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读书笔记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刻意 练习 笔记 读书

管理员

摘要: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刻意练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刻意练习》读书笔记1  本书的作者是著名……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刻意练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1

  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他通过研究许多被称为“天才”的人: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发现这些“天才”并不像我们熟知的那样不用功就可以取得很大成就,相反,每个领域最杰出的人,往往是练习时间最久的那个人。没有人知道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就像科比熟知洛杉矶每天凌晨四点的样子。

  《刻意练习》就是想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天才真正的秘诀在于刻意练习,即有目的的练习:走出舒适区,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进步的方法,不断地练习、反馈。所谓高手会花费成千上万个小时进行刻意练习,特别是单独的.练习。他们并非专注于自己已经做得很好的方面,而是会努力改善某个具体的弱点,有意寻求尚未达到的挑战。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为提高写作水平,通过收集杂志《观察家》中最好的文章,反复阅读、记笔记,然后收起原稿,重新把文章写一遍,再把写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为提高逻辑论证能力,会打乱文章的笔记,再试图把它们按照合理的秩序整合起来;为提高语言能力,一遍又一遍地把散文改成诗歌、诗歌改成散文,等等。这些刻意练习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

  就像世上的绝大多数事件可以用“概率论”解释一样,《刻意练习》也是在探讨一种可能更大概率提升技能的学习方法。书中提到了一些普通人通过刻意练习获得不错成绩的事例,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用来增加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虽然作者也认为这并非适用于所有领域,最适合的当数像是体育、音乐等有正确标准,可以根据行为来判断练习方法是否正确的领域,但正因为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每一种方法才都有成功的可能。我想,这对大多数人会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起码我们不必再陷入那种“我到底是不是那块料”的怀疑中。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99%的努力加1%的灵感。如果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大多数人都能跨越障碍,创造自己的潜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2

  《刻意练习》是由安德斯·艾利克森所著,本书深入探讨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众多成功人士的案例研究,作者揭示了刻意练习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金句摘抄

  1. "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反馈、有挑战的练习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2. "成功并非来自天赋,而是源于刻意练习的坚持和努力。"

  3. "刻意练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只有通过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4. "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专注和反馈,只有不断调整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5. "刻意练习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更是一种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态度和习惯。"

  深刻感悟:

  刻意练习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反馈、有挑战的练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这种练习方式要求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却能够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成功并非来自于天赋,而是源于刻意练习的坚持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专注和反馈。专注意味着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反馈则是我们不断调整和改进的依据,只有通过及时的反馈,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改进和提高。刻意练习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更是一种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态度和习惯。

  联系实际:

  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还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都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来实现。我曾经在学习一门外语时,通过每天坚持练习口语和阅读,不断挑战自己的听力和表达能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工作中,我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拓展延伸:

  刻意练习不仅适用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也可以应用于团队和组织的成长。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组织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培养和发展人才,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

  《刻意练习》通过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刻意练习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反馈、有挑战的练习方式,我们可以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实现真正的成长。刻意练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只有通过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刻意练习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更是一种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态度和习惯。通过刻意练习,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3

  近几年,“一万小时理论”非常流行,一些公众号大V在描述自己的成功时,都借鉴了该理论。“一万小时理论”是由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想在某一领域成为大牛,练习时间必须达到一万小时。

  “一万小时理论”对吗?好像是对的,我们平常看到的那些牛人,确实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的。不过,仔细一想,“一万小时理论”又不太对,它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比如,一个开了30年出租车的老司机,他并不会有赛车手般的高超驾驶技术。一个做了一辈子饭的老奶奶,她的厨艺也不能媲美大厨。这种“熟练但不高超”的技艺,是一万小时理论解释不了。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了。当~当~当~当,它是“刻意练习”理论。阐述这理论的书,就叫《刻意练习》,是由一名心理学家和一名科学作家联合撰写的。

  在谈“刻意练习”之前,我们先谈谈我们做事时的心理。面对一项工作或是学习,我们有三个心理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惧区。舒适区是指我们在应付自己已经很有把握的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恐惧区是我们面对完全无法理解或处理的事情时的心理状态。学习区,是介于舒适区与恐惧区的一个心理状态,在这个区域里,你做事不会那么轻车熟路,需要动用心智去解决一些麻烦,应付一些挑战;同时,在这个区域里,事情的困难程度,也不会让你产生恐惧,击跨你的信心。

  除了书中所说的三个心理区域,我补充一个心理区域叫“作死区"——比如,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做极限运动,醉酒驾驶、在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情况下修理电路、操控大型机械等等。

  所谓的”刻意练习“,就是要让自己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区用心练习、成长,远离恐惧区,绝B不碰作死区。在学习区折腾,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如果一个人只在舒适区游荡,他只是在消磨时间,并不会提高技能。

  那么,在学习区折腾自己时,要注意哪些呢?

