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外貌和充实内在的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畸形 外貌

管理员

摘要:

畸形外貌和充实内在的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畸形外貌和充实内在的论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畸形外貌和充实内在的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畸形外貌和充实内在的论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 要:《庄子》一书是哲学美学文学的宝库,其中所蕴含的文艺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庄子相对主义的美丑观,他对丑的人物形象比较擅长,但是丑的人物形象确实含有高深充实的内美,这些精神美不是一般人可以比及。《庄子》一书中累计有11个,仅是《德充符》一篇就集中了6个,几乎是畸人形象、身体符号的大“展览”。在庄子的文章中创造了大量的丑陋形象,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本文主要就《德充符》中的丑陋群像作分析,以阐述庄子的美学观点: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追求人格美。

  关键词:德;大美

  《庄子》一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藏,其思想风格独特,哲理深奥玄妙,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浑然一体,行文又自成一格。而这部书里面所刻画的“丑”的意象,在当今这个过多重视外表而略微忽视内在充实美的社会,显示出它对现实的警示意义。

  《德充符》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这类人物集中体现了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哲学思想。虽然外丑但是心态健康,美是和外在无关,而是有充实和高尚的内在,这才是真美,才是大美,也是所谓精神美。

  1、兀者王骀:无形而心成者

  在庄子的.笔下,被砍掉一只脚的人王骀,是一个“无形而心成者”“丘将以为师,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孔子愿意拜他为师,甚至带领天下人追随他!王骀修己,以知得心,以其心得其常心,故能安然视物。庄子借孔子的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所谓“止水”就是庄子心中最高形式的“道”,有类似于柏拉图设想的“理式”,它不同于世俗的道德观念,伦理社会所要求的德行往往沦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正是庄子强烈蔑视世俗伦理甚至是审美标准的原因。进一步,庄子以受命于天地的舜和松柏之“正”,引出“幸能正生,一正众生”的中心思想,所谓“正”,即聚天地之精华,拥有纯朴而至真的“道”的内涵。这是“德”的第一个层次,所谓自立立人,自己得道了,就要教育万民众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作为外在的短暂的“物”即外貌外形,在庄子看来都是无足轻重的。

  2、申徒嘉: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申徒嘉同样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如此的心态,被庄子称赞为“唯有德者能之”。在申徒嘉和子产的论辩中,进一步论述了“德”者的形态。凡世之人“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庄子揭露了人的本性,在社会生活中,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也不认为自己罪该万死,而是抱怨社会,抱怨身边的其他人,总为自己的存在和行为寻找理由,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不能作为一个人有所担当。“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对于社会交往,庄子强调“游于形骸之内”,注重人的内在美,有“德”才充实。

  3、叔山无趾:天刑之,安可解

  还有一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叔山无趾,以“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一句话,让圣人孔子汗颜。叔山无趾并没有像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也没有申徒嘉“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只是作为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出来求道,孔子请无趾进屋后,庄子并没有写出无趾与孔子的对话,而是通过孔子之口赞扬无趾为“全德之人”,通过无趾与老聃的对话讨论孔子为名所桎梏。作为儒家学派的圣人孔子,无趾认为孔子并没有达到“至人”的境界,老聃提出“使彼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庄子借无趾的口说“天刑之,安可解!”孔子为什么达不到“至人”的境界,在于他不能忘礼乐,忘仁义,不能“离形去知”

  4、哀骀它:才全而德不形

  卫国丑陋不堪的哀骀它,却“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一个丑八怪,却让男人留恋,让女人甘心做妾,而且这样的人已经十多个了而且还在增多。

  “支离无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瓮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一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十分喜欢他;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十分喜欢他;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丑人”,哀骀它获得了男人,女人,君主的喜欢。何也?“才全而德不形”。庄子举了个例子,一群小猪在吸允刚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不一会儿又惊慌地弃母猪而逃走。因为母猪已经失去,不像活着的样子了。可见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爱其形体,而是爱主宰形体的精神。庄子说,气聚生,七散则死。庄子以充气为美,同时认为“气”是人的主体。这个“气”就是人的内在精神。哀骀他外貌骇人而德满于身。其品质“才全而德不形“,这里讲的依然是有“德”者的品质,所谓“才全”,是领悟了自然的大道。“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孝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了解这一点,可以使人的心灵安静,“使之和豫,通而不失其悦;使日夜无S而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欣者也。”所谓“德不形”是外在表现默然,止水澄波,看不出内在“德”的充溢,如玉水化入心田,或是内心精气畅达。如“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的审美心理状态。

  通过四个外表奇丑却受人们尊敬的人诠释人生美在于精神而不在于外形。“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真正的遗忘是不能忘记该忘的东西(形),却忘记了不该忘记的东西(德)。“外天地遣万物”,无利害之心。虽然一般来说,对象本质的美常常隐藏于其外在形式中,非一般巧智所能及。尤其是对客观现象的美,总是隐藏在外在的感性形式中,没有存形式的美。对于这个问题,庄子认为,对美的关照不能假借常人之心,因此审美的主体是一个有“德”的主体,他要做到“忘形”。在感受人的美时,尤其如此。

  在《德充符》篇中突出“德有所长而行有所忘”塑造了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群像,他们虽面目丑陋,可却因为德行得到天下人的敬佩。所以在庄子看来,相对于内在的德行而言,外在的容貌实在无足轻重。然而庄子并非对形象的美完全视而不见,在《逍遥游》中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采用的就是世俗的审美观。同时在《大宗师》中写道“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

  从此看来,庄子并不是完全摒弃感性的美,而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御乎天地的“道”之美,不惜混淆美与丑的界限。对“道”的哲学追求转变为对“大美”的追求。因而只要是顺应自然大道的,无论是美丽或丑陋,庄子都是肯定的。其意义在于提出了丑中审美的观点和方法。认为只要是符合自然美的,哪怕是表面的丑陋也可以发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