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景观设计 论文

管理员

摘要:

景观设计论文15篇[经典]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景观设计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景观设计论文1  因为城市是由大量建筑所……

景观设计论文15篇[经典]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景观设计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景观设计论文1

  因为城市是由大量建筑所构成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尽管如此,结合低碳概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较全面的方法综述。因此,对低碳概念中与城市景观具体结合并加以实践利用的部分尤为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索。

  一、低碳概念的景观分类 低碳概念在景观中可以分为的减碳和固碳这两个方面对低碳生境进行营造。低碳是不仅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概念,也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不论在减碳或固碳环节,都需要同时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上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

  二、营造减碳式景观生境的规划与设计手段 景观中的减碳概念,其落脚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碳能源的循环与再利用,即低碳景观能量流的植入。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的碳源来自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因此减碳可以从其城市宏观战略上进行把控,同时在微观上对景观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改进。从规划战略方面,怀来的“零碳城”模式对低碳景观的营造具有启示意义,所谓零碳并非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碳源和碳汇可相互抵消的动态碳平衡。清洁能源、创意研发和红酒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构成了怀来基础产业的耦合结构,这种无碳影响的产业集群构建为零碳城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宏观层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怀来借京张高速铁路建设之机,对风能观光等低碳景观旅游产业进行启动,通过营造此类非物质化的、自然的低碳旅游吸引物,来实现其新产业基础上的零碳城理念。 不仅在产业定位上如此,一个城市的景观交通体系也是减碳的重要环节。建设景区之间的零换乘系统,并结合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使其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能够在降低交通能耗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市民骑车或步行出行,形成绿色交通的良性循环。而且中国园林自古就具有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交通体系多以天然石材、草坡花境依随相伴,这种低碳式的景观体系也是今天的我们所值得借鉴的。 设计层面上,低碳景观则更多的体现在观念性的引导,即低碳场所精神的景观语汇营造。景观设计在担负着美化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功能的同时,还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对居民进行潜移默化的科普性资源。为迎接第十七届省运会,江苏常州计划启用2.9亿实施“一路两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这无疑是在追求景观品质的同时进行着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而与此同时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结合景观设施在柏林遍地开花;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兼具景观美化功能的风力发电等。可见景观的美化并不一定需要以碳能源为代价来进行打造。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身对低碳景观设计的忽视与不足。

  三、营造固碳式景观生境的规划与设计手段 宏观规划上,可以通过对城市层面的景观序列梳理,以建立城市中的碳源与碳中和场所,预计将于2020年左右完工的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就是一个典范。东滩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朝着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的目标迈进着。在其城市层面的景观规划中,利用自身沿海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利用丰富的风能、潮汐能以及太阳能来实现电力热力能源低碳化,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进行绿化固碳,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以防止碳资源的流失。 在景观设计上,可以基于节点层面的碳耗能上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固碳设计。利用世博会为契机,成都“活水公园”向人们展示了兼具景观与生态效果的城市污水处理方式。“活水公园”利用本身清水、绿植等景观采用人工湿地和纯自然的手段处理水从而对碳源进行固化,在此基础上还注入了一些原型不曾有的四川特有植被及地域性的成都历史文化元素来增加其亲切程度,使游客更易于接受其环保理念。这种将处理水的方式通过景观语汇的表达,更好地普及了低碳理念,对其有很大的推广和示范性的作用。 而这些固碳景观节点并非只在世博会这类举世瞩目的园区中需要体现,日常生活的此类设计也应得到重视与推广。

景观设计论文2

  1规划情况

  1.1轴线划分

  规划整体采用了中轴结构,体现学院的理性和严谨。前广场、中心桥、核心广场、图书馆,轴线关系既延续了传统的布局,也是联系南北两块用地的纽带。

  1.2组团布局

  学院设计了多个组团式的建筑群,每个建筑群由多个院系组成,树木绿化如同脉络一样深入到各个组团内部,并使各个组团互不干扰。

  2指导思想

  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区文化景观的设计坚持学校“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办学基本理念,以师范文化为主体,以区域文化和行知文化为两翼,将师范性、地域性、人文性与时代性的文化特色与景观建设有机的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师(书香师院)、史(大气厚重)、诗(诗意校园)、实(科学人文)”鲜明特色的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园区。

  3设计原则

  3.1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就是要尽可能保护和尊重原有基地条件,减少工程量和维护工作量及能源的消耗量,基地内部的地形、地貌被基本保留下来的同时,也减少了建设成本的投入。

  3.2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就是要充分挖掘先天自然景观的潜力,考虑地域及规划场地的特点,创造出自然生动的景观效果。根据地形布置的绿化步行带及沿行洪渠有一系列的空间景观节点,都体现出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及特色。

  3.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把整个校园景观作为一个系统,关注其整体性、层次性,而不仅仅关心某几个景观节点的塑造。因而规划提出了多个组群,系统规划,整体发展的设计理念。

  4景观设计的结构

  校区的景观布局,以南北中轴线及行洪渠两岸为两条主要景观带,主要景观带将学校各区的景观点组团进行有机的联系、整合构成了学校景观的基本框架。南北中轴的景观布局相对严谨对称,以高大的乔木为主,体现了大学书院中轴线的庄重气势。沿行洪渠两侧的景观设计层次丰富,构图灵活,紧密结合水体,塑造出一条优美的景观带,体现出书院浪漫的诗意氛围。两条主轴联系的各景观组团采用相对封闭的园林式布局,每个组团都有相对完善的生态小系统,很好的体现了新校区景观结构的层次感及中国北方的院落式文化。

  5景观设计的内容

  5.1中轴线景观的布局

  作为师范类院校,该校区的总体规划借鉴了传统书院式平面布局,将校区南北中轴线作为了学校的主轴线,主轴线的景观设计成为了景观设计中的重点。景观结合校门、入口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的层层迭进及收放有致的空间,布置规整严谨,以中心对称的高大乔木为主,不同树种间构成丰富的层次,形成起承转合,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为了突出书院的大气庄重的气氛,强调出学校南北中轴线的序列感,中轴线的道路及中心广场尺度较为宽阔。为了使学校中轴线宽阔而不空矿,在中心大道的周围及中间栽种了阵列式布局的高大数木,阵列式布局的树木烘托学府肃穆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调节了中心广场的小气候,有效阻挡了冬日的寒风及夏日的暴晒,吸引人群的聚集。

  5.2河道两岸的景观布局

  充分利用泄洪渠贯穿校区的空间特点,以一河两岸为中心形成了学院的滨水景观区。河两岸景观建设以回归景观的自然特性为基调,植物与景观的`设计体现出宜人的尺度,在一河两岸构成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观带。河两岸设计了亲水的露天休憩平台与自然的草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绿化步行带、生态景观节点、环湖景观节点的穿插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休憩观景的场所,让大学生活给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沿景观水体两侧布置有驳岸与水面相互地映衬,驳岸两侧的植物考虑到水与大气的微循环,各类植物应该多层次、立体化地种植,不仅能够形成节能舒适的生态系统,也大大地开拓了景观空间的趣味性,让景观河两岸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

  5.3建筑单体及内部围合的庭园空间

  在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当中,各学院以及行政空间以组团楼为单元,学生的生活区也是自成体系的。庭园与建筑相互借景,通过对建筑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等建筑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达到了建筑与庭园的完美融合。

  6结语

  高校新区的景观设计,影响着校区师生的生活品质与文化氛围,要协调好景观与建筑的关系,景观与人的关系,景观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会减少学生与新建校区的疏离感,体现出学校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观营造出的良好氛围要对学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广大师生在校园的生活中充满乐趣,达到景观育人的目的。

景观设计论文3

  摘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践过渡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介绍了“嵌入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通过五个教学模块进行详细说明“嵌入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嵌入式;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嵌入式”教学及其内涵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介绍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嵌入式”教学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4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02:72-74.

  [2]吴顺发.渗透性教学法探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1999,04:33-34.

  [3]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1,02:71-73.

  [4]郝培尧,李冠衡,尹豪,董丽.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5,01:68-70.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谢云,郑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02:96-98+101.

