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毕业论文 经济学

管理员

摘要: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济学的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济学的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1

  [摘要]对成本核算进行了简单的描述,阐述了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提出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成本核算

  1成本核算概述

  企业成本核算就是指企业以一定对象为参考依据,分配并归集生产与经营中的何种耗费,计算单位成本与总成本的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的成本预测、计划以及考核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也是企业决策、经营决策的关键因素。

  2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2.1成本核算有利于实现科学的产品定价

  成本对于企业产品定价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产品的产出,为了确保产品价格在消费者接受范围内,同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或者不给企业带来损失,产品定价必须遵循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原则。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参考产品的成本,并对消费者心理、目标利润、企业品牌、产品竞争力以及相同产品的市场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细致的分析与考虑,而作为最关键的因素,对成本因素的把握有利于企业实现科学合理的产品定价。而企业决策层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这一环节获取成本数据,因此一旦成本核算出现偏差,那么就给企业决策造成影响,产生严重的后果。

  2.2成本核算影响企业的利润产生

  利润扣除成本即企业的经营效益,一般情况下,利润的核算工作是相对简单的,不容易出现偏差与错误,然而与之相比,成本核算的难度则相对较大。然而成本核算的结果对于利润数据而言有一种杠杆效应,一旦成本数据出现微小的变化,其在利润数据变动上的反应是非常大的,对于企业利益分配而言,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3成本核算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成本核算水平的提高即意味着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成本核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成本分析就更加科学合理,进而使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得以及时发现,管理者以此采取相应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最终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间接性的提升。

  3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3.1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缺失

  成本核算工作的技术性要求极高,其精密程度较高,必须基于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科学性与合理性缺失的问题,成本核算方法缺乏针对性,导致企业成本费用与收益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预测与估算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较大的偏差,不利于企业的决策与经营,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2缺乏规范的成本核算对象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存在成本核算对象的规范性缺失问题。为了使产品费用消耗以及产品收益形成良好的关系,就必须加强对成本核算对象的规范。现阶段,许多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的规范性并不理想,导致企业难以实现对产品资源以及能耗的科学计量,进而无法科学准确的评估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3成本核算人员的整体水平偏低

  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在成本核算这一环节的整体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有的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人员的招聘过程中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予以高度重视,然而却没有突出相关人员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发掘与培养。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较高的职业技能,使得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难以得到保障,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4.1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对成本控制予以高度重视,才能够使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在过去,受到历史、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控制意识缺乏的情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基于这一大背景下,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了解,并予以高度重视。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大多为算账、报账,其工作仅仅停留在对支出成本的计算,而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这种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4.2加强成本核算制度建设

  为了确保成本核算得以有效实施与执行,就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的基础之上。企业管理人员应基于成本管理意识的强化,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同时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加强对成本费用的考核,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对其加以充分运用,使企业管理人员、投资人员以及相关利益方能够有充分的依据来对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其投资、计划提供充分的参考资料,实现企业投资、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的提升。

  4.3对成本核算对象加以明确

  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全面以及系统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环节产生的损耗,并基于此使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损耗控制得以加强。因此,为了使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得到有效强化,首先就要对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明确,必须对期间费用与成本的界限予以明确的区分。其中原材料费用、制造费用以及人工费用都属于企业成本核算对象的范畴,而期间费用主要指的是管理、销售以及财务等方面外产生的费用,其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开展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并坚持可靠性原则,以此为成本数据的真实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4改进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站在企业实际生产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就必须不断改进并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如此才能够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核算的方法主要有定额法、分步法、品种法、约当产量法等,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并且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势与不足,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方法的优点,规避其缺点,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以此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5加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产品成本的消耗情况得到及时准确地反映,就必须选择有效、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同时还应基于基础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展开成本核算工作。这就对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首先,要对成本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予以明确,对企业内部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与标准。其次,应加强企业员工队伍建设,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还应对绩效考核制度加以完善,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并采用与工资挂钩的方式,使员工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与质量,确保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5结论

  综上所述,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成本核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这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推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数学对于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许多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运用好经济学,就要对数学知识进行认真地研究。

  关键词

  数学;经济学;融合;作用

  数学是研究许多专业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拥有自己的符号和语言,用其特有的抽象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很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学也在其中。数学对经济学的思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前些年的经济理论公理化趋势,这种理论明显就是受到数学的公理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想在经济学中取得不错的成绩非常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呢?

  1用数学方法解答经济现象

  解决经济问题是数学方法应用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最为常见的有:经济计量学方法、线性规划方法和投入产出法等。

  1.1经济计量学

  这种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探讨如何使用数学模型方法,计算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活动规律与经济变量关系的经济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当时主要用于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的创始人是丁伯根曾。之后由于克莱茵等许多经济学家的努力,经济计量学迅速发展起来。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是:(1)在确定任务的情况下,怎样统筹安排,使人力与物力消耗最小化,从而降低成本。(2)在人力与物力确定的条件下,怎样发挥经济计量学的最大功效,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总的来说,就是怎样以更小的消耗取得更大的回报。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管理会计、计划统筹与工农业生产等方面。

  1.2线性规划方法

  在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财力或人力等方面的制约,怎样利用现有条件,更理想地达成目标是线性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如果单单从数学角度上看,就是在一组等式和不等式的约束之下求使目标函数最大或最小值的自变量取值问题。线性规划不单单应用于经济领域,还适用于很多领域比如:下料、运输、消费的合理性等,甚至应用于军事、科研等领域。如今人们仍正在研究怎样将其应用于更多领域。

  1.3投入产出法

  它是一门集和统计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系统科学。其主要研究各部门生产关系。如今社会生产中,各部门首先考虑怎样使用其它部门的产品从而满足生产消费的需求,其次则是将自己的产品供给其它部门去消耗。各种生产活动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依存的关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分析就是需要于这种生产的依存性,研究在生存技术与可用资源的情况下,怎样更好的满足最终需求与生产数量等问题。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对社会需求与供给、产业结构、和消费等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抉择,且能够模拟各种政策运行。投入产出法已经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且研究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比如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降低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和货币兑换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问题等。怎样将这两种生产要素组织得更好,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的证明起到很大帮助

