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答案 纪念 参考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  现如今,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1  ①一个人如果曾……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

  现如今,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1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 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我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它的死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试题

  12.根据提示梳理情节。(6分)

  “描述”点点→___________→又梦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念点点

  13.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3分)

  14.品析语言。(9分)

  (1)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加点词角度)(3分)

  (2)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从动作描写角度)(3分)

  (3)“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中“落泪”、“流泪”、“泣不成声”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

  15.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4分)

  16.下面这段文字是《2015年散文随笔选粹》给本文的推荐语。请结合全文,谈谈有哪些“更多的隐秘情感”。(答出两点即可)(4分)

  “这条陪伴她(作者)十多年的狗,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镜子。也是在对它的回忆中,作者品味到更多的隐秘情感。”

  参考答案

  12.(6分)梦见点点 泪别点点 回忆点点

  13.(3分)朋友 因为它是极具灵性,理解人、信赖人。(答“给予我信任,爱和快乐”或“ 给予我人生的启迪”也可)

  14.(9分)(1)(3分)“熬”表示艰难忍受的程度,既暗含点点的年老,又饱含“我”对点点能否平安度过寒冬的深切担忧。

  (2)(3分)“飞奔”“跑得慢”“跑不动”写出点点不同阶段的奔跑状态,有序地浓缩点点从年轻到衰老的变化过程,表现了点点一生与我相伴的深厚情感。

  (3)(3分)不能,三个词语扣紧各自身份,将诀别时人人难过却极力抑制,狗眷恋主人的自然流露,孩子们十分悲伤却不会掩饰的情感准确传神地表达出来。

  15.(4分)先衔接上文,集中叙写了“我”的两个梦(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梦集中对比),更能突出对点点的关切和思念。再写点点之死,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为结尾的议论蓄势。

  16.(4分)“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灵魂”的幸运 世间某种美好和温暖生意的感受 及时尽力给予爱的领悟 仁慈、悲悯的博大意义的体会 尊重、善待其他生命的认知 (答出两点即可)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2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徒……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有改动)

  试题

  1.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2.阅读①~④段回答: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2)为什么在第④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3.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 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C.作者在第一段中,连用比喻,把家乡村庄比作“一剂良药”“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把抽象的思乡之情描绘得生动形象。

  D.“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E.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参考答案】

  1.答题要点:思念家乡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燥心绪。

  2.①通过与“相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比较,突出了在城市里想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因而感觉特别辛苦,不易。(“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与“在城市里想 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身处城市思念 村庄的辛苦和不易。) ②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在作者看来,是对他的一种讨好,是别有用心的表演,想借此让他忘掉村庄,因此让他反感,而这种反感更增添了对村庄的思念。

  3.因为城市生长在乡村的芏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却失去了乡村的宁静自由,它的喧嚣让人烦躁、压抑,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村庄。所 以作者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4.BC(B项中“纪念着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原文无此意。C项错 在把家乡村庄比作“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应该是把思念家乡比作“一项 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3

  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

  胡家胜

  ①我又一次打童那些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的农具。

  ②我拉开三居室的金丝绒窗帘,又打开铭合金落地窗。金色的阳光泄入,清新的空气水样地弥漫。

  ③一束阳光触及正面雪白的墙壁,我的那张木琴“哗”地炫目了。

  ④我管不了谁吃谁的饭,我就痛恨这头牲口。它正当青春旺年,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和我较劲,让我成天在水里漫泡,让我一天单六亩水田挣两天口旅。好在我有张坚韧硬实的桑木犁,它力气再大脾气再倔也拉不直育曲的卑耗。这只单耗是我爬岩溜壁于绝崖石缝里寻得的一裸“小老树”,它经历了不知多少寒署,细密的年转比我老父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爱这张木犁远胜那头牲口。那头牲0是父亲的宝贝。它一歇息,父亲便抱来青草喂它。抚摸它晶亮的特角,磨出老茧的肩,抚摸它佛维似的皮毛。而对肩膀已鼓起了柔韧饱实疙瘩,皮肤被太阳镀成了古祠色的亲儿子连舰视一眼的意思也没有。

  ⑤我是极爱那张木犁的,它在我青春的年月让我坚强和成熟。每次收工,我都要把它扛到小溪里洗刷干净。春播结束,我还要给它剧上祠油,再放到靠近火塘的及角,烘干它,让它变得光泽透亮。我礴在火塘边吃饭,一端碗就看见了那张木犁。我笃信,这碗来饭是它给的。

