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集安的导游词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集安 吉林省

管理员

摘要:

吉林省集安的导游词  集安市,吉林省县级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通化县、怀仁县(今辽宁省桓仁县)析出各5保共59牌,置辑安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吉林省集安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吉林省集安导游词  公元414年,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第十……

吉林省集安的导游词

  集安市,吉林省县级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通化县、怀仁县(今辽宁省桓仁县)析出各5保共59牌,置辑安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吉林省集安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吉林省集安导游词

  公元414年,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而建。十九代王名淡德,号永乐太王,溢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故此碑俗称永乐太王碑或好太王碑。碑体为一方柱形角砾凝页岩修琢而成,无碑额,碑座埋于土中,形制极富特色。高6.39米,宽1.35—2米不等。东南为正面,碑文刻,共四十四行,满四十一字,计一千七百七十五字。碑文首先纪述高句丽建国神话,称出自北无余的第一代国王邹牟王是“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然后称颂永乐太王攻掠六十四城和一千四百多个村庄的业绩,最后刻记三百三十户“国烟”和“看烟”,即守墓奴的摊派情况。

  火车穿过老岭的盘山隧道飞驰而下,边境小城集安就会映入你们眼帘。从左侧车窗远远望去,在龙山脚下,耸立着巨大的方坛阶梯式的古墓,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将军坟。它规模宏大,造型颇象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故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墓正在龙山脚下,地热优越,环境秀美。

  这座方坛阶梯石质古墓,全部采用精琢花岗石砌筑,共七阶,第一阶为四层石条铺砌,其中最大一块长5.7米,宽1.12米,厚1.10米,重约32吨左右。其余六级,每阶皆由三层石条砌成。整个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积997平方米,顶部面积为270平方米。在陵墓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甬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5米,高5.5米,四壁用6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余平方米,重约50多吨。墓室内的地面上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坟的上下到处都是巨大石条,光是坟的外缘石条就用了1100多块。在坟的顶端,四边的石条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链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将军坟后面原有四座陪葬墓,一字等距排列,现仅存一座,建筑样式与主墓相同,规模则小的多,可能是近臣或妃子的墓葬。

  据考证,将军坟应是一座高句丽王陵,当在4世纪末到5世纪初建筑。高句丽王朝始建于公元前37年,到这时已传到十九代王好太王和二十代王长寿王。好太王已有陵墓。将军坟距好好太王陵不远,且墓道朝向太王陵。国内有关学专家学者认为,此应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将军坟”之称是清末当地老百姓的,一直流传至今。

  昔有《别金相登将军坟》一诗,曰:“将军坟墓几千秋,坟外年年江水流。桂酒椒浆伤往事,荒烟蔓草赋闲游。三辅霸业今何在,百济名邦早已休。独有英雄埋骨处,峨峨高峙龙山头。”

  万余座高句丽古墓群中,有20余座绘有精美的壁画,其题村广泛,技艺娴熟,绚丽多彩,飘逸流畅,距今虽已千余年,色彩仍鲜艳如初,由此可见当时的绘画艺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临摹了大部分古墓壁画置于博物馆内供人参观。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

  长白山余脉老岭山区腹地的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集中展现当地独特的动值物资源和瑰丽的自然景观。园内有5座峻峭挺拨的山峰——玉女峰、少女峰、参女峰、春女峰和秀女峰;还有幽谷银瀑、高句丽采石场、天工神韵、望峰台、仙人台、藏心洞、怀古亭、洞天皓月、空中悬佛、抗联遗址等38处人文自然景观,既美艳多姿,又雄奇壮观。幽谷银瀑是一条数百米长的大峡谷,谷底流泉淙淙,有人工,天然瀑布两处,巨树和古藤形成的华盖守护着古老的秘密,峡谷两侧陡峭的.山岩怪石嶙峋,苔藓遍布,身临此境仿佛回到了盘古开天的洪荒年代。

  洞天皓月景观更为神奇,两座20多米高的石岩,中间是一条刀劈斧削般的等宽缝隙,是谓“一线天”。站在“一线天”中间上仰望,“空中悬佛”正好夹在石壁上面横空也世:一大一小两块椭圆型花岗岩石形成悬佛的头、身,悬佛五官分明,鼻子上的皱纹清晰可辨,神态十分逼真传神,其表情恰似在用力挤开石壁,附视着芸芸众生从下面通过。造物主的神工鬼斧又制造了一个千古之谜。

