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永庆 之神 经营 故事

管理员

摘要: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二则  王永庆生于台湾日本殖民时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属台北县新店市)、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经营之神……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二则

  王永庆生于台湾日本殖民时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属台北县新店市)、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

  故事一

  15岁小学毕业后,王永庆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不久,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想,我要是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人们肯定会更加喜欢我卖的米。他这样做了,结果这一做法深受顾客欢迎。

  在当时,其他的米店都不提供上门服务,王永庆卖的米多则是因为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

  王永庆的一系列做法都是当时各米店老板不愿意或是不屑于去做的,但王永庆做了,并取得了成功。同样是卖米,结果会如此不同,关键在于王永庆拿出了一种改变服务观念的勇气,并且将之付诸实施!事情似乎很小,做起来好像也轻而易举,但却只有成功者才做得出来!

  故事二

  王永庆15岁卖米开始创业、如今苦心经营的“台塑集团”已成为台湾最大的企业,并进入世界石油化工行业“50强”之列。数十年来,王永庆下功夫培养子女和部下,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并培养他们“点点滴滴、追根究底、止于至善”的工作作风。他把他的经营理念,变成了他的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和做事方式,成为台塑成功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而创造了台塑企业令人敬佩的辉煌业绩。

  王永庆在经营过程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他的危机意识并不是在企业形成规模时才有的,当初,他还在米店当学徒时,就意识到自己说不上哪天会失业。于是,他有意识地暗中学习米店老板的经营技巧,半年后带着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和两个弟弟南下嘉义,开始为米店奔波。米店开业了,但是没有进来买米的人。王永庆经过认真地观察发现,米店一般都有固定的客户群,而顾客也很少换米店买米,这可能是长期买米的人们已经形成了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王永庆决定三兄弟主动出击,见有人从门前经过就主动打招呼,这样如果是买米的,就会被吸引过来。但是远远没有达到目的,每天卖出去的米仍旧少得可怜。顾客为什么会到别的米店去买米?带着这些问题,王永庆继续认真观察,他发现顾客总是走进离家近的那一家米店,哪怕差两步,顾客也不愿多走,而是就近买了回家,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习惯吗?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米与众不同呢?王永庆看到,每家米店卖的米都有许多沙砾和稻皮,他决定把米的成分提纯,从提高米的质量入手吸引顾客。不久他们挑拣过的米开始走俏,三兄弟不得不晚上加班才能供上白天卖。但把米的质量提高了,米的分量却减少了,这部分损失要怎样弥补回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销售量。为了增加销售量,王永庆决定送米上门。这同时,他做了一些细心的统计,比如这家几口人,大概每天的用米量是多少,要多长时间送一次米,要送多少,他一一列在本子上。他还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记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在上面,同时了解这家人做什么工作,一般什么时候会有钱还债,把顾客们发工资的日期一一记录下来,在他们发了工资后的一两天之内去讨米债。正是这样一种注重细节和危机意识让他想出各种办法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使米店不断发展壮大。后来,他又开碾米厂,办砖厂,做木材生意,直至做塑胶生意,其间无不渗透着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王永庆认为,建立系统的合理制度有助于规避危机。而系统的合理制度是从一项项合理的要求转变而来的,需要从细节开始、从基础做起,这就是管理的重点所在。