  ⑥这张犁就这么显著地挂在雪白的堵上,连同我过去爬树摘茶籽的竹背婆、上山砍柴草的大弯刀、打场用的链枷、走山路穿的麻耳草鞋。当初,装修这套房子时,我也打算用几幅字画几只瓷瓶,以显示学养和品位。妻子还建议买两盆百合或郁金香。儿子说买辆电动模型丰。女儿说买几个布娃娃吧。后来,我发现自己迷失于水泥森林中了,妻子儿女也已不辫蔽麦。我却很难脱胎换骨地由乡村进入城市。我的根毕竟在那片黄土黑泥和荒草森林中。村口枫树上有我的一只鸦巢,屋后山冈上的权林里,有我看着长大的一树舞猴桃。

  ⑦我终于选择了那些势居乡村的农具。春日的一个上午,父亲像以往一样站在田便上,他看我吹喝牲口犁田,看我白净的两手沾满乌泥,看我把泥坯翻得又直又匀,看牲口的尾巴把我扫成泥人。父亲开心地笑了。我把那些农具洗净,带往城市。我把它们装饰在居室显著的位置,与那些充满墨香的书籍为部。荒野山林是淡远了,村庄农事是淡远了,可那些农具却是清晰可触。

  ⑧居然,我的居室就很壮观了。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蒸燕市燕村间的一只两栖鱼鱼。

  ⑨后来,乡下的父亲来过一次,他带来了玉米、红薯、土豆。儿子和女儿缠着他讲墙上的那些农具。

  试题

  11.文章第⑧节,作者为什么说“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4分)

  12.文中写父亲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父亲形象。(6分·)

  13.本文写了作者在城市纪念农具的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取向。(6分)

  参考答案

  11.(4分)我用农具装饰城市居室,我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身份;(2分)我在城市生活中,依然保留着农村生活的美好体验和深刻记忆,农村和城市生活有机融合在我的生命里。(2分)

  12.(6分)①脊梁弯曲:体现他勤劳;②骂子喂牛摸牛:体现他对牲口的爱护和心地善良;③看子犁田:体现他坚守本分,看重传承;④他带来农产品:体现他朴实、慈爱;⑤讲解农具:表现他热爱农事。(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6分,无情节分析不给分)

  13.(6分)情感取向:①对付出青春、艰辛劳作生活的留恋;②对自然淳朴生活的缅怀;③对城市生活的纠结;④对农村生活的感激;⑤对农耕文化式微的惆怅。(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4

  志摩纪念

  周作人

  面前书桌上放着九册新旧的书,这都是志摩的创作,有诗,文,小说,戏剧。志摩死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志摩死了,这样精妙的文章再也没有人能做了,但是,这几册书遗留在世间,志摩在文学上的功绩也仍长久存在。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他前后苦心地创办诗刊,助成新诗的生长,这个劳绩是很可纪念的,他自己又孜孜矻矻地从事于创作,自《志摩的诗》以至《猛虎集》,进步很是显然,便是像我这样外行也觉得这是显然。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据我个人的愚见,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贡献了。

  但是,我们对于志摩之死所更觉得可惜的是人的损失。文学的损失是公的,公摊了时个人所受到的只是一份,人的损失却是私的,就是分担也总是人数不会太多而分量也就较重了。适之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就是有派别的作家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适之又说志摩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在这时候有一两个人能够诚实不欺地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无论这是哪一种主张,总是很值得我们的尊重的了。关于志摩的私德,适之有代为辩明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成什么问题。为爱惜私人名誉起见,辩明也可以说是朋友的义务。

  志摩死后已是二十几天了,我早想写小文纪念他,可是这从哪里去着笔呢?我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或者一声“且道”,如棒敲头,夯地一下顿然明了,才是正理,此外都不是路。我只能写可有可无的文章,而纪念亡友又不是可以用这种文章来敷衍的,而纪念刊的收稿期限又迫切了,不得已还得写,结果还只能写出一篇可有可无的文章,这使我不得不重又叹息。这篇小文的次序和内容差不多是套适之在追悼会所发表的演辞的,不过我的话说得很是素朴粗笨,想起志摩平素是爱说老实话的,那么我这种老实的说法或者是志摩的最好纪念亦未可知,至于别的一无足取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北平。

  试题及答案

  (1)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为B(5分)

  A.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流丽清脆,意思是他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了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白话文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B.在中国新诗发展的最初十五六年,努力于新诗创作的徐志摩,可以说对新诗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