景观设计论文4

  1、项目背景介绍

  本工程项目位于长春市双阳区境内,总工程面积3000公顷。周围交通体系健全、便利。基地内地形独特,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植被覆盖率70%,自然风光优美,是天然的度假之地。该区域曾是清朝乾隆选择的骑射御园,潜在丰富的满族骑射文化遗产符号。景观格局表现为景区主题会所已完工,但是建筑与自然景观格格不入。人工湖已形成,裸露的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自然林保持良好,树木品种单一,缺乏植物多样化。景公馆配套功能不齐全,景公馆小品风格不统一。

  2、设计构思

  全园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观光区、旅游服务系统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将充分体现原有自然风貌,保留地段西侧“两山抱水”的生态格局,利用“最低介入”理念将人的活动路径融合在山水中。生态旅游度假区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以游客为主。在对游客类型的分析中,定位是以城市人群为主的游客类型。生态农业观光区以生态观光农业为主,以生态养殖业为辅,对地段东侧的单一的农田格局进行治理,创新性的将“以浮田为主的生态系统”引入地段,并且极大地提高了景观异质性,并且吸引了野生动物在此繁衍,增加食物链的复杂性。旅游服务系统区则强调生态、安全、低碳,具有可持续旅游系统设计和生态圈的功能。

  3、设计手法

  3.1浮田生态设计

  浮田生态系统包含三层景观生境:治理性林带、农田以及浮田生境。治理性林带是在体系外围连成一圈绿道,形成绿岛,吸引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其植物地下巨大的根系能涵养水分,并且能够隔绝自行车道的空气污染。农田是生产性景观,成面状存在的区域空间,毗邻河畔,丰富竖向和季相变化,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浮田是治理性景观,涵养并净化水流,提高水生物种种类,丰富景观异质性,并且作为生产性景观产生农作物,提供肥料。对浮田体系的观光效益,自行车爱好者通过曲线长廊的观光,俯瞰整个体系,景观层次清晰,异质性高,季相明显。通过田埂深入浮田内部,体验式观赏,并通过标识牌对游客进行乡土植物科普,而且可以参与纯生态农业活动,可以组织学校和企业团体来此认识植物,回归自然、写生等等。

  3.2修复性景观设计

  修复性景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修复手法重新复活生境;第二层是存在潜在生态干扰因素的区域,通过治理手法将破坏降到最低限度。第一个层面运用在生态农业观光区的梯田综合区,第二个层面在旅游度假村服务区,对污染空气和污水的处理。在设计中发现原有山体被开挖,表皮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山体被开垦成农田,不易开发旅游。山谷径流被改变,易发生泥石流。湿地区四面被硬质大坝围合,形成一滩死水,且破坏视觉效果。上游河段景观度假村建筑区向下游排放大量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处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修复性景观设计,解决途径是通过台地梯田修复山体表皮,乔灌结构,改善山体生境。在场地中设计了观光平台,观光平台采用极简主义手法,通过方形平面的演绎,能适应不同的景观类型,与地面的衔接方式多样,因地制宜,可架空,可漂浮在水面等。

  3.3波形曲线长廊

  在提出浮田生态体系的同时,在场地内设计了一个波形曲线长廊,以最低姿态进入该区域,不仅使得次生态体系得以自然的生长发展,而且为游客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去接触自然。从“一线、四点、五面”三个层次来诠释该地段中的波形曲线长廊设计。波形曲线变化自由,由于不断改变方向可以使单调前进运动的疲劳得以恢复。曲线长廊的终点位于游客服务中心建筑上方,从屋顶直接由坡道走向地面,连接有自行车租赁处和存放处,在此也能远眺人工湿地的美景。此外,在曲线长廊中设置了休憩节点,这些由曲线平面和白色钢架构成的空间,与方形极简座椅结合,为游客提供一处纳凉、休息、观景的平台。曲线长廊同样为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了专用车道,自行车在交汇点进入长廊,上下人流在此中转,并且与直线观景道相交,通向梯田区和畜牧区。曲线长廊的中央部分打开,使地上乔木生长开来,游客可以从树冠下穿行,体验穿梭云霄的感觉,并且节省了材料,减少了横向的跨度。

  3.4建筑与构筑物设计

  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坐落于旅游服务区的人工湿地上,是集交通中转、交通枢纽、游客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公共建筑。建筑设计注重景观建筑和自然共生的关系,运用“低姿态”理念将建筑引入保护山地区。建筑造型以现代简洁为主,建筑的东立面入口时隐藏的,由两片墙错位形成入口。由挑檐形成的灰空间,形态呈楔形,进深感强,檐部下垂,接近地面,将人的活动包裹进来,营造一种神秘感。建筑内部的餐厅由西南两方向玻璃幕墙和两实墙围合,空间较大,能容纳多人同时就餐,西侧上空有自行车坡道穿过,形成趣味灰空间,作为餐厅的次要入口。构筑物采用一体化设计,运用符号学理念,在“方形基本型”进行思维发散拓展,并且结合不同功能分区的使用要求,因地制宜的衍射出适应不同功能和地形区域的物体。配备满足使用功能的器件,在统一的基本形上产生同质性的空间、场所、构筑物、小品。

  4、结论

  旅游度假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本文结合长春市双阳旅游度假村景观设计从生态理念对旅游度假村进行探讨,以生态保护为根本,探索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的最佳契合点。利用其丰富的自然、人文环境资源,通过基地地形、地貌的再改造和再利用,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更新所带来的生态回归。

景观设计论文5

  1、波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快餐式的时代,信息量大,流行趋势多元,发展迅速,很多东西都会被商业化的浪潮推得转瞬即逝。近几年房地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愈演愈烈,人们在关注家居生活的同时也在关注着我们周围的城市景观所创造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商业化社会中,城市景观为什么不能通俗化?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古典园林都是中国的一大瑰宝,在现代社会,人们希望现在的城市景观也可以出现像古典园林那样清新自然、回归自然、海纳百川的悠然,但是这样的景观固然是好,固然陶冶情操,但是对于现代的社会真的适用吗?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主要因为当时战后的英国不在一味地追求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而是通过分析本国的自身情况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根据市场的动向和人们的需求热点以及结合当地文化和国际文化,综合考虑,来开辟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因为现代主义在当时虽然功能优良,重视理性并且简约,但是也有冷漠缺乏人情味等特点,当时的年轻人早已厌烦了这种陈旧并且千篇一律的设计,想要寻求一种新颖、刺激、个性并且可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的设计,这个时候波普艺术恰好符合了年轻人的需求,大胆、前卫、颜色亮丽,并且波普艺术所用的材料都是当时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并且廉价的物品,波普艺术是一种消费设计,它有着用毕既弃的特点,相对廉价,并且当时美国出现的好莱坞等一些文化和商业消费对波普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波普艺术的表现及代表作

  在本质上波普艺术是反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一种趋势。新的产品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波普艺术产生的这种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对消费的攀比在当时战后的物资匮乏的英国有着极大的诱惑,还产生了针对波普艺术的组织,波普艺术工作室。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保罗齐、蒂尔森、霍克尼、基塔依。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安迪沃霍尔主张用鲜艳明快的颜色来吸引消费者。他1967年创作画作《玛丽莲梦露》(见图1),运用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的头像作为作品的元素,图1画作《玛丽莲梦露》改变头像的颜色和对比度,进行重复和排列,这样简单整齐直接的`创作手法深受大家的喜爱,这幅作品也成功地成为波普艺术代表作之一。

  《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这幅画引发了人们对波普艺术的讨论和关注,也是从这幅画开始,波普艺术的那种流行的、可消耗的、恶搞的、诙谐的、性感的、廉价可批量生产的、魅惑的、即逝的,甚至商业的那种特有的特性浮现在人们眼前。画面显示着一个在药品杂志上肌肉发达的男子,手里拿着很大的棒棒糖;性感的女郎坐在一边的沙发上,二郎腿姿势,表现出一种优雅性感的姿势,其胸部上还贴着发光的金属片;对面的室内墙上挂着当时的流行的通俗漫画《青春浪漫》的招贴海报,具有现代气息的黑白镜框;画面中还有电视、录音机、吸尘器、台灯等现代用品,在画面最后面还有穿红色衣服的保姆,虽在画面一角,但是颜色鲜明,也引起了了人们的注意,室内的灯罩上印着大大的“福特”的字样。这幅画显示了那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当时的品牌效应,以及人们对消费的攀比心态等多种思想,最明显的还是男子手中棒棒糖上印着的字母:POP。波普也有是“棒棒糖”的意思,这里有着性暗示的意思。这件作品中很多元素均采用拼贴的手法,是排斥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3、景观设计中波普艺术

  3.1现代城市景观的现状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对我国而言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我们的园林景观历史久远,但是对城市景观设计却发展得很晚,地产商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中国的土地寸土寸金,设计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抄袭和批量生产缺点,原来有设计师说过设计出方案,他可以给上百家进行同样的设计,这样的设计现象导致了我们无法出精品,无法因地制宜,一直畸形地发展着。当我们需要放松心情来到广场散步,看到毫无特点的景象,看到几棵树、几朵花、几个眼光呆滞的老年人坐在石头上晒太阳,牵着的小狗挣脱束缚,在写着禁止进入的草地上胡乱奔跑的时候。还愿意继续逛下去吗?然而波普艺术有着现代社会特有的特点,它的表现特征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兴趣以及自己个性的突出表现,我们将这样的艺术特征运用于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使得城市景观设计不再千篇一律地表现树木,表现花卉,更多地去表现人们的需求和人性的追求。让人们接近艺术,丰富生活。

