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读后感 静心

管理员

摘要:

《静心》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心》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静心》读后感1  在这个纷繁复杂、各种信息满天飞的现代社会,焦虑好……

《静心》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心》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心》读后感1

  在这个纷繁复杂、各种信息满天飞的现代社会,焦虑好像成为了很多人的一个通病。

  你是否在“自寻烦恼”,据统计,生活中的忧虑有40%属于过去,有50%属于未来,而92%从未发生过,而剩下的8%都能轻松应付。所以烦恼都是自找的。

  人活在世上,自然会有烦恼。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相互之间也会有攀比,当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欲望时,压力过大,从而让自己身心疲惫,严重的甚至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我们要学会放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及时排除情感垃圾,让自己心理健康。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成的,做事急于求成,没有耐心,不愿等待,很有可能让自己之前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

  贪念太重,欲望太多也是烦恼的一大原因。有些人明明已经很有钱了,却还想要更多,从而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有些人有钱还想要权,名和利,什么都想要,欲望太多,永无止境。这样的人终究不会幸福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看待,拥有平静之心,遇事不焦虑。你只负责向前,时间会把你变优秀,静待开花。

《静心》读后感2

  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焦虑,焦虑无处不在。有未来的、过去的、现在的。

  也有自己的、他人的,

  也有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家庭上的、学习上的。

  在不同维度和层面上的焦虑都有它存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也有其正面性和负面性,

  对于焦虑不同的面对和处理方式方法与态度习惯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化焦虑为平静,让焦虑变成前行路上的正向源动力,这是非常考验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我们能否远离“自寻烦恼”式的焦虑,持续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境。

  焦虑有被动产生的',也有主动产生的,两种不同的产生状态便预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与情绪后果。

  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正确对待焦虑,不能当焦虑的奴隶,而是成为焦虑的主人,努力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保持合理欲望和心态。

  人生必然少不了各种麻烦,但要学会的是一旦遇到不顺心不如意、不合预期的事情,

  不妨我们先勇于承认现实,适当看开一点,努力思考和寻求解决之道,重拾这一过程中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请记住这么一句话:烦恼和焦虑就像天空中一片片密密麻麻的乌云,如果我们的心中能够保持一片蔚蓝晴空,那么它不会对我们过度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心思来积极孕育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静心》读后感3

  这几天在听樊登读书会《一平方米的静心》,主要提到了卡巴金的“正念”,比如他提到卡巴金让大家去安静下来咀嚼一粒葡萄干。只有静下来才能去体会到万事万物的细微滋味。

  而孔子说:“显能知味者。”是我觉得现代大部分人所处的状态。

  这也让我想起来,以前很多人跟我讲“茶不都是一个味儿嘛!”、“香不都是那个味嘛!”甚至很多人分不清楚天然香和有害化工香的区别。

  因为没有静下来用全身心与葡萄干、饼干、茶或者是香进行全然地“相遇”~

  由此可见,我们没有真正地调动出我们的感官和嗅觉真正的能力。所以快乐肥宅水等冰饮相对高糖剧烈的东西才能冲击我们的感官,觉得短暂的“好喝”。

  但我觉得很多人对刺激性食物饮品都属于“显能知味”的状态,这种“一时爽”让自己一个激灵,其实过后什么也记不住,身体呈现出来的感受也会被自己忽略掉。

  日本里千家茶道体验课,很多人对茶和香“显能知味”,也没有静下来去感受,同为一种茶——饮水机冲出来的袋泡、大杯闷泡、用柴烧茶器工夫泡、盖碗泡~以及水温的'不同、泡茶人个性状态及手法的不同,让这款茶有什么口感与体感上的不同?甚至制茶人在做茶时对发酵、焙火(电焙和碳焙)的轻重不同?白茶的阳光萎凋和电萎凋的口感区别?