  C.由于当时人们对徐的人品有所怨恨,所以作者对徐的人品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大写特写,以正视听,以让人们对徐的为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D.徐志摩的离去,在感情上给作者很大的打击,作为老朋友的周作人,很长时间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E.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令人称道。比如第二段一个“但是”,便由上段写徐志摩在文学上的贡献,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写徐的为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2)徐志摩可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如果不是,作者缘何又说他这人很可爱?(6分)

  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志摩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但他对人和蔼真率,天真烂漫,诚实。而这些品质都是当今伪善的世上最为缺少的东西。这样,人们爱屋及乌,志摩即使有些小缺点,也就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成为了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

  (3)阅读下面的句子后,谈一谈你的理解。(6分)

  ①就是有派别的作家(对志摩)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3分)

  答: 徐志摩的人品是值得称道的。

  ②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3分)

  答:指有些人心口不一。

  (4)回答问题。(8分)

  ①简述徐志摩在文学方面的贡献。

  答:苦心地创办诗刊,孜孜矻矻地从事于新诗创作,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诗集;在散文方面,对文体变迁有很大贡献,具体说就是,其散文的语言,是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而形成的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就是流丽清脆的语言;小说戏剧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②周作人是怎样写徐志摩的人品的?

  答:放在一个大的背景里,用比较的方法来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5

  文本一:

  “藏”

  孙犁

  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是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辘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村子里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

  那个人很快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子?”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还是这玩艺儿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来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梨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手里,令她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浅花托着一个石砘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下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

  (有删节)

  文本二:

  纪念

  孙犁

  黎明,我放了报警的第一枪。真的来了,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立刻就接了火。敌人靠堤坡掩护着包围村庄,我们一班人上到小鸭家的屋顶上。

  敌人冲着小屋射击,小鸭一家人并没有向别处转移。我在屋顶上喊:“小鸭,趴到地下去,不要在炕上!”小鸭叫道:“纪同志,不要叫敌人攻进来呀!”

  一直打到吃饭的时候,子弹不住从窗子里打进去,我非常担心,我喊:“小鸭,躺在炕沿底下,不要抬头。”

  “不要管我们,管你打仗吧!”她母亲说。我们见小鸭在一边吃吃的发笑。

  听见我们的枪声密了,小鸭就高兴的喊:“纪同志,你看看来的那些王八里面有陈宝三的儿子没有?他是回来夺我们的园子的!”

  我说:“小鸭,放心吧,他回不来。”

  太阳走的那样慢,可是也过晌午了。我有些饿,渴的更难受,很想喝点水,我喊着问:“小鸭,你们水缸里有水没有?”“我看看去!”是她母亲的声音。

  “爬着去呀!”

  我听见她在外间屋里掀瓮盖的声音。“唉呀,怎么一点也没有了,小鸭这孩子。我昨天叫你提水,怎么没提呀!”“不是爹来信了吗,我就没顾的去提。”小鸭说。

  “你们渴的厉害吗?”母亲问。

  “渴的厉害!”我失望地说,“没有就算了,快趴下吧!”我紧紧盯着堤坡上的敌人,我也看见了园子中间那一眼小甜水井,辘辘架就在那放着,辘辘绳还在井口上摇摆。我想,能有个什么管子通到我这里来就好了,痛痛快快喝它两口,那井水多么甜呀!

  房门吱的一声响,小鸭的娘提着昨天买来的新柳罐,从屋里爬出来,我急忙压低嗓子喊:“大嫂,不要去,快回来!”

  “不要紧,”她轻轻说,爬到井边去,把柳罐挂到井绳上,迅速地绞起了一罐水,当敌人发觉,冲着她连开三枪,她已经连跑带爬提进屋来。

  “兔崽子们,你们打不着我!”她喘着气连笑带骂。“用刺刀掏个小窟窿吧!”她向我们喊。我从屋里系上一小罐水,小鸭还嘻嘻地笑着叫我系上一包干粮,她说:“吃了,喝了,要好好的顶着呀。”

  这水是多么甜,多么解渴。我要喝一口水,她们差不多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的责任是什么?我问着自己。我大声说:“小鸭,我们就要冲锋了!”