  数学方法能对经济学所提出理论给予理性的证明,采用数学逻辑所得出的结论用文字语言很难征明。经济学家布留明曾经指出;“数学方法是在经济学家心中最重要的方法,它是唯一能够给予经济学理论充分的科学性的方法。经济理论需要数学方法来判定,只有数学才能对经济学定理进行完备的证明。”在历史中运用数学方法来证明经济学定理的事是不乏其例的。

  3数学语言与经济学语言的融合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它可以将微妙的事物叙述得十分详细,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是自然语言却有着语词的多义性的缺点,所以数学语言从开始就是由数学家严格做出定义。并确定了它的功能与涵义。可以完美弥补自然语言词语多义性的缺陷。只要正确使用,它的结论总是可以信赖的。可以说数学的诞生就是为科学服务的,同时它也是科学理论的载体。数学语言的概括性非常高。某些看似不同,表现形式更是上千差万别的经济问题,有时可以用一个简练的数学语言式表达出来。同样经济学也有自身的语言。但是每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都是通过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数学与经济两种语言相互交融。首先提出问题,是理论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其次,建立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将数学语言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叙述出来,使普通人也能够理解。这是经济学中必须需要解决的一项任务。

  4结语

  现代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虽然每一个数学家未必是经济学家。但是经济学家在数学上一定应具有相当的造诣。数学具有文字性表述所无法比拟的精确性与逻辑性。运用数学模型结合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3

  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工作才能有深入进去,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要加强,这样我们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经济学研究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

  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尤为凸显。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1. 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2. 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3. 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 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 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 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 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 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xx年3月1日--3月6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3月7日--3月10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xx年10月1日--10月3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参考文献:

  1. 陈乃醒:“ 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服务需求”,《中小企业评论》,20xx年第10期。

  2. 鲁桐主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年版。

  3. 邹刚,黄祖辉,周连喜:“中小企业的国外市场进入模式与演进---以浙江省为例的若干分析”,《财贸经济》,20xx年第6期。

  4. 李时民:《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xx年版。

  5. 徐剑明:《 国际营销实务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 20xx年版。

  6. 尹柳营主编:《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年版。

  7. 顾列铭:“中国如何拥有国际市场定价权”,《中国外资》,20xx年第2期。

  8. 任建雄、吴兵:“中小企业国际化动因及其国际化战略选择”,《企业天地》,20xx年第5期。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4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结合传统金融业而出现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目前发展迅速。我国当前的税收法律制度主要是对实体金融业进行规制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税收征管还处于缺失和空白的状态,具体表现在税款征收法律制度的制定和修订落后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同时税款征收的方式和方法比较陈旧。为了有效规范对互联网金融的税收征管,必须从税收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税款征收与管理,从而引导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税收; 征管;P2P; 营改增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以网络技术平台为媒介所产生的一个全新领域,互联网金融颠覆了既有的传统观念、方式和战略,而且极大地降低了服务的成本,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规模效益。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多优点,它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方便了人们的生活,[1]但同时其自身隐藏的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有关互联网金融税收立法方面仍处于滞后和缺位的状态,这极大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进程。因此,相关互联网金融税收政策的完善和税收法律制度的健全显得尤为迫切。

  一、互联网金融实体税收立法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出现的事物而且发展速度异常快,所以不管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相关的监管机构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因此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成立和纳税方面都存在法律制度适用缺失的情况。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业有巨大的差异,因而既有的规范传统金融业的法律制度与互联网金融无法完全对接。税法制度的缺位导致对互联网金融缺少监督和管理,使得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了大量的风险; 同时法律制度的缺位使得税务机关无法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征税。金融行业是高利润的行业但也伴随着高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其初创时期因为本身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监管机构的定性不是很明晰,而税款的征收应当建立在对征税对象明确清晰的定性基础之上。因此当务之急是从制度角度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明确的定性,而后再进一步制定规制互联网金融纳税的相关法律规范,从而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税款征收的规范性。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大数据等手段来进行金融服务的一种全新形式,它既有服务中介和融资的功能,还简化了传统金融的手续和程序,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当前在国内互联网金融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有P2P网贷和第三方支付等。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结论可知,到20xx年初为止,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业务额度高达118000亿元,P2P网贷交易机构业务规模达8000亿元。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未来金融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在民间的迅速发展间接推动了国内的经济改革,同时也对我国现有的税收征管制度和税款征收管理体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不同于传统金融的实体交易方式,基于互联网金融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互联网金融已经变成大众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互联网金融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比例在逐渐扩大,其取代传统实体金融交易模式也只是时间问题,因而国家必须给予互联网金融足够的重视,同时构建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也是非常紧迫的事情。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事物,国家应该给予政策鼓励,但是依法征税是宪法赋予国家机关的权力,也是国家机关应当履行的义务,因此我们必须对互联网金融的税收征管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防范相关税源的流失。

