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逻辑 笔记 金融 读书

管理员

摘要: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1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1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引起了我对鹤山金融业发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方面,鹤山毗邻港澳,扼粤中水陆交通要冲,陆路国道325线、省道江肇线纵横贯穿市境,建成的佛开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广珠铁路为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几年来,鹤山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今年5月,鹤山市首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国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这标志着鹤山市金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是鹤山市贯彻落实国家、盛江门市关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6月29日,交通银行正式亮相鹤山。鹤山支行是交通银行江门分行设立的第一家支行,该支行的开业得到了我市金融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交通银行江门分行首家支行落户鹤山,表明了该行对于鹤山市金融事业的重视。

  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海外华侨同胞资源,结合(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金融业方面与港澳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吸收港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运作方式,通过引进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申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合作组建村镇银行,扶持企业上市,推动政银企合作交流等方式,壮大鹤山的金融业,努力配合江门市的金融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地区和粤西金融业的互动中枢,更好地服务地方乃至广东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平和,既运用通俗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层面旁敲侧击,让人读之醍醐灌顶。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2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特别是有关专业的书籍,都只是浅尝辄止,闲时翻翻。但对这本秘书长荐书的阅读,我一开始就把它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抛却闲散的阅读习惯,一鼓作气,用几天时间通读一遍,果然有很多感受,但也仅仅是收获一些金融的表层知识,金融这门学问高深,理论复杂,对于我来说,完全弄懂还是有相当难度,其中的感受也仅仅触及皮毛。

  这本书分为五部分,并且各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不像小说一环扣一环,也没有涉及太多专业的学术讨论,在了解本书大致框架之后,我首先认真研读了作者所写的新版后记,通过后记,我重新定义了金融的概念,更新了之前错误且片面的认知。这应该是我读此书的最基本的一个收获。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社会上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虚拟经济是泡沫,实体经济才是重点,只有制造生产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产出,才能创造价值。实话说,由于被现象迷住了双眼,对金融的相对陌生,也让我在这种错误的观念里沉沦,直到陈教授一翻对症下药的疏导,才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首先,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对立予以否决,陈教授认为,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生活得更加幸福。因此,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只要能给他人增加幸福感,就是在创造价值。对于价值创造,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譬如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但是能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也在创造价值。

  在这里,增加人的效用是一个新鲜提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譬如保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增加。因此只要是在从事增加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而金融等服务行业是虚拟经济。

  基于社会大众以及主流政策对金融的定位,陈教授希望本书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消除对金融的误解,他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消毒、清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他还认为真正理解经济学、理解金融逻辑的决策人,应该说的是“重点发展金融经济,放缓发展实物经济”,当然这个观点不一定对,实物经济与金融经济孰轻孰重,这绝非某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绝非是这么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3

  大学时在学校附近的图书超市看到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阅读之后感觉作者实在是非常优秀,作者在书中推荐了一些书籍,我就按着作者的推荐,开始了阅读,作者推荐了一本金融类书籍《金融的逻辑》,我就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开始看,因为图书超市当时找不到这本书。阅读之后感觉作者的一些观点非常有见地,深受启发。

  在分析英国崛起的原因时作者指出英国之所以在18世纪开始远远超过法国,并最终在世纪末战胜法国,其关键之一就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让它更能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正因为英国有着比法国远为发达的证券市场,是英国不仅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融到更多国债资金发展国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资成本也比法国低一半。更强的证券化能力使英国可以筹到更多的钱用于发展国家实力,使英国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都一直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让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英国主宰世界两个世纪。正是由于金融的发达,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反观中国,当时落后的金融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分析的很深刻。

  作者另外说中国的儒家文化其实是一种保险,因为在古代社会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主要由家庭来承担,那就对家庭文化有相应的要求,在中国就有了儒家文化;如果这种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与此同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以兄弟姐妹间、长辈与晚辈间的感情交流为基础。因为西方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保险就可以用市场来取代,市场使个人更加自由,不再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父母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对于儿女来说,他们也不用感到“孝”的`责任压力,但他们出于爱父母还是可能选择自愿去照顾父母。但是没有了压力,人会更加的轻松。

  作者在分析公司时提出,公司不举,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西方之所以强大,在于他们有汇集大量资本、“集中力量办大事”、分散创业风险的方式,亦即公司。因为公司的强大,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作者从经济角度对于国家发展的分析非常到位。