  (有删节)

  试题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一句中的“又”字表明浅花多次给丈夫送饭,流露出她对丈夫的关爱和支持。

  B.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运用外貌描写,交代浅花即将生产的情况,为后文做铺垫。

  C.敌人包围村民,虐待村民,要求村民交出新卯,但是新卯在村民的帮助下已经提前撤退,敌人的图谋落空。

  D.小说采用全知叙述,把敌人的动向,青年人的反击等情节都清楚地告诉读者,便于读者掌握整个故事情节。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还乡队贪婪凶残的本性,也表现了“我”对还乡队的憎恶。

  B. “我们”在小鸭家的房顶与敌人战斗,是因为敌人进攻时,小鸭一家人没来得及撤离,“我们”要保护他们一家。

  C. “我”口渴了就喊着向小鸭要水喝,在得知水缸里没有水时又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可见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D.文章结尾处写水甜,既写出“我”口渴后喝到水的满足,也表达了“我”对百姓无私的帮助的感动和感激。

  8.同为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浅花和小鸭娘的精神品质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一标题“藏”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6. C .“新卯在村民的帮助下已经提前撤退”于文无据,原文“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是人们为了保护他的说辞。

  7. B .“是因为敌人进攻时,小鸭一家人没来得及撤离,‘我们’要保护他们一家”于文无据。原文说“小鸭一家人并没有向别处转移”,并没有说没来得及撤离,小鸭家成为进攻时我们占据的射击地点,并不是单纯“要保护他们一家”。

  8.她们都不畏强敌,深明大义,爱憎分明。浅花不顾危险为丈夫和那个陌生人送饭,被敌人虐待,忍着剧痛也不交代丈夫的下落。小鸭娘面对敌人的进攻从容不迫,在战斗中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取水。

  9. ①“藏”是斗争策略,面对敌人的进攻,战士们避其锋芒,等待时机,写出了抗战的艰难,也表现了战士们的智慧;

  ②“藏”是军民间的相互保护,表现了中国人民相互关爱、团结一心、共同御敌的英雄气概。

  ③“藏”是浅花的女儿的名字,她出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她是新生,是希望,象征抗战虽然艰苦但终将胜利的希望。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6

  一场叫纪念的雪

  海飞

  程音觉得颠簸的公共汽车像一条扭动的大蛇,程音就在大蛇的肚子里,她的手抓着车顶的吊环,身子在车子前行的过程中一倾一倾。

  程音是团市委刚刚录用的公务员,她的前程铺满了阳光。

  她突然觉得有人在背后玩着她的大辫子,程音转过头去,看到一个小兵正捧着她的大辫子。

  小兵像是发觉了什么,脸突然红了,像丢掉一块火红的碳一样丢掉大辫子。

  程音的手轻盈地扬起来。清脆的声音里,小兵捂住了自己的脸。许多人都在看着这一幕,小兵把头低下去,他的脸涨得通红,青春痘也闪闪发光起来。有很多乘客在私语,他们觉得一个小兵骚扰女孩,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到站了,绿色的军服就在这些议论声中惊慌如小兔般一闪而过,汽车继续前行,程音看到下了车的小兵正在往车窗里张望着,一只手仍然捂着脸,像是牙疼的样子。

  程音是去试镜的,一家洗发水公司看上了程音的长发,想请她拍广告,且报酬不菲。在进入广告公司前,程音捧着自己的大辫子轻声说,大变子,谢谢你为我挣钱,不久以后,程音代表团市委去看望一位见义勇为的救火英雄。

  程音拎着花篮,来到了英雄的病床前。

  英雄是从重症监护中心撒出来的,他的病房堆满了鲜花,挤满了前来看望的人。医生告诉程音,英雄已是弥留之际,家人因为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看来是来不及赶到了。

  程音的心就像被麦芒扎了一下,她把鲜花放到英雄的床头柜上时,突然愣住了,她看到英雄的眼睛和绷带外的半张没被烧坏的脸,分明就是那个在车上摸她大辫子的小兵。

  程音愣了半晌。她忽然听到英雄的喉咙在翻滚着。

  英雄的嗓子被烟熏坏了,但是程音还是能听清英雄说了什么。

  英雄说,对不起。

  程音的脸一下红了,她看到一屋子的人都在注视着她,还有一些英雄的战友们。

  一位少校上前敬礼。

  少尉说,同志,小郭没有说过话,看到你后,他说话了,他可能有话要对你说,你能了了他这份心愿吗?

