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作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季羡林 作文

管理员

摘要:

季羡林作文(精选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季羡林作文(精选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季羡林作文 1

  我眼中的季羡林是平易近人的。他虽然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他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他甚至一直想去掉自己头上的“三顶帽子”——国宝、国学大师与学界泰斗。他想要的从来就不是“帽子”,而是像精英一样做学问,像平民一样做人。这就是平民精神与精英文化精神的完美融合。

  还记得有一次,季老的学生请他去参加一个学术大会,季先生乐呵呵地答应下来。可是当他要出发去会场时,突然发现自家的门被反锁了——家人以为他不会出去,出于安全起见而为之。会议就要开始了,急得季老先生满头大汗,在家里踱来踱去,家人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最后季老只好跳窗而出,赶赴会场,完全没有大师的傲慢与懈怠。要知道,当时的季羡林已是八十好几的老人了,而且还住在二楼。我想,就是一般的年轻人也不敢这么做吧!季老先生的守信与平易近人,也就由此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季羡林也是乐观的。他虽然年过耄耋,已不再是盛夏“听雨荷花”了,但他仍梦想着、期待着下一个青春,与冯友兰先生一样——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或许他的人终将老去,但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季羡林还是豁达睿智的。他就像比昂松一样,在文学中追求有意义的生命。他意气风发,有足够的胆识与能力,没有该讲而不敢讲的.话,没有什么该做而不敢做的事,更没有什么心虚畏惧之处。正如“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纵浪大化中”所述一样,季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他的人格影响应该与学术陈旧是不相上下的吧。

  季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带领人类前行的舵手!

  季羡林作文 2

  我在郊外踏过青,也经常随父母去乡下老家,在溪水中嬉戏过,欣赏过山的高大,体会过水的清澈。对乡野有着自然、清新的美好印象。

  暑假期间,妈妈向我推荐了一本由N撰 写的《岁月如诗》一书,我顺手翻阅了其中的《山居小记》一文,仿佛间,我也看见了作者笔下一片山清水秀的景象,犹如自己对乡下老家的感受一样。

  N本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长大之后 ,考上了大学分配到外地工作。再后来当上了高级干部,便很少回到家。

  转眼间,过去了二十余年,在N的儿子即将远度重洋,去加拿大求学之际,出于礼节,也出于家人的要求,N便和儿子结伴到外公那里去辞行。

  外公家也住在乡下,与N的`老家不过数里。那是湘北一个很美的地方,遍地是草,满山是树,田埂,路边都盛开了野花。晚上,外公给N和儿子做了一桌美味的土菜。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们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一切美的如此自然。此时的N,沉醉在土菜米酒和乡音之中,不禁浮想联翩:他想起了儿时居住的土坯茅草房,想起了村庄通往山外的泥泞小道,想起了生产大队的摇柄电话。可这一切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一栋栋两层、三层的小洋楼,是通往村外平坦的水泥公路,是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的程控电话。

  是的,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的城市人,很难体会到山村乡野的自然胜景。N的《山居小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乡下的山林、月色、溪流,这既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倾泻,但更多的是记忆与现实的比较后的抒怀。

  季羡林作文 3

  苏辙借楚襄王问风这一典故提出的“士生于世”要“不以物伤性”让我联想到了同为北宋词人的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似乎对古人而言,真正达到超凡脱俗境界的少之又少:皇子的威严,封建教条的条条框框,对功名的渴望,他们没办法丝毫不顾及外物给予自己的束缚,在这种时候,苏辙能提出“不以物伤性”实属难得,而他的一生,也谨记于此并安然做到。即使最后一抔黄土,也要将这一生过的`不愧自身平日所学。

  而现代人的社会中多出了几分自由,也多出了几分冰冷:科技的冰冷,人情的凉薄,像季老这样能付出一颗真心来体会周身事物的同样难得,与其说他感性至极,不如说他是从他人他物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世界而流泪。体物入微,大概说的就是季老这种人吧

  这两种人,深究到底都没有错,不过是社会转型的同时也需要人们的转变。古代人可能关注的更多的总是身边的人,而现代人们有了一定的空间之后能够越来越多关注周围的事物,小动物也好,植物也好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季羡林作文 4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在天一书店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在行乞,记得很久以前他们也在,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脸庞干洁,微黄却不失笑容,我都会在他们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币,我不用理会他们是否骗我,一位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出来行乞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苦衷,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

  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这真是奇怪啊?