  央行20xx年制定的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支付的相关制度中对于第三方支付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从而将第三方支付正式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从20xx年10月17日起,微信支付开始选择对部分用户试行新规则,规定每个用户每个账户在一定额度之内转账可享受相关优惠,超出规定部分则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用,第三方支付收费时代来临。根据现行税法,第三方就其从交易方取得的手续费所得在营改增之前是按照“金融保险业”并依照5%的税率计算营业税。但是从20xx年5月1日起国家逐步启动营改增,据此第三方支付就其向交易方收取的手续费所得按增值税“金融服务”并以6%的税率计算增值税税款。[2]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营改增之后第三方支付就其取得的手续费收入所适用的税率比之前有所提升。金融业征收增值税,允许其进行进项数额的扣除,仅对增值额计算增值税,税基小于营业税,减轻了企业负担。从整体面上来看,金融业的营改增比较艰难,因为金融业的进项税额不容易确定,金融业交易的对象大多为个人,个人无法对增值税进项进行扣除,但若将销项全部转移给客户,无疑增加了个人客户的负担。“营改增”的实施不仅保证了税收征管的优惠政策,同时延续了不动产进项扣除。但是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由于经营的特殊性,通常是在闹市区租住商务楼房,不需要购置不动产,因此,能够抵扣的进项税相对有限。这样来看,纳税人本身规模的大小与其可以享受的待遇有很大的联系。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产生深远影响并受到广泛关注的还有P2P网贷。P2P网贷在注册成立时,并未将企业定性为“准金融企业”而是“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3]直到20xx年初,银监会调整结构时将P2P网贷纳入到惠普金融局监管,至此才将P2P网贷正式归入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之内。但是,P2P互联网金融平台收取的佣金,是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按照“服务业”缴纳增值税,还是作为“准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服务”缴纳增值税,目前税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营改增试点办法可知,按照“金融服务”缴纳营业税的纳税人必须是经央行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但目前P2P网贷的成立不符合此条件。所以,现行税法的相关规定并未将其纳入征管范围,由此导致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缴税,涉及的税目却并不完全一致。由于P2P网贷在本质上仍属于民间借贷,借款人如果是企业,他所取得的贷款利息收入应计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并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企业往往采取税前对利息进行冲销的做法进行避税,但纳税的个人没有其他措施,其所获取的利息必须全额缴纳所得税,因而税负较重,有失公平。税法同时做了界定,支付个人所得的机构和本人为扣缴义务人,但由于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并没有明确P2P网贷是借款人还是扣缴义务人,因此对于P2P网贷的税收征管无所适从。

  二、互联网金融程序税收立法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设立、监管及税收征管等方面,都存在着法律法规缺失滞后等问题,成为今后健康发展的风险隐患。20xx年央行首次出台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措施,也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界限,但仅仅提出要落实和完善有关财税政策,也没有规定税收征管的具体法律措施。互联网金融税收法律制度的缺位直接导致对其税收征管缺乏依据,从而导致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运营不规范,甚至违法经营,难以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出现的很多新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而征税往往需要建立在明确金融活动属性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客观上存在法律属性定位不明的现实导致了税收征管依据不明确以及税法的构成要素不确定,从而影响税收征管的规范,统一。

  具体表现在:

  ( 一) 税收管辖权不明晰

  尽管20xx年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但并没有针对互联网金融活动做出相应的税收征管规定。现行税法规定的征管手段和方式对互联网金融的税款征收不能进行有效控制。首先是纳税主体难以确定。在互联网金融中,没有金融牌照从事金融实质业务的主体在互联网金融中占据着绝大部分,他们在从事金融活动时既不到工商部门进行“三证合一”的办理,也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而对于借贷双方大多数是自然人,他们不需要像传统金融模式下进行实名登记,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平台一般都对其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及额度信息进行保密处理。这些新出现的互联网经营主体无论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看还是从业务角度分析,都难以进行界定,这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其次是税收管辖权的判定面临多方挑战。传统金融模式下税收管辖权的确定通常依据属地原则,以纳税人机构所在地或者是居住地来确定其纳税地点,但是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的网站平台来从事金融活动,这种技术使得横跨多个税收管辖权区域,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的“无界性”使得各地税务机关的管辖权出现交叉和冲突。

  ( 二) 税款征收技术方法落后

  我国现行的税款征收法律制度和税款征收方式都是根据传统的金融业务的交易习惯量身定做的,对于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则不是能完全适用。在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经过主管机关审核后才能进行经营活动,交易活动都必须是实名制交易。而目前,互联网金融交易中,实名制交易往往很难落实,业务通常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交易凭证往往采用数据形式或者匿名的电子信箱实现的,这就使得交易行为更加隐蔽,交易的信息容易被修改,使得交易的轨迹难以留存。使得税务机关难以有效地掌握可靠的涉税信息,使得税收征管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而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从中不难看出,制约互联网金融税款征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互联网金融税款征收的软件和系统的研发上我们投入不足,最关键的是缺乏专业团队,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精通税务、金融知识还擅长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此外,还有的税务机关对互联网金融认识不到位或者是由于自己的业务不精通,以及税务机关与监管机构之间或是税务机关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到位,使得互联网金融单位在纳税方面很容易钻空子。

  三、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的建议

  ( 一) 互联网金融实体税法完善的建议

  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立法滞后的状况,我们有必要通过科学论证,对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法和税收征管法加快修订的步伐,为互联网金融征税制定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对互联网金融税收加快顶层设计,出台与此相适应的税收法律制度。[4]在目前全球经济不太景气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解决基层投资和融资的困难,因此应当对互联网金融采取税收优惠的鼓励政策来促使其发展。首先税务机关要简化手续,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进行便捷的税务登记,快速确定税目和税种; 其次税务机关要强化与金融监管部门合作,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对纳入归口管理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实施时时检测,为税收征管做好准备工作。此次全面“营改增”对于金融业来说,从税收制度上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从而最大程度上分享改革红利。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的进项税抵扣有限,增值额难以确定的问题,国家应加大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可以考虑采用小规模的纳税人的简易计税方法。税务部门应加强与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数据共享,控制网上交易的资金流,采用源泉扣缴,防止税款流失。国家应出台相关文件明确P2P网贷是增值税扣缴义务人,在P2P网贷将收益利息支付给出资人之前,通过税务部门和P2P企业的数据共享系统,由税务部门按照“金融服务”核算应当缴纳的增值税额后,剩余的部分再交由P2P企业向投资人支付。为了减轻纳税人的税负,推动P2P业务,应当改革现行税收立法,借鉴美国对电子商务实行免税政策,对P2P的借款人的借款利息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消除个人与企业的税收差别待遇,从而更好地实现税收公平。