  程音点点头,她伏下身来,把耳朵贴在英 雄的嘴边。

  英雄断断续续地说:我姐把我和兄弟姐妹八个拉扯大,自己积劳成疾去了,姐姐有一对大辫子。我看到了你,就想起了姐姐,对不起,希望你能原谅我……

  英雄的声音渐渐弱下去了。

  大家看到,程音慢慢直起身子。

  医生上前对程音说:对不起,英雄恐怕不行了。

  程音拿过旁边的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下大辫子。她把辫子放在了英雄缠着绷带的手中。英雄笑了一下,慢慢合上来眼睛,他的眼角,流出了一滴泪来。

  程音伏下身去,轻轻地用唇触了英雄的唇。然后,程音听到病房里响起了哭声。

  她突然觉得,这世界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她的眼泪哗哗地流着,程音慢慢走出病房,她的眼泪依然停不下来。

  走廊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少尉带几个兵跑到了程音的前头,他们挡住了程音的去路。少尉把手举到帽檐,向程音敬了一个军礼。几个士兵也齐唰唰地把手举起来。大家都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程音抹了一把泪,悄悄地走开了,走进医院外的一片阳光里。

  程音从包里掏出了合同,那是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报酬有五位数之多。

  程音轻轻地把它撕成了碎片,有一些碎片从她手上滑落,纷纷扬扬的,像一场雪。

  程音知道,这场雪的名字叫做纪念。

  风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程音也知道,她的青春,从短发飞扬的那一刻起,将再次开始。

  试题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叙述方式多元,有直接叙述,也有间接叙述,小兵见义勇为的英雄身世的叙述是通过间接叙述完成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社会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文章主题的表达等都会构成影畸。

  C.程音去广告公司试镜的叙述,与下文韵撕毁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合同这一情节相映豫,对升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D.“凤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n的描写,寇在说明程音对剪掉长发的豁达,头发剪短了,还会生长,美丽的青春形象还会回来。

  E.作为小说的无可辩驳的第一主人公英雄小兵的形象,是线索性的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

  (2)作品中程啻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题目《一场叫纪念的雪》含义丰富,这个标题的含义有哪些?请加以具体分析。(6分)

  (4)小说故事情节展开时极具戏剧性,请你从小说情节的设定和程音的内心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本篇小说的戏剧性特点。(8分)

  【答案】

  (1)A(2分)C(3分)B(1分)

  (2)每点两分,意思接近既可以酌情给分。

  ①简单、粗暴、性子急,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公车上打了小兵。

  ②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善解人意,探望小兵时候,给小兵以安慰。

  ③轻利重义,勇于自我救赎,敢于剖析自我。从世俗的自我保护,到靠长发签订广告合同,最终剪掉长发给小战士安慰,其实是自我灵魂的升华和蜕变。

  (3)每点三分,结合文本,意思对即可。

  ①纪念的含义:一是对富有亲情情怀的小兵英雄的纪念,传递出对英雄的敬重,惋惜,怀念之情。一是对自我救赎,人性蜕变的纪念,表达出从功利、世俗、冷漠中走出,走进人性温暖的爱的境界中的释怀和欣慰,从此走进“一片阳光里。”(3分)

  ②全文并没有出现雪,而作者把撕碎的合同的碎片比喻成雪,贴切形象,把人性转变的哲理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极富审美意趣。(3分)

  (4)从两个方面回答,有概括,有分析,概括特色2分,分析2分,意思接近即可。

  ①从情节设定看,小说极具戏剧性,比如:公车上小兵捧女乘客的辫子,比如广告公司试镜,比如小兵成了英雄,比如姐姐的辫子等等情境的人为设定,都具有戏剧性的偶然性,巧合性和骤然变化性,这些情节的安排具有很强的作者假定成分,同时让小说故事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强烈的冲击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程音的内心活动从冷漠,暴力,功利,急剧转化为同情,爱心,悲悯,这样的灵魂蜕变和情感救赎过程,极具戏剧性,强烈的引发读者的思考。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7

  纪念但丁高考阅读原文

  但丁死了六百年了,离开我们很远了,我们为什么要来纪念他呢?这有两个大原因:第一,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特别过渡时代的人物;第二,因为他对于西方的文化,有许多的贡献和影响。