  3.2城市景观中的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在国外是非常多的,人们运用波普艺术的特点去设计不同人所需求的场景。托弗尔设计师为旧金山儿童病院设计一个家庭式康复花园。花园的色彩非常地艳丽,座椅以及景观小品设计得非常地有特点并且非常有趣,还配置了滑稽的小丑和搞笑的动物的造型,这样的设计吸引了孩子们到花园玩耍。1993年者德国事务所设计的美国加利福尼亚环球城商业步行街,一座著名的娱乐城,气氛活跃,各种各样的造型,设计师设计夸张的帽子,倒置的世界,镜面的反射等,绿植也是采用各种各样的造型,结合各种工艺让它变得有趣和夸张并绘制墙面。设计师的设计充分让人们体验到娱乐的气息,放松心身,充分地融入进来。美国景观事务所在1983年设计的万圣节广场,文艺复兴历史主义风格和现代设计结合,体现出结构主义的风格,还有着波普艺术的那种大胆和夸张的感觉,运用镜面和迷宫制造出幻境,使得广场体现出两个不一样的空间,让人们感到舒适。

  3.3对城市景观个波普艺术的思考

  波普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表现非常多,波普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时尚潮流,运用在城市景观中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在运用时要重视对人性的关怀,设计喷泉,不去用它,浪费了资源和土地,耗费了人力财力,景观却是一潭死水。运用波普就是为了丰富城市景观,丰富它的趣味性,人文关怀等,让城市景观更加符合人们的心意,让生活更加的美好。城市景观中的波普也由于入住了景观,变得更加地灵活和充满了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李黎阳.波普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3]坎纳建筑师事务所.波普建筑[M].段猛,译.北京:建工出版社,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9.

  [4]让夏吕姆.西方现代艺术批评[M].林霄潇,吴启雯,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

  [5]郝卫国,李玉仓.走向景观的公共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xx.

景观设计论文6

  1我国校园建筑景观现状

  我国当代校园建筑景观对情感道德的感召力普遍较弱,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1)缺少对人与自然的尊重与关怀.这体现在校园建筑景观更多地追求气派豪华,而忽略了人的生理心理感受,以突兀的姿态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

  2)空间设置的精神追求不足.体现在空间设置或停留在追求使用功能的满足,或失于浮华;

  3)景观要素雷同肤浅,且其艺术语言失当.这主要体现在要素题材选择千篇一律,出现快餐化符号化倾向,或者一味追求高大光辉的楷模形象;而且艺术语言要么难以解读,要么过于直白.人们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非但不能受到熏陶,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是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仁”文化内涵的缺失或未能有效地传递给观者与使用者.

  2“仁”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在春秋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学思想由此产生.“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从春秋时期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综合,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2].“仁”文化看似古老,但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不容小觑.去除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分之外,它对于当代社会,从个人层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从家庭层面,有利于培养稳定的亲情关系;从国家层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校园建筑景观传递“仁”文化内涵的措施

  3.1校园建筑景观应当尊重人与自然

  校园建筑景观设计首先应当尊重人.“仁”文化的表现方式体现在以人为研究和关注对象,以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校园建筑景观在满足使用功能并追求各种理念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才能潜在地影响身在其中的人们对他人的关怀意识.应注意以下两点:

  1)在使用中避免产生功能上的障碍,如路线的迂回或相关功能的分离等,还应深入地了解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设施与空间;

  2)建筑景观的设计要素以中庸平和为宜,以亲切宜人为准则,不要过于夸张,避免巨大空旷的建筑中庭、大草坪或其他场地,以免人在其中产生压抑、冷漠、疲劳等不适感.建筑景观的线条、色彩、质感、明暗等也应遵循适度原则.校园建筑景观设计还应当尊重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环境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基地的改造往往无可避免,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最大程度地保留基地植被;

  2)最大程度地尊重基地地形;

  3)最大程度地尊重水体的自然形态与驳岸构造;

  4)注意建筑的天际线与尺度,使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5)建筑应当与自然景观要素充分呼应,如开辟景观视廊,确定建筑的良好景观朝向,景观分布利用尽量照顾整体而非局部,利用建筑的半室内半室外的“灰”界面使建筑与外环境之间自然过渡等.正如王澍的象山中国美院建筑,以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准则,把学校建在稻田的边缘上,四周有开阔的空间,使“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得到了生动地体现.

  3.2校园建筑景观需设置精神性空间

  凡能触动并提升“仁”之情怀及理念的校园建筑景观,其中精神性的空间不可或缺.如我国古代书院建筑,皆设有对圣贤顶礼膜拜的空间.这类空间的设置,会对身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由行为的“礼”生发情感的“敬”,直至升华为内心的“仁”.首先,应以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实现多元化的人文交流,以新的建筑景观形式实现对公众空间的关注[5].这类精神性的空间,若用地所限,可与走廊或集散空间(如门厅、中庭等)、亭廊、步道等合二为一,但要注意赋予其足够的宽度.如果单独设置,则要满足以下原则:须设置在重要的路径节点上,可以被穿越通过;还应适于停留驻足,即留出足够人们观看和思考的空间.其次,应使校园建筑景观的精神性空间成为富有节奏韵律的空间序列.任何优秀的建筑景观,其空间都如完美乐章中的片段,有铺垫华彩之区分,起承转合之关联.校园中承载“仁”文化内涵的精神空间亦应如此,使人们能为之所吸引感动.最后,精神性空间在空间感的建构方面,不能只满足其作为人与展品的容器的作用,还要在空间形式上予以精心推敲,如空间的光线运用、形体运用及材质运用等.

  3.3校园景观要素应挖掘“仁”之题材

  要有效承载传递“仁”文化,应深入挖掘校园景观要素题材,使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首先应避免符号化、快餐化景观要素的运用.相对于架上绘画及传统的文人画而言,在公共场合耸立的雕塑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现实的标识和符号,比其他艺术门类的样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6].设计师应将题材视野放得更加开阔,到更深厚的历史、更广阔的天地、更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关于“仁”之题材,并对什么样的题材能够真正触动人之内心进行充分揣摩(避免题材符号化、快餐化),使其充分包含令人感动、深思与奋进的力量.同时,校园景观要素欲追寻“仁”的内涵,应当更加深入关注修养与品格、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等领域,使得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事,也能够折射出“仁”的.光辉.

  3.4校园景观要素应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

  除题材的挖掘甄选外,校园景观要素所运用的艺术语言也是决定要素“仁”之内涵能否有效传递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注意艺术语言不要过于抽象.以校园雕塑来说,先不论及那些抽象雕塑的内涵,就其抽象形式本身,也是难以为人所理解的,尤其对于绝大部分没有经过造型艺术训练的师生更是如此.当然,校园景观要素避免绝对的抽象并不代表只包容具象的艺术语言.无论采用何种程度的具象或抽象的语言,只要不妨碍师生对其题材与内涵的理解即可.同时,艺术语言既要做到容易解读,也应留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要想真正使景观要素题材与内涵能够触动观者的心灵,除了容易解读之外,必须通过更深入的艺术语言,使观者回味其中的内涵,而非宣传标语般让人一目了然.另外,景观要素是否容易解读,与时代或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譬如,若将古代的辟雍环水或府学泮池之类,隐喻与君子美德密切相关的玉的景观符号放在当代校园中,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就很难被充分理解和接受,与之相比,校园的植物要素则更容易被观者解读.因为中国文化向有“比德”之说,尤其植物与人的“比德”关联,一直流传范围较广,如以梅兰竹菊松柏荷花等隐喻君子人格,即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校园景观要素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是有效传递“仁”之内涵的关键.

