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读后感 抗战 书籍

管理员

摘要:

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1  四、五年前,我对历史……

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1

  四、五年前,我对历史还是漠不关心的,历史在我的脑袋里那就是上学读书时熬成的一锅浆糊。直到几年前的一次党员活动,去旅顺参观了日俄监狱旧址及万忠墓之后,我噩梦了两天,然后开始对抗日战争全史感兴趣,之后又延伸到了一战二战史及后来的《全球通史》。

  这次有机会看到这本《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实属幸运,我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还不是很明晰,有过印象的是去年在电视上播过,将当年葬在外的战士骨灰请回了国内的烈士陵园里安放祭奠,隐约记得那时看过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

  后来,因为对历史,尤其是对抗战史充满了兴趣,才看了《我的.抗战》的纪录片,又比较着看完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一寸河山一寸血》。终于开始慢慢地厘清我脑内的大团乱麻以及对历史的各种认知错误。

  为了能清楚阅读这本《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开读前还特意先百度了它大体的历史轨迹,然后才开始读的第一章“风雨滇缅路”。本书除此章外还有“苦难野人山”、“缅北战场”和“滇西战场”。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没有亲身经历过,看再多听再多也只是表面,谁能真正了解那种刺入骨髓的殇。

  本书我最想读的就是老兵口述,通过作者能听到他们对当年那些战争的残酷回忆,才让人对今日的生活更感珍惜。感恩、铭记那些为今日和平生活献出了生命的英雄们的同时也时刻警醒着,警惕那些蠢蠢欲动、妄想更改历史的人其用心到底是什么。

  其实那些战争离我们并没有走多远,但让人难过的是,那些为我们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与这个国家一起亲历的殇痛,却渐渐地被不曾经历过的当代年轻人漠视了。

  和平而没有战乱的生活不要过得那么理所应当,之前看过关于抗战的老兵晚年生活困难的报道,才知道原来这些九死一生存活下来的老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被善待了,这是让我最感揪心和无所适从的地方。

  在这里说“公平”是不是有点可笑了。虽然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也正因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沉重而难以忘却的部分,才让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如果不能回报生命,至少致敬和缅怀吧。

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2

  书的背面可以看到美国著名军事家麦克阿瑟的一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渐渐隐去”,其实当时麦克阿瑟以此为题对西点的青年学弟们训话,是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虽然老兵们隐退了,但他们的精神将传承在年轻人身上。而本书更是期望通过重现先辈们的事迹,使那些昔日的关荣传统能被年轻人所继承,并代代相传。本书作者李幺傻,曾从事过公务员、记者等职,在全国多家媒体工作过,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有《暗访十年》等文学作品八部,现供职于南方某著名报业集团。通过十几年内先后采访了40多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以老兵的讲述和回忆,串起当时战争的进程,而书中也是以这种方式展示的。

  老兵口述抗战第三册远征缅甸,是指1942年到1944年期间中国军队援助缅甸进行抗日战争的这段故事。1941年12月,日军在偷袭珍珠港成功,并且同时分兵进犯东南亚各国。在12月15日,日军已占领了缅甸最南端的城镇高东等地和三个机场。紧接着日军轰炸仰光等地,当时缅甸形势岌岌可危,同时也切断了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路。因此在 1942年3月,我国派遣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远征缅甸是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派遣军队出国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因此很有纪念意义,然而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指挥脱节、情报不畅等原因,加之日军偷袭腊戍成功,切断了我方后路,照成我国远征军的.全面失利,不得不撤出缅甸。大部分远征军残余部队回到国内,归路被截断的少部分被迫撤往印度,在这一个半月前出征时浩浩荡荡的10万之众,仅残剩4万多人,那6万人多数不是在战斗中死伤,而是在溃败中被俘虏、被炸死、被饿死和被传染病夺去生命,而缅甸也全境沦陷,可以说是相当悲惨。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再次会晤,重组远征军,中国缅甸远征军兵分两路,在印缅战场展开反攻,缅北战场的新一军连战连捷,在滇西反攻的远征军也相继取得腾冲、松山、龙陵战役的胜利。最终,两支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至此,缅北战役取得了胜利,接着挥师南下光复腊戍,重新开通了滇缅公路。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到缅甸远征军这段基本被忽略的中国军队历史,看到当年中缅同胞共同抗战的情谊。

抗战的书籍的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抗日英雄小故事》,看了中间的一个个英雄小故事,不禁让我十分钦佩这些英雄们。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故事就是“后方战场的巾帼英雄茅丽瑛”。

  在上海第十二中学(原启秀女中)校园里树立着一位巾帼豪杰的塑像,这位女英雄就是茅丽瑛烈士。茅丽瑛是浙江杭州人。1931年进入上海海关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任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她不顾日伪特务的威胁,组织募捐活动,将募集到的钱款物资支援四军等抗日部队。1939年5月下旬,上级党组织要求茅丽瑛为新四军募集一批棉衣和钱款,同时为难民募集救济款。在茅丽瑛和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掀起了捐物捐款的热潮。()筹集到的资金很快被转交给新四军驻沪办事处和难民救济协会。就在茅丽瑛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义卖活动的时候,她的母亲突然病危住进了医院。身担重任的茅丽瑛无暇照料老人家,就是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每能尽上一份孝心。

  办完母亲的丧事,她又很快的投入到抗日爱国募捐活动中,抗日物资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她的.行动终于激怒了日寇,在义卖期间收到了一封附有子弹的恐吓信,但茅丽瑛毫不畏惧,丝毫没有退缩,她坚定的表示要为“义卖而生、为义卖而死”。1939年12月12日晚,这个被日寇认为是后方战场上的“祸患”。在开会下楼时,遭到日伪特务的谋杀,年仅29岁。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为茅丽瑛烈士亲笔提了挽词:“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光荣的,人民永远纪念她!”茅丽瑛受到敌人的威胁,仍不畏惧。还仍然让人民们积极的募捐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新世界的学生们学习的。特别是一些小宠儿,家中的掌上明珠,更要学习茅丽瑛的精神。在我们完成一件事时,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点挫折和困难或者遭到了别人的反对而就放弃了,半途而废了。这时想一想茅丽瑛,她即使遭到了日伪特务的威胁,也毫不害怕,想退缩,继续带领大家向新四军和难民募捐。而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遭到了别人的反对,怎么就可以退缩了呢?让我们好好学习茅丽瑛,做一名新世界的好少年。活着余华读后感虎门销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