  但丁是一个特别过渡时代的人物,因为他生在欧洲中世纪的末叶,那时文艺复兴的太阳还没有出来,他犹如一颗光明美丽的星,在那半灰红的东方天上闪烁着。看见他的人,有的说他是长夜的最后之光,有的说他是太阳的先驱。现在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来,知道他两样都是:他是中古文化的结束,也是近古文化的先锋。他这两种性质,凡曾读过他的著作的都应该知道,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他的思想和哲学虽然不尽属于中古,但他对于自己的时代,不曾有意反叛过。他对于中古的唯一权威——教会——始终不曾驳斥过。他曾用严厉的态度批评僧侣的,却不敢疑及教会。他在他的著作中,也竭力的拥护一尊、秩序、克已制欲的道德,以及一切中古文化,例如他的天堂地狱,完全是中古的天堂地狱。他的惩罚主义也纯是中古的反响。例如因为亚当得罪了上帝,所以他的子孙要受罪。他的世界观也有中古的气味。他的世界是静的,不是动的;世界上的政治中心点应该在罗马,罗马的中心点自然在那个罗马大皇帝。但是,因为但丁是一个属于过渡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便不免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拥护一尊和其他中古文化的产物,一方面又是个人主义的先驱。个人主义之于文艺复兴,好像酵之于酒,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个主义在他的文艺中尤为显著。他的杰作《神曲》中的人物都是活的,有血有肉的,不像中古文学中的人物都是刻板的。不但如此,他把他自己的人格,情感,思想尽量的灌注在他所有的著作里;所以,除了《新生命》是他的自传以外,那部《神曲》也是他的思想和情感的记载。

  但丁是那个重要的过渡时代的人物了,但是,和他同时代的人不计其数,我们为什么单要纪念他呢?这因为他对于西方文化有特别的关系。过渡时代的人比如渡河的人,有坐在船上呆等着上岸的,有被渡船挤到水里去淹死的,有的是去造桥的。但工便是最后的一种人,所以他活在历史的长河里。

  但丁对于文化的贡献,最重要的便是他的文艺。他生平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是《新生命》,一是《神曲》。《新生命》是他自己少年时代的传记,他那如火一般的热忱和高尚纯洁的爱情,靠了他的文艺,至今还像春花一样鲜明艳丽,使我们读了,不由自主地对他表同情。这书是用意大利方言写的,为后来意大利散文的模型。《神曲》是一首长诗,是但丁一生的杰作。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过了壮年,对于人生的滋味,一一的备尝了。所以,这本他自己灵魂的传记,叙述他从地狱到天堂的经过,能够像亲身阅历的一样。我们读了他的《地狱篇》,不但可以看见一切恶鬼冤魂的腐肉残骨,听见他们的呼号咒骂,并且可以嗅着那地狱中霉臭恶毒的气味。我们不相信地狱和上帝吗?这样的地狱,怎能叫我们不怕?我们还敢不信上帝和天堂吗?便可以证明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了。但丁自己说,要用艺术引导人类到天国去,他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了。不但如此,这首诗的成功,也是意大利方言的成功。方言成为文学,也是文艺复兴中的一件大事。但丁以前,也有用意大利方言写诗的,但是第一等的作品很少,第一等的长诗更是没有。但丁凭着他文艺的天才和纯挚的情感,把那块方言的生铁炼成柔美的钢。后来的人见了,不但可以得着用处,并且可以学着些制钢的方法。

  但丁不单是个诗人,只因他生平最重要的成绩是诗,我们就不甚注意他别的成绩了。他也是个学者,对于希腊罗马的古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的思想学说,也是那个时代思想学说的结晶。第一,他的宇宙观完全是中古的,他的《神曲》的基础,是具有定形的天堂与地狱。第二,他的政治哲学是中古政治情形的回光返照,因为他理想中的世界是单元的,是奉一尊的;因为他说过唯有统一才能产生和平。但是在这个思想中,也含着这近世政治哲学的种子;因为但丁曾主张,他理想中统一之主——罗马皇帝——该是独立的,该是和中古的唯一主人——教皇——立于同等地位的。

  阅读题目

  19.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20.但丁对于西方的文化有哪些贡献和影响?(4分)

  2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丁便是最后一种人,所以他活在历史的长河里。

  (2)后来的人见了,不但可以得着用处,并且可以学着些制钢的方法。

  22.本文中,作者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案

  19.【答案】内容方面:交代了但丁的特殊身份和贡献,表明纪念但丁的原因;结构方面:照应题目,总领全文。

  【考点】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作用题”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回答。

  20.【答案】①注重个人主义,是近古文化的先锋;②贡献了大量的文艺著作,用艺术引导人类;③为意大利散文提供模型;④使方言成为文学;⑤研究古学,是他的思想学说成为那个时代思想学说的结晶。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此方面的信息在文章四五两段,回到这两段,分层归纳、概括。

  21.【答案】(1)但丁沟通了中古与近古,在过渡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帮助,被人们永远铭记。 (2)但丁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给后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同时为后人用方言创作提供了借鉴。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最后一种人”在上文有交代,“制钢”的意思上文也说得很清楚。

