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事迹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事迹 科学家

管理员

摘要:

[优秀]科学家事迹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家事迹,欢迎大家分享。科学家事迹1  1592年,意大利著名生……

[优秀]科学家事迹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家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家事迹1

  1592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俐略创制成功第一支温度计。那是一根有刻度的直形细长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呈球形,未封闭的一端插在水里;当周围的气温发生变化时,管内水柱的高低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得知气温的高低。但是,由于水是露在大气里的。水柱的升降除受气温的影响外,还受到大气压的影响,因而仅凭水柱高低测量气温的变化往往欠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654年,伽利略的学生改用酒精代替水,制成一种不受大气压影响的温度计,并首次被意大利医学教授圣托里奥用于测量人的体温。大约10年后,意大利人阿克得米亚又用水银代替酒精制成另一种温度计,从此,这种温度计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虽然水银温度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人们又发现它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在1867年,英国伦敦的一位名叫奥尔巴特的医生根据测量人的体温的特点和需要,又研制出一种专门用于测量人或动物体温的温度计,至此,体温计才正式诞生,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体温计也在不断地被革新换代。1984年,芬兰的一位医疗器械设计师又发明了更方便、准确的电子体温计。随后不久,美国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又发明研制出一种专用于婴儿的奶嘴式体温计。可以预言,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明天,一定会研制出更先进、更科学、更准确的新型体温计。

  爱迪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5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

  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

  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25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35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

  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科学家事迹2

  19世纪前期,许多化学家都赞同萨尔热拉尔的观点,认为只有多元酸才能制得酸酐。这种意见只是理论上推测,所以法国化学家德维尔并没有轻易附合,他决定用实验来制取一元硝酸酐。他在玻璃管内装满硝酸银晶体,管的一端与装着干燥氯气的管子相连,管的另一端的弯曲部分则浸泡在致冷混合剂中,用于收集反应物。当氯气刚一引入时,透明的硝酸银立即转化成白色粉末状的物质,而玻璃弯管的`一端则开始凝聚无色的液体。德维尔正在思索液体是什么东西时,实验室的门“哗”的一声被推开了,家里的侍女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德维尔先生,太太她”德维尔赶紧往家里跑,直奔妻子卧室。

  大夫迎面对他笑着说:“恭喜您,教授先生。太太生了一个儿子!”德维尔进屋安慰了妻子后,唱着歌走回实验室。闻到房间散发着强烈的氯气味儿时,他才意识到刚才手忙脚乱,忘记把实验暂停一下。他马上把所有窗户打开,然后走到仪器跟前。

  咦,刚才无色的液体不见了,只有一种透明的晶体。这一定是固体硝酸酐,德维尔心想。他马上对晶体做了几次分析化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完全正确。德维尔的研究推翻了热拉尔的流行观点。当他后来在巴黎作关于硝酸酐问题的学术报告时,在场的观众都是法国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对他的讲话报以长久、热烈的掌声。

科学家事迹3

  《时间简史》的中文译者曾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霍金的情景:先听到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响,然后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抬起头来,他已经不能写字了,看书也必需依靠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需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了,然后他驱动轮椅犹如蚕吃桑叶般的阅读。这个时分他尚能与人交谈,虽然声响非常微弱而且含混——只有非常熟识他的人才能明白,但不久之后,他连这个权利也几乎失去。就是这样一位被卢伽雷式病固定在轮椅上的人,思维却能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着宇宙的终点,黑洞的神秘,他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霍金。

  霍金二十一岁就患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从今便以轮椅代替步行,他只有左手两个手指稍能活动,但是身体的残障并没有限制霍金对科学的奉献,他创立宇宙始于“无限密度的一点”的闻名理论,1988年出版了畅销科普书《时间简史》,以简明的笔触解释冗杂的宇宙,成为蜚声国际的宇宙物理学家。

  虽然霍金很早就失去了健康,但是却收获了宏大的`胜利——学术和精神上的。他的成就让全部健康的人汗颜,也深受震撼,身体上的熬煎对于霍金来说是苦痛的,但是,霍金仍然保持微笑,并作出了科学奉献,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诠释了生命的宏大,诠释了活着就要奋斗,就要坚强的精神,扪心自问,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鲜活的生命生锈枯萎?