  一、练习要有明确的特定目标。比如,三分线外投篮,命中率达到30%。比如,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一段钢琴曲。定义明确的目标,可以有效地用引导自己的练习。你还可以将一个目标拆分成几个小块,一点点地完成、掌握它。

  二:练习要专注。

  三:练习要有反馈。你做某事时,应该及时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错在哪里?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水平,比他们的教练更高,为什么他们还需要教练?因为,教练是“专业的旁观者”,能给出及时、有效的反馈,让运动员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从生理的角度看,在学习区不断练习是怎样提高一个人的技能的呢?科学家发现,大脑和肌肉一样,只要经经常锻炼,就会变“强壮”。伦敦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埃莉诺·马圭尔曾对伦敦的16位出租车司机的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研究。马圭尔发现,在出租车司机的大脑中,海马体的一个特定部位比一般人的要大。而且,当出租车司机的时间越长,海马体的后部越大。插播一个脑神经科学的小贴士:人类通过空间导航和记住空间中事物的相对位置,能激活海马体。另一项针对音乐家的研究也发现,训练的'时间越长,音乐家的控制手指的小脑越发达。

  在刻意练习之后,大脑内部链接发生变化,练习者便具有了新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个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就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打造我们心理表征。通俗的说,一个人把技术套路练熟了,练到“自然而然”的境界,他就成了大师。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胸有成竹”,指的就是高手的心理表征。

  这世上有天才吗?有的!但他们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成为天才,而是他们更愿意走出心理舒适区,在学习区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能,创建强大的心理表征,从而成为天才。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4

  这就是学习科学日益主流的观念:从“情境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它的要点有以下几个。

  找到学习共同体:

  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在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如程序员在类似于GitHub这样的网站练习编程。

  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一般也被称为策略知识。

  模仿榜样:

  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培养多样性:

  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例如,裁缝出师并不是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

  刻意练习的本质:

  熟悉写作技巧的畅销书作者常常会用一个清晰的行动规则,如“练习1万小时成为专家”“21天养成好习惯”等来激发你的行动。但是对于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坚持1万小时,1万小时是否真的引向成功,坚持1万小时的关键节点,以及1万小时练习的本质是什么却置之不理。这些畅销书作者略过不谈的细节,恰恰是科学着墨最多,也是对人们提升自我最有帮助的.地方。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艾利克森就在书中举到很多例子,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练习时,我们是采取阶段性进步,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和技巧性,还是机械地每日花上几小时,只为达成“1万”这个目标,却始终没能发现更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能辨别并弥补练习中的漏洞,以取得进步?其间的差别,最终便是“高级新手”、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书中的内容给我的启发很大后来我经朋友介绍加了一个鲶鱼精进复盘社(终身社群)里面的社员都积极向上在这样的环境里也督促着我提升自己同时每日省吾身反省自己对每日进行复盘相信自己在一天天变得更好。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5

  《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他们专门研究在不同领域表现杰出的人物,还有刻意练习对于他们取得成就的影响有多大。

  知秋对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杰出的成就很可能是来源于天赋,可这本书解开的秘密是,这一切成就来源于正确的练习。

  只要你能坚持正确的练习,你的梦想都可以实现。在对柏林艺术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那些最杰出的人,无疑是花了最长的练习时间,才让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本书也有很多专业的术语,知秋挑出来一部分分享给大家。要想成为杰出的人物,第一步是产生兴趣,第二步是变得认真,第三步是全力投入,第四步是开拓创新。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划分为三个区域,最内的`一层是舒适区,我们熟悉里面的任何技能。中间的一层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的时候,我们才能进步。最外的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学会的区域。

  当你一旦学会某样东西的时候,记得要迅速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寻找学习区,继续学习,这样你的进步才会更加的快。

  刻意练习的精髓是持续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让自己不断的持续进步,除了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找到好的导师。

  好的导师会为你提供好的反馈,告诉你哪里需要改进,也能让你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带领团队在12年内获得了10次的NCAA冠军,有2位心理学家全程研究过他的训练课,发现他的教练秘诀就是演示:做一遍正确动作,一遍错误的,再做一遍正确的。