  季羡林作文 5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季羡林作文 6

  苏辙借楚襄王问风这一典故提出的“士生于世”要“不以物伤性”让我联想到了同为北宋词人的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似乎对古人而言,真正达到超凡脱俗境界的少之又少:皇子的威严,封建教条的条条框框,对功名的渴望,他们没办法丝毫不顾及外物给予自己的束缚,在这种时候,苏辙能提出“不以物伤性”实属难得,而他的一生,也谨记于此并安然做到。即使最后一抔黄土,也要将这一生过的不愧自身平日所学。

  而现代人的社会中多出了几分自由,也多出了几分冰冷:科技的冰冷,人情的凉薄,像季老这样能付出一颗真心来体会周身事物的同样难得,与其说他感性至极,不如说他是从他人他物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世界而流泪。体物入微,大概说的就是季老这种人吧

  这两种人,深究到底都没有错,不过是社会转型的同时也需要人们的转变。古代人可能关注的更多的总是身边的人,而现代人们有了一定的空间之后能够越来越多关注周围的事物,小动物也好,植物也好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季羡林作文 7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十分是勤奋,他还说过要问他的优点就是勤奋。而他的做人标准是:朴实、真实。当季羡林先生还上北京大学的.时候就十分的勤奋,闻鸡起舞表式这个人十分勤奋。可是季羡林先生起的比鸡都要早。在4点多钟就会起床。他是北京大学里第一个亮灯的人。季羡林还把吐火罗文的书翻译了出来。世界上懂这语言的人不超过30个人。季羡林先生也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才学会的。但是已经有十几年没有接触过这种语言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并且最后翻译出了吐火罗文。而这时的季羡林先生已经年近70了。

  季羡林先生当时在德国留学时正好碰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上空飞机的隆隆声,而季羡林先生却仍旧给学生上课。而当时食物紧缺。季羡林先生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肚子咕咕叫着,却还是教给学生知识。

  季羡林老先生还写出了110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

  季羡林作文 8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每次温总理看望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先生总有几字真言相送。季先生学贯中西,微言大义。他的这一句话,让人思之再三。“撒谎”这个词,有人考证源于拉丁语,定义包含违背良知的意思。经历文革后的巴金先生、冰心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等人文泰斗,都痛恨说假话,因为一个人在说假话,并不可怕;而一个民族都在说假话,一场灾难就很难避免,结果是,一步一步,诱导这个民族濒临万劫不复的深渊。

  假话在任何时候都是个人和社会的顽敌,“假话全不讲”——攻克这样的堡垒,并非一蹴而就。在当下的商业背景之下,无论是商品推销、媒体广告、利润角逐、人际交流处处不乏谎言和欺骗,只是方式越来越隐蔽,手段也越来越高超。蒙田说,说谎是一个可耻的缺点,这是一个蔑视上帝和害怕人类的表现。“假话全不讲”,就个人而言,是道德旨归和人生境界;就社会国家而言,是文明进步的标尺。一个伟大品德的开端,总是以“假话全不讲”为前提,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把它作为政府必须履行的首条准则。与此同时,为什么不把所有的真话全说出来?我想起美国的托马斯·潘恩。这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因为写了《常识》一书,成了美国的英雄。书中,他提出美国应该彻底摆脱大不列颠和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殖民统治。在潘恩写这本书之前,许多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美国人还只是试图改变英国人的统治方式,并没有想过独立。然而,潘恩提前说了真话,他先知的.声音开启了民众的智慧。

  此后,潘恩无论走在美国的任何一片国土,都被当作英雄受到拥戴和追捧。后来潘恩说真话说到了法兰西。巴黎的几个月里,他写下了毁掉他一生的《理性时代》。在这本书里,他以巨大的激情来攻击《圣经》。潘恩不知道,真话犹如种子,想让它发芽,要看水质、空气、土壤和阳光合不合适。如果闭着眼睛,一把全撒下去,非但浪费了粮食,而且吃力不讨好。其结果不但白费了辛苦,而且由此还会招致不解者的怨恨。当他再次回到美国,他发现自己到哪里都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这才知道美国人已经读了他的《理性时代》。美国人认为这是一份不合情理的杜撰,证明的是一些无须证明的东西。潘恩死时只有六个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这在倡导精神自由、生活多元的美国,是否能说明一点问题?大师已逝,箴言在耳。回味季羡林先生充满哲理的这句话,黄钟大吕之声涤荡心间,就将此作为对老先生的怀念吧。

