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琳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王琳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寄王琳原文、翻译、赏析寄王琳原文、翻译、赏析1  寄王琳  朝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原文: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现在激动地流下……

寄王琳原文、翻译、赏析

寄王琳原文、翻译、赏析1

  寄王琳

  朝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原文: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注释

  ①王琳:(526—573年),字子珩,南北朝时期名将。庾信好友。

  ②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率军赴西域,至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乡”,遂上疏请归,疏中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庾信在这里暗用其事,以自己羁旅长安比班超“久在绝域”,所以说“玉关道路远”。

  ③金陵:梁朝国都建康,今南京。信使:指使者。疏:稀少。

  ④千行泪:梁王僧孺《中川长望》:“故乡相思者,当春爱颜色。独写千行泪,谁同万里忆。”

  ⑤君:指王琳。万里书:从远方寄来的信。时王琳在郢城练兵,志在为梁雪耻,他寄给庾信的书信中不乏报仇雪耻之意,所以庾信为之泣下。

  赏析: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诗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了!

寄王琳原文、翻译、赏析2

  寄王琳

  庾信〔南北朝〕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译文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千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注释

  王琳:(526—573年),字子珩,南北朝时期名将。庾信好友。玉关:玉门关,在玉甘肃敦煌西。《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率军赴西域,至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乡”,遂上疏请归,疏中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庾信在这里暗用其事,以自己羁旅长安比班超“久在绝域”,所以说“玉关道路远”。金陵:梁朝国千建康,玉南京。信使:指使者。疏:稀少。千行泪:梁王僧孺《中川长望》:“故乡相思者,当春爱颜色。独写千行泪,谁同万里忆。”君:指王琳。万里书:从远方寄来的信。时王琳在郢城练兵,志在为梁雪耻,他寄给庾信的书信中不乏报仇雪耻之意,所以庾信为之泣下。

  赏析

  诗的起首“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言诗人与王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国,相隔遥远,音讯难通。“金陵”、“玉关”二地名相对,“道路远”又与“信使疏”相对;“远”字表示空间的距离,“疏”表示时间的久隔,这两句对仗工整,为下句起到铺垫的作用。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意为接到王琳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沧然泪下,未曾见到信上的文字,却已经泪洒千行了。这一流泪启信的细节描写,比开君万里书,读罢千行泪更为感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尤其是一个“独”字,蕴意极深。当时,庾信虽然受到北周朝廷的赏识,在长安供职俸禄,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与王琳通信,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国之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乡关之思和南归之意是不能直率表露的,只能通过诗文曲折婉转地表现。用一个“独”字,既写出了暗中有所希冀,也写出了作者身在异邦,孤独苦闷的环境和感受。“万里书”与“千行泪”相对,皆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此信得来之不易,又与上二句“道路远”、“信使疏”相照应,针线十分紧密,构思亦很巧妙。仅仅二十个字,却抵得过千言万语,包孕着作者十分复杂的情感,深沉含蓄,催人泪下。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诗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