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左省杜拾遗古诗译文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寄左省杜拾遗古诗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 ……
寄左省杜拾遗古诗译文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寄左省杜拾遗古诗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通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释】
联:同。
曹:官署。
天仗:皇家的仪仗。
惹:沾染。
阙事:缺失之处。
自:当然。
⑴左省:门下省。杜拾遗:即杜甫,曾任左拾遗。
⑵“联步”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联步:同行。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⑶曹:官署。限:阻隔,引申为分隔。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⑷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
⑸惹:沾染。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
⑹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
⑺阙事:指错失。
⑻自:当然。谏书:劝谏的奏章。
译文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
【诗文解释】
和你一起小跑着登上红色的台阶,隔着中书省、分属办公。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带着御香回家。满头白发哀伤花儿落下,羡慕在青云中高飞的鸟儿。圣明的朝廷没有什么过失、缺点。自己劝谏的奏章也少了。
【赏析】
《寄左省杜拾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委婉而含讽的诗,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感慨身世遭遇和发泄对朝廷不满的愤懑之情,名为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含深隐的讽刺之意。此诗辞藻华丽,雍容华贵,寓贬于褒,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
杜拾遗即杜甫。岑参和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参任右补阙,杜甫任左拾遗。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他们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诗人与友人同为朝廷谏官,每日过着死板、无聊的仕途生活,没有为国为民做什么,熬得头发都白了,心中苦闷、悲愤。朝廷没有缺点,不用归谏。看似赞颂,实则嘲讽。本诗寓贬于褒,隐晦曲折,抒发了诗人心中的郁闷。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一同任朝臣;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陈“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似乎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富贵;实际却是要表现朝官生活的空虚、无聊、死板、老套。从他们每天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却毫无建树就可看出。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惟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胸怀大志的诗人来说,岂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倾吐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虚度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位置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心生羡慕。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一起来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表达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所以杜甫读了这首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
【鉴赏提示】
这首诗大约作于乾元元年(758)。当时,几乎使盛极一 时的唐王朝倾覆的“安史之乱”刚刚过去,作者从塞外东归, 在杜甫等人的举荐下被任命为右补阙。此前,岑参和杜甫的 关系就一直很好,在这首写给杜甫的诗中,作者不仅以深沉 真挚的语言畅叙了两人的情谊,而且还流露出对时政的关 心和不满。从而使两人的友情有了更不平常的意义。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作者与杜甫的友情。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这个句子看起来十分平 常,但表现的意思确实是很深沉的。“联步”即“同步”。既然 每天都要“同步”去朝拜圣上,还要专门写诗寄赠,可见交情 非同一般,此其一也。本来,“联步趋丹陛”,两人的关系已 非常亲密,但偏偏却要“分曹限紫薇”——即被东边多植紫 薇花的中书省和西边的门下省分开,不能同在一起互相倾 诉衷肠,这无形中又写出作者的遗憾来。而这遗憾既不是远 在天涯海角不得相见的遗憾,也不是近在咫尺不得相见的 遗憾,而是连同朝听政时也不愿分开的遗憾,由此更见出作 者与杜甫的关系密切,此其二也。我们再来看诗的三、四 句。本来,诗的首联中已有了“联步趋丹陛”句,为什么作者 这里又写“晓随天仗入”呢?细细揣摩这句诗,它除了重复上 句文意,进一步写出二人形影不离的情谊外,更主要还要写 出两人的生活:虽然各自都身为谏官,但在这种所谓的“圣 朝无阙事” 的情况下,只剩下庸庸碌碌的混日子的份儿了: 早晨一起随着那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同拜君王,晚上又 一起把皇家御炉的香气各自带回家中。这样,作者虽然表面 上仍然在不露声色地写他与杜甫的友情,歌颂皇家的威仪, 实际上已经流露出他和杜甫两人都不被皇家重用的怨望之 情。这种怨望之情,既是他们情重如山的基础,同时也系连 着他们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切,绝非一般的卿卿我我之 辈可比。
我们再来看诗的后四句。既然他们一起为官的生活是 那么令人失望,所以产生“白发悲花落”,即哀叹自己华年已 逝、无所作为的感情就是很自然的了,只是这种感情由岑参 写出来,更容易引起杜甫的共鸣罢了。而“青云羡鸟飞”句颇 耐人寻味,它和“白发”句对,既可以做表面的理解,认为岑 参仍然是感叹人生易逝,由鸟的活泼可爱而想到人的衰老; 同时又暗示了这样一层意思: 我们这些正直的人已经像落 花一样无用了,而朝中那些奸佞小人却像鸟飞青云一样轻 而易举地取得高官厚禄,为皇帝所重用。因此,句中的“羡” 字虽然在字面上当“羡慕”讲,但它却是正话反说,其内涵是 很深刻的。正因为如此,“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也就 更不能当做一般的话来理解了:圣朝难道真的“无阙事”吗? 且不论“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千疮百孔、难以治愈的 伤疤,且不论当时土地兼并、藩镇割据的危机正在潜移默化 之中逐渐形成,仅就那些春风得意的“青云鸟”们横行朝中, 被皇帝重用这一点来说,就足以使身为右补阙的岑参和身 为左拾遗的杜甫感到自己没有能尽到 “拾遗补阙” 的责任 了! 因此,这句话同“青云羡鸟飞”一样,表面上看起来是对 “圣朝” 的歌颂,实际上仍然是充满悲愤和无可奈何之情的 反语。而“自觉谏书稀”一句,既把话说得委婉到了极点,又 把自己那种只好随份守时,对于“安史之乱”后的残破局面 无能为力的心情写到了极点——作者把这么多的 “潜台词” 全部寄给了 “左省杜拾遗”,恐怕当时也只有他的这位好友 才能解得其中“三昧”吧?
【诗人简介】
岑参(岑嘉州,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了三年后获授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世称“岑嘉州”。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