  ( 二) 互联网金融程序税法完善的建议

  积极规范互联网金融参与方“五证合一”制度。[5]借鉴实务金融领域税款征收的代扣代缴税款制度,依托互联网平台,把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网络联网。一方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运营商要求其在设立时,就要把网站地址、电子邮箱等相关资料上报主管税务部门,另一方面,从事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企业或者个人,必须进行身份认证实名登记,向税务机关登记银行账户。企业组织以其代码为纳税识别号,个人以身份证件号码为唯一的纳税识别号。双方交易一成功相关的交易信息便会自动在税务机关的征管信息系统内显现,同时生成电子发票,实现税收的便捷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对于积极承担依法纳税义务的网络交易平台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更主要的是税务机关应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的监管,将这些应用内嵌到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提高税款征收的便利性和透明性,保障纳税遵从。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税款征收的监管还要进一步强化电子发票的使用和管理。如果电子发票能规范使用并进行统一管理,这将是解决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最有效的途径,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首先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税务机关权限,由税务机关统一来制定电子发票使用的范围和程序,然后和税务机关的税款征收信息系统对接,并要求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进行业务交易时必须使用电子发票,这样电子发票就能把交易数据及时反馈给税务机关,从而达到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全程严格监管,最终达到合法合理征税的目的。让互联网金融机构参与到税收政策,优化纳税服务功能,加强税务机关的专业建设,推进全国性的税务机关税款征收信息平台建设,共建社会信用体系。借助网络媒体等社会资源公布不履行纳税义务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倒逼其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在税收监管上不是很完善,应当加强互联网税收法律制度制定、修订和完善,减少互联网税收行政许可手续,简化相关程序,协调征税部门与其他政府机构的关系,从实体上保证互联网金融税款征收的可行性。同时在税收征管程序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借助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身份识别系统和电子发票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的程序保障。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的实现和完善有利于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有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5

  1.某旗县某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某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3.某工业园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4.某地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5.某地产业布局优化问题及其对策

  6.呼包鄂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7.锡赤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8.某地区农民收入现状、问题与对策

  9.某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现状、问题与对策

  10.某地区农业合作社经营机制研究

  11.某地区畜牧业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

  12.某(地区)牧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13.某旗县牧区专业养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14.某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15.某地区肉牛/羊产业的经营状况分析

  16.某畜产品产业链延伸个案研究

  17.某地绿色畜牧业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18.某地区乳制品企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19.当地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20.(某农村)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21.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在支农方面的作用分析

  22.农村牧区高*贷问题研究

  23.家乡(或你熟悉的某一地方)土地流转问题

  24.建设某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25.某银行/证劵公司 经营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26.某省市实现低碳经济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研究

  27.当地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政策研究

  28.(某县市,如二连浩特)边境贸易或边境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9.某地区劳动力市场分析

  30.少数民族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

  31.某城市社区养老/农村养老的需求与供给现状调查研究。

  32.当地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

  33.某地劳动者权益与保护问题研究

  34.(某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35.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及实证分析

  36.某地工业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37.某地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38.某地人文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39.某地农家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40.某地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6

  1. 美国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状况

  在美国以联邦储备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制中,商业银行处于基础性地位。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州银行基本都办理农村的贷款业务。其商业银行利用接近农民、设置普遍、机构多、贷款迅速、手续简便等优势,广泛地开展农村的消费信贷业务。此外,多年来几千家设在小城镇的独立商业银行,其资产总额中有40%~60%用于农业,因此特别称之为乡村银行。同时,农户的长期贷款必须以不动产作为抵押,中短期一般以机械、作物和家畜等产品作抵押,有的还要提供有效的担保。

  美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比较好,在支持美国农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促进的作用。20xx年,美国农业保险企业共实现保费收入51.9亿美元,赔偿责任金额达到546.2亿美元,承保面积达到3.21亿英亩,其中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为34.8亿美元,占美国农业总增加值的1.5%以上。联邦农作物保险的运作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为联邦农作物的保险公司,其次为具有经营农业保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第三层为保险代理人和农险查勘的核损人。

  美国政府于1916年通过《农业贷款法》。法律规定,政府拨出巨款,建立农业信贷体系,以农场主私有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合作金融体制。1934年7月通过了《联邦信用社法》。法律规定,联邦信用社管理局的作用、职能、信用社股份保险和中央流动性安排等具体内容。美国1938年制定的《联邦农业作物保险法》以及1994年颁布的《美国联邦农业作物保险改革法案》。法律规定了联邦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公司的支持。

  2. 印度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状况

  印度是农业大国,作为农村金融的主渠道,商业银行流向农村信贷的资金远未充分的满足农户需求,因此,印度政府在1968~1980年依据《印度银行国有化法案》对银行进行了两次国有化体制改革,强制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直接控制国有银行资金。印度推行与实施这一政策,使其大大增加商业银行向农村提供银行机构的营业网点数量,20xx年农村地区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较1969年增加了11倍,达到57369个,每家商业银行所担负的金融支持的农村人口数量也相应的大大降低,每个网点的服务人口数量从1969年的74000人降低到20xx年的18000人,银行贷款中的农村地区贷款额大大增加(从1969年的不足2%提升到20xx年的15%左右),减轻商业银行压力的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农村服务的热情。

  印度的商业银行不但向农民提供购买抽水机、拖拉机等高价值的农机具以及开发果园、养殖牲畜等方面的直接贷款外,还向有关农业机构提供间接贷款,向土地开发银行、采购粮食的机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机构等提供农业贷款。自1976年,印度政府为解决印度、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少和农村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依据《印度区域银行农村银行法案》设立了区域村镇银行,专为信贷服务比较薄弱地区的贫困户提供农业信贷支持。同时,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的方式,按商业银行的原则进行经营,实行优惠的贷款利率,有特定的贷款对象,向贫苦农民提供维持基本生产生活的消费贷款。每个地区的农村银行皆由一家商业银行主持,其资本金由中央政府、州政府、主办商业银行分别认缴50%、20%和30%。

  1904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印度信用合作社法案》,在法律层面对信用合作社给予了规定。1912年印度政府又颁布《印度合作组织法案》,使各种信用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得到确定。经过几十年的完善,1972年印度建立了系统性全国性保险机构,并实行保险责任由中央政府与州政府按比例分摊经营管理费用全部由国家负责之后。于1979年的《农业保险法》,确立了印度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印度于20xx年颁布《关于农村保险人对农村社会的责任》,对于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比重和数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国外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银行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金融支持的基础。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7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经济学优秀毕业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给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的同时,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维护企业的国有资产,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提高企业的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加快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企业的国有资产的监管,防止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既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重点。探索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的有效途径,深化企业的国有企业改革仍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到底有什么途径?以下主要从二方面进行探讨就是:

一、政府宏观促进,就是政府给支持;

二、企业微观做,就是企业在具体实施。

  思想上保值增值

  政府在思想上重视、观念上转变是保障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因素,是内因。认清和适应企业的国有资产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理清思路,抓住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和巩固企业的国有资产基础地位、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一主要矛盾,才能保持头脑清醒,看清方向,做到提纲挚领,有的放矢。思想指引着行动,一切工作最后的结果如何,都要看政府官员对工作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做好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把该项工作当作政府的工作重点来抓。只有思想认识到位,并付之以具体有效的行动,促使企业的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政府应全方位提高社会维护和保护国有资产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保障,与党、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消除各种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的消极心理,形成健全的防范意识。

  法律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需要一个全面的、完善的、细化的法制的约束,而我国现在的法律不是没有建,是建得不完善,要与时并进。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相关制度。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规范重大决策责任的追究程序、办法;要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制度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要按照全国统一的清产核资政策和资产损失认定的标准,规范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要加强资产与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资产;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

  强化监督制约,增强责任意识。

  (1)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制约机制;强化投资决策监督制约,坚持民主集中制,即要通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方式,来对某一投资决策项目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决策真正做到科学、合理,从而避免投资失误。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本的监督体系,是提升资本运营水平、实现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随着国家与地方国资委的相继建立,国有资本监管主体缺位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依法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的法制建设,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仍然面临严重的挑战。在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定位这个根本,促进国企改革由政府主导向出资人主导转变的前提下,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享有的各项权利,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法人的财产权,按照市场化原则配置企业各项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

  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年度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强化政府对中介市场的监管,实现国有资产的准确评估。政府加强国有资产评估工作,资产管理部门应该严把资产评估关,明确界分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确保资产评估工作客观、公正、公平、合理。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经济学优秀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内容请点击经济学。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8

  摘 要: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差异。区域作为特定的模块与社会组成单位,在社会的整体发展中着举足轻重。区域关怀最为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泛。主要包括对区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平等认识、区域优势的发挥、区域权益的有效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国家的整体富强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区域经济关怀必须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加强对弱势地区的扶持与研究是区域经济关怀探讨的焦点,也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关怀;关怀研究;区域协调;分析探讨

  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而有区域不平衡引发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严重,区域关怀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只有做好了区域间的协调,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的富裕与发展。在区域关怀中加强对弱势区域的关怀与引导,充分保障区域性权益,协调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加强区域经济关怀,遵循尊重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及合理补偿性的原则,共同实现区域的整体前进,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关怀的内容分析。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发展过程中的协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反映在社会发展速度与进程上尤为明显,不同的发展区域甚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与发展需求。根据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来看,发展初期的区域工业化进程快,经济发展管理上比较落后,粗放型居多,而后发展区域在管理上更为科学、合理,但是发展速度明显落后,受到资源的威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在统一格局下,加快区域的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发展结构,针对原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实现其向资源节约型方向转变,逐渐降低其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与浪费,严格控制污物排放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对于区域的发展区别对待,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鼓励引动,对于经济发展慢的地区进行扶持与资助,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的一致,重点对待区别,杜绝“一刀切”。

  二、了解区域特色,重点发挥区域优势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基于区域发展优势的不同。就像人一样,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区域也一样,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优势,最大程度的规避区域劣势。发现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区域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认识把握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区域发展的优势战略,选择合理的发展途径与渠道,建立不同的区域发展类型与模式。城市区域发展快,我们可以基于其交通便利、人才密集的优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挖掘,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地区的发展特色,虽然不具备城区的交通与人才优势,但是却具有鲜明的环境生态优势,可以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激发农村地区发展的潜力。关注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关键是发挥区域的优势性。

  三、关注落后地区,进行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

  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关怀时一直强调要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则,不应该对区域发展带有歧视性与偏见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落后区域的发展现状,重点做好对落后区域的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我们可以从落后区域的发展特点入手,找到区域落户的根本性原因,分析落户区域发展的特点,从发展模式与机理上进行思索、研究,激发落后区域发展主体发展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落后区域的发展引导。基于我国目前国情的分析,落后区域主要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在地域分布上主要是西部地区,对也这些地区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鼓励他们优先发展,必要时候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经济援助,加快他们的发展速度。

  四、加强对特殊地区的特殊关注,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除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外,还有特殊区域,之所以被称为特殊区域,是因为其具有区域的特殊性。我们所说的特殊性主要包括:资源能源的枯竭威胁、农民的聚集与流失、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迟缓等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区域,我们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针对区域所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与可行性措施,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学会进行实践练习。更多的情况下,特殊问题不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这些区域本身就承担了更多的发展任务与实际责任。之所以出现这些特殊性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益者与实际的成本支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因此,基于区域经济关怀的研究,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研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全面的分析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解决特殊区域的发展难题,解除发展制约性障碍,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协调性发展。

  五、结束语

  基于目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区域差异还在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更加严重,区域发展矛盾更加突出与激化。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区域经济关怀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关注,积极寻找更加合适有效的解决措施,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郭腾云.近5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研究[J].经济地理,20xx(06).

  [2]吴兆华.区域经济研究的部分观点[J].财经科学,1990(04).