  人生短暂,不同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选择,享受平淡安静是一种活法,追求跌宕人生也是一种活法,假如心中有梦,那么就去完成它,不要由于受到挫折和遭受失利而不情愿再努力。面对困难,我们应当微笑地对待,像霍金一样活着,真实、幸福、欢乐,假如做到这一点,到了你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的那一天,你仍然可以微笑着回忆曾经的奋斗历程,可以无遗憾地告知自己,面对困难和苦痛,我没有气馁过,我用笑容去面对全部的一切,这一生我已经好好的活过。

科学家事迹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电池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如计算器、闹钟、电蚊拍、手电筒、 Mp3、手机等,都需要电池才能工作。其用量越来越大,生产量也就越来越大——目前,全国生产电池的企业有1400多家,每年生产电池约140亿节;但据了解我国电池的回收率还不足2%。因此,加强废旧电池的'回收、管理以及开发废旧电池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之一。

  据说电池的历史非常的悠久,世上最古老的电池起源于大约200年前,而这个被叫做“巴格达电池”的电池,现在还保存在伊拉克首都的博物馆内。

  179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法尼发现了以全金属片接触青蛙肌肉事会有肌肉收缩的现象,他误以为那是青蛙肌肉所产生的动物电流所致;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发明了伏特电池。他透过不同的全金属片之间所产生的电位差作为电流。伏特电池可以说是当代电池的起源,其后由大卫与法拉第等科学家的努力,建立了电池学与电池的基础。

科学家事迹5

  史蒂芬科学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科学家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科学家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蹟,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科学家事迹6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拟稳定。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把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头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闻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挖苦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沉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讨学问的精神是很仔细严格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讨。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看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讨的爱好。

  经过他的观看研讨,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耀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从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敬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晰楚。

  那个时期,常常发生地震。有时分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很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哄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实验,创造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外形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洪亮的声响,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根据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谈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惹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倒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分,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分,由于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许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芒的业绩.

科学家事迹7

  史蒂芬·威廉·科学家霍金(英文名StephenWilliam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1],当天正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人称宇宙之王。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6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他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科学家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联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科学家事迹8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这是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所以,我特别喜欢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发明一些小东西。

  今天我要发明太阳能电风扇,它的颜色是紫色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它的配件是:温度测量器、风扇、太阳能测试器、无线天线等。你别看它的配件很多,但它只有巴掌大,很方便携带。它的作用是:用太阳能测试器测出太阳能,供电;然后用温度测量器,按一下按钮,就会测出温度。有时候,天上有云不容易测,所以就安装上无线天线,它可以穿过云层测量。如果温度高于22度,就调出低于22度的温度,让小风扇来帮忙吹出凉风。

  如果温度低于22度,就调出高于22度的温度。当然,它不是让你猜几度,而是有一个小屏幕,屏幕上会显示这个数。太阳能电风扇还有一条绳子,可以挂在脖子上。太阳能电风扇最大的优点是:不浪费电池,保护环境!

  太阳能电风扇的优点太多了,也很容易做,你喜欢吗?

科学家事迹9

  我是第一次读《培根随笔》,刚看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阅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冗杂多变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高深,富含哲理。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的(虽然他坚信)。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培根随笔》全书共分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拟深入的'是第五篇——论逆境,里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顺境中不乏恐惊与厌恶,逆境中也不乏劝慰与希望。刺绣时,将活泼的图案绣在黑布上,比起阴暗、愁闷的图案绣在浅颜色的布上,更让人快乐——悦目才会赏心。美德如同宝贵的香料,只有当燃烧或碾碎时,才最为芳香。顺境最能显示邪恶,逆境最能显示美德。

  这段话,使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看过的故事《你应当做一颗豆子》,篇幅很短却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好玩: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当是最欢乐的,由于他们永远不必担忧豆子卖不出去。

  卖豆人在豆子卖不出去时,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假如豆浆卖不胜利,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胜利,变硬了,姑且当做豆腐干来买。且豆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

  第二种选择是卖豆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参加水让它发芽,那么更加妙极。几天后,麦豆人可以改卖豆芽,豆芽假如卖不动,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

  而假如豆苗卖不动,就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来卖。假如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就会结出很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颗豆子如今变成了上百颗豆子,那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