  4结语

  “仁”文化并非属于抽象的范畴,它体现在许多具体的事物之中.同样,在包括校园在内的许多场所中,对“仁”文化的表达,也可以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法和措施,落实在建筑景观的载体中.对“仁”文化的承载与传递不仅仅是校园空间的使命,也是更多城市公共空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景观设计论文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混凝土建筑林立,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市民很少能够看到蓝天白云,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人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接近和融入大自然。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已成为广大居民和众多房地产开发者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居民希望能居住在舒适、安全、生态的环境中,但在实际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进目前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高品质的需求,既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形式,忽视景观功能性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一些设计过于强调景观的外在形式,忽视其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忽视人的需要和感受。例如,目前水景已成为小区环境景观的重点,有的开发商要求建设大面积的水景。水景虽会带来活力,但其运用应恰到好处,不能求大、求多,否则会产生不良的负作用。水面过大,占用居民活动面积。而且由于蒸发、渗漏、卫生清洁,需要经常补水、换水,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物业管理的难度和费用。在材料的运用上,一些设计者为追求形式上的构图、近期效果,大量使用自然树木,导致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由于树木在短期内不易恢复,生态效果和观赏效果都达不到要求。此外,过多运用镜面花岗石、火烧板等,镜面花岗石不防滑,雨天会给居民造成伤害,而且不透水,对地面排水、周围植物的生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增加建设费用。

  (二)强调硬质景观,忽视软质景观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特色和效果,更要注重环境的生态性。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为了达到新颖、突出、快速见效的目的,过多强调硬质景观的建设,如设置大面积铺装,过多的喷泉水池、雕塑小品、亭台建筑等,大大缩小了绿地面积,忽视了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特点和景观特色,无法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缺少富有季相变化、色彩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也会造成建设经费上的不合理现象。

  (三)简单模仿,忽视景观的本土特色

  目前,许多居住区景观设计忽视了住区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包括住区内外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长期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民风、民俗特征,历史文化遗迹等人文景观特征。比如在居住区建设中,常出现大动土方的现象,不论现状条件如何,先挖山填水,再在平地上创造人工地形,没有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一些设计师对基地的传统文化内涵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只是简单照搬国外的设计。在植物选择上,未考虑其生长习性,只顾引进一些新奇的植物,对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运用较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使居住区环境景观缺乏地域特征和本土特色。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改进的措施与对策

  (一)因地制宜的利用现状条件进行设计布局

  首先,应考虑基地内原有形态,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进行布局设计,因地制宜。其中,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绿地及活动场地的布置、景观建筑、小品的点缀等。如南京五台花园即利用小区原有的陡坎设计成叠水喷泉。其次,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考虑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留出通透的观景视线,将周围优美的景物收入到居住区中,小区内外遥相呼应,创造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如南京宝船听涛小区即借外部宝船遗址公园景观。

  (二)以人为本,创造多样的景观空间,满足各类居民的需求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做到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活动场地和交往空间的设置、休憩设施的尺度等方面,使居民在活动休憩时更加舒适、方便,创造一个亲切、优美、便捷的居住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活动的需要。活动空间的总体布局,在空间类型及功能方面应做到动静结合、相互搭配,将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和个别交往的私密空间相结合,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闭合空间互相穿插并存的布置形式。

  (三)利用居住区的人文条件,突出其地方特色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根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突出居住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利用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体现本土特色。对住区的历史文化、人文古迹应该深入地挖掘,以凸现基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突出小区的地方特色,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与传统。

  (四)建设节约型园林,考虑建设与管理成本

  目前,全社会正在建设“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在于节约资源,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以环境代价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在于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就要在满足居民生理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源、降低造价。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的管理和运行。节约成本应从几个方面考虑:在平面布局上,水面的设计要大小适中,既要满足景观需要,又要注意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在竖向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少动土方,节约造价;在土建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生态环保性等;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推广当地草种,树木规格不宜过大,要给植物一个自然生长空间和过程,提高植被成活率,减少对大环境生态的破坏。

  (五)建设生态型园林,创造多样性植物景观

  要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和环境质量,应该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起到降温、遮阳、隔噪、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作用。通过对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植物的配置,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体现出植物的生态性环境效应。所谓植物多样性,就是要建筑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其中有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根据各种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营建以乔木为主、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复式结构植物群落,形成植物群落自然的生态布局。既能增加居住区环境的绿量、提高植物的生态效果,又能满足植物造景的需要。在植物选择上,应遵循和顺应植物演替规律,采用生长习性、形态等有较大差异的植物品种进行配植,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例如,疏林植物群落的配置可以利用林下耐荫植物资源,乔木与草地之间的生态空间满足了林下植被对光照、水分、养分的要求,并增添了林下层次。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突出居住区景观的地方特色。对于同种植物,其规格的选择应大小结合,为植物群落的生长发展和自然演替留有一定的空间。在植物种植上,密度不应过大,应留出一定的林间隙地,改善幼树的生长环境,增加光照和养分的供给,创造健康的能进行自我更替和演化的稳定的自然生态植物群落。此外,可以增加立体绿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占用绿地的种植方式,包括外墙绿化、屋顶绿化、棚架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还能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

  结语

  景观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上舒适、安全、方便、卫生的居住环境,以满足居民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景观设计论文8

  摘要:园艺疗法是指引导人们参加各类园艺活动,来缓解身心压力的治疗方法,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抑郁、暴躁、社交恐惧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通过园艺疗法能够帮助人们释放压力,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首先论述了园艺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其次对体现园艺疗法原则的疗愈景观设计提出相应建议,发挥园艺景观调节参观者内分泌系统,帮助参观者释放多巴胺并保持身心舒畅的功能。

  关键词:园艺疗法;作用;疗愈景观;设计建议

  1园艺疗法的概念

  园艺疗法是一种利用园艺景观和园艺活动来实现治疗保健作用的治疗方法,17世纪,已有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园艺对人们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20世纪初,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将园艺疗法引入医学治疗领域,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重症康复患者的治疗作出重大贡献。园艺疗法并非直接的医疗器械治疗,而是借助各类园艺材料营造园艺景观,一方面使参观者在自然景观中放松精神以培养正向情绪,一方面引导参观者参与园艺活动而复健心灵,最终完成疗愈目标。作为辅助性治疗方法,园艺疗法通过改变参观者心理情绪使其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协助参观者尽快康复。

  2园艺疗法的主要作用

  最初的园艺疗法在手段和应用范围层面尚有所局限,经过数10年发展,园艺疗法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开展形式,延伸出芳香疗法、植物疗法、药草疗法、花疗法等具体疗愈方式。园艺疗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参观者感受自然、抒发压力,最终增强身体机能和社交能力。不同的植物拥有不同的形状、色彩、质感,当参观者接近植物时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机,体验到植物花开花落带来的生命哲思并逐渐树立自信心。蔷薇、柠檬、铃兰等植物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有效杀菌,同时其散发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真菌具有抑制作用;银杏含有的双黄酮等成分能够化湿止泄,缓解接触者胸闷气短、心悸咳嗽等症状;松柏类植物则能挥发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物质,上述植物既能让人亲近自然,也能切实改善人体内分泌系统以促进康复进程。参观者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水声、风声、雨声,感官愉悦后促进体内分泌多巴胺,抑制消极情绪而激发正向情感。除了感受自然,参观者还可以参加栽种、浇水施肥、花艺等园艺活动,丰富的劳动成果帮助参与者认识自我价值,同时为其提供抒发痛苦和交流情感的机会,有助于人们调整心态,恢复身体机能且提升社交能力。

  3体现园艺疗法理念的疗愈景观设计建议

  3.1构建无障碍的功能分区

  疗愈景观设计必须考虑使用对象的实际需求,为保障使用者在参观园林景观或参加园林活动时的安全和私密要求,需要构建布局合理的无障碍功能分区。参与园艺疗法的群体多是亚健康人群或身心障碍者,如老人、残疾人、术后恢复者、精神病人等,这类群体自理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弱,应将保证使用者安全列为景观设计理念首位。各区域在设置正常道路外加设无障碍通道,地面采用防滑材料铺设,通道两侧加装栏杆和扶手,确保行动不便的使用者能够顺利运用无障碍通道通行,在坡度较大的区域设置无障碍电梯,使得使用者在特殊环境中能够正常行动。除此以外,园林景观区内的休息设施和指示标志也应考虑使用者需求,例如休息椅应设置靠背和扶手,且对其材料牢固性反复测试,确保能够承重,休息设施外形应设计成圆润样式,尖角处安装防护层,避免使用者突发意外导致受伤。无障碍是承担治疗功能的疗愈景观设计阶段核心原则,通过人性化的设施布局使使用者感受到方便和尊重。功能分区是疗愈景观设计的.重要问题,使用者的需求通常是多元的,对此应根据私密要求差异设置私人区、休息区、园艺活动区等功能区,每一功能区间利用植物或假山、瀑布形成自然分隔,保障使用者在各自区域内不受干扰。渴望独处和安静的使用者可在私人区开展冥想、沉思;身体素质较差且行动不便的使用者可在休息区进行社交;参加社交活动的使用者可在园艺活动区与其他使用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使得疗愈景观的适用范围有效扩大。

