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的性质》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矩形 性质

管理员

摘要: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矩形的性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矩形的性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矩形的性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矩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2章第4节《矩形》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三角形中位线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科书力求突出矩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通过图形变换和简单推理等方法,自主地探索出矩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再现图形性质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说理的基本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矩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而展开的,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矩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难点是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探究和应用。

  二、说学生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识别在内的绝大多数几何概念及定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八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有较强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对于新鲜的知识也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在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这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并掌握矩形的识别方法,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四、说教法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几乎是无效的教学活动,本节课的难度不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自己得出并总结出结论,这样做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因此,我采用以“激—导—探—结”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析学生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增长主体意识,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从定理的得出到证明,从参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到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引入(3`)

  1、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这主要是和上节课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另外为学习矩形做一个铺垫,创造学生参与并展示自我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2、观察与思考: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如:国旗,显示器,门、纸张等),让学生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它们有什么特殊之处?

  3、教师演示: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做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实验,提问: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然后,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

  (通过实例和教具演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并使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然后,引出矩形定义)

  第二、课件展示:矩形的定义,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矩形的实例,学生不难说出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矩形实物。

  (通过这个课件展示和实例可以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矩形是角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三、探究活动一(10`):让学生画出一个矩形ABCD:

  ①你认为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试着画出来,并用对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②连续对角线AC、BD,它们的交点O在矩形ABCD的对称轴上吗?

  ③OA,OB,OC,OD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引导学生探究四边形的性质应该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几个方面去研究,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考查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让做的快的同学也享受其它组的同学成功的幸福感,等学生完成以后,教师一一点评,并给以鼓励。

  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待学生掌握了矩形的性质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例1,展示课件。然后教师给以点拨和评价,并鼓励学生:你能行!很聪明!

  第四、探究活动二(10`)

  设置问题情境:怎样识别矩形呢?我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学生讨论后,各组分别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继续提问:矩形识别条件还有哪些呢?

  {教师补充: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大胆放开手脚,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个别有疑问的学生可适当点拔。

  矩形的识别方法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五、随堂练习(10`):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二是作为教师,也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六、课堂小结(5`):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善于总结的习惯,让这种习惯以后变为一种能力并终生受用。

  第七、作业布置:P72习题 第1、2题 (祝你成功)

  七、板书设计: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是利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把主动权也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自然而然地学生知识和技能就得到了提高,我希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矩形》第一课时。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过程分析 四、教法分析五、评价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之间第一课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内容的一个重点。同时,矩形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几何图形,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知识来源于实际又作用于实际的辩证关系。在研究几个图形之间的从属关系时也涉及了辩证思维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都有一定的作用。

  2、矩形的定义、性质及性质的应用是这节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学生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学生动手能力和推理认证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入,使学生加深对矩形概念的理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过程分析:

  1、温故知新

  指名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然后全体学生一起背一遍。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设计意图:复习旧的知识,为引入矩形作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我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和谐对称的物体,问学生物体的侧面是什么图形:学生观察、回答,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物体展示长方形(即矩形),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体的美,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体现课标理念——数学应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同时为形成矩形概念打下基础。)

  3、观察思考,总结概念

  活动一:操作-观察-探索

  活动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让学生了解做这些物体的侧面图(门框)的过程(师出示两个两根一样长的木条,让两个学生上台演示,用橡皮条将四根木条固定,得到一个门框)。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认真观察、动手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探索四边形ABCD的特点。

  教师出示手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可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并移动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中有一个直角,木架才变成多媒体展示的物体的侧面形状。

  第三层次:概括矩形概念。

  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出矩形的概念,同时要启发学生注意:矩形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它既是矩形的一条性质,又是矩形的一种判定方法。

  (设计意图:出示木架,学生的兴趣肯定高,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定义的,学生也容易从直观物体中得到抽象的矩形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合作探索,归纳性质

  活动二:探索矩形的性质

  第一层次: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矩形,使学生直观初步认识矩形及矩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量课堂课本来了解矩形的性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学生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矩形具备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而让学生叙述矩形具备的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困惑与问题,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理解,矩形的一个特殊条件: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是矩形的特殊性质。教师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它的边、角、对角线有怎样的变化?当一个角为直角时,它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两条对角线有怎样的特殊关系?在老师的演示过程中,借助直观,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结论,也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的过程。当然,在探索中,可能学生探究矩形对角线相等的性质比较困难,如果没有得出,我会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觉,从而对学习有更大的兴趣。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困难时,老师才引导的主导地位。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探究的乐趣,也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以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第四层次:引导学生对矩形的角、对角线的性质进行说理,也发展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

  求证:∠A=∠B=∠C=∠D=90°

  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

  D

  ∴ ∠A=90°

  又 矩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C ∠B = ∠D

  ∠A +∠B = 180° B C ∴ ∠A=∠B=∠C=∠D=90°

  即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性质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几何语言: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 =∠C=∠D=90°

  已知:AC与BC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

  求证:AC=BD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 ∠ABC=∠DCB

  在△ABC和△DCB中,AB=CD

  ∠ABC=∠DCB

  BC=CB

  ∴△ABC≌△DCB(SAS)∴AC=BD

  性质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几何语言:∵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BD

  第五层次:出示一张矩形纸片,将矩形纸片进行折叠并判断:

  1)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2)学生量一量矩形的边、角和对角线,进一步确定前面得出的两条性质。

  3)提问:你还能得出矩形的具有的其它的特殊性质吗?