  文章的最终一句是这样的:一颗豆子在遭受冷落的时分,都有很多种精彩选择,更何况人呢。我们在遭受不顺时,至少应当比一颗豆子更顽强吧。

  它让我明白了正是逆境赐予人的压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士气,放下忧伤,发现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简单体会到美德,若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一个特别的机遇、一个磨练自己的时机,从而也就会得到很多做人与处事的道理,更会使自己在人生的画卷上绘上了独特且绮丽的一笔,我想论逆境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吧。

科学家事迹10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虽已冲破黑夜,但是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更多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发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与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是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继爱迪生之后,1909年,美国柯进而奇发明了用钨丝代替炭丝,使电灯效率猛增。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日光灯、碘钨灯等形形色色的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

  灯使黑暗化为光明,使大千世界变得更光彩夺目,绚丽多姿.

科学家事迹11

  张衡诞生在河南省南阳县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他从小聪敏过人,对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充满了爱好。尤其让他着迷的是天空中那些般的日月星辰,这让他对天空充满了遐想。

  一次,他和妈妈去挖野菜,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张衡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自己要长好多。但是,到了中午,妈妈带他回家时,自己的影子却缩成一团了。

  以后,每当他发现自己的影子缩成一团时,就催妈妈赶快回家做午饭。

  他还喜爱听妈妈讲有关自然界的故事。白天,阳光普照,母亲给他讲后羿射日的故事;晚上,月亮的银光积累如水,母亲便把小张衡抱在怀里,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洒满天空时,妈妈告知他天上文曲星的传奇和二十八星宿的'。

  有一次,母亲给他讲完故事,很久不见他回应,于是拍拍他的小脸蛋,问道:“张衡,你在干吗?”

  “我在数星星。”

  母亲很奇怪,怀疑地问道:“天上的星星动来动去,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可是,我发现这些星星并没有乱动啊。你看那颗星,它往西边移动,而它旁边那些小星星也跟着移动呢!”

  母亲一看,果真是张衡说的那样。就这样,小张衡毫无厌倦地一边观看一边数,他可以数到一千多颗呢。

  张衡不仅聪慧,读书也非常认真专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会主动向他人请教。

  到10岁的时分,张衡就已经熟读《诗经》,同时还阅读了许多其他的书籍,对其中的天文、历法学问非常熟识。

  有一次,私塾先生给同学们讲《诗经》中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把“流火”解释为“落下的一晃而过的大火星”。

  先生说大火星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流星。

  张衡觉得先生的话有冲突,就马上站起来说出与先生完全不同的解释:“先生,那‘流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萤惑星(即火星),‘流’是萤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而不是指落下。”

  接下来,他又引证《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等书中有关论述,一口气说出火星星宿和北斗星的区分。

  就这样,张衡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靠着对它们深厚的爱好和探究,最终成为了闻名的天文学家。

科学家事迹12

  这一周我们学完了第十一课《黄道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道婆》这篇文章主要计了:黄道婆小时做童养媳,受到公婆、丈夫的百般虐待,后来,她终于忍受不住了,逃了出来,到了崖州。她在崖州衣食无忧,学会了当地简便的织布、纺纱、植棉等技巧。在晚年时,她毅然回到了家乡,无私地教会了她家乡的乡亲们植棉等技术,令他们的'家乡有了“衣被天下”的名誉。

  为了表示对黄道婆的敬意,在她去世之后,人们凑钱公葬了她,并为她建了墓碑,还在镇上为她建了一座祠堂,名叫“先棉祠”。改革开放之后,江苏省文物包管管理局修了黄道婆的墓,并帮她种了树,还建了墓园。后来,北京博物馆还陈设了她的塑像和松江布,当做了文物,供后人瞻仰。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明白了我们的衣服是怎样来的,这可多亏了黄道婆啊!黄道婆不愧为(写作技巧)“棉神”,虽然公婆丈夫这样虐待她,而她却没有记恨,也没有放弃,仍努力地学习学问,为家乡奉献。

  假如没有黄道婆,那么会怎么样呢?那我们只会穿着那些颜色单一,没有图案、花纹的布衣上街,比起如今五彩斑斓的颜色,真是天差地别。即使人们明白怎样锈上图案,但是会有黄道婆创造得那么轻巧、简洁吗?是的,黄道婆这位巾帼是不行缺少的,否则就不会有如今这么五彩的世界。

  黄道婆不愧为棉神,她真是我们的好典范,她这种不畏强权,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代表全体少先队员向她致敬。