  [3]李小建.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区域关怀[J].经济经纬,20xx(03).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9

  1、中外双边税收协定研究

  2、中瑞双边自贸协定的特色及其对两国经贸投资的影响

  3、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研究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外资准入法律问题探究

  5、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研究

  6、应对数字经济对国际税收法律秩序的挑战

  7、议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制度

  8、亚太自由贸易区经贸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9、信用证付款的若干法律问题

  10、新《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有关货物买卖的规定的异同分析

  11、新《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比较

  12、消极担保条款在国际项目融资中的应用

  13、箱位承租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研究

  14、稀土之诉引发的思考

  15、我国现行外贸代理制度评析

  16、我国民间融资法律规制对国际法律制度的借鉴

  17、我国加入WTO的利弊分析

  18、我国海外农业投资的环境风险与法制对策

  19、我国国际贸易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律政策研究

  20、我国反倾销法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重构

  21、我国的反倾销与反补贴制度研究

  22、我国产业扶持政策与反补贴规则的冲突

  23、外汇储备通过PPP模式对外投资法律问题综述

  24、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劳工保护条款研究

  25、试析世界经济秩序变革中的国际经济法新趋向

  26、试分析冲突规范在国际税法的地位和影响

  27、世界贸易争端解决的效率浅思

  28、什么是非关税壁垒,GATT是如何打破非关税壁垒的

  29、人民币国际化清算法律问题探析

  30、浅析美国诉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补贴案

  31、浅谈处理涉外合同翻译与避免国际贸易纠纷的关系

  32、浅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的根本违约

  33、企业跨国收购的法律问题探讨

  34、评“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35、平衡与协调:论跨国股票发行中的法律适用

  36、欧盟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作物共存的法律问题研究

  37、欧盟航空碳税与低碳经济新秩序

  38、欧盟反倾销规则中的正常价值问题

  39、欧盟反倾销规则中的市场经济问题

  40、欧盟反倾销规则中的分别裁决地位问题

  41、欧盟反倾销规则中的出口价格的认定

  42、欧盟法律制度若干方面研究

  43、墨西哥诉中国服装和纺织品补贴案案例评析

  44、美国反倾销规则中的正常价值问题

  45、美国反倾销规则中的市场经济问题

  46、美国反倾销规则中的出口价格的认定

  47、买卖双方权利与义务分析

  48、论专利权强制实施制度的应用

  49、论我国外资法体系的完善

  50、论我国公司法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适用

  51、论我国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一条第一款b项的保留

  52、论世界贸易自由化与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

  53、论世界贸易自由化问题

  54、论如何健全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55、论侵权作品的法律地位

  56、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57、论海运联营体的.反垄断法规制

  58、论国际投资争端的解决

  59、论国际商事仲裁

  60、论国际技术转让中反垄断制度适用

  61、论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法律适用

  62、论港、澳、台胞在大陆投资的法律地位

  63、论对跨国公司的税收监管

  64、论WTO农产品补贴争端案对我国的启示

  65、论SPS协议对中国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66、论GATT/WTO框架下边境税调整的合法性

  67、论CISG项下习惯做法的内涵及其认定

  68、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问题

  69、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研究

  70、跨国资产证券化中的外国法人认许

  71、跨国专利许可公司研究

  72、解析迟罚条款

  73、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的法律实践

  74、基于我国纺织品产业的非关税壁垒研究

  75、货运代理合同纠纷的单据定性及法律关系判定

  76、海运提单的若干法律问题

  77、国外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个案研究

  78、国际重复征税的法律问题

  79、国际油气工程招标文件中的法律风险识别与防控

  80、国际托收中委托人对代收行之直接诉权研究

  81、国际投资条约中的“利益拒绝”条款研究

  82、国际投资“负面清单”的现实意义

  83、国际统一货物买卖法的发展

  84、国际碳交易合同法律问题研究

  85、国际商会研究

  86、国际贸易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及其规制

  87、国际贸易支付的法律问题

  88、国际贸易合同主体欺诈及对策研究

  89、国际贸易惯例在国际贸易法中的作用分析

  90、国际贸易法中的公法

  91、国际贸易法的历史演进

  92、国际贸易法的概念与范围研究

  93、国际经贸规则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的立场

  94、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关系研究

  95、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关系研究

  96、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关系研究

  97、国际经济法学的过去与现状研究

  98、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理研究

  99、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范围研究

  100、国际经济法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10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管理型人才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于运用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企业,可以大大地减少企业项目投资的盲目性,因此经济管理人才也日益受到企业的热捧。高校作为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培养出更多理论知识基础深厚和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必须提高实际的教学质量,采取创新性的改革策略。文章简要介绍了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的主要特点,具体指出了高校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所采取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学;特点;存在问题;改革策略

  济管理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当前市场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与理论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对高校经济管理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目前高校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策略以真正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经济时代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性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一、高校教育特点以及经济管理教学的特点

  高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社会所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培养目的就是培养出具备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校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本科教育与传统的高中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别,高中教育注重基础性知识教学,教学课时和教学科目都比较固定;本科教育的教学课程数量居多但学习时间较少,学习内容更加宽泛和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二,高中教育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应试能力考核,而本科教育则更加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经济管理教学的特点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针对性。经济管理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的经济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要求,拟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且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具体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对比所学的经济原理,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参与性。高校的经济管理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注重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教师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和观点加以分析,在相互的讨论过程中开拓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实践性。经济管理教学旨在培养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性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验操作,同时也特别注重学生在毕业后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学生管理经验的积累。

  二、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重要性在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会进行处理。但是目前高校的经济管理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高校目前的经济管理教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存在课程教学理念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会采取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由于过分放大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很容易降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学习兴趣。很多经济管理的任课教师对学科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科学,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容易忽略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比较少,从而导致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2.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实践基地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应用性比较强,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配套教学硬件设施和实践基地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硬件设施配备和实践基地建设严重不足。在经济管理课程上需要针对教学案例播放某些视频,但是由于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多媒体设备而导致学生无法更加直观和形象地了解到教学内容。此外,很多高校仍然存在着教育实践基地发展滞后的问题。由于学生会在经济管理的实际课堂中学到如市场营销、生产运作以及经济管理等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地加以演练,那么学生就很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由于学生实习的地点多为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贸易公司、物流公司等经济相关单位,而专业所涉及的岗位也包含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比较核心的部门,因此多半不愿接收在校大学生的实习,因此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和实践基地缺乏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实践性教学程度重视不足。很多高校由于受到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育经费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上还没有对实践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性教学长期得不到重视。首先,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一种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收获较多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上的很多实践课程都停留在了形式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其次,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理论加上实践举例的方式,缺乏一些实践环节的安排,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经济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不经过实践平台上的操作练习,是根本无法累积到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如果学生不能够自己操作所学的理论知识,那么一旦学生遇到了实际问题就会出现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最后,经济管理所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宽泛,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行业领域相关知识非常多,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过多地关注了书本教材上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对实际前沿的实践理论脉络无法从整体上清晰地把握,因此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三、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针对目前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本身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教学改革策略,以便更好地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