  季羡林作文 9

  第一次接触季老的文章内容是上年的初中语文课本,不清楚这名学者瞬间作文高中,更想不到他竟然国宝级的大师。

  第二次触碰季老是与父母的交谈,针对父母对他的熟识我好像还很诧异。从她们的语言中大致了解了这名百岁老人,但印像還是很模糊不清,总觉得像那样的学者数不胜数。

  第三次触碰季老是一个噩耗--驾鹤西去,由这事再度感觉这名老人好像一个谜:为何全国性会那样震惊?中国损失了哪些?我非常想完全了解一下这名在我及其全部我们中国人心里的热血传奇老人。

  第四次触碰季老是在图书馆中,不经意看到了季老书本的栏目,便阅览起來。本次,我觉得我真的是解决了内心的疑虑,阅读文章他的个人传记,阅读文章他的短文,阅读文章他的心情日记,阅读文章他的日常生活。

  早就搞清楚他是一位大师,可此次的获得取决于我确实不相信他是国学经典大师。缘故取决于:他的家世:用原文中得话描述,是坐落于那时候全国性贫困省区之一的'山东省最贫困的临清县的最贫困的村子的最贫困的别人;他的亲身经历故事:六岁为叔父收到济南市,自身描述少无大志,十分贪玩,却好运迈入了清华园;他的海外生活:德国的十年已变成季老的第二故乡。在这儿,季老完成了对国学经典的科学研究。他自己说,或许沒有在德国的十年,沒有他今日的造就,乃至不可以活到今天

  过多的过多,季老的生活在平平淡淡、舒服中获得了造就。如同他自己常说,他从来没有哪些理想,更从没想过会变成国学经典大师,仅仅一心科学研究他很感兴趣的大学问,并而为付诸勤奋,坚持不懈。

  我想这就是季老流芳百世的缘故,比较简单,关键的是肯去行動!

  季羡林作文 10

  第一次接触季老的文章是去年的中学语文课本,不知道这位学者,更没想到他竟是“国宝级”的大师。

  第二次接触季老是与父母的谈话,对于父母对他的熟知我似乎还很惊讶。从他们的言语中大体了解了这位百岁老人,但印象还是很模糊,总感觉像这样的学者比比皆是。

  第三次接触季老是一个噩耗--驾鹤西去,由此事再次觉得这位老人像是一个谜:为什么全国会这样轰动?中国损失了什么?我非常想彻底了解一下这位在我以及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传奇老人。

  第四次接触季老是在图书馆中,偶然看到了季老书籍的专栏,便翻阅起来。这次,我想我真的是解决了心中的困惑,阅读他的自传,阅读他的散文,阅读他的心情日记,阅读他的生活。

  早已明白他是一位大师,可这次的收获在于我真的不敢相信他是“国学大师”。原因在于:他的身世:用文中的话形容,是位于当时全国贫穷省份之一的山东最贫穷的临清县的最贫穷的村庄的最贫穷的人家;他的经历:六岁为叔父接到济南,自己形容“少无大志”,非常贪玩,却幸运踏入了清华园;他的国外生活:德国的十年已成为季老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季老完成了对国学的研究。他自己说,也许没有在德国的十年,没有他今天的成就,甚至不能活到今日…………

  太多的太多,季老的生活在平淡、舒适中取得了成就。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从来没有什么志向,更从未想过会成为“国学大师”,只是一心研究他感兴趣的学问,并为之付诸努力,持之以恒。

  我想这便是季老流芳百世的原因,非常简单,重要的是肯去行动!