科学家事迹13

  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他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同国家荣辱与共的不朽精神让世人更加钦佩敬仰。)

  钱学森曾讲过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能够诠释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

  1958年他著的《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奖金一万多元,全数捐出,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了。 20xx年,钱学森曾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百万港币与早在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也是百万港元。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人代他将钱捐给祖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而作为可以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钱学森,却五十年如一日住在老旧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五十多年的破提包,他平时和别人联名发表文章,总是把稿费都给合作者。

  钱学森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及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xx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xx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荣获如此之多、如此之重的.荣誉,谁能想到为祖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容身之屋,竟然还不到百平方米。而钱学森在这里一住就是50多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胡世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钱学森生前就是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住在这个不到10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他一直就是勤劳简朴,专心的研究科学。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艰苦朴素。

  据媒体多次报道,钱老早就为自己做人定下了“四不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后来,这“四条原则”还有了“升级版”为七不,加多了“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单位要为他建房他不同意,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他又说:“我没工夫考虑过去,只考虑未来。”

科学家事迹14

  我最喜爱的科学家是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他是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企业家,拥有众多知名重要的发明专利超过两千项,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民,是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

  爱迪生八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书就被撵出校门,从此,他的母亲便是他的教师,教爱迪生要诚实、爱祖国、爱人类,这使他变成了一个天才。

  在我读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后,我深深地被爱迪生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震惊了。在几年的时间中,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的材料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可收获都甚微,但他毫不气馁,终于发明出了能连续亮上一千二百个小时的毛竹丝灯。我觉得,爱迪生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成功源于坚持不懈,成功的意义不在于你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在于你有多么的伟大。成功总会与努力过的人握手,只要享受了努力的过程,我们就不是失败者。如果努力过,失败也是美丽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一经失败就放弃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可是,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们能振作起来,不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做一只勤奋的蜗牛坚定向前,持之以恒,我们就是命运的主宰者,我们就是驶向彼岸的船只。我想,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坚持就一定是成功之父。其实,世界上并没有天才,但我们可以一只脚踏实志的蜗牛,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都登上人生的珠峰。

  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唤起了我们心中学习的激情,乘着知识的'列车,迈着坚定的步伐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他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数学家和哲学家。他曾经被一颗掉落的苹果打到头,然后他就发现了“万有引力”;他当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曾经把怀表当作鸡蛋在锅里煮了很久。他就是艾萨克。牛顿,也就是我最敬佩、最喜欢的科学家。

  我喜欢牛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在一架有轮子的脚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停的跑动;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牛顿喜欢思考,最初是为地上的现象寻找答案,然后又从身边的一些小事情联想到浩瀚的宇宙太空与地球的一种种关联,于是有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他的专著,一思考就过于专心,才有“煮怀表”的故事发生,这样专注思考的态度也是我喜欢他的缘故。

  我喜欢牛顿,喜欢他对科学的认真的态度,对问题的钻研的那份心。

科学家事迹15

  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认为,飞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导弹确实是一种新的有巨大威胁力的武器,其作用在二次大战末期已现端倪,希特勒德国就使用了V—1、V—2导弹。与飞机相比,导弹的优点是它的速度快,在战争中无论是从攻击或防御的角度看,都是一个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另一方面他又从技术上指出,攻克火箭导弹技术并不见得比飞机更难,因为导弹是无人驾驶的一次性武器,而飞机则有人驾驶,且要求多次使用,这在发动机、结构、材料和飞行安全等问题上都有许多特殊的要求。

  他给大家介绍说,发展导弹在技术上也会遇到许多难关,比如制导问题。这也是当时大家不知道导弹为什么会自动飞向目标的一个神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钱学森给大家讲解了许多制导的原理,其中包括洲际导弹的制导原理。他对制导技术进行了剖析,并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易于突破。

  钱学森还专门指出,他这么说并不是否定飞机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两种武器在战争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导弹作为一种现代的武器,应及早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列入重点项目予以突破。钱学森的这一具有真知灼见的分析,自然为很多人所接受,并统一了大家对导弹问题的认识。

  在军队方面,钱学森亲自给我军高级将领作报告,讲解火箭导弹知识,分析导弹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他的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许多科学知识不多的老将军都听得津津有味,并对这一尖端武器产生了莫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