  22.【答案】(1)全面认识人物。既要看到积极的方面,也要看到消极方面;既要看到主要贡献,也不要忽视其他方面。(2)历史地看待人物。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待,过渡时代的人物,一半属于历史,一半属于未来,思想上往往有自相矛盾的地方。(3)通过作品认识作家。作品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情感,要想真正了解他,必须认真阅读。

  【考点】此题有一定的探究性质,从不同层面挖掘作品意蕴,能力层次为F级(探究)。

  【解析】要注意从文本出发,不能游离文本另起炉灶,架空分析。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8

  早在1927年,常书鸿先生就留学法国,学习油画。1932年从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不断参加里昂和巴黎的沙龙展,并连年荣获各种荣誉奖,常书鸿以他对西方绘画的独特领悟,在油画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如《怀乡曲》《G夫人肖像》等作品,在当时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怀乡曲》和《画家家庭》等作品中还体现出常书鸿艺术中特有的一种中国情调。

  20世纪30年代的常书鸿先生和很多在国外留学的画家一样,怀抱着振兴中国艺术的大志,努力探索革新中国传统艺术的道路。常先生在1933年至1935年间和几位艺术家共同发起了“中国留法艺术家学会”,常常在一起探讨中国美术发展的前途问题。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及当时的画坛进行了坦率的评论。他通过留学欧洲的艺术实践,深刻地看到了当时中国传统艺术的弊端,认为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追求,脱离了现实社会的艺术是没有出路的。这些看法至今仍然令人深思。

  1936年,常书鸿在巴黎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看到了吉美博物馆所藏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正是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这些优秀的祖国传统艺术使他感到十分震惊。他感到有责任回到祖国研究、继承和发扬这些伟大的艺术。凭着一种强烈的爱国热忱,他毅然回到了多灾多难的祖国。

  学习敦煌艺术,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创造新的时代艺术,可以说是常书鸿最初投身到敦煌艺术事业的初衷。在敦煌艺术研究所和文物研究所的长期艰苦工作中,常书鸿坚持研究临摹敦煌壁画。他临绘了不少高质量的壁画摹本,体现了他对敦煌壁画色彩表现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装饰造型的把握,代表了敦煌研究院早期临摹工作的成就。

  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所长。常书鸿领导着全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临摹和艺术创作。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丢下画笔,总在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艺术创作活动,画了很多敦煌及西北地区的风景和人物写生,表现了画家丰富的生活情趣,对敦煌和西北地区的深厚感情,及其极高的艺术造诣。直到晚年,他移居北京。仍然创作不息,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些大型绘画作品,有的还被国外收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敦煌艺术的探索和研究始终贯穿在常书鸿先生的敦煌工作之中。他以一个艺术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敦煌壁画以其内容的无限丰富性、强烈的时代性以及广泛的人民性,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但这样一种伟大的艺术却由于出自无名画工之手,而得不到文人画家的重视。为此,常书鸿先生发表了很多文章,介绍敦煌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强调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四十至六十年代,在国内对敦煌艺术的研究还非常不足,参考资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常先生以他丰富的学识和艺术洞察力,对敦煌艺术的总结和概述,在当时具有开创意义,为后来的美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一些观点和看法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

  常书鸿先生的理论修养是多方面的,他虽长期受到西方艺术的熏陶。但对中国传统艺术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对敦煌艺术研究体现着角度多、视野广的特点。能够从世界艺术的互动与发展中,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常先生在工作之余写下许多动人的散文与小品,如《喜鹊的故事》《敦煌抒怀》等,反映出他对敦煌的无限热爱,表现了一个艺术家丰富的生活情趣。晚年所著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全面地回顾了他的人生历程,更表现出他对敦煌的无限眷恋之情。

  (有删改)

  ①1944年2月1日国立敦煌研究所在莫高窟成立,常书鸿被任命为第一任所长,他先后又从重庆、成都聘请了史岩、董希史等各方面的专家,在残破荒凉、人迹罕至的莫高窟,住破庙,喝苦水,开展保护研究工作。(段文杰《悼念敦煌文物事业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

  ②(莫高窟)千佛洞,实际上不是一千个,除去已经废圮的,他们共整理出四百八十六个。这些壁画如果按一定宽度排起来,约有二十华里,可谓天下第一艺术长廊!这样的壁画,包括古代传说、神话故事、佛经故事、古代人民生活写照,甚至有天象图、地理图。所以要想对每一组或每一幅进行识别和注释,就要阅读大量书籍。包括哲学、历史、宗教史、佛经、美术史等等。(穆静《敦煌之恋》)

