学习作者透过精选生活片断,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会的冷酷,审视现代教育。

  重点难点

  小说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分配教学步骤教学资料教法、学法指导

  1分钟

  20分钟

  22分钟

  2分钟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讨论

  三、师生研讨

  四、课堂小结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代文坛大师――鲁迅先生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大家想明白是什么原因吗这天我们就一齐走近孔乙己,看一看封建教育制度下我们“读书人”的生活。

  (二)、听读录音,自学探究。

  1、借助注释或词典,自行解决生字词。

  2、孔乙己的下场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3、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交流体会,总结板书

  1、孔乙己下场: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必死无疑!理由:

  ①“不会营生,放不下读书人架子”。

  ②人们从不关心他的死活,只是人们心中的笑料。

  ③最后一次到酒店的喝酒的情形。

  ④自此以后,也没有见过他,否则凭他习惯必须会再来的。

  ……

  2、孔乙己其人:

  ①好吃懒做、穷困潦倒

  ――“不会营生”,“将要讨饭”,“替人抄书,坐不了几天,连人带收一齐失踪”,“长衫又脏又破、没洗没补”;

  ②鄙视农民、死爱面子

  ――“短衣帮面前排九文大钱”,“穿一件长衫的唯一的人”;

  ③卖弄斯文、自命清高

  ――“满口之乎者也”,“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

  ④、善良诚实、迂腐可笑

  ――一般不拖欠酒店的钱,分茴香豆时“伸开五指罩碟子”;教“我”写“茴”字

  (四)、总结教育,布置作业。

  1、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孔乙己,他是封建教育制度下的牺牲品,被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至死不悟,我们不能做新时代的孔乙己,要做自食其力之人。

  2、作业:

  用25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孔乙己》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听读,借助注释、词典,解决字词。

  再读找理由,谈体会。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是否矛盾,组织学生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结合有关语句、重点词语教师相机点拨,分析语言特点。

  点拨“排”字

  点拨“罩”字

  引导学生分析当今教育会产生孔乙己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孔乙己

  鲁迅

  好吃懒做、穷困潦倒

  鄙视农民、死爱面子

  卖弄斯文、自命清高

  善良诚实迂腐可笑

  教学后记

  从课堂反映来看,由于学生预习状况较好,发言比较用心,讨论也很热烈,他们合作、探究潜力得到了必须的展示。同时这种由“悲惨结局――其人其事”的设计,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第二课时

  时间分配教学步骤教学资料教法、学法指导

  3分钟

  15分钟

  25分钟

  2分钟一、检查作业

  二、自学探究

  三、师生研讨

  四、总结作业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授:

  1、检查学生完成故事写作状况。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孔乙己之死,除了受封建教育毒害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社会风气。本节课我们就研究他的生存环境。

  (二)、再读小说,思考讨论。

  1、小说中各色人物对孔乙己的'态度怎样

  2、你如何看待孔乙己呢

  (三)、研讨交流,归纳总结。

  1、世人态度――社会风气

  ①“我”:鄙视孔教我写“回”字,与别人一齐笑他。

  ――“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不耐烦,努着嘴走远”。

  ②“酒客”=“短衣帮”=老百姓:麻木不仁、冷酷无情

  A、取笑孔偷东西;

  B、讥笑孔没“进学”;

  C、嘲笑孔被打断腿;

  ③“掌柜”:漠不关心,对孔乙己悲惨遭遇冷淡

  ――“慢慢地算他的账”,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④“丁举人”:凶狠毒辣、冷酷无情

  ――把孔的腿打断了

  ⑤“邻舍孩子”:天真无邪

  ――笑孔分豆的动作和语言。

  2、评判孔乙己:

  作者:“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读者:怜悯、同情、可悲、可气、可恨

  (四)、课堂小结:

  1、小说刻画了世人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群众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揭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认识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2、课后请完成练习册。

  指导学生找出小说中出现的人物。

  点拨第一人称作用。“我”≠作者,“我”酒店的小伙计,是孔悲惨一生见证人。运用第一人称,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更增加悲凉的意味。

  引导学生分析“酒客”对孔乙己的态度,感受社会的冷酷与悲凉。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深刻内涵。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人物,提高分辨是非潜力。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封建社会

  “我”丁举人

  笑

  笑

  笑笑

  酒客邻舍孩子

  笑

  掌柜

  世态炎凉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