  3.2合理配置自然元素

  疗愈景观是一类综合性的景观环境,通过整合和搭配各种自然元素构建无限贴近自然环境的景观空间,使得使用者在其中能够充分感受自然的美妙和魅力,进而激发正向情感,消除身心障碍。为充分发挥各类自然元素的治疗效果,应借鉴场所精神理论对其进行合理布局,在保障使用者隐私和体验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体现其改善人体机能的作用。植物是疗愈景观设计中最为关键的自然元素,应综合考量植物生长速度、花期、味道等再进行搭配,种植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和能够释放杀菌物质的植物,首选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如石榴、蔷薇、连翘、金银花、枸杞、木芙蓉等。从视觉感受出发营造富有层次感的植物群落,相关研究指出,绿色在人体视野中占据25%时,其消除心理障碍的效果最佳,建议以此为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色彩类型多样的园林植物,运用视觉美学营造四季不同景、四季皆有景的植物群落。水、石是疗愈景观设计必不可少的自然元素,水体作为造景要素不仅具有调节温度,净化空气的功能,还能够增进空间灵动感和舒适感,疗愈景观设计阶段应充分运用水体可塑性营造水文景观,呈现出水体流动、喷涌、垂落等多样态势,使得整体景观空间形成动态循环的生命之感。丰富的石头种类和形状决定其具有较高造景价值,可以在溪流或湖泊周围利用石头的自然堆砌制造驳岸,使得景观最大程度体现自然风貌,同时可以在落差较大的区域或功能区之间用太湖石堆成假山,一方面发挥遮蔽和障碍功能,一方面与水体紧密结合而营造动静皆宜的感官体验。自然元素以其天然的感染力具有治疗效果,体现园艺疗法理念的疗愈景观设计应充分把握不同自然元素的造景能力和美学价值,合理搭配自然元素以营造和谐、灵动且富有活力的景观空间。

  4结论

  随着化学药物的副作用日益显现和现代医疗理念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园林景观的疗愈功能,园艺疗法能够帮助使用者释放心理压力,强化身体机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愈景观设计应体现园林景观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以安全和舒适为基本原则布局功能区,合理搭配各种自然元素,以构建感官体验丰富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范婷,黄春华.园艺疗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6)

  [2]徐守明.园艺疗法及其园林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7(10)

  [3]刘鲁.疗愈景观环境设计经验谈[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5)

景观设计论文9

  1屋顶花园景观设计问题分析

  1.1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综合考量本土气候和文化风情

  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在于制造出美观和艺术感,因此,应当根据本土自然气候选择适宜的植被,而在空间布局上应当追求本土独有的文化风情,以此创建独具特色的屋顶花园景观。但是显然,目前很多设计者在设计屋顶花园景观时忽视了这一要素,过于推崇国外或国内优秀的造园方法,将各类要素不予处理便融合在一起,不仅无法达到美化目的,还破坏了建筑群整体统一的美感。

  1.2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综合考量建筑群形态

  屋顶花园景观为建筑群的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映衬,构建出一种美观效果。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屋顶花园景观给人感觉过于呆板,缺乏活力,在设计方面表现力薄弱,空间构成也较为单一。分析根源,缘由有二:其一,建筑结构空间本身特质过于单一,如若设计者专业素养不高,可能会难以配合这种单一空间组成形式开展设计。其二,景观设计方案本身过于单调,未能融入生态元素等,仅仅对屋顶花园进行了简单的表面设计。

  1.3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提前制定明确设计标准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建筑物中建设屋顶花园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屋顶花园推广到的建筑类型主要包括住宅楼、酒店以及办公楼等。在本质上,屋顶花园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实现屋顶、阳台以及中庭的植物绿化,其角色已经出现了转变。基于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屋顶花园时,若没有一个清晰的设计定位,不仅降低了设计的质量,而且难以将屋顶花园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体现出来。

  1.4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方案付诸实践过程中缺乏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由于我国的屋顶花园建设的历史较为短暂,从而导致关于其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屋顶花园建设的水平,而我国社会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仍是发展中国家。三是我国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缺乏相应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因研究条件不高而制约了屋顶花园绿化的技术。四是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在对要求较高的复合型屋顶花园进行设计时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设计的质量,进而不利于屋顶绿化的发展。

  2应对策略浅析

  2.1以正确设计理念为指导,完善屋顶花园设计理论

  其一,适宜性生态设计理念,即依据本区气候条件和种植地为屋顶选择正确的植被。其二,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屋顶花园景观设计为一种舶来品,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也说明该种设计方式的可行性,但是并非意味着需要普遍沿用国外的流行元素,增大成本支出,这无疑是缺乏考量的行为。为确保该种舶来品可以彻底融入我国城市建设,还需落实屋顶花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全局出发,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2.2选配富有特色、适宜本区生长发育的植物

  第一,它处于高处,可选择喜光、根系发达的植物。第二,它具有一定的`承重量,宜选择重量较轻的花卉或草本植物。第三,屋顶土层薄,蓄水功能弱,需选择抗旱能力强的植被。

  2.3根据建筑群形态和功能合理立意布局景观设计

  针对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综合考量建筑群形态及未能提前制定明确设计标准问题,可以通过提前根据筑群形态和功能合理立意布局景观设计来完善设计方案。

  (1)立意方面:因地制宜。结合建筑群形态和功能,设计出同周边环境和谐一致且充分体现建筑功能特色的花园景观。

  (2)布局方面,采用自然式手法布局花园景观,体现其与建筑协调融合的特征,抑或采用规则式手法着重对景观效果的装饰和排列,丰富景观层次,弥补空间上产生的束缚之感。当然,为了丰富景观布局上的艺术感,可以使用园林小品或构建层次分明的景观变化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因为屋顶承重限制,在选择园林小品时,不适宜重量或体积过大的小品,亦或者换用园林小品的使用材料,如假山采用更为轻盈的火山岩。

  3结语

  综上所述,屋顶花园景观是迎合当前建筑业极速发展和人们感官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设计理念。介于我国引入实践较短,因而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几点建议。而欲真正实现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的大范围应用,还需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广。

景观设计论文10

  在现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构成艺术,它被广泛应用到诸多领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的形成。在园林设计中,已经渗入了构成艺术。我国在构成艺术应用方面,起步较晚,通常都是在广告设计和家居设计等领域内应用,很少人研究园林景观设计范围。因此,就需要对构成艺术深入认识,对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手法及应用规律进行探索。平面构成艺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被广泛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其中,点、线、面是应用最多的艺术要素。在数学范畴中,点主要是表明位置关系,不会涉及到面积和方向;而线则是具备一定的象征性含义;面则是通过首尾相接所形成的,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够对其进行改变。具体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环境是不同的,那么点、线、面也会体现不同的含义。

  1 园林景观设计中平面构成艺术的运用

  1.1 园林景观设计中点的运用

  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属于最小的单位,它不仅有位置,还有不同的形状,如圆形方形等;它们有着不同的大小和色彩,此外,具体的景观元素也可以被看作为点。点不但可以将具体的位置表明出来,还可以将形状和大小给表现出来。独立的点,也可以构成一个形象,通过点的聚散和量比,在视域中,可以构成连续的视觉形状。在平面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造型要素就是点,它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在一个空间范围内,我们可以用点来看待所有形状的物体,点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人们的注意力给最大限度地吸引过来。要想将点转化为面、或者线都是可以的。按照一定的规律,连续排列点,就成为了线。我们以圣地之门公园为例,它营造了 2 条长长的树阵,让人产生较好的感觉,并且可以将这个主题突出来。通过研究发现,集合一系列的点,可以让人感觉到面的效果。在排列点时,如果采用的是不同的疏密程度,那么就会有明暗区分显示出来;如果采用的是均匀的密度,那么形成的效果就有着严谨的结构。

  1.2 园林景观设计中线的运用

  线的集合,主要是表现位置和长度,从简单角度来讲,点位移的轨迹就可以看作为线。在景观设计中,线性要素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长短、粗细和位置不同等等,在方向、材质以及色彩方面,也会有差异出现。线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如直线、曲线、斜线等是我们经常所见到的,具体到园林景观设计中,线性要素指的就是所有具备线状性质的景观要素,线性要素有着不同的形状,就会展示出来差异化的个性,通常情况下,用直线,可以将刚劲有力表示出来,而柔和感的体现,平行线则是不错的选择。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需要充分重视线所具有的视觉上的主观创造力,否则最终设计效果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按照线性排列无数个点,就会有线形成,和单纯的点相比,线有着更加明确的方向,线在园林景观造型和构图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线性结构的作用,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强化设计平面所具有的力感。根据相关专家的理论,线条承载着创作者的力量和能量。直线,往往让人感觉到一些单纯、坚硬、明快等,直线的方向感较强,力度比曲线要强,很容易融合建筑物的轮廓线。斜线也属于特殊的直线,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和景观平面中的直线方向所对比,如果将斜线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可以有效对比于稳重的构图形。通过斜线的应用,有尖角形成,可以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较为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空间整体。

  折线也是直线中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改变同一方向的线,然后继续延伸,折线景观要素,可以营造一种景观,另外一个方面分担作用也可以发挥出来。比如,甬道边的花台,通过折线的运用,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小空间,这样不同人群对独立休息空间的差异化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中,私密性可以得到一点满足,同时,如果采用简单的直线造型,难免会有一些单调。