  在谈到创新创业时,作者说到创新、创业成就的实现是由于资本市场培植、催化的结果。尤其是股市,股市给社会提供的不只是表面上的融资,更重要的是提前估价创业者的成功,并加速实现创新者的成果,给社会贡献活生生的创新榜样。没有金融市场,就没有股市,没有股市,就没有风投、PE投资,那么创业、创新风险就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这本书使我对于金融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是个金融小白,这本书算是金融的启蒙教材,其中的以上观点使我深受启发,影响了我以后的决策,也许一本好书的作用就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往好的方向改变,而这本《金融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4

  每天抽一点时间,花了接近十天左右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面对这么一本只有280页不到的书籍,而且是通俗化语言的书籍,本应该可以更快看完的,但是中间被经常性打断,无奈,最终却花了这么多天才把这本书看完。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总会让我想起很久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做个一个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到底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制造业)立国,前者以美国为例进行了全方面的阐述,后者以德国为例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他们慷慨激昂,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为自己的立场各抒己见,争取这次辩论赛的胜利。

  看完之后,我觉得都很有道理,而我这么一个门外汉,显然没有反驳任何一方的根据。最后只能恨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并以无论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立国,我觉得能够让社会进步,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并竭尽所能的为每一个人提供最好的保障,这是我等平民所深切关心的事情。

  这两个国家都是我非常钦佩的国家,一个是制造强国,一个以严谨为傲的民族,百年企业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在这个国家前进路上的同时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一个是金融帝国,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一个金融思想前沿,科技发达的帝国,虽然它会发生金融危机的事件,但是仍旧影响不了它在世界之巅的位置。

  看完这一本书让我感觉到一个制度法律和金融方式的变革有多么的了不起。

  一个法律制度完善的国家会让他们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还是虚无缥缈深不可测的金融发展更进一步,而它们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使法律制度的进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这个货币出现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这对当时以物易物的交易环境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变革,让交易变的不再那么的麻烦,不用考虑用自己的牛换成养,再换成猪,最后换成自己想要的衣服。

  在英国夺得世界霸权之前,由于金融的发达,让他们可以以更低的利率获得更多的贷款,赢得战争,最终称霸全球几个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而其最为成功的东印度公司更是为以后的股份制公司埋下了铺垫,促进了今后的商业的发展。股份制的发明无疑是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并不亚于我国的`四大发明。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公有制,再到后来的部落再到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并传到现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我们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家也成为我们温馨的港湾,成为世间最美好的地方之一,然而,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家庭反目成仇的例子,甚至反目成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利益的原因。我也同意作者个观点,那就是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不应该是一个有商业气息的战场。而“养儿防老”虽说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却成为更多问题的起点。一方面,孩子只能是百善孝为先,言听计从,活不出自己的自由,没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而另一方面,父母亲到老了,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得到可靠的保障,有的甚至被遗弃。当然,孝顺是我们的美德之一,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更是在他们老年的时候。但是,这也反映出父母害怕自己老无所依状态的出现,所以,不仅要给他们灌输这个道理,还要多子多福。

  这个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等手段的不发达而出现的问题,如果有发达的保险业和金融保障体系,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因为没有他们的话,他们即使到了老年,经济生活也不要有任何的担忧。

  于此,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爱这个小孩,如何让家庭充满爱。而我们社会中的市场也是如此,正如作者所说:当一种经济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戚——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现在我也就明白我们公司旁边的一个几十亿的企业,老板为什么情愿给他亲戚一些钱,也不让他们去他公司上班的原因。

  简而言之,没有金融,我们能够生活下去,但是有了金融,但是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5

  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本的逻辑。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因此,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每个人奋发向上。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了基础。

  从本质上讲,市场在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压制。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各种金融市场出现后,中国人的个人空间终于出现并正在扩大。国内社会各界普遍觉得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而西方文化不重视家庭,或者说西方人对家庭情感看得比中国人淡,陈教授认为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而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当然,传统儒家文化的转型是正在进行时,而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一种基于金融市场和法治的体系最终取代传统家庭和儒家文化的体系,则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创新的逻辑。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分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从媒体上得到的印象似乎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已进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从实际的美国社会生活看,都难以感受到或者看到这种危机。也就是说,危机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对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在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时,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了金融创新。作者承认层出不穷的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这是金融创新的过错吗?作者给予了否定,并认为危机之后美国的消费驱动模式不会终结,相反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要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关于金融创新,作者认为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代表了两个极端。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美国允许自由的金融创新,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恰恰是通过出现问题,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要有监管。中国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代价,实际上这个代价在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因为美国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说,美国金融的问题是创新过度带来的,那么中国金融可能恰恰是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躲过了一次金融危机而暗自高兴。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6

  又是一本具有启蒙意义的金融学小书。在中国,金融这个概念离老百姓比较远,跟金融沾边的也就是股民了。股市是什么?金融是什么?

