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设计模式论文 篇一: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这六个方面对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模式……
课程教学设计模式论文
篇一: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这六个方面对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模式;双主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1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oftware design patterns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learning needs analysis, learner analysis, design of teaching goal, teaching strategy design, design of teaching media, teaching process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he six aspects of teaching design of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teaching mod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eaching design pattern; Double main mode; Teaching strategies
0引言
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所导致的信息技术人才新需求,对软件工程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软件产品、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初、中级人才来完成程序编写工作,更需要能完成软件设计的高级人才,目前总体来看,高校对该类人才的培养还远远未达到产业界的实际要求,没有真正把软件开发原理中的思维和内涵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时候还处在传授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层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激发自己学习的潜力。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在网上开展教学,使得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成为必然,软件设计模式与其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才能更充分的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更有效的支持学生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学习。
设计模式作为软件设计研究领域新的热点,随着其理论成果的不断取得一级在软件与设计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了软件产业界广泛一致认同,特别是设计模式更多地关注了程序开发基本原理,而并非一味追求所谓技术创新,通过学习这些基本原理,有助于摆脱定式思维的桎梏,加深对软件开发的理解,该课程的总体安排、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课的内容以及安排甚至教材的选定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 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的模式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升华1。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构成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四个,即教学对象、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而组成教学设计模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 (2)教学目标的设计;(3)教学策略的设计;(4)教学媒体的设计;(5)教学过程的设计;(6)教学设计的评价. 2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2.1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的核心是发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分析问题存在的性质,以判断教学系统设计是不是解决该问题的合适途径;三是分析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2.1.1 学习需求分析
设计模式,它描述了在面向对象软件设计过程中针对特定问题的简洁而优雅的解决方案。所有结构良好的面向对象软件体系架构中都包含了许多设计模式,特别是在J2EE的架构中使用了大量的设计模式,使系统架构精巧,简洁和易于理解,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典范。与之同时设计模式被认为是的软件复用的目标2。
本课程主要介绍软件复用基本概念,设计模式的原则,典型的GOF的设计模式,并列举的大量的可运行代码,结合实例使课程生动。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设计模式的概念、作用以及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掌握设计模式使用原则。同时通过使用复用技术,改造代码,从而使用合适的设计模式。
2.1.2学习者分析:
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先天素质和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素质,这就造成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就是要弄
清楚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先天素质、已习得哪些后天的能力及学习需要是什么,因此在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时就包括对其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学习风格进行分析、对其已习得的能力的分析和学习需要进行分析四个方面。
要使分析结果客观真实,相应的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关键,笔者在实践工作中设计并采用了“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调查问卷”、“学习风格分析调查问卷”、“习得的能力调查问卷”等来进行分析;根据设计的调查问卷首先对学生进行分析,为制定教学策略方案寻找相应的依据。
2.2 教学目标的设计: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传授软件设计与方法的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了解软件设计一般过程和掌握软件设计的原则,加强学生的面向对象设计开发思想、理解设计模式的概念、掌握常用的设计模式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软件设计思想,基本具备创建可维护的、灵活的和清晰的应用程序的能力。
我们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应力求做到精确化,避免传统描述中存在的模糊性;我在进行相应目标描述时,采用了学习结果的分类方法,对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的成分进行分析时,都分别从学习者可以习得的智慧技能、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等五个大的方面去进行分析;在具体描述时对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方面进行描述,这样就基本上做到了对教学目标描述的精确化,为后面的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进行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也有基础较好,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需要系统扎实的学习理论知识,以便于进一步深造,同时也注重实践活动;另一部分学生则面临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压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提高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多学习一些基本技能,提高操作能力;对于学习的目的比较明确,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实际的应用能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希望在学习上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作法 ,多理论联系实际、所学知识能对今后实际应用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即学以致用,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学习.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班级,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所有学生都应注重实际学习效果.对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具有实效,能解决学习上碰到的问题.
2.3 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有效地解决 “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只有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现代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已形成两大流派: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二是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以 “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放在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以及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呈现才会有利于信息加工等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只关注知识的传递,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针对以上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应该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信息呈现方式和程序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也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些个别化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设问法等多种方法;在信息的传递方式上,采用了传统与现代媒体来呈现信息的方式;课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相关理论——实践——评价。
2.4 教学媒体的设计
学生获取知识不再是单纯从书本上、教师的课堂讲解中,而是已经可以立体化,全方位的从学习环境中取得.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等.我们提供了便于自学的文字材料、电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从媒体的有机组合上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便于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交互式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材料的主要来源.教师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应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不再是个体学习的辅导者,而是群体学习的参与者。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从网站下载课件和源码的方式固化,不方便分享,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教学媒体的资源进行扩充,比如,在现有条件下部署一个FTP,供校内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可上传和下载,对于校外学生,则应建立具有分享属性的网盘文件来共享文件,比如百度网盘、金山快盘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配比。
2.5 教学过程的设计
软件设计模式的教学在精心备课、内容求新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力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根据现有可参考设计思想做如下教学策略3:
2.5.1 告诉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开始时,明确告诉学习者学习目标 ,并使其了解当目标达到后,将学会什么,从而激发学习者对学习的期望.这不仅能提高学习动机 ,而且能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告诉学习者学习重点、难点,引起注意.以唤起和控制学习者注意力.
2.5.2 新课导人.
