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西江月 讲稿 夜行 黄沙 课文

管理员

摘要:

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下面是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随小编来看看吧。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

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下面是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随小编来看看吧。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005年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说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说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

  一、 引读——与学生对话

  1.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2. 破题,理解题目。

  二、 初读——与文本对话

  1. 读正确,读流利

  2. 读出节奏

  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 品读——与作者对话

  1. 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扩读——与宋词对话

  1.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2. 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详谈教学过程及特点: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一、 注重个性培养,处处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1.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这个问题贯穿于品读词作的环节始终。学生只有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并赋予形象的体态语言,这时,他们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2.作业安排赋予学生选择权

  校本教材内容的讲授刻意淡化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习,更多的是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最后,我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可以自己尝试再创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或其他宋词作品,还可用为这首词配上画,再现黄沙岭美丽的夜景???

  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二、 以诵读代解析,感受全词意境美。

  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是通过对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意有机地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境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画面,“意”则是这些物景或生活画面中所蕴藏着的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其分为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境美是一首诗词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如何才能去领略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品诗词,画诗词,进而进入个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

  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而音乐却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进而升华情感。

  三、 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两个环节:

  1.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节奏中的难点

  读好宋词的节奏是感悟宋词魅力的前提。在本课的“读出这首词的节奏”环节中,有这样一处难点(播课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一句的节奏划分与前几句是不同的,而学生很容易混为一体。这时,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便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节奏问题。

  2.运用多媒体创设诗词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留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

  B 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C品读诗词之后,一个《西江月》FLASH播放使用;从这几方面来看,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本节课的古诗词;四、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人说,没有见识过的世界,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1.哀怨与惆怅的《丑奴儿》;2.雄壮豪迈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3.清新婉约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介绍相关网站;说教学评价

  B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C品读诗词之后,一个《西江月》FLASH播放使用,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宋词真的是可以唱的,不禁跟着歌声哼唱起来,而且唱得还极有韵味。

  从这几方面来看,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本节课的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使古诗词的教学尽显诗情画意,充满灵动与精彩。

  四、 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人说,没有见识过的世界,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我倒是觉得,窥见一斑的美好更想观其全貌。顺应这样的心理,扩充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带学生走进遥远的宋朝,在似真似幻中,在反复读题中再次感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激起学生学诗词的热情。

  1. 哀怨与惆怅的《丑奴儿》

  2. 雄壮豪迈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3. 清新婉约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4. 介绍相关网站

  说教学评价及效果:

  《新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因此,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形成性评价,分别采用了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诵读表现给予及时、多元的评价。“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好吗?好在哪里?”这样的语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及诵读能力,加深了对这首词的领悟。

  教学效果: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引导学生一起穿越时空,和诗词作者同悲喜共情感,让诗词

  意境中的“画卷美”“音韵美”的到较为淋漓尽致的表现。

  但仍有这样的困惑:如何准确地明确古诗词教学在课堂教学及校本教研过程中的区别,把握古诗词的重点,仍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讨。

  说板书:

  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景(美)

  情(真)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中的主人,语文课本应是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智慧开掘的地方。“以学生为主体。”是不是只要在课堂中,让学生选择精彩的片段,感动的部分,朗读感悟,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试问,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吗?教师的主导作用到底到哪里去了?学生认为的精彩和你教师认为的精彩到底有多远?作为教师是不是认为学生的精彩就应是你教师认为的精彩呢?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上“尽职不越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期待与向往?我在语文教学中,反复地实践,不断地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支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应细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调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与保护学生学习的愿望,追求真知的愿望。

  案例:教学《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词人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鸣声,他觉得今年农民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师:因为词人是夜游黄沙岭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摄取的,而是靠听觉和嗅觉捕捉的,你们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这浓浓的稻花香仿佛自豪在告诉人们:“你看我的长势多好,花开得多旺盛,我今年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生:我从“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中读懂了是稻田里的青蛙在呱刮地叫着:“你看我的肚子吃得多饱啊!今年稻子长得这么好,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呢!”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生:我认为是词人在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鸣声,他在喃喃自语:“今年庄稼长势这么好,农民总算可以获得丰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

  师:你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不管是谁在争说丰年,都表达了作者此时的一种感受。

  生:我觉得此时词人心情十分愉快,他是借“听取蛙声一片。”来表达此时为农民能够获得丰收而高兴。

  师:你真不简单,能从词的内容上走进辛弃疾的内心,去触摸他此时内心的感受。

  生:我从课外读物上看到词人辛弃疾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洁,积极主张抗金,爱国爱民,受到人民爱戴。

  师:你还能通过课外资料补充说明真是太不简单了!

  师:是的,作者在清风那无形的舞姿里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大合唱,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宏扬个性的对话。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关爱他们。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着见智。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教学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课堂氛围要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让学生在心灵放飞中享受;问题讨论要少一些统一,多一些个性,让学生在多元智慧中享受。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呵护学生的每一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