  我主要分享金融的逻辑、资本化的逻辑和文化的金融学三部分。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比如货币、借贷交易、股票。

  在金融经济学中,任何东西或证券部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重要。

  何为资本化?钱、资本和财富。钱主要是货币,而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体,而资本更多是东西的产权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以未来收入为例,个人的未来收入是财富,但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把未来收入证券化变现,那也顶多是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花的财富,也不是资本。通过将部分未来收入以产权证形式流动起来,未来收入流也能成为资本。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契约与产权制度,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财富、钱、资本)

  美国为什么更有钱?一个社会可以有很多资源、资产和未来收入,但它可能没有金融资本,只能靠从资本化能力强的`国家引进外资:只有在产权明晰、产权与契约权利保护可靠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认可金融票据、证券等权证的价值,未来收入与资产才可以被资本化。资本化的效果是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

  金融的治国之道?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

  说到底,是应该往国库多存钱,还是不仅把收入都花掉而且要借国债发展,答案取决于长期限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前者决定公债利息成本的高低,后者决定政府投资的效率及回报的高低。由于金融发展也取决于国家制度资本,所以,最终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

  外国人喜欢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用低息借到这些钱后,通过减税把钱转给美国老百姓去做股票等生产性资产的投资,这种策略的效果是让美国财富超速增长。这即是自己有鸡再借鸡生蛋的效果。

  文化的金融学部分。儒家文化的今与昔。过去家庭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精神互助。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父母与孩子、兄弟之间胡亮负有隐性回报责任;第二,因血缘关系,内部交易能节省双方交易成本。为了支持家的这种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配的文化,帮助实现这些隐性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但是现代的发达城市,有了收入又有了未来的经济风险的保障,他们更多把家看做是感情交流的单元,原来由家胜任的经济功能逐渐被金融市场承担,孝道责任逐渐由爱取代,经济和金融发展正在改变这些文化。在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承担的情况下,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处自由、民主与法治。

  最后说一说对年轻人贷款的认识。

  如果年轻人自己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结婚,自己以后赚了钱还银行,自己花自己的钱,而父母用积蓄买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退休后花自己的投资回报钱,那不是让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吗?

  想象一种场景:儿子要结婚了,父母通常会把所有积蓄送给他,让他办酒宴、买房子。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这几乎是父母的大部分财产。但问题是,一旦父母把养老钱给了孩子,他们靠什么养老呢?

  想象一种情景:年老退休的父母只能被动地等待,等着他们的孩子给钱,以养活自己。老年人就处在一个被动的、权力不平等的状态下,尤其是已经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多么有影响啊!同时,儿子这时候也处在中年危机的状态。上有老要供养,下有子女要抚养,还要考虑妻子的感受。在这种情景下,个人生活扯不清的负担背后的原因就是——花父母的钱!

  另外,对于年轻人,贷款也恰好符合了他们的需求。随着时间的累积,多数人的收入不断增加。其收入取现呈上升趋势。但这里有个尴尬,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对于金钱的需求往往不那么大了。也就是,年轻时是最需要花钱的年纪,但赚的最少;成年后是不太需要花钱的年纪,但赚的最多。基于此,贷款就弥补这种尴尬。它将未来的收入提前支出,用在最需要的时间。像这种能提高个人幸福指数的事,我觉得挺好。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投资性买房趋势逐渐走低,以及金融监管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金融领域在近两年可谓呈井喷趋势。比如互联网金融、新三板和私募等业务。我说不准这是否是一个大风口,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国家会渐渐颁布支持金融投资的政策,国民的趋利性会将市场行情拉高。

  说起来,不管是对金融工具的理解层面,还是对法律金融的认识,都是崭新的有益的一页。抛去先机会带来的优势外,从法律角度考量,金融领域会带来下一个诉讼引爆点。

  1、金融政策的出台,就会带来法律制度规定的滞后,会出现金融领域的灰色地带,进而容易引发诉讼。但凡一个领域的兴起就会带来的诉讼,这是市场规律。但金融行业的不同,要关注到“引爆点”。像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等体量小但数量多的公司最容易带来大量诉讼业务。