  来到藏心洞,虽是一处横穿山岩的石洞,但奇在洞中卧有一块心型巨石,石体比两边洞口都大,不可能从外面移进,那是天然形成?令人百思不解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的集安一日游就这样结束了,在这次旅游中若有不周之处还请提出宝贵意见,今后以便更好的为您服务。离别之即,没有好送给大家的,祝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快乐,健康。再见。

  篇二:吉林省集安游记

  清晨,我四点就起床了,爸爸、妈妈一同去那美丽的集安游玩。到了集安就不能不去将军坟看看。

  将军坟在集安西侧的一座大山上。将军坟高大雄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墓主人是一位高句丽人,在古代,高句丽族有一个特有的习惯,人死后要是把坟墓建在高地上,死者的灵魂就能飞到天上做神仙,因此将军坟就建在高山上了。这座坟墓有10米高,8米宽。墓室有3米长,2米宽。整个坟墓大约用了两千多块花岗岩石组成。另外,在将军坟的周围还有3块巨石分别在东、南、西三个方向,这三块巨石叫做护坟石。其实,原来在将军坟的北方向还有一块护坟石,因为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把这块巨石挪用了,所以,现在将军坟只能看到三块护坟石。将军坟的墓室里早被盗墓者洗劫一空了。现在只剩下了棺材和壁画,这具棺材长2米,宽0.8米,是用桐木做成的,墙上刻满了壁画,大小不一,形态万千。有的画着大象,有的画着小鸟,有的画着云彩……

  下午,我们来到了陡峭的五女峰。我们从山脚下往上看,哇!曲曲折折的山路,好像是一条盘绕在山上的巨龙,蜿蜒而上。山上的树木层层叠叠,溪水叮咚作响,犹如一幅活的山水画!我们开始爬山了,我们每个人都信心百倍,山太陡峭了,周围都是悬崖峭壁,仿佛只要一伸腿就会掉下去似的。爬到半山腰时,你就会看见不远处,在那百花盛开的两边峭壁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块巨大的石头,这就是非常有名空中悬佛……爬到山顶向下望去,一切景象映入眼帘,可以听到鸟儿在枝头歌唱,可以看到茂密的树叶把整个山都遮掩得看不到一丝阳光,可以闻到花儿散发出的扑鼻的香味……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集安,真希望下次再来这里游玩。

  篇三:吉林省集安历史

  夏、商之时,此地属齐州。舜分齐为营,此地转营州属。

  周武王灭商,公元前300年前后,此地转属燕之辽东郡。

  秦统一后,属秦辽东郡。

  汉初,在今集安设不尔县,治所不耐城(今集安市)。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西汉增设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不耐城属玄菟郡高句丽县管理。汉武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自夫余来浑江流域高句丽县境内建立卒本夫余地方政权(即后来的高句丽)。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自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迁都国内城(不耐城音转,今集安市)。集安成为高句丽的政治、经集安市(4张)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王莽新朝期间,因高句丽不服调遣,贬高句丽县为下句丽县。

  东汉后期改设丸都县。高句丽在今集安为王都期间,除维修国内城外,在今集安及附近修建尉那岩城(丸都山城)为王都,尚有在国内城附近筑平壤城、东黄城为王都的记载。

  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西晋置平州,辖辽东、玄菟、带方诸郡,重新划今集安隶属玄菟郡高句丽县。

  东晋之后,高句丽臣属南北朝的中原各王朝。公元427年,自国内城迁都平壤。今集安为高句丽别都,仍名国内。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收复集安,在今集安辖域岭前、岭后分设国内、苍岩二州,结束了集安作为高句丽别都239年的历史。公元668年,高句丽亡。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在今集安改设哥勿州,境内地区设丸都县。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于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建立"震国"。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封其为渤海郡王,"震国"更名渤海,哥勿州暨丸都县渐入其境。渤海于今集安设正州,亦称沸流郡。正州迁治后建为渌州,渌州迁至今临江一带,今集安又改为桓都县;渤海强盛时期,设5京15府62州。于今集安设西京鸭绿府,不久迁至今临江一带。西京鸭渌府领神、桓、丰、正四州。今集安改设桓州,领桓州(先称丸都县、桓都县)、神水、淇乡3县。公元918年,民众以西京鸭渌府为中心反抗渤海,建立"定安国",今集安仍为桓州。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立东丹国,后改称辽国。公元984年,"定安国"被辽所灭,仍复集安为桓州。改鸭渌府为渌州,桓州(今集安)为辽属县。开泰六年(公元1017年),辽建东京道于辽阳。桓州(今集安)属东京道辽阳府。