  最好的教练给学生的就是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给出高度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训练可以培养出高手,比如今天已经有很多人的弹奏水平超越莫扎特了,就是因为训练方法改善了。

  比如说作曲,可能以前的旧方法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训练出一个出色的作曲家,可是今天可能只需要一半时间就足够了。

  训练的方法可能导致天才扎堆出现,比如中国乒乓球,我们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因为我们的训练方法非常的有效。

  刻意练习就是建立我们的心理表征,完善对事物理解、记忆的过程,当你刻意练习做得越多的时候,你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也会随之改变。

  最大限度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是,首先识别出杰出人物,然后去研究究竟是什么令他们变得杰出,在用相关的训练方法,这样你也可以变得优秀。

  今天下午知秋和朋友们在讨论孩子们未来上学的问题,其实从长远来看,未来一定是属于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不管孩子一开始有没有天赋,或者说智商是否比他人弱些。

  这些都不是未来成为杰出人物的最关键因素,而是他能否持续的练习。读完这本书,知秋觉得,不应该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更应该树立一个开放的心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你从来不敢尝试的东西。

  你需要正确的练习方法,也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尝试做事情,不然你同一种方式干十年的事情,也只能得到一年的经验。

  时代变化非常的迅速,如果我们不能持续刻意练习,那我们迟早会变成温水中的青蛙,等到想要跳出舒适区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了。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6

  读完这本书我非常兴奋,因为我找到了通往优秀、卓越的路径,那就是刻意练习。在我求知欲高涨的这个阶段,我了解到有这样一本书,买来,马上看,大概使用了6个番茄中的时间读完,当然我是跳读的,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多,每页上的文字比较满,逻辑思路比较严谨,不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很轻松的书。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采用的浏览,封面、封底、目录,然后扫读了书中的内容,接着又回到目录,当我发现我不是太喜欢书中的紧密排版和一些生僻的词,难理解的句子时,我首先是划出了目录中我感兴趣的小标题,打算先读这些,边读边寻找我的答案。

  什么是刻意练习?

  为什么要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需要怎么做?

  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我现在就可以进行的刻意练习是什么?

  我将这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引出刻意练习,什么是刻意练习;第二部分,在工作、生活中如何运用刻意练习;第三部分,描述杰出人物的路径及解释各类“天才”;最后,指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一定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进一步挖潜自身潜能。

  我们所知道的莫扎特等“天才”,他们天生就是天才吗?不是,本书介绍音乐家、运动员、超强记忆者等杰出人物的故事和经历,向我们阐明所谓“天才”都是经过后天大量的、正确的、有目的的练习才达到“天才”标准的。在大量的练习之中,他们的大脑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我又学到一个新名词“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又是什么呢?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有点难理解是吧,举个栗子吧,当别人一提到蒙娜丽莎,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脑海中出现了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我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这些杰出人物经过了年复一年的练习,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

  既然“天才”是经过后天努力做到的,那么我们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大量的、正确的练习走向优秀和卓越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必须进行“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练习,并且知道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去达到目标。

  下面我们看看,普通人应该怎么刻意练习?

  首先、找位好导师,辅导你,监督你,帮你纠错。没有导师也没关系,因为一切在于自己。

  第二、设定感兴趣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能够足够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后期自觉自愿的为其投入、付出。

  第三、认真对待你的目标。认真而且要严肃对待,根据目标设定一步步的行动计划,严格的去执行,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第四、全力且专注的投入。在进行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全身心专注的投入,这里推荐使用“番茄钟”,关注练习25分钟,然后小憩5分钟。

  第五、反馈、纠正、创新。在自己练习的时候,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心理表征来监测自己的.表现,并确定可能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对,然后将不对的进行纠正,在新的基础上创建起新的、更有效的表征,继续练习,进而达成目标。

  刻意练习,你会了吗?步骤看似很简单,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比如因为外界因素打乱计划了怎么办?所有这些能够打断你的理由都不是理由,唯一不足的是的动机,问问自己我达成目标的动机强烈吗?

