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论文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小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包括了天文,地质,气象,物理等广泛的知识内容,学好这门课,不仅能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增长见识,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创新的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论文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小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包括了天文,地质,气象,物理等广泛的知识内容,学好这门课,不仅能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增长见识,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创新的意识。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品质,为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和高昂的求知欲,并启迪他们的心灵,是摆在科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科的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质疑,激情引趣
兴趣是人们对社会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萌发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差,对学好科学课的目的还不十分明确,因此,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是培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通过一些有趣味的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味的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单纯讲授和机械训练,而应该巧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诱导他们主动求知,主动发现,突出开放性,使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科学课上。比如《吃什么和还吃什么》这一绪论课时,提出学生平时十分关心的问题,哪种食物最有营养?怎样搭配我们的膳食营养“人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等问题,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急于探索问题的答案。带学生到花园,田野观察大自然各种景物的变化,指导他们采集整理植物的标本,捕捉形态各异的昆虫,寻找各种形状的`石头等。当孩子们亲身观察体验了自然事物后,各种天真的想法与问题油然而生,他们会重新认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而且感到心旷神怡,增强了对家乡校园环境的无比热爱,从而开阔了儿童的胸襟,丰富了他们自然知识的储备,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的兴趣,耐心诱导,层层启问,逐步深入,使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知识的目的,所以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逐步认识科学,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实物,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 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无视学生心理变化,而且凭主观感觉给予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冷漠的态度,只能借助强记,硬记去应付学习任务,也只能是理解水平停留在粗浅的感知上,这与学习标准提出的”主动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儿童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应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诱导,同时教师必须采用实物及挂图,进行直观教学。教师一般要为学生准备新鲜,生动实在的学具材料,让他们亲自去接触实物,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例如讲《各种各样的花》这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采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形状,颜色,美丽漂亮的花瓣形状吸引孩子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请学生说说他们采集的花朵长在哪里?花朵有多大,花瓣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花瓣?有几个雄蕊等。进一步区分出不同花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直观感知,加深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引起他们学习的探究兴趣,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本质规律,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三、实际操作,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学具教具的操作,直接认识和感知事物,调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丰富的课堂活动。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形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种大蒜》一课,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亲自实践,栽种。大蒜的系列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要求学生认识大蒜,先看大蒜的整体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再看大蒜的部分,把一个蒜头掰开,数数有几瓣,每瓣是什么形状?,撕掉外皮的蒜瓣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气味?咬一点,尝一尝?是什么味道?其次学生观察并汇报结果,大蒜象个小球,外面有一层白色和紫色的皮包着起保护作用,一个蒜头有八瓣蒜,多的有11瓣,数量不等,蒜瓣尖上有绿色的小芽,闻一闻大蒜,有股辣味,吃一点,嘴里有强烈的辣味,用手捏捏,会摸到大蒜的汁,手上也有一股辛辣气味。这样全面地了解大蒜的外形,气味,颜色,味道。
(二)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掌握种植步骤:为什么要松土,种的时候蒜瓣哪头朝上,怎样浇水,这样训练便会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既观察了植物生长的变化,也有了亲自动手的乐趣。教《摩擦起电》一课时,先让学生用塑料笔杆,塑料尺子与头发,皮肤摩擦,然后再去接近小纸屑,这时就会出现奇妙的电吸现象,这时教师趁机讲解电的知识,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准确,并从中得到实际操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乐于动手,大胆探究的习惯,这对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是十分有益处的。
四、指导观察,巩固兴趣
观察事物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通过认真地观察,分析、比较、才能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小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观察是调动学生好奇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消化,巩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好办法,通过观察事物,教具,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观察常见的物体,浓缩学习内容。当然,大自然广阔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有力地观察平台,小到种子,蚂蚁,大到青蛙,兔子,家禽家畜等动植物都能见到:如安排课前活动—----捉蚂蚁。在捉蚂蚁的同时,让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蚂蚁吃什么?怎样搬运食物,在课堂上,首先指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先将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再按顺序观察它的生理结构,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蚂蚁的生理习性,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了解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如吃什么,对气味的反应等。同时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能力及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研究能力,这样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学习,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巩固了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因此,科学课教学应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并分享到成功学习的乐趣,这样在课堂的合作探究学习中会变得更加自信,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也能有效地转变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指导科学课的教学工作,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