  1.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要想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实际的课程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将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建立起来。首先,一定要对整个经济管理专业进行合理化的归类和划分,准确定位经济管理的专业特点,包括其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安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其次,要高度重视实践教育的意义并能够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优势,真正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充分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分阶段性地开展教学,并灵活而及时地进行教学时间上的安排和调整,突出环节中的重点。最后,课程本身要有一套科学而完整的考核标准,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考核成绩中及时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程度和真实的评估情况,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

  2.利用多种形式加强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长期得不到重视,而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可以利用模拟教学的形式,如运用ERP沙盘模拟形式开展经济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机会运用到所学的知识。其次,安排学生到社会企业的实习,制定系统的实习指导方案,包括常见问题解决办法等。还可以鼓励广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经济管理的真实理解,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建立多种模式并用的实践教育平台,鼓励学生运用自身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推进创业实践。通过高校、政府以及企业等三方面的协调管理,搭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可以引进风险投资基金,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最后,还可以依托于一些课外科技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技能,利用一些如竞赛等渠道有效地提高实践效果,如“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班”、“创业研讨会”、“创业俱乐部”等,还可以结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举办一些挑战赛,如“电子商务大赛”、“商务公关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物流设计大赛”、“股市期货模拟大赛”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操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相较一些如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性比较突出的专业而言,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不是很强,但是其实际的覆盖范围相对比较广泛,毕业生在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更是多样,因此对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并且要注重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全面,要适当地进行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的介绍,要让学生能够脱离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多了解一些社会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背景知识。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特别是要结合当前最新的发展形势,介绍一些经济管理理论的新情况,如增加一些对大型复杂项目管理理论的讲解,最好是能够借助一些真实性的案例,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管理性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加快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广泛从事于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经济部门,也会有很多人在大中小企业担任经济相关的管理工作,因而其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某些不足的地方,因此需要在相关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性措施,以便更好地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11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需培养的关键能力

  1.1独立的思辨能力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们往往盲从教师和教科书的话语,绝对相信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老师在上课时的表述,很少有学生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特别是,学生能否根据上课老师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和辨别,能否从中判断计量模型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能否从中提炼出可供研究的问题。比如,在建立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时,能否联想到中国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学生们能否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现实中的经济增长,首先提出最近的经济增长下降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居民消费增长下滑,还是投资或出口下降?进一步,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提出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与之前的经济增长的背后原因是否相同?教师在讲授上述计量模型时,能否拓宽学生们的视野,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对产生不同经济现象背后原因的共性因素的分析,使得学生们加深对计量模型的现实背景的理解,以及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与所用计量模型之间适应性的思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关键。

  1.2对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进行抽象研究的能力

  笔者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习惯于分析教科书上已有的计量模型或者是成熟的模型,而对于相对陌生的计量模型和研究领域,学生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明显要弱于对既定计量模型的分析能力。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教师在上课时是否能够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索性、尝试性分析。我们知道,对于同一种经济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解释变量,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立足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社会经济现象做出适当的抽象,选择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计量模型的解释变量。比如,在建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型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代表中国经济增长典型事实的关键变量,进行批判性思考。我国是一个城镇和农村区别非常明显的国家,所以,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时,农村劳动力流动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这与西方标准的教科书中所说的经济增长模型可能有所不同。再比如,贝克尔在研究一个地区有关犯罪的经济模型时,在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如罪犯花在犯罪活动上的小时数、从事犯罪活动的小时工资、合法就业时的小时工资、其他收入(如财产继承)、被抓的概率、被抓后证明有罪的概率、证明有罪后预期的判刑以及年龄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犯罪的合适的计量模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这样的思考和训练。

  1.3比较和评价不同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一种能力特别重要,就是学习计量模型时需培养的比较和创新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在现有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发展出一个更能解释和贴近现实经济问题的计量模型。这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其产生的背景和运用的计量原理、方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要学会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深化,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学习能力上的一种升华。比如,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是平稳,时间序列估计和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别等。要弄清上述问题,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之中,而是根据数据特征和研究问题本身,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计量理论和方法,以及扩展和创新的前沿方法,等等。

  2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的能力目标,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

  2.1带着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领航员和引导员的角色,在具体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学会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概念学习中。在讲授参数估计方法和假设检验时,教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需要采用这种假设检验方法?这种检验方法的优势和缺点是什么?让学生先尝试回答,然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在回答或准备问题的过程中,尽快地进入角色,熟悉上课所讲的内容。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授课内容中,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不要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比如,在讲解经典回归模型中的样本回归函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为200个家庭中随机选择20个家庭作为样本,然后根据不同的样本估计出不同的样本函数,并进行选择和比较。让学生自己随机选择样本,自己绘图,自己得到最后的估计结果,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他就会切身的感受到什么是样本回归函数;为什么不同的选择会得到不同的样本参数估计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督促学生投入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实施自己的做法,最后通过比较、鉴别,得到一个相对最优的结果。

  2.2引进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计量的应用能力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学生们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因此,在计量教学过程中借助案例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出计量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当前经济现象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中出发,选择一些能够提炼出计量模型的案例,然后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到一个具体案例的始末,从基本假定、参数估计到各种假设检验,如t检验和f检验。师通过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完整地讲解上述计量经济学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同样一个关于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既能研究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增长问题,同时,也可以研究产业层面的行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函数问题,这种生产函数具有通用性和适用性,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模型的适用前提和假设条件,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经济学含义。

  2.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引入课程论文考核或上机考核方式

  传统的笔试考试主要是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一些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但是这种机械式的背诵既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计量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时,期末考核经常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且论文必须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因为在课程论文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学生完成从建立模型、数据收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到模型预测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相对完整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论文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以及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能够达到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3.克莱恩:《凯恩斯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费雪:《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6.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说明》,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12