  引出: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两对边中点的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矩形的对称性,这样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

  5、对比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新旧知识,可以明确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方法可以迁移到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来研究其他特殊平行四边形,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6、小试牛刀

  (设计意图:通过实时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也能加深学生对矩形性质的理解。1题巩固矩形的性质2,2题巩固两个知识点: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于是在矩形中就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同时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平分,使得矩形中出现了一些相等线段)

  1题口答,2题学生先思考,在练习中适当提醒学生结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题。

  1. 矩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 ).

  A 对角线相等 B 对边相等

  C 对角相等 D 对角线互相平分 2.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 O, (1)若∠1= 30°,则∠°; (1) 若AO=3cm,则 cm; (2) 若∠2= 60°,则∠. 7、再探新知

  例1:已知:在Rt△ABC中,∠ABC=90°,BO是AC上

  的中线.求证: BO = 1/2 AC

  再利用矩形的性质来证明。最后将整个解题过程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将直角三角形转化成矩形,利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平分来证明,利用图形的构造,使学生加深对矩形性质的运用。通过教师的板书,来规范学生证明题的书写过程。

  证明: 延长BO至D,使OD=BO,连结AD、DC.

  ∵AO=OC, BO=O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90°∴ 四边形 ABCD是矩形

  ∴AC=BD 1∴BO= BD= 1/2 AC 2

  例2: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C=4㎝,求BC的长? A

  B

  先问: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思考,让个别学生上台分析。其后让学生写出过程,老师用多媒体出示过程。再总结思路。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1∴ OA=OB=AC 2∵ ∠AOB=60°

  ∴ △AOB是等边三角形

  ∴ OA=AB=2(㎝)

  ∵ ∠ABC=90°

  22∴BC= AC-AB2√3 cm

  设计意图:巩固特性2,明确矩形的对角线交点分对角线成四条相等的线段。如果对角线的一个夹角为60°,则有:对角线的一半等于矩形的一边。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8、快乐训练:

  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

  1.若已知AB=8㎝,AD=6㎝,则AC=_______ ㎝ OB=_______ ㎝

  2.若已知 ∠DOC=120°,AC=8㎝,则AD= _____cm

  AB= _____cm

  设计意图:题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加深对矩形性质的理解,提高解题速度

  9、当堂检测

  1、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40°,则两条对角线相交所成的锐角是( )

  (A)20° (B)40° (C)60° (D)80°

  2、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2和5,则斜边上的中线( )(A)26 (B)13 (C)8.5

  (D)6.5

  3、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AOB=60°,AB=4cm,则矩形对角线的长为 cm

  A

  B

  设计意图:皮亚杰的观点认为:“不断的训练才能够逐渐的发展出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所以练习和科学的重复练习始终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这几个简单问题的设计,可以检测学生掌握性质的情况,做到及时反馈。在解决以上问题时,我们把矩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渗透数学中转化的思想。

  10、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

  这节课,我的困惑是 。

  我的建议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过程,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四、教法分析

  1、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使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2、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于学生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果。

  五、评价分析

  以“平行四边形变形为矩形的过程”的演示引入课题,将学生视线集中在数学图形上,思维 集中在数学思考上,更好地突出了观察的对象,使学生容易把握问题的本质,真实、自然、和谐,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加强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了合本质相关的认知结构,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学习的内容:矩形的概念及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后面要学的正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所以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其它特殊平行四边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为今后学习其他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起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渗透着转化、对比的数学思想,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及识别方法,并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⑵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中,渗透从一般到特殊、转化归纳、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感受数学的美感。

  3、教学重难点

  ⑴ 重点: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⑵ 难点:运用矩形的性质进行证明与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积累了一定的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矩形的特性,就显得比较容易。但从定义推导出性质的方法是学生感到陌生和新奇的地方。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比较活跃,理解模仿能力较强,对新的知识充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在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又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法选择

  本课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应用”的模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媒体资源选择

  学生:三角板、量角器、长方形纸片。

  教师:平行四边形教具、矩形纸板、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在庆祝元旦活动中有一投圈游戏,四个同学们分别站在一个长方形(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目标物放在哪个位置,对每个人都公平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娱乐活动中,让学生很快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并能感受到日常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着,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复习导学 形成概念

  1.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课件演示)

  2.推动平行四边形活动木框上边的D点

  (1)问题: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观察)

  木框随四个内角大小发生变动,但仍保持平行四边形形状。(为什么)

  (2)在推动过程中,当一个内角变为直角时,木框形状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即为小学已学过的长方形,现称为矩形。(学生配合教师推动框架,测量角度)

  (3)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课件演示)

  3.展示生活中关于矩形的`图案。(学生举例)

  木门、纸张、电脑显示器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课件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的形成过程有一个连续完整的认识,感知到矩形的形成过程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 归纳性质

  1.矩形的性质:

  (1)复习归纳

  由上面教学过程中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记作矩形ABCD. 矩形既然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则它必然是中心对称图形,故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引导学生复习从“边、角、对角线”上给出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些性质也是矩形所具有的性质。)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角——对角相等;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

  (2)探究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矩形除了上述性质外,本身还有什么独有的性质呢?)