  在我19岁时,曾遇见仁钦师父(不是广仁寺的住持,另一个仁钦师父)他笑着说我:“年纪太小没有阅历,学佛难免抽象。不如跟我学茶,以茶为方便法门来见自己、见天地。”

  那时候我79斤,瘦弱且营养不良,中医说我气虚。同样一款凤凰单枞,用同样温度的水。我冲泡出来的味道萎靡、闷涩、无力,茶香味虚弱打不开。其他人喝了我的茶,说我体虚的厉害;

  而师父的姑姑是个女强人,风风火火的那种。她上前去泡这款茶,香味直冲头颅,让人晕眩,似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大家都说:“血压都要高了。”

  只有师父的二叔笑眯眯坐镇,将这款茶泡的绵柔却有韧劲,香气幽然,介于兰花桂花之间的香气,唇齿留香。

  日本里千家茶道体验课,给我的感官打开第二扇门的则是香,闻到芸香会流泪,香的凉气和乳香感,让我想起小时候跟我爸手牵手去买大白兔清凉奶糖。也让我正视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和“不必追”的无常;

  闻到星洲红土,我会想起曹操的谋略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大气,尤其是那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时空感、画面感,闻到一款香气是以潜意识深处的某个地方,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二元——与你喜欢的人心神交汇。

  我闻到存放10年的伊利安沉香,那种柔和质朴的味道让我想起一生默默无闻却内心丰富的匠人的老去;

  我闻到海南沉香,会体会苏东坡后来流放海南,赞叹海南沉对自己的陪伴,甚至对命运的臣服,握手言和,与自己和解。

  同样的人,用同样的香粉,和香的味道、感觉与风格都不同。当我们与自己相遇,把感官放大,才觉得这个世界太有魅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小小的一杯茶、一本书、一支香中,便能窥见天地众生,镜映自己。

  《一平方米的静心》这本书,就是让你学习在忙碌中与自己相遇。

《静心》读后感4

  一平米的静心是只要你有一平米的空间,便可以实现静心,来自美国知名静心大师莎朗沙兹伯格,这是为职场定制的心灵静谧课,在方寸之间给世界降噪,让心灵重归正念。

  樊登通过卡巴金吃一颗葡萄干案例,观察一颗葡萄干,望闻观察和一点点咀嚼来跟葡萄干对话,尝到最好吃的葡萄干的那种正念,从doing 到being 的状态,来引入全书所讲的关于人生和职场的八大支柱进行分解。

  一 均衡

  如果你觉得生活跟工作没有分离,没有什么下班的概念,或者下班后依然在想着工作的事情,那么或许此时我们需要的便是均衡,事实上,目前很多人都是如此,如何让工作和生活实现均衡?如果我们总是感觉很忙很乱时,出现焦躁负情绪时,首先要做的或许便是内心保持正念,用心去倾听当下的事物,让自己静下来,正念的运用甚至连Google公司都有search inside yourself 的辅导。

  如何用正念与负情绪和平相处呢,这里引入了RAIN 旁观负面情绪法,运用RAIN 四步骤,让自己成为“目击者”,就能正念处理一段情绪,回归正念。RAIN 分别是指: 识别(Recognition),接受(Acceptance),探究(Acceptance),探究(Investigation )和 非认同(Nonidentification). 当自己出现负情绪时,首先让自己跳出来识别它,然后就是接受它,之后探究它,最后表示对它的非认同,我们便已经从这段情绪中走出来了。

  二 专注

  专注便是集中精神的能力。我们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个错误而引发系列的延伸思考,从而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忧虑之中,比如因为当下自己遇到飞机晚点,便由此想到飞机晚点的一系列后果,从而焦虑难耐,其实我们只要关注在当下就好。我们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很忙,同时做很多件事,但事实上一心多用并不能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好时间,一次只做一件事,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 慈悲

  要保持慈悲,首先需要我们不要给别人下定义。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给的零散信息而给别人下定义,从而片面的认识别人。尤其身处职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内心慈悲,便不会因为某件事对别人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评断和负面的评价,因为很可能那会是一种误读。