  季羡林作文 11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照例开始批阅学生的日记。我将这个繁忙的过程看作是我工作中的一段欢乐时光,乐此不疲。借这个平台,我与学生沟通心灵、增进友谊;也用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丰富自己。

  但今天日记的批阅,却让我不寒而栗、心潮起伏。

  李明的日记片断:

  仇恨,仇恨,我浑身血液里沸腾的全是仇恨!就因为你是老师,你就可以蹂躏一颗稚嫩的心灵吗?你就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无情地撕毁我的自尊吗?你就可以剥夺我们孩子之间那种珍贵的诚信吗?你让我撕毁的那本漫画书,我可是答应明天一早就要还给别人的呀!你让我怎么向朋友交代呢?你在我心目中已经形象扫地。从今以后,我不愿再接受你的教育,我不愿再学你教的数学,我愿意数学考零分!……

  王强的日记片断:

  对峙,这似乎是雄狮与羔羊的对峙。但对峙不到一分钟,羔羊终于败下阵来。羔羊满脸愤怒,却无奈地开始执行雄狮的.圣旨,极不情愿地开始撕自己手上的漫画书。他撕得很慢,手在颤抖。仿佛撕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他的心。全班同学都在注视着两个人的对峙,可谁也不敢站起来帮李明向威严的数学老师求请。……

  丁刚的日记片断:

  数学老师,也许你是想尝试一次杀鸡儆猴之术,用你的淫威来征服全班同学,让我们把数学摆上最重要的位置。我觉得你是想错了,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李明爱上日记,特别爱上写漫画日记,可不是语言老师采用高压政策的结果。如果你觉得在校园巡视的教导主任,在你所辖的课堂上,捉到了心猿意马的学生,让你大失面子的话,还不如换一种方式,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到数学学习上来。这样可能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季羡林作文 12

  今天下午老师让我们看季羡林爷爷的片子,想必大家都知道季羡林爷爷吧!他有很多的光荣事迹,我今天就说一说其中的一件事吧。

  季羡林爷爷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创作和研究古代文字。到他七十岁的时候,季羡林爷爷开始研究他发现的古书上的文字“吐火罗文”。老师说了全世界有60多亿人,是全世界,不是全国,懂“吐火罗文”的'人还不到三十个。再说季羡林老爷爷去英国留学学吐火罗文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竟然还可以翻译出来。虽然翻译了十年时间,不过还是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季羡林爷爷是多么的敬业呀!要是我,肯定不会用那么长的时间研究一些不懂的文字呢。

  我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我非常没有耐性。遇见事情总是毛毛躁躁,从不等别人或事情。看人家季老先生是多么的刻苦,认真研究了十年,整整十年啊!难道季羡林爷爷没有遇到过难题吗?还是都把它们解决了?真不敢猜想,我这种年轻人都不可能搬到的一个快到七十岁的爷爷就能办到,佩服啊!

  我从今天起开始就学习季羡林爷爷,冲吧!

  季羡林作文 13

  我在郊外踏过青,也经常随父母去乡下老家,在溪水中嬉戏过,欣赏过山的高大,体会过水的清澈。对乡野有着自然、清新的美好印象。

  暑假期间,妈妈向我推荐了一本由N撰 写的《岁月如诗》一书,我顺手翻阅了其中的《山居小记》一文,仿佛间,我也看见了作者笔下一片山清水秀的景象,犹如自己对乡下老家的感受一样。

  N本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长大之后 ,考上了大学分配到外地工作。再后来当上了高级干部,便很少回到家。

  转眼间,过去了二十余年,在N的儿子即将远度重洋,去加拿大求学之际,出于礼节,也出于家人的要求,N便和儿子结伴到外公那里去辞行。

  外公家也住在乡下,与N的老家不过数里。那是湘北一个很美的地方,遍地是草,满山是树,田埂,路边都盛开了野花。晚上,外公给N和儿子做了一桌美味的土菜。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们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一切美的如此自然。此时的N,沉醉在土菜米酒和乡音之中,不禁浮想联翩:他想起了儿时居住的土坯茅草房,想起了村庄通往山外的泥泞小道,想起了生产大队的`摇柄电话。可这一切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一栋栋两层、三层的小洋楼,是通往村外平坦的水泥公路,是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的程控电话。

  是的,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的城市人,很难体会到山村乡野的自然胜景。N的《山居小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乡下的山林、月色、溪流,这既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倾泻,但更多的是记忆与现实的比较后的抒怀。

  季羡林作文 14

  季羡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家庭。他很爱自己的母亲,可还没有等到他毕业找到工作来赡养母亲,母亲却已撒手人寰,这使他一直非常遗憾。