  1.3 园林景观设计中面的.运用

  面是用线条围合起来的视觉空间,主要是按照矩阵来排列点。相较于其它视觉因素,它的封闭性较强,通常是由形来确定,它的呈现则是借助于现实中不可模糊的实在物形态,限度和边界也是存在的。面通常可以划分为 2 种,一种是规则的面,另外一种则是不规则的面,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平面中圆,主要是结合某一定点,线段旋转一周,形成了轨迹,它是无数切线所形成的几何图形,外围封闭的,这种形象的主要特征就是内守、浑然和张力。正圆形有着较为完美的形状,如果使用,设计作品反而会显得不够生动;因此,通常会将椭圆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样正圆所导致的缺乏变化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方形面是由直线构成的,而直线则代表着刚劲挺拔,它将以阳为刚的性质给表现了出来,但是正方形有着统一的四边长度,变化性不够,应用起来较为单调,因此,通常将长方形应用到园林设计中。长方形的应用,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种平稳安定的感觉,比较的单纯;众所周知,三角形有着较强的结构稳定性,让人比较的敏锐和稳定,并且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倒三角则可以将不稳定的运动感受带给人们。将不规则的曲线以及直线组合起来,可以形成任何的形状,我们将其称之为自由形,自由形的审美属性差异较大,和几何图形相比,可以更加的灵活,并且没有含有较多的理性东西,因此,就具有更加浓厚的人情味。此外,自由形的洒脱性和随意性也更强,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设计实践中。

  2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现代艺术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就是平面构成艺术,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被广泛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其中,点、线、面属于应用较多的艺术要素。在具体应用中,通常会综合不同的造型要素,以便营造出丰富的效果,将作者情感以及设计风格给体现出来。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总结设计经验,积极借鉴其它成功经验,以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好地运用构成艺术。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论文11

  一、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高校同时也是文化传播、思想传承与创新的载体。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高校必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更高规格、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过程中,校园物质文化作用日益突显。人文景观是构成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是属于显性文化,它是承载高校办学精神、思想、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物质载体[1],承载着环境熏陶渐染的功能。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上级部门、学校领导,工作人员和校友师生的重视。高校不仅应该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作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二、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重要功能

  (一)传承地域历史文脉,彰显地域特色的功能

  高校聚集了地域内众多优质的文化资源,高校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又是传承和发扬的地域文化的阵地。高校人文景观作为当地人文景观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和载体,对传承和发扬地域历史文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人文景观可以促进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凸显地域独特文化。同时,对保护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精神精髓,彰显地域特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继承高校的历史文化,凝练大学精神的功能

  校园人文景观是对大学的历史文化、是对大学精神的一种物化表达并通过具象的形态表达大学思想,传承大学的历史文化,凝练大学精神,通过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进而以促进学生理想和行动,延续整个学校的文化,真正能反映学校的审美情趣、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人文景观体现着高校的精神和文化,高校的精神与文化又可以丰富校园内人文景观的内涵,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2]。

  (三)育人无声潜移默化,人文景观的育人功能

  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需要教育和长期的学术知识的浸润,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人文精神与教育的科学精神是教育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行为、视野,心智等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改善与提高。校园中不同的人文景观有散发着不同的人文气息,具有不同的教育属性,除了为各种教学和研究活动提供适当的空间和相当的设施外,其文化底蕴、空间布局、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的文化景观建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因此各个高校都应该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景观育人功能,借此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人文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了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地方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占据基础的地位,以其深厚的底蕴能通过其特有的历史故事给学生的心灵以启迪。特别是本地学生,相同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读懂自己所在的校园。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自20xx年前后开始使用以来,校园人文景观仍在不断的增加和建设中,但是纵观雁山校区内所有人文景观,截止目前仍然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校园景观,忽视了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没有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地理优势,不能够更好地作为育人之地,体现人文景观独特的育人价值,丧失了了地方赋予校园文化的独特性。

  (二)表现形式单一,未能够充分表达出学校的学科特色

  国内各个高校之间相互借鉴人文景观设计建设方面的经验是常有的,但也导致了表现形式几乎雷同、单调的现象。纵观各个高校的人文景观建设不外乎是人文塑像、石、水、树木、历史铭文等表现形式。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校园人文景观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手段与国内众多高校基本“保持一致”,未能真正能够展现自身学科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并且同时具有学科特色和艺术魅力的人文景观真的是少之又少。

  (三)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中头重脚轻,顾此失彼

  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人文景观建设中把校园入口作为学校的门面和建设的重点,学校在校园大门及大门附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其设计与建设工作中,在学校大门到图书馆之间建设了一条标志性的“景观大道”,校园内多数的人文景观都集中在此,使整体校园环境建设上出现“头大脚小”的不协调现象。这就导致了,校园内部人文景观建设出现了巨大的空缺,把建设的重心几乎全集中在了这里,与校园环境整体的建设与发展不协调。再加之有些人文景观过于偏僻或隐蔽,几乎不被学生所知,而失去了其现实意义。

  四、对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人文景观设计和优化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中应融入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赋予校园文化以生命,既可以发挥因地制宜的优势更好的发展传承与积淀校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校景观的雷同[3]。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对待自然的.态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在校学生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兼顾区域特色的深层次人文景观建设,由于基础文化的地域性差异造成了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地区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人文景观具有不同的特色。桂林理工大学地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在风景闻名于世的城市中,桂林的山水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是国内其他城市地区所不具有的。同时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校,壮族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少数民族文化也在高校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在后续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和优化中,应适当加入地域文化元素,将地域文化内涵与校园文化内涵相融,形成学校文化与桂林山水文化,壮族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文化风格。

  (二)应继续传承高校校园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

  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需要漫长的历史演变,需要依靠每一代人的倾心创造与发展,更需要时间的洗礼。校园的环境和人的思维在不断地碰撞与磨合中创就了具有独特品味与个性的历史文化,校园文化也在时间的洗礼中不断地积淀、创新、传承。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建校于1956年高校,至今已经建校六十年,六十年来学校形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历史,拥有着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在今后的人文景观建设和优化中加入校校史校情、学校精神、校训校风等元素有关的人文景在直观立体的视觉效果上突现校园形象和气氛等显性标志,体现学校历史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

  (三)应充分体现学校自身学科特色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自己的特色与办学理念,如何把本校的学科特色、办学理念巧妙地融入到人文景观中并且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是每所大学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桂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冶金地质专业出身的普通高校,经历60年的积累沉淀,现在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地质、材料、环境、旅游、土木、测绘、管理等优势专业的自治区重点大学。地质等专业始终是学校的王牌优势专业,所以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和优化中应将地质等优势专业的学科特色融进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之中,充分体现学科特色。

  (四)校园景观建设应注重时代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大学应给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前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人文景观的设计建设的同时注重校园人文景观的。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的校园人文景观在设计上也应注重体现时代主题,重视创新理念,充分体现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美。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氛围满足如今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同时创新应当更加注重理解与启发,拓宽表现形式,多元化的人文景观表现形式可以为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灵感,也可以使校园具有更多育人资源。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展望未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骋帆.《新升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探讨——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xx,(4):92-94

  [2]韩萍.《论大学校园景观形象设计的人文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69-72

  [3]何允,陈敬佑,陈楚文,石玲玲,蔡建龙.《高校校园人文景观构建研究——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xx,(11):5986-5988

景观设计论文12

  面对这一状况,如何促进其山地城市滨水区环境的持续进化发展,如何协调保护其山地城市滨水区的文化的特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山地城市滨水区的的生态价值就成了设计师必须要做出的判断。本文正是基于这个问题,希望可以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手段总结出重庆地区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若干原则和具体的设计方法,以期对以后的重庆地区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实践有所裨益。

  重庆滨水景观的现状与问题

  1. 水环境

  (1)水质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近年来环境也有所改善。但是重庆市主城区污水处理仍需改进,有部分城市生活污水排入长江,同时垃圾也严重威胁着长江和嘉陵江的水环境,水环境在一些地区形式不容乐观。

  (2)水土资源流失

  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出现一些大型项目的施工。大面积的土地平整,会使得沿江地表植被减少,部分土地裸露,加上留下了一些推而不建的闲置土地会影响滨江公共空间的自然环境。

  2.生物环境

  (1)滨江原生植被遭到破坏

  重庆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恢复,但是也有“弱不禁风”的一面,例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层浅薄,降雨量大。脆弱的滨江植被在滨江地带的建设中已经受到了破坏,混凝土的灰色取代了成片的原生树木、草坡和灌木。

  (2)生物多样化程度趋低

  生物的多样性能够保持生态的平衡和稳定,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态学原理。重庆主城滨水区域的生物多样化程度趋低,对生态的平衡产生了影响。

