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书院冷》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阅读理解 书院 答案

管理员

摘要:

《寂寞书院冷》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理解的文章如果是记叙文,排序题通常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线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寂寞书院冷》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寂寞书院冷》阅读理解及答案 1  原文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1)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

《寂寞书院冷》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理解的文章如果是记叙文,排序题通常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线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寂寞书院冷》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寂寞书院冷》阅读理解及答案 1

  原文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1)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2)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3)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4)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5)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6)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7)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8)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9)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10)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⑾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⑿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⒀令人再次怦然心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

  ⒁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

  ⒂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

  ⒃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⒄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⒅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⒆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阅读题

  15.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书院的寂寞,除了少有人外,位于深山腹地草径依稀可见千年古柏森森院舍空空等都是其具体体现。

  B.在文中作者描写了书院中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意在表明,古柏越时千年,虽遭大雷击劈却临绝不毙,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古柏是书院的最佳伴侣它见证了书院的兴衰,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

  C.在文中第⑤段,作者写到了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了作者希望彻底改变这里冷清的现状的心愿。

  D.作者提到那些去少林寺的人,说他们虽然都不是习武之人或佛教徒,但是对少林武术或佛教仍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表达了作者对在现实中仍能积极追求佛学或武术精神的人的赞美之情。

  E.本文巧用修辞,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壁立千丈的嵩山,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和古意森森的汉柏,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书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静思之后心中的释然。

  16、文章标题寂寞书院冷中,冷在文章中有几层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作答。(6分)

  17、文章第⑧段写道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是指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6分)

  18.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传承书院 文化。(6分)

  参考答案

  15、(4分)答案:C D

  C、从后文看,这是对作者本意的误读。

  D、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去少林寺赶热闹的,都不是习武之人或佛教徒,因而对少林武术或佛教表现出浅薄的兴趣。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现实中浮躁、虚华、盲从等现象的深沉忧思。)

  16、(6分)冷在文中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书院的冷清;二是书院的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冷落;三是作者为此感到心寒。

  17、(6分)答:(1)是指嵩阳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流传下来的教育精神。(2分)(2)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教学上实行的门户开放,学习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无不体现出古老书院的兼容、博大与开放(2分);

  (3)更有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感情深厚,名师言传身教,表现了教育的民主开明,这些都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2分)

  18(6分)(1)要继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1分)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低头,(1分)坚守清雅、怡然、旷达的高尚精神品格。(1分)(大体意思对即可。这是对全文旨要的总括,3分;

  (2)探究如何继承书院文化,3分。一定要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寂寞书院冷》阅读理解及答案 2

  原文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皱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阅读

  18.读了这篇散文,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19.本文写书院的寂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标题中的“冷”有何含义?

  20.作者在文中隐约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被冷落的忧虑。以此为出发点,你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

  18、要继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2分)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低头,(2分)坚守清雅、怡然、旷达的高尚精神品格。(2分)(大体意思对即可。这是对全文旨要的总括,最后两节也是作者思想的真实流露)

  19、(1)位于深山腹地;草径仅依依可见;千年古柏增加凄凉;院舍空空。

  (2)一是书院的冷清,二是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三是作者感到心寒。

  20、应该继承,发扬,传承下去。不要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与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