  2、由于金融产品标的大、利润高的特点,因此金融行业会更重视法律风险防控,便会有非诉业务的需求。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一定会造就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优秀青年律师。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7

  看完这本书,最大感受是相见恨晚。陈教授出版这本书出版的太晚了。如果早在几年前能看到这本书,恐怕本人就不会做出提前还房贷的决定了,现在可能就是拥有几套房子的业主了。

  两方面评价:

  1、积极的方面: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金融的本质做了一个经典的阐述。个人印象最深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钱、资本及财富的三大关系;二是国家财富、企业资产与收益、个人未来收入、土地和自然资源四大资本来源;三是市场化、私有化、法治化等资本化三大助推因素。

  2、不足的方面:一是关于孝道文化的阐述有偏激之嫌。有孝心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家庭道德,随着社会发展的特别是市场化的发展可能会在孝心表达的形式、方式上发生变化,但绝不是不再要孝道,终结或淘汰孝道文化,而应该是在文化体系的部分内容上发生变化,但人应有孝心的根本要求不应改变。

  二是对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陈教授一语中的,指出是因为委托与代理的链条太长、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而导致而成,但对如何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特别是对我国在今后大力发展金融业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并未提出系统、具体、专业的对策与举措。

  三层面反思

  1、对于国家层面:一是金融的发展会带来财富的增长,我们国家的金融化程度还很低,国家应围绕三大助推因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升资本化水平;二是国富不如民富,国家应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少征税,藏富于民,把钱留给国民投资创业。

  2、对于公司层面:一是对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要认清形势趋势,紧抓大好时机,借势实现跨越发展。二是要学会把企业资产与未来收益资本化,让企业自身更富有,更有实力。

  3、对于个人层面:一是要学会用将个人未来收入资本化的手段来增加个人财富,均衡使用、享用个人财富。二是为了降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或者提高未来收入水平,避免因年龄等原因而贬值或加快贬值速度,我们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职责,扎实做好工作,用我们的才华与智慧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公司基业常青,我们的未来收入才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丰富个人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与市场竞争力,通过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去应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避免资本化的前提、基础出现偏差。

  四点延伸思考:

  1、我们应当购买什么样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发达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靠投机,但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前提下,我们应当购买公司未来收益较大且确定性较高的股票,应当搞价值投资。

  2、陈教授关于价值的理论对马克思资本论关于价值的经典论述提出了挑战,应如何来理解和看待?

  3、公司在资本化、金融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在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地位将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企业人,我们倍感自豪,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即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会对公司这一企业形式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4、要正确对待财富。正如《财富如水》中所言,财富与水有着许多共性,都可流动,都有可能会蒸发或挥发,甚至被冻结。最重要的一点,水有两面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水喝人会渴死,但喝多了则会撑死或毒死,财富亦是如此。我们要明财性,审财情,结财缘,还财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8

  最近读了陈志武教授所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作者通过20余年的研究对金融得出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使我深刻理解现代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感悟。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解释引起我的许多思考和启发。

  首先,金融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联的。在现代金融架构中,金融交易是一种信用契约交易,买卖的是一纸票据合约,支持契线执行的架构必须以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和现代政治制度作为基础。从社会角度来看,现代金融的发展以个体的自由、责任和诚信为基础,使个体摆脱了对“血缘”经济互助关系的束缚。因此,在现代金融结构背后也隐含着社会文化道德变迁的脚步,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保障。作者认为经济交易感情交流是相互融合共生,无法简单割裂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化将起到关键性作用。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化制度的变革也会与时俱进,支撑现代金融的社会契约精神也会随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进步;

  其次,当前金融市场正在发生转变。金融交易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人际价值交换,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传统中国社会儒家“孝道"体系下,人们主要依靠以缘建立的家庭、家族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地,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而现代金融场提供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社团组织的非人格化的实现形式,使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经济交易功能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从社会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之后,当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要,社会秩序必然会做相应调整。这也是当前我国的经历,即随着我国社会人口流动、家庭结构、追求个人自由和经济独立等价值观变化,原来靠缘、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正在由金融市场以显性金融交易的形式取而代之。

