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离骚》的读后感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下面是课文《离骚》的读后感,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
课文《离骚》的读后感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下面是课文《离骚》的读后感,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拓展阅读:离骚教案
一、内容与解析
1.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是教学屈原的《离骚》
2.解析: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离骚》整首诗通过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美好的德行。这部分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美德的追求,表达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而与世同流合污,绝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操守和报国情志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 的 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解析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进一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文章的字、词和句子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离骚》中的生僻字较多,二是对骚体诗这种先秦的诗歌体裁形式的陌生,三是对屈原情况的了解不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去疏通字、词,理解句子,对骚体诗这种诗歌形式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做适当的扩充。
四、教学条件支持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展示课文结构、词义辨析、语法现象归纳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2课时
问题一:关于屈原的情况?
【提示】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问题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的大意是什么?
问题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并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问题四: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问题五:《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六: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问题七:《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寓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六、课堂小结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