  公元1125年,金太祖灭辽,设19路分镇各地,东京路设于辽阳,桓州转归东京路婆速府管辖。

  公元1233年,蒙古军灭金,桓州归蒙古所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蒙古设"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桓州仍属元前之蒙古。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元在东北置辽阳行中书省,辖辽阳等7路,桓州属辽阳路东宁府。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明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桓州归东宁府。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增设奴尔干都司,下设卫、所,桓州隶属南迁后的建州卫,为鸭渌江部,并渐为女真人的主要居住地区。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州卫都督佥事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清朝前身),定都赫图阿拉(新宾老城),今集安为其近辖之地,属建州女真满州部。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陆续在东北设宁古塔、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今集安在地域上归吉林将军管辖,军事、行政由盛京将军指挥。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清置奉天府,今集安先后属奉天府尹、奉天巡抚管理。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清为保护"龙兴之地",对东北东部进行首次封禁。康熙二十年(1681年)始,正式在辽东修筑柳条边墙,将今新宾汪清门、通化县英额布以东的辽阔地域列入禁区,今集安在其封禁之内。此后历近200年于咸丰十年(1860年)解禁。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分岫岩东边地增设通化、宽甸、怀仁(今桓仁)3县。属奉天省兴京厅(清宣统元年改为兴京府),今集安地域岭前属桓仁县,岭后属通化县,清于今集安通沟添置巡检衙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通化、怀仁析出各5保共59牌,建辑安县(辑安,取"和安"之意。语出《史记。马相如传》"陛下继位,臣服天下,辑安中国")。县城设鸭绿江北岸通沟口,治所通沟,属奉天省兴京府管辖,同时将巡检衙门迁往县属外岔沟门。1904年,划通化县滋生保岭东四牌为辑安太和保(1944年划归临江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衙门由通沟口迁入国内城旧址。

  集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翌年建立中华民国,实行省、道制,县衙门改称县公署,辑安定为三等县。民国二年(1913年),辑安隶属奉天省东边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辑安隶属辽宁省东边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成立东北政务委员会,废除道制,辑安直属辽宁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8日,日军侵占辑安。10月,辑安隶属奉天省,成立辑安县公署,定为丙类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2月,伪政权将东北肢解为14省,辑安县属伪安东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1日,又增设通化等5省,辑安县改隶伪通化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武装接收伪通化省公署。9月26日,成立通化民主政府。10月,建立安东省通化地区专员督查公署。11月20日,辑安成立民主政府,辑安隶属安东省通化地区专员督查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成立民主政权吉辽省通化分省,辑安隶属通化分省。2月10日,通化分省升格为省,属之。并于3月设通化地区专署。5月,辑安县随通化市、通化县合署后的通化市专员督查公署转隶安东省。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14日,辑安县民主政府改为辑安县政府。5月,通化市县合署设治的通化市转属辽宁省,辑安脱离通化公署,直接隶属安东省。12月,通化市、县分署设治,划回安东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4日,辑安隶属安东省通化地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辽宁省部分市县与安东省合并,改为辽东省。5月18日,辑安县随同通化地区专员公署改隶辽东省。

  1952年6月,撤销通化行政督查公署,辑安县直属辽东省。

  1954年8月,辑安县划归吉林省。8月20日,成立通化地区专员公署,辑安县隶属吉林省通化地区专员公署。

  1965年1月20日,国务院批准,3月8日省政府通知辑安县更名为集安县。

  1985年2月4日,通化地区行署撤销,实行市管县,集安县归属通化市管辖。

  1988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4月4日吉林省政府通知撤销集安县建制,设立集安市(县级),直接领导乡镇,所辖地域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