  书中引用某公司早上会跟员工“一起朗读的':“这个人跟我一样,人生波折重重,就跟我一样希望快乐”当我们站在这样的角度时,便懂得慈悲,对他人对自己都会更加的宽容。

  四 弹性

  弹性是从挫折中站起来,将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当我们在发怒或跟别人争执时,你是否试过喊着:”我就这样了“,这便是一种自我封闭。我们需要让自己保持弹性的心态,可以接受挫折和改变,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保持正念。

  五 沟通和联结

  在职场中免不了沟通和联结,凭借有技巧的沟通,和同事建立联结,对于工作至关重大。

  避开沟通地雷的三大技巧:“这个信息是不是真实的? 此时做这样的沟通是不是有用?思考一下,你即将说出口的话是不是出于仁慈而说?”同时我们要尽量以肯定式问询来取代负面质疑。致力于认清哪些东西是有用的,然后决定如何牢记,加强和放大。

  六 正直

  当你的核心价值和工作相抵触时,可以自己在内心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是开放觉知过程的一部分。本书提供的建议是主动付出,考虑在工作中帮助他人,其次是认清自己的意图,不贬低自己的价值。

  七 意义

  职场上所谓的意义是将工作和个人价值结合一起的能力。一件事的意义,关键在于我们是怎么去看待它,这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还是自己在奋斗的事业? 当你找到这其中的意义时,你便会收获更多的成长和快乐。

  八 开放的觉察

  开放的觉察是指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而不画地自限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到工作的不同样貌,面对现实可以抛开僵化和自我设限,静下来观察,寻找方法,并让自己从僵局中脱困。人类应该比掉入柏油路的猴子要聪明,寻求帮助,而不是让自己在泥潭中越陷愈深。

  整本书下来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反思自己的过程,刚好昨日自己正陷入这样的困境,在不自觉间让自己变得焦虑,且跟同事没有很好的沟通和联结,相信接下来可以让自己试着去改变,带着更多的正念,慈悲来投身到工作之中,让自己和同事都收获快乐和成长。

《静心》读后感5

  专注、弹性、沟通和链接。听了樊登读书讲解,还没有买这本书。

  不过我已经被从doing转变为being的过程吸引。

  专注能让我沉浸在其中,找到做这件事,可以让我成为想成为的样子,成为想做的人。就像买一个产品,增加了情感功能,让使用产品的过程和意义增加了。专注也让我做一件事的意义感增加了。另外,弹性也是我所欣赏的一种方式。对自己温柔一点,好好关照自己,对自己的小确幸能增长内在的弹性。而且,往往低潮时期的'耐心,是更好的弹性。

  沟通和链接,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这里面的三个准则和技巧给我的印象深刻,信息是不是真实,此时这样沟通是不是有用,思考你此刻的沟通是否是因为仁慈而说出口。这三个准则将帮助我克服说的冲动,增加沟通的效果,改善沟通和链接的意义,帮助我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看这本一平方米的静心这本书的原因或许是,平时的生活的烦恼太多了,找不到抵达的快乐,书中的观点有用,听大师讲话,收获蛮多。

  今年没有写太多的文章,只是根据兴趣,看了很多的书,也听书和学习了一些视频,慢慢有所打开。

《静心》读后感6

  今天听樊登读书中老师讲的书《一平方米的静心》,发现生活中真的需要静下来,慢下来,而不是匆忙地前行。

  对许多人来说,职场生活都是一种惩罚,一种必须忍受的生活之恶。对于他们来说,每天跨进工作场所的`门槛,就开始忍受折磨。

  尤其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极速发展,海量信息涌入和“永远在线”的工作模式左右夹击,更是将这种职场压力和焦虑延伸至生活的更多角落,甚至覆盖每一个毛孔。人们好像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病人,不堪其重。