  最后,金融创新对国家兴衰起关键作用。这种金融创新主要是指对未来财富的预支使用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美国金融业发展的百年历史,认为以证券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是美国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崛起的核心基础。正是证券市场给创新者、创业者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将未来收入预期提前变现的器,这种提前变现亦即”退出机制"催化创业、创新,所以,才有微软、戴尔、英特尔、谷歌等科技传奇,正是这一个个传奇故事激发了一代代的创新者、创业者,以至于让创新、创业精神内化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知识普及性,让我对金融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全融的逻辑,我有以下感悟:对于"以史为镜”有了深刻具体的感受。《金融的逻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金融的作用,深刻地理解了良好的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对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感悟。其次,作者强调金融的绝对作用,认为国家发展完全创新。金融创新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引导人的行为,一种好的制度安排效激励和引导了人的创造价值的行为,才引起企业和国家财富的增加。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9

  《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是由知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所著,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金融的核心原理和逻辑,是一部非常适合金融入门人士阅读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金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本书中,陈志武教授首先明确了金融的定义和范围,指出金融是价值的跨时空交换,其核心是信用。这个定义使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金融的本质和基本功能。通过对金融史的回顾,作者展示了金融如何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以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陈志武教授从金融的历史渊源开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金融的核心要素,包括风险、投资、资产定价、银行与资本市场等。他运用大量的实证案例,使抽象的金融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感受到了金融的魅力。

  在众多主题中,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陈志武教授对于金融风险的分析。他指出现代金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风险的度量和防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风险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问题,它也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个因素。教授引用了大量鲜活的实例,使我更加明白如何识别和控制风险。

  我对书中关于金融危机的部分特别感兴趣。陈志武教授以美国大萧条为例,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起源和影响,同时也讨论了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防范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他的分析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加强监管和建立有效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性。

  此外,陈志武教授深入探讨了金融创新的意义和实现方式。他认为,金融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如何推动金融创新,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读。陈志武教授以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例,为我揭示了金融的逻辑。书中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当今社会,对于理解末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金融读物,它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金融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金融感兴趣的速者。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10

  最近读了陈志武教授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笔者通过20多年的研究,对金融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定义,使我深刻认识到现代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解释引起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首先,金融与文化相互关联、紧密相连。在现代金融结构中,金融交易是一种信用合约交易,买卖的是纸质合约。支持合同执行的结构必须建立在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和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看,现代金融的发展建立在个人自由、责任、诚信的基础上,使个人摆脱了“血缘”经济互助关系的束缚。因此,现代金融结构的背后,也伴随着社会、文化、道德变迁的步伐,这需要先进的文化体系来保证。笔者认为,经济交易和情感交流是相互融合、共生的,不能简单割裂。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将发挥关键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将与时俱进,支撑现代金融的社会契约精神也将随着全面自由发展而进步。个人;

  其次,当前金融市场正在经历变革。金融交易是跨越时空的人际价值交换,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孝道”体系下,人们主要依靠命运所建立的家庭,家庭是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所,牺牲了太多的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然而,现代金融领域提供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和社会组织的非人格化的实现形式,逐渐剥离了家庭赋予家庭和家族的经济交易功能。 。从社会的角度认识金融,从金融的角度认识社会变革之后,当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市场足够发达时,就没有必要继续牺牲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社会秩序就会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是我国当前的经验,即随着我国社会人口流动、家庭结构、追求人身自由和经济独立等价值观的变化,原本靠缘分、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正在被改变。被显性金融交易形式的金融市场所取代。反而。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11

  二天读完《金融的逻辑》,慢慢觉得自己头脑里那点有限的经济学常识又复苏了。对于金融的理解,长期以来都是肤浅的、表面的,总觉得它是高大上的东西,非专业人士不能参透。读罢本书,全然没有晦涩的感觉,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的确是本不错的金融入门书。

  在具体内容方面,本书是由陈志武先生的若干篇文章汇集而成,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陈先生各种观点的集成,每篇皆有侧重,章节上又有丝丝联系。掩卷而思,本书带来的是一场彻底的头脑风暴,它在印证旧有观念:金融不仅关系国家强盛,也关系人民幸福的同时,更具体阐释了金融的神奇力量:举明日之物力建今日之生活,把现有的一切财富都提前转化为再度发展的.动力。

  总的说来,以下几点体会较为深刻:其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超乎想象。政治制度作为发展的基石,在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适合的制度土壤,金融的种子难以破土萌发。同时,文化观念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一个时期的文化传统伴随着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情形之下,也会成为阻碍金融发展的障碍。其二,从经济学的视角解读历史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此,作者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也为正确看待历史,认识金融的力量,提供了独特的解题思路。历史之所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违背,经济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其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依赖于金融的发展,依赖于财富的积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自由的人,必定需要拥有一定之财富,才能够不依赖于他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在此基础之上,家庭也才能逐渐剥离掉经济契约的属性,真正发挥其情感载体的作用,帮助人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快乐。