  试题及答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一名中国人,常书鸿的很多油画作品融入了一些中国情调,这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令他在当时的画坛获得较高的声誉。

  B.常书鸿在留学期间,结合艺术实践,逐渐意识到当时的中国的传统艺术要找到新的出路,就必须摆脱形式方面的要求,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C.常书鸿热爱绘画,进入敦煌后他也没有丢下画笔,不仅临绘了高质量的壁画摹本,还创作了许多表现西北地区风物的作品。

  D.常书鸿在法国看到敦煌艺术的图录及作品后毅然回国,立即投身于敦煌莫高窟的石窟保护、壁画临摹及研究工作,为保护民族瑰宝做出重要贡献。

  E.本文通过记叙常书鸿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表现了一位杰出的艺术家热爱艺术、热爱敦煌、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解析:选C、E、A项,“这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于文中无依据;B项,“就必须摆脱形式方面的要求”有误,原文表述为“认为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追求,脱离了现实社会的艺术是没有出路的”;D项,“立即投身于……”表述不准确,原文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临摹和艺术创作”。

  6.在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过程中,常书鸿需要面对哪些困难?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

  解析:从原文中看,常书鸿在敦煌文化保护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除了在第五、六段外,还应关注“相关链接”中的部分内容。作答时,先概括后分析,不要遗漏要点。

  答案:

  ①工作环境艰苦:莫高窟人迹罕至,残破荒凉,生活条件差。

  ②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大量的壁画需要临摹、识别与注释,需要大量书籍。③基础条件差:国内参考资料匮乏,相关研究非常不足,人们对敦煌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等。

  7.常书鸿的一生反映了一位画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革新与探索,这在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革新与探索”,准确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

  ①探讨中国美术发展的前途问题,并发表一些坦率的评论。

  ②继承优秀传统艺术,创造新的时代艺术,对敦煌壁画色彩表现有深刻认识,也有对装饰造型的把握。

  ③看到了敦煌艺术的价值,对敦煌艺术做出在当时具有开创意义的总结和概述,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④用世界艺术的互动与发展的视角,对敦煌艺术的研究角度多、视野广。

  8.常书鸿先生身上有着老一辈艺术家杰出的素养与品格。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先对常书鸿“素养与品格”进行筛选和整合,再抓住这些要点进行分析。要做到观点鲜明,辩证说理,言必有据。

  答案:

  ①热爱祖国,甘于奉献。他对祖国艺术瑰宝充满热爱,毅然回国,耗尽毕生心血,为敦煌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②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理论素养。他留学西方,学习油画,对西方艺术及中国传统艺术都有自己的认识,能够多角度、大视野地发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③眼光敏锐,善于发现。在留学期间就认识到敦煌石窟的艺术价值,回国后又能凭借自己的学识与艺术洞察力深入开展敦煌研究。

  ④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在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中,能够面对各种困难,从未放弃,为之后的敦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9

  ①我和白求恩同志见过一面。

  ②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④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⑤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⑦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试题

  (1)全段八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从表达方式看,这两部分分别是()

  A.叙述和议论

  B.叙述和抒情

  C.议论和叙述

  D.叙述和描写

  (3)第八句的四条横线上的词使用正确的是()

  A.纯粹、高尚、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

  B.纯粹、高尚、脱离了低级趣味、道德

  C.高尚、纯粹、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

  D.高尚、纯粹、脱离了低级趣味、道德

  (4)第七句的这点是指()

  A.共产主义

  B.国际主义

  C.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D.对技术精益求精

  (5)第八句的修辞方法是()

  A.夸张

  B.排比

  C.比喻

  D.无修辞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B

  《纪念》阅读及参考答案10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 。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试题

  1.文章第四段中说“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其表现在哪里?作者认为城市讨好“我”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⑦段中说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个硕大无比的纪念碑。”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回答作者说“我们的城市更像一个纪念碑”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表现:制造鲜活的陌生事物,不断变幻动感的色彩。

  目的:不断离间我和村庄的关系,让我忘掉村庄。

  2.①运用比喻,生动表现出思念家乡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躁心绪。

  ②拟人,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想借此让他忘掉村庄,因此让他反感,而这种反感更增添了对村庄的思念。

  3.因为城市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却失去了乡村的宁静自由,它的喧嚣让人烦躁、压抑,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村庄。所以作者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4.示例:

  城市将无数村庄掩埋,将村庄阻断;

  一块块站牌写满了村庄的名字, 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城市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延续了乡村的生命;

  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