  真有那么多事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吗?还是给自己些空间吧。

  樊登老师说,参加活动间隙,本是喝茶休息,放松大脑的时间,但不少人掏出手机,开始不停刷。

  所以,大脑是不停歇的,心也会更累。

  还是让心停下,有时,慢即是快,也是这道理。

  实际上,不需要很大,很豪华的地方,一平方米就好,在这里,你是自己,思绪可以纷飞,没有太多事情需要关注,对于想做的事情,要有取舍。

  为何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因太匆忙,因被太多烦扰扰乱方向,因不够简单。 所以,味道如何,不知道,只为饱肚而已。

  不要太贪恋十点后的两小时,那不是娱乐,工作、玩耍时间,是睡觉时间,告诉自己,要改变观念了,注重效率,不拖延。

  想说,不能只是写,而是行动,行动最重要!

  相信静心、冥想带来的巨大能量,给自己空间,不断成长。

  一平方、一整个世界,那份静心,都在你的心里。把所谓的失败,当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把每一次成功,都匹配及时且得体的二级反馈,一切皆会静下来。请记得,坐在八大支柱下,我们永远有重新调整和重新开始的能力。

《静心》读后感7

  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里搬运货物,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都找不到,后来,同伴们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翻箱倒柜,仍是徒劳而攻,只好沮丧的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溜进仓库里,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工人们惊异的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孩说:”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

  正如文中所说,大人们只知道徒劳的去寻找,去翻箱倒柜,不惜代价的寻找,就像在成功的路上,布满荆棘,而我们只知道把时间用在拔脚底下的刺,和顾及那无所谓的,暂时的疼痛与不满,而忘记前行。我们知道,成功的路不仅需要有毅力,有耐心的人去踏平,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把时间用在你该做,或者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上,既节省了时间,又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踏平这条路,从而再去面对更多的`困难。在喧嚣肤浅的世界里,你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吗?或许在今天只有小孩子能做到这点吧。

  我们不得不敬佩文中的小男孩,他于是知道镇静面对,不会像某些大人一般手忙脚乱,看似大海捞针的一件事情,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客服它。

《静心》读后感8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下几点:其一,人物的刻画独具个性;其二,精彩的侧面描写;其三,王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痛快而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教学设计, 作者扑朔迷离悬念迭出最后水落石出豁然开朗的叙述描写。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不同方面刻画了一个几何老师形象。“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王老师却毫不理会满教室的笑声,继续用他那金属般的声音说:‘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哪,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啦!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一位其貌不扬,像笑面佛的老师,给人留下了声音洪亮、沉着幽默,有才,有教学方法,对学生坦诚、宽厚、平等的深刻印象。

  王老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让几何课变成了图画课,“转眼间,只见男女同学轮番走上讲台。……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脚架!”这段描写,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王老师之所以要这样做,读到后文其颇深的用意就彰显出来了: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通过对比突出了王老师业务水平极高,使得王老师要说明的道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为刻骨铭心。正如文章所写:“这堂课的喜剧效果让42个中学生一辈子铭记在心,让42个少年永远记住他们的中学时代”。

  除了正面描写,文章还通过“我”“同学”的言行及心理反应,从侧面体现了王老师的性格特点。这些侧面描写的语句,首先让我感受到这个班的.同学也是很有性格的:好奇、好学、认真;幽默、活泼;叛逆,喜欢离谱;表现欲强,渴望快乐学习;崇拜能者,热爱知识。如“太神气了,他该不是聋哑学校的老师吧?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起哄堂大笑!”“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精神,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一个个洗耳恭听,这矮胖幽默的绰号叫‘王几何’的老师到底还要说些什么有趣的话。”等等。其次,从侧面突出了王老师的形象特征,效果更佳。如“那生动地站在黑板上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于是全班同学都呆呆的想:用圆规和三角板画,恐怕也不过如此吧?”再如“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忘乎其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等等。