  王永庆1958年成立了南亚塑料公司,做二次加工,生产胶布与胶皮,设法协助台塑销售PVC(聚氯乙烯)粉。当时公司准备生产一种塑料椅子,为了研究该方案的市场可行性,他要求技术部按照设计标准制造一把椅子样品。椅子制造出来的当天,王永庆通知有关人员开会讨论。设计人员对椅子的成本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得出椅子的成本费是550元。王永庆坐在那里仔细地听着设计人员的报告,又不时地看那椅子几眼。最后,他点了点头,说,椅子的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设计人员见总裁对椅子很满意,就兴奋地说道:“这种椅子所用原料便宜,到了市场上售价可达到千元以上,利润是非常可观的。”王永庆忽然对设计人员说道:“那么我来问你几个问题。第一,这椅垫里的PVC泡棉一公斤56元钱,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材料?效果和泡棉差不多或者更好一点,价格更合理吗?”设计人员想不到王永庆会有这么一问,不知道该说什么,愣愣地看着王永庆。“好吧,这种PVC泡棉是用什么做的?”王永庆为了解除他的尴尬,就问到了设计人员的专长上来。“用废料,一公斤40元。”设计人员答道。王永庆点头,又朝众人问道:“如果生产上了轨道,需要用到大量的这种废料,你们有把握保证充足的来源吗?”众人不敢确定,都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王永庆见他们没有回答,接着问道:“南亚收回来的塑料废料一公斤多少钱呢?”“20元。”有人回答。“那么成本一公斤只能算20元,不能算40元。”然后,王永庆又询问了许多具体生产情况,比如使塑料发泡的发泡机用什么样的、什么技术、原料多少、工资多少等问题。最后,王永庆说:“这样一大堆的工作没有人做的话,是绝对不行的。经营管理,成本分析,不靠追根究底怎么成呢?分析到最后一点,我们台塑就靠这一点吃饭。”

  “从事企业首先要有节俭的精神,这便是根。经营管理讲究成本,不节俭,物料就会浪费,当主管的要有这种认识,才会提高警觉,避免人、事、物的不合理。”王永庆如是说。除了企业,他的生活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难能可贵的节俭精神。他喝咖啡时会先将奶精打开,将奶精倒入咖啡杯中,再用小汤匙舀一点咖啡放入奶精盒中,轻轻地涮一涮,再倒回杯中。糖包也是先撕开一角,倒入一半,将剩下的递给邻座,顺便交代他不必再撕开新的糖包了。有次,与客人在一起,等到送客时,还起身把剩下的咖啡一口喝完。王永庆招待客人时,也很少在外面的餐厅请客,大多选在台塑的招待所里,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不少开销。而且用的是中菜西吃的方法,既卫生,又避免浪费。如果客人拿的菜太多吃不完的话,就会被要求打包带回去。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最令外界称道的是,出身贫寒的王永庆在生意逐渐发达之后,不改勤俭本性,生活依然十分俭朴。据说,有一次王永庆的小舅子从香港带了两条领带,要送给王永庆当礼物,一条领带的实际价格是1200元台币(约合人民币300元)。小舅子怕被王永庆骂,于是把价钱少报了一个零,谎称一条领带只要120元(约合人民币30元)。没想到隔天一早,王永庆还是把小舅子叫进办公室质问,“南亚生产的领带一条才40元,为什么要从香港买一条120元的?”足足花了半小时指责小舅子浪费。

  王永庆具有很强的思维联想能力,经常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悟出独到的经营理念和技巧。在办砖厂时,由于战争带来的饥荒,农户们给鹅吃的食物所剩无几。他就用稻皮等配制的饲料喂养四处收购来的瘦鹅。饥饿让它们见到食物后暴饮暴食,几乎不停地吃,消化完后马上重新进食,短短两个月鹅的体重增加了好几倍。瘦鹅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在失意的时候千万不能倒下去,要像瘦鹅一样努力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茁壮成长的。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走出办砖厂时那段四面楚歌的困境。王永庆除了拿瘦鹅比喻自己之外,还将之比喻于企业,认为企业也是如此。他曾经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问他的下属,卖冰淇淋、汽水、冷饮的,应该什么时候做最好。有人立刻接口:“当然是夏天。”“应该在冬天做最好”王永庆说,“在冬天,购买者少,必须用心卖力推销,并且严格控制成本,节省费用,加强服务。刚开始可能顾客不多,但这样一点一滴建立基础,夏天到了,发展的机会来了,力量便一下子壮大起来。冬天都可以维持下来,夏天即使有竞争者也不怕了。”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让企业全体员工有压力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出员工的最大潜能。因此,他后来创造的“压力管理”可谓是精辟独到。台塑的压力无处不在,“午餐汇报”就是最好的例证。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事业单位的主管,听取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逼问他们。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了然于胸,对出现的问题作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够过关。正是通过不断地给员工施加压力、创造环境,王永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王永庆认为:“经营理念是空的,只是理论而已。企业若不能培养人才,只谈理念毫无用处,而理念首重工作品质,这就仰赖优秀的人才。”因此,他不仅善于培养人才,而且慷慨奖励人才、敢于重用人才。王永庆私下发给干部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因为是公开奖金之外的奖金)。“另一包”又分两种:一种是台塑内部通称的黑包;另一种是给特殊有功人员的杠上开包。1986年黑包发放的情况是:课长、专员级新台币10万-20万;处长高专级20万一30万;经理级100万。同时给予特殊有功人员200万-400万的杠上开包。业绩突出的经理们每年薪水加红利可达四五百万元,少的也有七八十万元。此外还设有成果奖金。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分享员工”的做法。员工们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有收获的,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在王永庆的好搭档赵廷箴离开台塑后,王永庆仿佛失去了左右手,一时间愁云满脸。当时的台湾社会名流向王永庆推荐丁瑞鉠,丁瑞鉠出生在台湾鹿港的一个名门望族。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赴日本商科大学攻读,成为台北高商开校以来第一位考取该校的学生。他毕业后,被台湾煤矿业巨子颜国年相中,并将女儿颜梅许配给他。1958年,他被大同公司董事长林延生聘为协理,进入大同董事局,由此,丁瑞鉠春风得意。

