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景简介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景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景简介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景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山东:此处的“山东”并非现代地理概念上的山东省,而是指王维的故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此处特指重阳节。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欣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其深挚的思乡之情和精炼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全诗仅四句,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和深远的意境。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孤独处境,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次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节日里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在重阳佳节这一家人团聚的时刻显得尤为强烈。
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想象兄弟们登高的情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在场的遗憾和思念之情,使得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是“语愈浅而情愈深”,即语言质朴自然,但表达的情感却深沉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背景简介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特色
情感真挚:全诗情感深沉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语言质朴:语言简练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人心。
意境深远:通过描写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和诗人的孤独处境,营造了一个深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艺术概括力强:全诗以极少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