《静心》读后感9

  今天读了一本书叫《一平方米的静心》。有这样的收获:生活中必须的八大支柱,即均衡、专注、慈悲、弹性、沟通与连接、正直、意义、开放的觉察。

  均衡:当感觉到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的时候,这时我们需要均衡。失去均衡,能够引起一些负面的情绪,负面情绪升起的时候,我们第一步要识别,第二步要接受,第三步要探究,第四步表达非认同。如孩子吃饭的时候边玩边吃边看电视,然后自己就会很暴躁,很想让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吃,抓紧时间把这饭吃完。这时负面情绪升起了,那么要先识别这个负面情绪,我升起了暴躁的脾气,我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这是正常现象,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负面情绪呢,那是因为我想用成人的思想去约束小孩,想要让小孩跟我一样,按着我的思维去走。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思想,我要理解孩子,我可以不升起这样的情绪。这个时候请负面情绪就会渐渐的平息。怎样才能达到均衡呢。每天可以有一个小小的慈爱行动。比如遇人面带微笑说谢谢,可以给老人让座,开车的时候给行人让行等等。

  专注:做事情做好眼前的事儿,当下的.事儿。有时可能会感觉到自己做的事很无聊,无聊,是因为没有专注,所以无聊。当事情太多,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儿。课件要做,作业要改,试卷要评,不要想太多,一件件来,专注做好其中的一件,再接着做下一件。

  慈悲:不做对别人有负面的评判。随时想着这个人与我一样人生波折重重,这个人与我一样也会犯错,这个人与我一样也需要快乐。不去评判任何一个人,因为我们没有经历和他一样的人生。

  弹性:将工作中领导给予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看做成长的契机。做错事,不要太过纠结,要认识到,这件事重新开始就好了。要学会释放能量,可以选择打球,可以选择k歌,还可以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声喊叫。

  沟通与连接:与同事发生矛盾。要学会沟通,专注倾听,不放大别人的错误。与人交谈要用肯定式的提问。极怒时莫与人书。尝尝给自己一个释放能量的空间。

  正直: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偶像,他会怎么做,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如果是老子他会怎么做,如果是观音菩萨她会怎么做。认清自己的意图和价值观。

  意义:认识的自己工作的意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能带给孩子开心,带给孩子快乐。

  开放的觉察:放大工作的视野,想象它的美好。觉察同事的优点,并把它放大。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同事,是可以拓展的,而非局限的。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不去评判任何一个人,因为我们没有经历和他一样的人生。

《静心》读后感10

  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端正心态的问题,它蕴含着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净心: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程度的做人原则。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那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那些事可以做,而那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但这些原则也是与时俱进的。

  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准则会有所不同,这个时期这样做可能是对的,而同样的做法放在另一个时期就是错的,甚至是违法的。那么,做人的`原则也要随着变化着的社会而不断调整。而且还应当考虑到原则与发展的关系。有时候,做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并且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束缚人的思维,让人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人们在遵守做人的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则时刻能够适合现时代的要求,不要让原则束缚和禁固自己的思想。

  至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套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主要是针对各作业区、以及现场定置和目视化管理。具体方式为

  1、通过培训5S方面的知识,让全体人员都建立起基本概念和认识;

  2、争取高层领导支持和参与,推动中层带头执行,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员工做好;

  3、从最基本的入手,分阶段逐步深入,清除掉现场不要的物品,每天循环整理;

  4、组织定期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坚决进行曝光和公布,而对做得好的要表扬。建立精益管理改善机制,促进精益管理改善,目的是实现生产系统准时化、柔性化、高效化、精益化,最大程度减少各种直观的和隐含的浪费。

《静心》读后感11

  我们常常心烦杂乱,对生活焦虑,对工作失去信心。画地为牢,让自己身心疲惫。想要摆脱这些负面的情绪,就要回归正念,如果你能用正念,与他和平相处,就能保持平衡。

  其实这种习得性无助的感觉会让人失去自信,会否定自己,在我第一次来这里工作时,就充满了担忧,三年的乡村教育已经让我失去了对专业幼儿教育的了解,当面对一些前辈让我做一件事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不行,哎呀,不会,慢慢的经过一段时间后,真的就不行了,当我读到这本书时,顿时恍然大悟,慢慢的去静下心与自己对话,其实你可以的不是吗?为什么要第一反应就是不行呢?遇到不会的事不应该先去尝试吗?再或者去向前辈请教,你是可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遇到同事交待的事情,首先告诉自己,你可以的。当你慢下来的时候,心自然就静了,跟自己对话,我们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而行动,为心灵打造一处静谧之地,聆听周遭的声音。