  3.湿地的破坏

  近几十年以来,重庆的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滨江地带的建设速度不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对滨水区域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做得还不够,所以湿地的面积还在缩减,特别在渝中区两江沿岸的湿地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4.自然景观

  自然生态环境对滨江公共空间环境的景观质量影响尤为明显。杂乱的环境会影响滨江山水相融的美学意境,这也会使得滨江公共空间根植在市民心中美好的情感象征意义渐渐变弱,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不利因素。

  另一方面,重庆主城区位于长江上游及嘉陵江的汇合处,两江水位随季节变化不断地涨落,滨江地带随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观。枯水期时,沿江的众多浅滩石块裸露出来。涨水期水面上浮,江面宽阔,接近岸堤的滨江区域自然景观随季节呈现丰富形态。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重庆主城区滨水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1.充分利用山地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

  重庆具有明显的山地地形、山地城市滨水区通常都拥有起伏变化的坡地。坡地的大小和形态直接影响着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坡型较为缓和的地带适宜设置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市民活动场地等类型的空间。而坡度较为陡峭的地段适合设置观光区域,观景节点等。

  2.营造多层次的立体景观

  重庆滨水空间是一种多层次的空间。它利用地形的高低错落,形成了不同标高的空间界面。多层次的立体景观由位于不同标高的景观界面共同叠加而,因此,具有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在三维立体空间界面中,标高最高的山体轮廓线和城市天际线构成了滨水景观的背景;位于中层界面的建筑物以及高大乔木构成了中景的陪衬;而位于最底层空间界面的地面景观、滨水驳岸和水体构成立体景观的底层空间界面。

  3.垂直绿化与竖向多维设计相结合

  垂直绿化常常被用于山地城市的坡地、堡坎上。有些小品建筑为了隐于山地中与环境更好的融合,也可以在立面上或屋顶上种上植物。这种垂直绿化与多维空间的立体设计相结合,不仅能提高环境的生态性,还能够增加城市景观的绿化面积,提高环境的舒适度。山地城市滨水景观是一种立足于立体多维空间的立体景观。它凭借山势变化的有序组织,可以形成多种视觉角度,场地中的立体绿化成为了景观场所中的绿色纽带,将多个空间更好地串联融合在一起。

景观设计论文13

  冰雪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文化艺术,它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也锻炼了北方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另外,冰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用冰雪来储藏食物、运输货物等,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生动、形象的冰雪景观设计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及艺术享受。另外,冰雪雕塑景观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审美需求,而且增加了当地的收入。因此,对冰雪雕塑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冰雪景观的起源

  最早,人们主要利用冰雪做冰花、冰灯,以此来营造节日气氛。在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举办了以天然冰雪为元素的景观设计活动,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自此以后,这里成功创办了“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近年来,哈尔滨先后建立了多个冰雪广场,并设置了多处冰雪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从而成为哈尔滨重要的景观文化之一。

  二、冰雪景观的设计理念

  作为独特的景观文化,冰雪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倡导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的“绿色”设计理念。因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了深入贯彻以上理念,设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修养。冰雪景观设计以北方的冬季气候为依托,将冰、雪材质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出来,供游人欣赏、娱乐。其中,冰的取材主要源于江河,然后在人力作用下,使其成为冰砖。另外,由于天然雪比较蓬松、柔软,观赏时间短,需要选择人造雪为材料。冰雪景观的材料不仅天然无污染,而且消融后可以转换为液态水,属于可再生资源。可见,冰雪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

  三、冰雪雕塑景观的载体

  (一)天然冰雪雕塑景观

  天然冰雪雕塑指不依靠人力,完全由自然环境生成的景观。吉林的雾凇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雾凇的主要成因是:当饱和的.水汽遇到冷空气后,就会成为固态形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凝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看出,雾凇景观非常壮观、美丽。所以,天然冰雪雕塑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二)人工冰雪景观

  常见的人工冰雪景有三种,分别是冰雪雕塑、冰雪建筑以及冰挂。其中,冰雪雕塑指的是设计师以冰雪为元素,在考虑材质特点、艺术审美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冰雪雕塑在设计过程中,以减法造型为主,由于修改的空间比较小,因此对设计师的天赋、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冰雪建筑以“冰砖”为材质,结合相关的施工图纸,完成建筑设计。该冰雪景观的特点是:白天观“形”,夜间观“灯”.冰挂主要以树枝、草绳为材料,然后将其搭建为洞穴、墙面样式,并在低温条件下实施浇筑,被浇筑后的空间具有形态各异、变化莫测的特点。

  四、冰雪雕塑景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哈尔滨历届冰雪雕塑艺术展览中可以看出,设计师没有全面、真实地体现冰雪雕塑的设计理念,同时,大部分作品缺乏创新精神,甚至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第二,街道冰雪雕塑以简单的几何造型为主,造型不清楚,特别是在街道两旁的景观更缺乏新意,没有任何美感;第三,冰雪景观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以“大、高、最”为设计理念,毫无艺术性可言;第四,景区服务理念需要转变,冰雪雕塑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应该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观赏愿望,然而,当前冰雪雕塑景区中,很多冰雪雕塑精品都实行收费制度,从而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参与度;第五,景观场地过于分散,如果在短时间内游览完所有的冰雪雕塑,必然增加交通、人力等方面的成本,非常麻烦;第六,在绿色设计理念下,没有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对废弃材料的二次使用等,另外,在冰雪雕塑拆除后,还应考虑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五、冰雪雕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哈尔滨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冰雪雕塑景观。因此,在冰雪雕塑景观的设计中,应合理规划,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与经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冰雪文化景观的内涵。其次,打造多元化的冰雪活动项目,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同时,冰雪景观文化不仅要着眼于为国外友人服务,更应该提高本地市民的参与度,从而打造全民参与的冰雪盛会。再次,为了提高冰雪雕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必须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设计队伍。最后,在冰雪雕塑景观设计中,要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根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从而不断推动冰雪雕塑景观的长远、稳定发展。

  六、结语

  冰雪雕塑景观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文化艺术,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冰雪雕塑的种类、设计理念、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冰雪雕塑景观发展的前景。总而言之,只有坚持绿色的设计理念,不断提高设计的质量,才能推动冰雪雕塑景观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献国。浅谈冰雪雕塑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J].艺术科技,2015(08)。

  [2]朱俊南,吕伟鹏,周洪辉。哈尔滨冰雪景观艺术发展前景的研究[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4(02)。

景观设计论文14

  一、文化与园林景观之间的联系

  园林景观设计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其功能首先是满足人们对景观的使用,形式、功能和意义是景观的三个要素,而现阶段的园林景观设计多偏重于形式与功能,忽略了最具生命力的景观文化要素。景观的形式是景观外在的表象,景观的功能是景观最根本的要素,而景观的意义则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就没有景观的灵魂,就不存在景观的生命力,文化应用于景观是现阶段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景观的文化意义表达要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景观与文化之间存着辩证的关系。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自然与人文的相互融合,能够增添园林景观的意境美,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情绪共鸣,让人们意犹未尽。事实上,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即使没有可以的去追求文化表现形式,但是就园林的选址和整体结构塑造而言,都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文化与园林景观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首先,文化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得以传播,其是园林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通过观赏园林景观,人们能够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园林景观设计所体现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而且我国很多的古典园林,都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艺术品被保留下来,其文化价值不容小觑。其次,园林景观通过文化融合而增加了特色魅力,园林景观的设计和结构塑造都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体现其观赏价值。

  二、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协调好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既要体现人文气息,又要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大规模的改造,充分地利用原有的自然格局对园林景观进行修饰,塑造出一个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循环系统。

  2、景观设计与地域民俗风情相融合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改善生活,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优先选择本土的文化元素,挖掘能体现当地人们生活习惯以及民俗风情的文化传承,并结合地域特色,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民俗风情充分融合起来,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增加园林景观的个性化色彩。

  3、山水与艺术相统一性的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就园林结构的塑造以及景观的布局来说,往往讲究“诗情画意”,体现艺术文化特色。我们通常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就是通过山水与艺术的统一,在山水之间点缀以艺术文化,往往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格局美,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在园林景观的布局以及塑造等方面,往往会对诗情画意的格局进行刻意的营造从而产生一个诗情画意的小世界,这也是园林景观中体现文化布局的重要魅力之一。

  三、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选择

  通常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在地域选择方面与风水学有很大的联系。尽快风水学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因素,但是从风水的起源来说,风水学也是地理文化相关经验的一种延伸。就园林景观整体结构设计而言,依山傍水,依靠自然风光为园林景观的优选地域,而且山水层次分明则更具审美效果,能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能减少景观结构设计的成本,体现总体布局的自然美。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意境塑造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意境的塑造,需要充分的融合文化,体现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景观与情感的共鸣,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舒缓人们的情绪,营造一种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比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长廊,通幽小径以及观景窗等,无一不是文化元素的体现,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实现景外有景、曲径通幽的艺术欣赏价值,不同的观赏位置有不同的观赏效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意境。而同样地,通过对比、物象以及联想的方式,也能够塑造出不同的文化意境,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往往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境界,来保证多样性的实现。