在学习新内容前,指出所需先决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关问题,以此刺激回忆起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还应使学习者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
2.5.3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采用了讲解、提问、小组活动、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是先进行教师讲解,通过ppt、动画、现场操作方式,把教学涉及的新信息、新内容较快地系统地向较多的学生传输.但如果仅是教师讲解这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就不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为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要按学生的反应做出必要的说明和进一步的提问.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活动安排.对于普通专科班的教学安排是采取讲解、提问、小组讨论方式,还增加了专门 的讨论课 、答疑课,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对于有工作压力的同学,重点放在教学辅导课上 ,根据学生的需求,选用以讨论式为主,穿插讲解 、提问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同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参考教材、网络资源、学习指导、电子教案等供学生在课外学习.
2.5.4 教学后记.
每堂课后,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课堂情况和教学效果,记录教学后记.及时对教案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这一反馈工作可以使下一轮教学更加优化
2.5.5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精心设计实验,引导实验过程.对学生实验的指导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
篇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
史三城 2010年11月30日 17:33
浏览数:1103 | 评论数:0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学科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科活动经验。
学生是学科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科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围绕教学目的 ,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 ,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 。
新教学理念下的N种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引导探究
发现总结
应用
1、引导: 创设问题情境、示范探究方法、说明游戏规则
2、探究: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师生合作
3、发现:交流和比较发现结果(必要时再探究)
4、总结:归纳总结发现结果,纠正错误,提高认识
5、应用:应用结果解决问题,深化认识,丰富经验 运用该教学模式的几个注意点
引导环节要明确具体,让学生真正搞清自己要做什么 耐心(忍耐)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探究活动应有始有终,对学生有所交待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从中获益
教师应成为教材使用的主动者和创造者(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围绕教学目的,保证教学效率和效益
几个供讨论的问题
学生在一起聊天,但不会讨论,怎么办?
学生的讨论经常偏离主题,怎么办?
学生的说明别人听不懂,怎么办?
讨论的时候教室很嘈杂,有点烦人,怎么办?
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介入?如何介入?
老师在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学生的探究和讨论进展很慢,怎么办?
紧凑型启导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1)创景激趣
“创景激趣”,是指教师运用媒体或资料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
常用的“创景激趣”的实施策略有:
①长时记忆调动
②课前信息交流
③景观直观感受
④问题引发探究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运用教材、网络等信息载体,搜集信息,初步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该环节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空间概念。
第二阶段:形成认知结构。
(3)合作探讨
―合作探讨‖,是指由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充分开展组内讨论,让学生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及必要的工具,探究解决所关注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能力,发展思维的教学环节。
该环节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问题应基于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要便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思维操作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发展创造思维;要结合时事热点,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间质疑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中,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已基本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为了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展思维,教师引导各合作小组就本课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大胆质疑,并请其他小组来回答,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组间质疑‖环节。
教学过程中,可从如下方面引导学生的组间质疑活动。 首先,引导和鼓励各小组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目的在于理解和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目的在于理顺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
再次,启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促进个体创造思维的发展。
(5)展示作品(业)
―展示作品‖,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某一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不同的形式去表现该主题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身特长,发挥合作性和创造性,形成独具特色的作品。
目的在于为学生创设展示自身特长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需要;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为小组赢得荣誉的快乐,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
(6)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在小组内每名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每个小组对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总体评价的教学环节。
每一合作小组可以评价本组在本课学习中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进步,对进步显著的同学更要提出表扬。在实施―自我评价‖环节时,应注意:
①保证评价时间;②自评与互评相结合;③以质性评价为主;④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方面的表现,特别要关注合作能力的发展状况。
篇三:《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
1、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展开,展开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是教学设计。因此,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揭示新课程实施中所涉及的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而且以此为基础,深入学习研究新课程理论、观念和方法,明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全面认识新课程的发展性、校本性、相宜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特征,牢固确立“以生为本”、“丰富学生生活”、“改变学习方式”等教学理念。从教学设计入手,能够“牵一发动全身”,把课改引向深入,实现新课改目标的达成。
2、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培养教师现代课程意识的立足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实践者,而且要成为课程设计者。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内涵,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内容活化的创造性设计,进行情景再创的体验性设计,进行师生互动的发展性设计,使教学设计成为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使教学设计的成果成为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中,既研究了教学设计理论,又研究了教学设计方法,同时自始至终与新课改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培养教师现代课程意识,引领老师在课改的环境中提升素质,实现专业发展。
3、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点。
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四个注重”: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学生探索思考、合作交往、体验感悟的过程;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情境、资源等,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
我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办学思想,经过“九五”、“十五”的实践,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但是与科研型学校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深入持久地推动教育科研,使之真正形成科研特色,这是我校“十一五”办学的目标与方向。我校抓住了课程改革这一契机,以课改定课题,以课题促科研,我们把课程改革、课题实验、科研特色三者统筹思考,选定《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具有鲜明的课改特征的课题,把它作为课改的切入点,作为办学特色的生长点,以此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小结二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致力于小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促进师生发展的教学设计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教学设计新模式。具体目标是:
1、教师发展目标:
①树立教师现代课程意识,丰富教师的课程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
②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③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培养科研型教师。
2、学生发展目标:
①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形成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合作中学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3、学校发展目标:
①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和完善课改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 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小结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但主要内容是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以及二者之间的统一,那些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方法设计等都是围绕主要内容展开的。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把握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在实践中加深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差异研究。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以学为中心”,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这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着质的区别。如何按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点。
3、新课程教学设计本质特征研究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信息源”,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的任务分析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的内容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普适性”。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背景进行分析,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不能简单地“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如何进行“二次开发”,这是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4、新课程教学设计内容研究。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等智力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考虑较少或者没有考虑。如何使教学设计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点。
5、新课程教学设计呈现方式研究
传统教学设计呈现方式是静态的计划性的教案,新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方案在设计上有哪些要求,有什么特征,又如何呈现出来?这是课题研究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