  ①它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折叠,发现它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即两条通过对边中点的直线。)

  ②测量矩形的四个角及对角线看看有什么特征?(学生继续探究)

  (3)总结出矩形的性质:(课件演示)

  ① 边:矩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 角:矩形四个角都为直角;

  ③ 对角线 : 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④ 对称性: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在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和探究矩形性质时,都是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及对称性”入手探究,并通过适当的类比迁移,数学说理,来分析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揭示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这样既符合平面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认知规律,又便于学生加深对矩形性质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2.回答课前的情境设疑。(课件演示)

  3、讨论交流 探究新知。

  (1)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C交于点O,请找出相等的线段,并说出理由。(课件演示)

  在矩形ABCD中,AC与BD

  交于O点,则BO是Rt△ABC中的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它与A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BO是Rt△ABC中AC边上的中线且

  AO=CO=BO=DO=AC=BD

  即在Rt△ABC中O为AC的中点,则BO=AC.由此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从以上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把矩形所分成的四个等腰三角中,不难看出:△AOB≌△COD,△BOC≌≌△DOA.

  【设计意图】在探究直角三角形性质时,引导学生从矩形的对角线入手,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易观察出在Rt△ABC中BO =AC和四个等腰三角形,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推导判定,这样符合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使学生较自然的获得数学知识,较好的突破了本课时的难点。

  (四)应用举例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1)、讲解例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 ∠AOB=60°,

  ∴ △AOB是等边三角形.

  ∴ OA=AB=4㎝.

  ∴ 矩形的对角线长 AC=BD =2OA=8㎝.

  (2)、 由例题变式:如图,在矩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O,四个小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86cm,AC的

  长为13cm,试求矩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独

  立探索,再教师引导,师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1的改编,涵盖的知识更为全面,内容更为丰富,学生探究起来会更有兴趣和信心。加之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推理与计算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五)分组练习 巩固提高

  A组题:练习课本P95第2、3题,P103第8题。

  B组题:(1)矩形OABC中,OA=10,OC=8,在AB边上选取一点D将△OAD沿OD翻折,使点A落在BC边上,设为E点。①求CE的长。②求AD的长.

  (2)在矩形ABCD中,两邻边AB、BC之比为3∶4,矩形的周长为28. ①求AC之长;②作BE⊥AC于E,试求BE之长.

  【设计意图】A组题来源于课本,注重所学知识的巩固落实,B组题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各有所获。

  (六)课堂小结

  1、本课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

  2、矩形的性质有哪些?(课件演示)

  (1)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四个角都为直角;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六、板书设计

  矩形的性质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

  (1)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3、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七、评价与反思

  1、本课时通过把问题设置到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借助于课件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可及可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从定义出发,首先应该肯定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运动方式探索矩形的概念及性质,用课件和教具演示由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演变过程,得到矩形的概念,并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符合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即,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还具有它自己特殊的性质(个性)。在探究性质的过程中始终抓住“边、角、对角线”这几个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元素进行比较归纳,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4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的内容是°今年几岁了》第二课时,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士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b、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3、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数学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数学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课堂结构:

  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

  4、新课巩固:

  5、作业布置。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矩形的性质》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小学学过的长方形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平行四边形的延伸,不仅为矩形判定的学习做铺垫,也为菱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长方形的观察、思考、归纳、抽象得出矩形的定义和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矩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矩形的定义和性质的过程,通过演示、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活动,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主动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矩形的性质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矩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是:矩形的性质的探究和灵活应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演示改变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的形状,当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引出矩形的定义;通过提问并引导学生观察矩形还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从而导入新课《矩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定义,把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的定义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入课题。并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通过三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角、对角线、对称性等几个方面去探究矩形的性质。

  活动1:让学生观察、猜测、(一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验证,然后老师多媒体演示动画,让学生总结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证明矩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活动2:学生拿出矩形纸跟着老师动手折叠探究矩形的对称性、然后多媒体动画演示,得到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矩形的对称性,这样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

  活动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矩形ABCD,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矩形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得出矩形性质的推论,并引导学生证明。

  (1)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矩形与直角三角形有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助于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练习

  已知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在黑板上作图是体现数学老师基本功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巩固矩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过程完整、条理清晰的解题习惯。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矩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设计一个图表清楚的展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善于总结的习惯。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