  【摘要】 经过3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体制的转轨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大多依靠粗放型增长、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更好地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政治经济学”一词出现于17世纪的西方,作为一门学科则形成于18世纪七十年代,其标志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政治经济学”一词从其起源就一直含有管理、控制甚至自然规则的涵义。后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写作的主旨为研究生产和分配规律的《经济学原理》中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探寻社会现象规律的科学。而后,马克思在批判地吸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明确的为这门学科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指明了方向,并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因为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以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原理在当前情况下无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道路,适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一、当前中国经济宏观局势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论在经济体制还是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功。就体制转轨而言,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无论是商品市场化,还是要素市场化,都取得了制度性的进展,市场机制已经替代计划机制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在宏观调控方式上,无论是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还是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都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财政政策的公共选择性都在逐渐提高。就经济发展而言,在体现经济规模的数量指标上,1978年以来,以GDP反映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62%,27年我国真实GDP总量已达249,529.9亿元,比2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

  可以说,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由于从改革初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国际环境的动荡和不安所导致的一系列隐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暴露,宏观经济经过九十年代的通货膨胀,经济“软着陆”后再次面临调控,当前宏观经济失衡有着如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同时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2、物价总水平低,但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值高。

  3、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同时面临严重的“通缩”威胁。

  4、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但失业率继续攀升。

  5、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如何实现宏观上的经济调控,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分配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提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的那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加整体的消费边际倾向,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发展,调节通货预期,维持社会的稳定安宁。

  二、政治经济学的新解释

  笔者认为,政治经济学可以分别进行解释,可以就“政治”和“经济”进行具体分析。“政治”是指一个社会运用国家权力做出“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的决策,该过程是一个集体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制衡”。如何就各个利益团体之间进行协调,作出使所有成员(至少是大部分成员)满意的利益分配,在各个团体之间寻找制衡点,是政治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平”。“经济”则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中进行配置,收入或社会产品如何通过分散化的过程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最优”。如何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寻求最优方案,实现最优的产出是经济的主要目标。也可以概括为“效率”。“公平”和“效率”两者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具有矛盾统一性。而政治经济学则可以认为是在保证“政治制衡点”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增长的最优解。因此,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在当前宏观条件下如何处理分配问题,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还是为宏观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依据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的是效率方面,而实现共同富裕则代表了公平的想法。而关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也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深化的过程。

  改革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模糊观念有:(1)把公平错误的解释为收入平等。这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2)公平的“物质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公平的实现程度是同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成正比。以此观点为前提,才有了先效率后公平的主张。(3)把公平和效率看成一组无法协调的矛盾,追求公平必然要牺牲效率,追求效率必然要牺牲公平。该观点认为“只能有一方为主,另一方为从”,时下向效率过分倾斜的主张就是以此为前提的。这些模糊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公平和效率的看法,而作为国家,对这个问题也是在不断的探讨和深化中。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坚持了这个说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当今宏观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处理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产业结构变化带动要素投入扩大,进而拉动总量的扩张。同时,由于市场体制改革导致要素效率特别是资本效率显著上升,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长久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制变化势必影响要素的效率,但对劳动和资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资本效率的提升是对劳动效率提升的9多倍。这样,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中下收入人群相对收入减少,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投资,从而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固定投资过热。过热的投资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过快、过猛发展,从而拉动日常消费品物价水平的上扬,人们则将更多的钱用于防止通货膨胀,减少了其他物品的消费,从而导致高的通货预期。

  (一)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分配的公平。针对劳动者因客观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实上不公平,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调节、缩小按劳分配实施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弱化由此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实上的不公平。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持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是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条件;促进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的形成。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垄断。深化电信、电力、石油、民航、金融、铁路等行业改革,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防止其凭借垄断地位为其从业人员谋取高工资、高福利,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普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通过完善整个社会制度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改革至今,虽然在社会制度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仍然存在着阻碍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的地方。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在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切实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政府则更多地注重社会体系和自身体系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一是加强政府反腐力度和制度建设,制止权钱交易。保证政府作为一个规则制定者的角色,防止政府人员运用职权参与分配,从而损害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效率。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要保护劳动者应有的经济地位、精神尊严和合法权益,将劳动者权益纳入法制轨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台。三是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强调“信用”准则的弘扬,加大诚信经商的宣传力度。政府机关规范执法行为,提倡“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承认按贡献、按市场效率大小实现经济收入是道德的,而通过欺诈、贪占等手段获得收入是不道德的。

  无论是何种经济情况都是诸多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现象的背面往往拥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只有将经济理论的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出经济现象的真正成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维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经济学的毕业论文 篇13

  摘要:要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文章主要分析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管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村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占据很大的比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人民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严重阻碍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容比较繁杂,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但现实中,国家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农村地区在经济管理中缺乏制度保障,经济管理工作难以有序进行;同时,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制定经济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制度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制度不仅不能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反而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2)缺乏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并且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前瞻性。但是,由于农村条件较差,大多数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又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不具备管理的能力,导致农村经济难以得到快速的`发展。

  (3)管理资金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国家过分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忽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一定的资金发展农村经济,但是资金投入力度完全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

  2、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

  2.1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便难以有效的开展。国家必须要真正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缓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时,各地政府也要根据法律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法规、规章,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管理,土地流转、承包管理,宅基地管理等等,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支持。

  2.2加强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推进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此处的相关部门,不仅包括农业部门,也包括各地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部门,这些部门不仅要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也要提供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的帮助。

  2.3引进专业的优秀管理人才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引进专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在21世纪,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引进先进的人才,同时培养本地人才并留住人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他们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引进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是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要解当地的环境、语言,可以与当地农民有效的沟通。可以说,培养本地人才,政府出资鼓励本地大学生回乡创业,是比较实用的办法。除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知识、道德素质较高的专业化经济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实行定岗定员制度和责任制,尽量保证每个地区每个岗位都可以配备专业的管理人才,每个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都有专业人员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直接追究负责人员的责任。这样可以避免责任的推诿,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4加强农村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地方经济管理基金库

  农村经济管理资金缺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加强农村的资金管理,国家需要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地方政府政策要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各地需要建立农村经济管理基金库,鼓励先富起来的人们捐款,或者投资建厂,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定期制作财务报表,清算财务,并向当地人们公开资金收支状况。

  3、结语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解决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需要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引进专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地方经济管理基金库。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