  当自己情绪不是特别好时,面对幼儿调皮行为时,可能会更加的激动、暴躁,甚至想要发脾气,又或者遇到想要表达谢意的家长,此时就是教师的危险边缘了,很容易触犯教师的职业道德,我把工作看作什么?是仅仅为了养活自己付出的劳动?还是因为本身的热爱?如果我们仅仅追求钱,那可能得不到很多钱。门锁着了,打开门的方法绝对不是只盯着锁头,因为钥匙肯定不在锁头上,而在其它地方。那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自己清楚自己工作的意义,如果工作一开始就是发自本心,那工作带来的副产品不仅仅包括金钱。金钱、名誉等等远不及自己做好工作时内心的愉悦。

  职场虽然充满挑战,人却永远掌握着最终的解释和充满正念的静心冥想就是对抗感性烦恼的最大利器。正念冥想八大支柱:均衡、专注、慈悲、弹性、沟通和联结、正直、意义、开放的觉察。生气时、烦恼时、郁闷时、伤心时、犹豫不决时都要寻找自己的一平米静心,在方寸之间,给世界降噪,让心灵重归正念。带着正念去工作。

《静心》读后感12

  我的读书笔记,第十四本书《一平方米的静心》

  这是一碗优雅的鸡汤,喝了对您一定有帮助,如果你在工作中生活中感受到巨大压力的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找到一点小确幸,此书中就告诉我们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一平方米的空间内就可以给自己营造一个静心的环境。

  再罗列作者的方法之前,我先说下我的体会,想要找到一个静心的点首先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点,你要从Doing的'状态转化到Being的状态,从做转化到体会。

  这句话我体会特别深刻,我有一个老兄曾经在我最难最焦虑的时候教了我一个静心的方法,你坐在那里,闭上眼睛,然后“观察自己”,而且你要在外面观察自己,是不是听起来很玄乎,你试试这样观察自己,你会得到无比宁静的心境。

  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找到静心状态的8大支柱,我用问题和答案的形式分享给大家,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支柱?

  1.当你生活和工作开始没有了界线,混在一起已经没有上班下班概念的时候,你需要的支柱是“均衡”。我从去年底开始戒酒戒应酬,内心深处最大的感触是工作不是应酬应酬变成了工作,这是很恐怖的事情,我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来寻求突破。

  2.当你做A事的时候我们在想着BCD的事,这是我们需要的支柱是“专注”。有人说你专注做一件无聊的事不是更无聊,对的,但是他能让你静心,让你享受其中。

  3.当你发现经常会讨厌一个人,用严厉的评判去描述他,这时我们需要的支柱是“慈悲”。《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开篇父亲就和他说,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人,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在评判他人中给自己得到平衡,其实是不安心。

  4.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立场非常坚定,很难和别人做出妥协,这时我们需要的支柱是“弹性”。换句话说我们在遇到挑战和挫折的时候,我们首先如何看待它然后如何处理它。

  5.如果你总是觉得别人和你好遥远,这时我们需要的精神支柱是“沟通与联结”。这里回到前几天我们读的《反脆弱》这本书,合理做出化解冲突的办法。

  6.如果你经常会犹豫哪些事能做或者不能做?摇摆于道德的边缘。这时你需要的支柱是“正直”。事情可以有弹性,原则不能有商量的余地。

  7.如果你对工作的压力感觉越来越强,对未来充满了疑惑,这时你需要的支柱是“意义”。这个也就是所谓的使命感、价值观、理想等等。

  8.如果你觉得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工作毫无激情就是混口饭吃,这时你需要的支柱是“开发的觉察”。爱默生说过人生就是自己全部的视眼角度,没什么了不起,的确,你的视眼角度越宽广,你对事物的觉察度是不一样的,你的理解也会不同。