  当王永庆听到丁瑞鉠的名字时,眼前一亮,求才之心顿起,立刻前去拜访丁瑞鉠。然而,无论他提多优厚的条件,都无法让丁瑞鉠动心。王永庆只好悻悻而回,找到了陈逢源求助。在陈逢源的点拨之下,王永庆更是来了劲头,说道:“我就不相信请不动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于是再度前去见丁瑞鉠,这一次,他改变了策略,不提及金钱、待遇等问题,而是和丁瑞鉠聊起了台湾的工业前景,聊自己发展台塑的计划和设想,同时也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求之情。两人高谈阔论,不知不觉已经天黑,王永庆告辞出来,心中已经有了把握。数天之后,王永庆又拜访了丁瑞鉠。还是谈了半天与目的无关的事情,最后才转到了希望丁瑞鉠能到台塑帮忙的事情上来。丁瑞鉠摇头说:“我才疏学浅,现在年纪又大了,只能在庭院里养养花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王永庆诚恳地答道:“丁先生的学识我是很仰慕的,如果能得到丁先生的帮助,那是我之福,是台塑之福啊。”丁瑞鉠摇头笑道:“您也知道我这大半生都和煤炭打交道,塑胶我是一点都不懂,恐怕是成事不足啊。”王永庆答道:“丁先生此言差矣。想当年你以一商科学生投身到煤炭行业,后来又转战到家电行业,何尝不是从零开始的?况且,我请先生到台塑不是当技术人员,而是当管理人员。”王永庆终于以诚意感动了丁瑞鉠,他最终答应进入台塑。

  丁瑞鉠的加入对于王永庆和台塑来讲是进入了一个新里程。丁瑞鉠后来凭着与“生产力中心”深厚的渊源,解决了令王永庆伤透脑筋的资金问题。1957年前后,美国银行界数次派员到台湾洽谈放贷事宜。由于是试探性的接洽,所以外界并不知晓。但信息灵通的“生产力中心”早已知道了。该中心董事长金开英出于好意,向丁瑞鉠透露了这一信息。丁瑞鉠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获取资金的极好机会,立刻前去与美方人士接洽,使台塑关系企业开创了台湾民营企业直接向美国银行取得长期低息贷款的先河,台塑资金不足的状况得到很好的解决。丁瑞鉠一走马上任就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令王永庆对他青睐有加。1971年,王永庆考虑到丁老先生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又舍不得他离开台塑,就安排他可以随时来台塑进行指导,但不需要每天都来。王永庆能够让丁瑞鉠这位长辈发挥所长,足见他敢用人才的胆识和善用人才的不凡远见。

  王永庆,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10月15日早晨在美国病逝。纵观他的人生轨迹,一条贯穿他一生的主线:勤劳——节俭——坚韧——追根究底——道德高尚——态度认真。这些品质融入了他的经营理念中、贯穿于创业和发展的每个阶段,使他从一个乡村少年成为享誉世界的“经营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