  3、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布局

  在我国,很多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布局看似曲曲折折,但行走其中却显得结构分明,而且富有层次美感。当然,这些园林景观布局,很多都是受到音乐以及小说结构等文化因素的影响。通常来说,一些大型的园林景观往往设计成一种中心环绕、万物归一的格局,气势宏伟而又充满文化气息,这主要是受文化方面的高起点以及大视角的影响,整体的规划都体现一种脉络清晰的文化纲领和结构特色,中国著名的颐和园就是典型的案例,具体的雕琢装饰等都将文化元素注入园林景观,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在观赏过程中让人们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四、结语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将文化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不仅能够体现园林景观的艺术欣赏价值,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丰富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进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

景观设计论文15

  摘要:从幼儿园环境与景观设计着手,分析了景观设计在幼儿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个以人在本的设计导向及为更好地满足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需求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及探索,为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景观设计;重要性;幼儿园;以人为本

  幼儿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除了家以外的学习、生活的场所,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环境建设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满足幼儿需求的环境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让幼儿园环境景观设计在教育角度、科学角度、童趣角度达到完美的统一。幼儿园应当为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应满足他们多方面的生活环境要求,使他们在欢快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经验。可见,环境这个因素在幼儿园中可谓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优美、安全、卫生、舒适、和谐而富有意义的环境。

  一、幼儿的心理与生理分析

  (一)幼儿的心理

  在这个时期中儿童的智力发展比较快,记忆力增强,这个阶段是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有很强的学习兴趣的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应该尽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材料和工具,使他们轻松、快乐地主动参与到好玩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去,例如,应该在班级里放置拼图、积木等。在美工区,彩笔、画纸、油画棒、剪成的彩纸、颜料等画材,促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动手能力经验。总之,让孩子们感受到动手的意义和乐趣,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

  (二)幼儿的生理

  幼儿在这一时期身体容易疲劳,相对于其他年龄比较柔弱,皮肤比较柔嫩,表皮层薄,耐力较差。因此,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应该遵从安全第一,在铺装材质上应尽量采用软质铺装,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二、幼儿对环境的需求分析

  (一)在地面铺装方面

  首先,趣味性、环保型、多样性的铺装材质相统一来进行地面铺装,从趣味性来看,色彩感应加强,增加视觉冲击力,但同时要注意色彩统一和谐,地面铺装要有一些相应的图形,几何图形或者曲线设计都是恰当好处的。要采用一些环保塑胶地毯作为地面铺装,比如绿色的塑胶地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让人感觉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多样性方面,材质大多采用软质铺装,以防孩子们在玩耍中不慎跌倒受伤,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相交的铺装模式,以此来增加场地的多样性,趣味性。草地的使用同样也有相同的作用,可以将草地和塑胶铺装结合起来,相互交错,当然沙子的元素在场地中也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场地中,将沙子用矮小的软质材料围合起来,可以减少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产生的不必要的伤害。

  (二)在外部建筑造型方面

  小时候自己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模模糊糊的记忆,墙面上会有彩色的手绘画,暑假的时候在幼儿园里教小孩子们画画,就会发现幼儿园的建筑非常可爱,亲切,每个墙体的墙面上都有手绘彩画,它们大多都是出自童话故事,这样,在增添整个园地趣味性的同时,还会让孩子们学习到相应知识。外部造型设计应该要有大量的圆弧,富有动感,高低远近凹凸错落有致,个性鲜明,视觉冲击力强。同时,注意色彩感要强,增强整个空间的趣味性。

  (三)在植物景观设计方面

  在场地里应该尽可能多地将植物景观融入到整体大环境里,更加亲近自然。在树种的选择上应该要有适合冬天生长的树木,例如:松柏类、海棠类、黄杨、竹类等,这样便可以在冬天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不至于使整个校园黯然失色。树木种类要多样,灌木、乔木等都要有所分布。

  (四)在基础设施方面

  既然是为儿童的生活环境设计,那么,童趣的东西是必须具备的。整体的游乐玩具,在选择上应该把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过高的.玩具上围栏一定不能太低,玩具应该采用软质塑料,秋千、跷跷板、蹦床等基础设施也是同样需要具备的。

  (五)幼儿园选址方面

  在幼儿园的地址选择上应该选择安全、安静、环境广阔的地域,因为现在大多幼儿园都有午托的服务,孩子们中午可以在学校休息,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睡眠对儿童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有更好的精神和体力投入到下午的学习及活动中。

  三、幼儿园景观环境设计方法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环境与人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与进步。硬质铺装、墙面、植被、建筑、基础设施等这些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它们是以最直观的面貌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中。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设计应该具备自由的观念、结构与秩序、真实与自然、美感与气氛几点要素。本文在场地设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室外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其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幼儿园建筑平面布局特点,并提出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幼儿园室外景观环境设计对策,以求达到室内外空间一体化。在室外环境中,一个布局整体、设计合理的场地会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尽情释放童真的场所。在此设计中,考虑到自然元素的重要性,所谓自然元素,就是大自然的相关景观元素,沙子、泥土、水、花草、树木、石头等都属于自然元素的一种。虽然有时天气原因会让这些自然元素受到限制,但是它在室外环境设计中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整个幼儿园的功能分区为建筑用地、游戏场地、沙地、道路用地、休息场地、上课场所等。其中,在建筑设计中,室外建筑应具备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色彩的应用尤为重要,几何图样的使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游戏场地的设计中,应充分使用游戏设施,如跷跷板、秋千、沙坑、滑滑梯,这些都是孩子们最为喜爱的游戏设施。在设计中,需考虑到设施的安全性及安全距离的把控,特别是秋千的使用。游戏设施的应采用质地柔软的材料,滑滑梯的底端应铺设相应的软垫以防冲击力带来的碰伤。道路用地的设计上采用环保型的铺装,同时要注意铺装的多样性及趣味性,草皮及木质铺装的使用,这些自然的元素会给整个场所带来大自然般清新自然的感觉。和墙面设计一样,色彩的使用及线条的应用以增加律动感,给整个幼儿园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基础设施在户外景观设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合部分,如座椅、垃圾桶、路灯等。和公园及广场的基础设施不同的是幼儿园的基础设施要抓住儿童的心理因素,造型的夸张及色彩的使用,会增强整个场景的趣味性,更加符合儿童的气息。在上课教室场地的设计上,也同样需要大量泡沫或者软质铺装铺贴地面,也可以有少量的木质地板。根据儿童的身高考虑,教室四周墙面一米以下要用软质墙皮,桌椅设计也需要将四周棱角变为圆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儿童。在教室的后墙上可以制作几个黑板,以供孩子们绘画使用,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创造力。同时,在教室里设置几个可以放盆栽的木架子,有利于空气的清新,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但要从盆栽的安全性考虑,应放置在固定的墙面木架上较为合适。在游戏室的设计上,尽可能选择大一些的场地来设计,整个屋子的色调上要有明亮、温馨的感觉,同样类似这样的室内设计的地面铺装上也要尽量使用软质铺装,类似泡沫、地毯、软垫等材质。游戏室就是孩子们玩耍,游戏的地方,在墙面一排可以放些小橱柜用来作存放玩具的地方,以在孩子们玩耍过后利于收拾。也同样可以把基础游戏设施放在室内,如小秋千、跷跷板、沙堆等,这也是为了不被室外环境带来不便。在校园内停车场上应该设置在远离儿童活动区域的地方,停车区域应该建造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小屋子,这样可以与整个校园达成一致性。幼儿园进出路线要划分开来,分开主干道和次干道,以及观景小道。车辆等交通工具必须走主干道,儿童以及陪同的老师要走在次干道,后勤服务等需要走专用通道。

  四、幼儿园环境设计案例

  (一)巴黎Pajol七色彩虹幼儿园

  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室外环境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空间,多种色彩块状拼接而成,整体富有趣味性,视觉冲击感强烈。

  (二)瑞士Monthey新康顿公园幼儿园

  这个宛如糖果般艳丽的幼儿园,简直就是小朋友的梦幻庄园,整体建筑造型的色彩极其丰富,富有童趣,在牢牢抓住孩子们眼球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五、结语

  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她就像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一样,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人们,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更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儿童智力方面以及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是儿童的乐园,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地方。幼儿园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处处以童心来思考,设计出一个适合儿童生活、学习、玩耍的奇幻乐园,有利于他们想象力的开发,动手能力的增强,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丁祖萌.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xx.

  [3]朱家雄.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