  8个支柱我们可以对照问题思考一下,我们如何从做变到体会来找到那片静心的地方。

  读完此书的最后一位老师和曾经对此书盲目中的作者说的一句话“你不要把自己想成写书的人,而是看书的人”。这个也就是我前面说到的,你能从外面去观察自己,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平方米静心。

《静心》读后感13

  读“世事随缘“有感:“人生如诗,有温馨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如歌,有欢愉的高歌也有沉郁的低喃。人生就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被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面对世事沉浮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人要学会豁达一点,对喜怒哀乐都淡漠随性一点,学会一种快乐的心态,这样你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在本文中,主人公讲了一个小小的故事,哲理性确实很强,真所谓小事情大道理。在一座寺院里,小和尚建议老和尚在寺院力撒些草籽,让寺院变得春季盎然,老和尚说“随时!”过了很多天,在撒种子的时候秋风四起,种子飘走了,小和尚很着急,老和尚说:“随性!”又过了几天,种子被鸟吃了很多,老和尚说:“随遇!”几天后,种子被暴雨冲走了,老和尚说:“随缘!”再几天后,地上竟然冒出许多嫩绿的草芽,小和尚高兴地直奔,老和尚说:“随喜!”是呀,心情的快乐并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怎样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生活中有很多糟糕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盲者、聋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所以,我觉得我需要让自己的心境变宽。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上难免有几个“难教育”的.“调皮鬼”,有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们“不可理喻”、“无可救药”,我是束手无策,身心憔悴,但是现在的我不同了,渐渐容忍他们的调皮捣蛋,因为毕竟他们是“孩子”,控制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虽然持着宽容的态度,但是对他们的教育我还是坚持不懈的,我会耐心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多次找他们谈心,循循善诱,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长大的。

《静心》读后感14

  静的力量——我们终将与自己和解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惯了以喧哗、噪杂驱散内心的寂寞,但同时我们却又忘记,内心的寂寞是永远无法驱散的,——如果我们学不会享受寂寞,在寂寞孤独中认识到沉静的力量,那么,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何时,也依然彷如无根的飘萍,身无依靠、心无归宿。

  可到底,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依靠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能够找寻到一种终极的归宿,或许这与信仰无关,但一定与智慧相关。记得以前读《金刚经》时,里面说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初次读时只觉得道理很是玄妙,但经过了人生中的四季轮转,尝过了命运赐予的苦辣酸甜,才算对这句经文了解到了一二却道不出个三四,只是觉得,任凭外境如何轮转变迁,唯有此一心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只是,太多的人不懂得如何掌控,只是被自己那纷繁杂乱的心念困扰成一团。

  或许,说“掌控”也不完全对。为何,我们不能与自己的心念和平共处?或者说,我们为何不能与自己好好地相处。很多时候,我们想知道的是该如何与这个世界、与他人相处,我们唯一忘记的便是自己。看起来,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吃饭穿衣、学习工作、恋爱结婚等等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活得更幸福,可到底,我们还是忘记了自己的那颗心。

  太多的时候,我们容易沉陷在对过去的.追悔中,又容易迷失在对未来的期待中。每一次追悔或期待,都会成为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捆绑着我们的自心。

  自心上的这种捆绑该如何挣脱?聪明的女人会这样问。但智慧的女人却从来不问别人,因为她们知道,自心上从来就没有任何缠缚,——这缠缚既是自己造成的,那也可以由自己解开。要解开这缠缚,就要先破除外相。《金刚经》五千余字,其实讲说的道理便是破除对外相的执著,进而破除心头的挂碍,然而这并非是解脱境界,真正的解脱大抵上应该是染净无分、红尘净土皆一般的那种状态吧。