  1946年,季羡林留学德国10年后归来,终于与叔父、婶母和妻子、儿女团聚了。这位婶母是他离家求学后叔父续娶的,很有个性和脾气。季羡林初回,婶母是斜着眼睛看他的。后来,季羡林的叔父去世了,婶母随着季羡林一家由济南迁到北京。季羡林及家人竭尽孝道,使婶母非常满意,对娘家人说:“这一家子人都是很孝顺的。”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秘密,就是季羡林充分肯定婶母的功劳。季羡林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曾给暂住济南的婶母写了一封长信,称婶母是“老季家的功臣”。对此,婶母非常高兴。他见了自己的娘家人,便说季羡林一家人都很尊敬她,爱戴她,亲切地叫她“老祖”。后来,她以90岁的高龄含笑离开人世。

  读这些资料,我很有感慨,尤其对季羡林充分肯定老人的功劳留下了深刻印象。家有老人是个宝,家有老人有依靠。但凡老人,只要力所能及,一般总是在操持家务和管待子孙方面不遗余力的.,功劳确实很大,付出实在不少。做晚辈的,只要明白这一点,肯定老人的贡献,尊重并孝敬老人,老人再苦再累也是心欢意畅的。正如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所说:“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欣赏和赞美。”老人也是如此。肯定让人满意,欣赏让人知足,赞美让人快乐。反过来心情更愉快,劲头更足,乐意继续付出辛勤的劳动。相反,缺乏孝心的晚辈,看不到老人的贡献,还认为家有老人是负担,是累赘,横竖看不顺眼,老是挑刺儿,这可就伤了老人的心,会让老人很痛苦的。可以说,在数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凡是家庭和谐的,都是尊重老人的贡献的;反之,凡是家庭矛盾重重、冲突不断的,都与无视老人的贡献有关。

  有鉴于此,我觉得学一学国学大师季羡林,把老人看做家里的“功臣”,实在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认识一变,态度就会改观,一家人就会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

  季羡林作文 15

  季羡林老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也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我循着季老的笔墨印记,带大家去他的院落赏景吧!

  你若是叫我概括季老院子的特色,那可真把我给难住了,怎么想也想不出个合适些的。也许,这只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只有切身去赏、去嗅、去享受、去融入其中。

  正值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花朵耐不住性子,纷纷绽开了笑颜。要数最先的,莫过于那看上去就充满朝气的迎春花。金灿灿的小花缀满了枝条,密密匝匝地开在一起,随谈不上挨挤,可也能看出几分“亲热”。迎春花金色的花瓣着实夺人眼球,说它们像一件件金制的绝美工艺品,显得太遥不可及了些;说它们朴实、单纯、阳光,可有令人觉得这美得太平平淡淡。总之,我是无法轻易地为它下定论的。

  下一个,就轮到桃花来“接班”了。满树的桃花竞相开放,它们将蕴含了一冬的.旺盛生命力全都尽情释放了。所有桃花都是粉嘟嘟的,体态略显丰盈,看上去真叫人担心纤细的花茎能不能托住这饱满的花朵。也许还有几个花骨朵睡得太沉了,春姑娘不忍心将他们叫醒,因为它们正在积蓄能量,为那即将怒放的生命做好一切准备。那些已经掉落的桃花虽令人惋惜,可再想想那句“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归根,这样不是也很好吗?桃花有着少女绯红脸颊般的色泽,也有蓬松如精灵舞裙的形态,还有迷人的芬芳气息。走近一闻,弥漫在空气中的,是一股时浓郁、时淡雅、时诱人、时幽静、时贴近、时飘逝的香气,使人不禁赞叹于桃花那一个个娇小的身躯居然能散发出令人如此陶醉的花香,沉浸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般的意境中,妙不可言……微闭双眼,屏息回味,仿佛总留在脑海中,已在心田播下一粒最渺远的种子。

  当然,院子里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植物,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他们装点着整个院落,使得满院生辉。白杏美得纯洁、天真浪漫,红海棠美得妖娆、妩媚动人,榆叶梅美得丰腴、大方得体,紫丁香美得朴实、端庄典雅……

  总而言之,季老的院子是美的,它集千万花朵之各自千秋融为一体,令我无法想象着院子之芬芳、之美妙、之精华、之兼容,不过,只要你想想:你坐在一把极有历史的藤椅上,脚下踏着的是花瓣铺成的香毯,仰头便是经过树木过滤过的干净阳光,正品着地道的香茗,微闭双目,偶尔有几朵带着淡淡幽香的花朵拭过你的脸庞……这是何等的至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