  如果你的动机不强烈,很小的理由都会把你拉回原点。这个时候还得靠你自己。对,走出舒适区去,逼自己一把,你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通过刻意练习,去创造属于你的全新的世界吧。

  我现在正在进行的刻意练习目标是:

  阅读,我现在的水平是每周读两本书,目标是每天一本书,并且输出一片读书感悟;

  培训工作,目标做一位优秀的培训师,自己开发课题,并且熟练讲解。

  你可以坚持、坚持、再坚持,使你自己变得卓越、卓越、更卓越。你的进步有多大,取决于你自己。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7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有两位,分别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安德斯·艾利克森是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杰出表现的,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罗伯特·普尔是科学作家。

  关于本书

  本书是学习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它打破了传统学习的认识。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来说,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内容有三点。

  一、为什么一万小时理论有问题

  二、怎么样有目的的练习

  三、什么是心理表征

  四、如何运用刻意练习

  一、为什么一万小时理论有问题

  一万小时理论是怎么来的呢?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的赫伯特·西蒙与合作者威廉·蔡斯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他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与5.3。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s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

  本书作者艾利克森参考西蒙十年定律,在1993年,他发表论文,阐释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4000小时。这个实验结果被格拉德威尔引用,并在他的书《异类》中给出了一万小时理论

  作者艾利克森的实验是想强调刻意练习,而不是一万小时理论。那么一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如一些体育项目更是会对身高和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特点上的.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如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

  二、怎么样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作者艾利克森说有目的的练习有四个特点。

  一是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如学钢琴的学生制定目标是连续三次弹奏不准出错,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如果不制订这样一个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练习是不是成功了。

  二是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三是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

  四是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三、什么是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练习的是什么?作者说练习的是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

  这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我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

  四、如何运用刻意练习

  作者说:刻意练习与其他类型的有目的的练习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上存在着差别。

  首先,它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也就是说,在那一行业或领域之中,最杰出的从业者已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水平,使他们与其他刚刚进入该行业或领域的人们明显地区分开来。

  其次,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以帮助学生提高他的水平。导师必须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一些可以传授给别人的有益的练习方法。

  作者说如果按这个定义,符合所有这些条件,而且能以最严格的意义进行刻意练习的这种行业或领域相对较少,仅包括音乐表演、国际象棋、芭蕾、体操以及其他一些行业或领域。作者又说,如果你不在这些行业或领域中也完全不用担心。你依然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指引自己发展在所处行业或领域之中可能的最有效的练习方法。

  什么是刻意练习的原则呢?

  首先辨别杰出人物,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

  一旦你已经辨认出某个行业或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地思考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使自己从同一个行业或领域中那些成就不太卓著的人之中脱颖而出,同时还要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了卓越

  一旦你已经辨认出杰出人物,那么,辨别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和其他人表现不同,那些差别就可以解释他的卓越成就。

  牢牢记住所有这些,目的是使你知道有目的的练习,并且为你指出更有效的方向。如果你发现某种方法管用,继续做下去;如果不管用,马上停下来。

  最后,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可能,最佳的方法几乎总是找一位优秀的教练或导师

  书中列举了富兰克林是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例子。在富兰克林自传中,富兰克林描述了自己年轻时怎样致力于提高写作水平。

  富兰克林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兰克林决定,他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富兰克林于是开始观察,一旦他忘记了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措辞,可以怎样以最为相近的方式重写那些句子。因此,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让他能够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几天后,他开始厌倦从自己一开始写下的线索中重写文章的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复写那些文章,而是要写出自己的文章,而且要让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文章一样描写细致入微、用词精准简练。他写完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将它们与自己写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写的版本。这教会了富兰克林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富兰克林发现,这些练习的最大问题是,他的词汇积累并不像《观察家》的投稿者那样丰富。并不是说他不认识那些词,而是他无法做到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为弥补这一不足,他想出了前一种练习的变体。他确定,写诗将迫使他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他通常不会想到那些词语,只有在需要与诗歌的韵律和声律模式相一致时,才会去努力搜寻它们。因此,他找到《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将它们改写成诗句。接下来,在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初记下来的诗句和措辞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消失时,他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最后,富兰克林再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他又一次找来《观察家》的文章,并为每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但这一次,他把那些线索写在另一些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使词汇完全处于无序的状态。然后,他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仅让自己忘记了最初的文章中句子如何措辞,还忘记了那些词汇的顺序,再一次复写文章。他找来从某一篇文章中摘抄下来的、没有按顺序排列的提示线索,并按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这样的练习,迫使他小心翼翼地思考怎样在文章中理清思路。如果他发现,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整理的思路与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他会纠正自己,并试着从这些错误中学习。

  这个例子中,富兰克林就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通过研究高水平案例,分析他们可能成功的原因,然后自己刻意地,反复训练,不断改进技能。

  总结

  刻意练习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位好导师,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或领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可以运用刻意练习原则,学习行业或领域中最杰出的人,研究他们成功的原因,不断改进,像富兰克林一样,刻意练习,最终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