  当然,本书的编排和内容也绝非无可挑剔。个人以为,部分章节的内容略有重复,个别问题的解读略显拖沓,而新颖的观点是否一定正确也还需要全面的分析和历史的检验。

  书籍的作用不在于解决所有问题,而在于启迪更多思考。金融的逻辑很神奇,探究的过程很享受。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籍,你值得一读。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12

  每天都在接触金融,从新闻报道的投资到自己购买证券以及房贷等行为,无不是金融。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金融,确实没有很好的理解其中的真谛。当然通过本书就能理解了?也非必然。但确实对金融的理解更深入了。

  本书实际上讲述了:国家的发展必须靠金融,个人以及家庭的发展也必须靠金融;金融是依托信贷、融资,而良好的金融环境必须依托于行政、司法与法治三方面相互制约。中国在此方面还在发展中。

  不过对个人而言,要及早体会金融尤其是信贷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合理利用信贷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如通过借贷,预支未来的收入,让自己提前提升生活质量。当然要量力而行。

  书中的文章基本上是独立发表的文章似的,重复性很高。所以理解了理念就好。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13

  此书读完有种被洗脑的感觉。一方面它确实会刷新你的金融观,一不小心还可能被刷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你时不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当我读到2的时候,感觉越来越不对味,陈教授对于金融的作用的挖掘有其合理之处,也能从中窥见其不凡的智慧,但是明明是一两章就能阐明的思想,陈却写了两本书,第二,其中关于金融解放个人的观点初读似乎论据充分,无可挑剔。

  但是后来想想,陈教授似乎言过其实了。货币化确实能让个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中获得很大程度的解放,现代社会个人相对于要依赖这些文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存活下去的社会中要自由的多。但陈教授在此书中却避开货币化的缺陷不谈,这确是另一种程度上的不严谨。让原本见仁见智的观点变成了一种洗脑,一种吹嘘。

  货币化让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解放后陷入到另一种束缚——钱的束缚。只要有钱就有权,有地位,就能轻而易举的洗刷自己,包装自己,你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甚至你的外貌你的品格似乎都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货币化之后也能看见这个社会的功利化,同时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向钱看”,“金钱万能”的腐朽文化。货币化也并非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为纯粹。反而是多多少少都参杂着功利。而最大限度的货币化除了催生出“人力资本”“劳动资本”“要素资本”也使得“人际资本”成为可能。总之,本书论证的漏洞让这本书大大贬值。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14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特别是有关专业的书籍,都只是浅尝辄止,闲时翻翻。但对这本秘书长荐书的阅读,我一开始就把它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抛却闲散的阅读习惯,一鼓作气,用几天时间通读一遍,果然有很多感受,但也仅仅是收获一些金融的表层知识,金融这门学问高深,理论复杂,对于我来说,完全弄懂还是有相当难度,其中的感受也仅仅触及皮毛。

  这本书分为五部分,并且各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不像小说一环扣一环,也没有涉及太多专业的学术讨论,在了解本书大致框架之后,我首先认真研读了作者所写的新版后记,通过后记,我重新定义了金融的概念,更新了之前错误且片面的认知。这应该是我读此书的最基本的一个收获。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社会上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虚拟经济是泡沫,实体经济才是重点,只有制造生产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产出,才能创造价值。实话说,由于被现象迷住了双眼,对金融的相对陌生,也让我在这种错误的.观念里沉沦,直到陈教授一翻对症下药的疏导,才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首先,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对立予以否决,陈教授认为,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生活得更加幸福。因此,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只要能给他人增加幸福感,就是在创造价值。对于价值创造,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譬如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但是能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也在创造价值。

  在这里,增加人的效用是一个新鲜提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譬如保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增加。因此只要是在从事增加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而金融等服务行业是虚拟经济。

  基于社会大众以及主流政策对金融的定位,陈教授希望本书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消除对金融的误解,他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消毒、清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他还认为真正理解经济学、理解金融逻辑的决策人,应该说的是“重点发展金融经济,放缓发展实物经济”,当然这个观点不一定对,实物经济与金融经济孰轻孰重,这绝非某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绝非是这么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15

  很久没看经济类的文章了,看完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摘录读后感如下,以督促自己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下面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存在的意义以及其重要性: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