  没有执著,没有挂碍,心头留下的唯有一片空、静。这是一种沉寂的力量,自己不再与自己较真儿、作对,在一片寂静中,我们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从此,我们的身与心不再分离,我们与大千世界也是圆融一片。至少,我在读完《金刚经》之后会觉得它能带给自己这种力量。并且,我由衷地认为,女人需要这种静的力量。

  在《不焦虑的女人》一书中,笔者写道:“世间最深厚的力量永远不是武力胁迫,而是谦卑温和。”静是一种力量,它总是在无声息处酝酿。当这种力量充盈心间时,我们不急不躁、不烦不恼,每一天都活得饱满充实又平和恬淡。我们于安静中体会生命怒放时的精彩,体会人生之盛大壮美。

  《金刚经》所说的不执著,是要我们放下观念中的偏执和自心中的偏见。所谓执著,可以看作一个中性词,于生活态度来说,执著一点未必不好,如果这种执著能够带给我们无畏与勇气,那么存于心内未必就会成为挂碍。

  我们要领悟到的是,不论以何种态度面对人生,这生命都不过是一个自然流淌的过程。而我们的心念也不过是这过程中变化最快的那一个。既然过去心不可把握,未来心把握不住,那就好好地活在当下吧。过去的心念影响了现在,现在的心念又会影响到未来。因而,唯有当下这安宁静寂的心念才最难得,正因为它不动也不摇,所以在面对未来时才不畏亦不惧,而我们,终将会与那个爱纠结、爱焦虑、想不开的自己和解,比如在读完一段《金刚经》之后。

《静心》读后感15

  今天读了一本书叫《一平方米的静心》。有这样的收获。生活中必须的八大支柱,即均衡、专注、慈悲、弹性、沟通与连接、正直、意义、开放的觉察。

  均衡。当感觉到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的时候,这时我们需要均衡。失去均衡,能够引起一些负面的情绪,负面情绪升起的时候,我们第一步要识别,第二步要接受,第三步要探究,第四步表达非认同。如孩子吃饭的时候边玩边吃边看电视,然后自己就会很暴躁,很想让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吃,抓紧时间把这饭吃完。这时负面情绪升起了,那么要先识别这个负面情绪,我升起了暴躁的脾气,我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这是正常现象,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负面情绪呢,那是因为我想用成人的思想去约束小孩,想要让小孩跟我一样,按着我的思维去走。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思想,我要理解孩子,我可以不升起这样的情绪。这个时候请负面情绪就会渐渐的平息。怎样才能达到均衡呢。每天可以有一个小小的慈爱行动。比如遇人面带微笑说谢谢,可以给老人让座,开车的时候给行人让行等等。

  专注。做事情做好眼前的事儿,当下的.事儿。有时可能会感觉到自己做的事很无聊,无聊,是因为没有专注,所以无聊。当事情太多,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儿。课件要做,作业要改,试卷要评,不要想太多,一件件来,专注做好其中的一件,再接着做下一件。

  慈悲。不做对别人有负面的评判。随时想着这个人与我一样人生波折重重,这个人与我一样也会犯错,这个人与我一样也需要快乐。不去评判任何一个人,因为我们没有经历和他一样的人生。

  弹性。将工作中领导给予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看做成长的契机。做错事,不要太过纠结,要认识到,这件事重新开始就好了。要学会释放能量,可以选择打球,可以选择k歌,还可以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声喊叫。

  沟通与连接。与同事发生矛盾。要学会沟通,专注倾听,不放大别人的错误。与人交谈要用肯定式的提问。极怒时莫与人书。尝尝给自己一个释放能量的空间。

  正直。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偶像,他会怎么做,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如果是他会怎么做,如果是观音她会怎么做。认清自己的意图和价值观。

  意义。认识的自己工作的意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能带给孩子开心,带给孩子快乐。

  开放的觉察。放大工作的视野,想象它的美好。觉察同事的优点,并把它放大。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同事,是可以拓展的,而非局限的。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不去评判任何一个人,因为我们没有经历和他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