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子书 教案 设计

管理员

摘要:

《诫子书》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诫子书》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诫子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

《诫子书》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诫子书》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诫子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 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 《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诫子书》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播放《诫子书》歌曲

  导入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

  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

  正文

  (一)、解题:诫子书

  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这样一看,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二)、生听范读,划出读不准的字。

  (三)、正音,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古文中有些字的音和含义到了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所以有些字的读音容易出错。

  1、第一句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第三句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的“夫”就有两个音。

  fū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 fú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显然,通过辨析,夫在这两句中,都读二声fú

  2、在第五句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中的遂也是多音字,

  Suí身体一侧发生瘫痪,如“半身不遂” (bànshēn-bùsuí)

  Suì顺,如意:遂心。遂愿。于是,就:服药后头痛遂止显然,通过辨析,遂在这句中,读四声Suì

  (四)、正停顿

  第二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封书信不仅后人交口称赞,据说诸葛亮自己也甚为自得,他曾经书写其中两句,悬挂在书房。小组合作猜一猜,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觉得可能是哪两句?为什么?

  “淡泊”,就是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无意于功名利禄,刘备三顾茅庐,他才走出隆中。我补充说,他忠心耿耿,即使对昏庸的刘禅也从无二心。北伐失败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陶渊明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孟子说,无欲则刚,无私无畏,都是淡泊的表现。这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他挂的就是这两句。

  后人把这句话多写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未变,什么变了呢?是语气,“非……无”,是双重否定,表达更肯定的意思,你能用朗读来表达这种强调吗?

  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五)、生读文章,注意读音和停顿。

  (六)、体会诸葛亮给他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准备接受采访

  (七)、同学们,老师今天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要在我们这里录制一期以“爱”为主题的节目,我呢,很荣幸的被聘为节目主持人,到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是被邀请的嘉宾。

  我采访大家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上学前,你的父母都对你说过什么话?

  生答……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可以看出你的家长大多会嘱咐你们在路上怎么样,在学校里应该怎么样,这是个父母对你在一个较短时间内的期望。

  我采访大家的第二个问题是——假如今天你已经高中毕业,并且正好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明天你就要踏上旅程,到北京去上学,那么,请你想一想,临行前你的父母会对你说些什么话?

  生答……

  通过回答,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父母对你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期望。“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古今中外,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相通的,想想你父母的话,再读读诸葛亮给儿子写的信,爱读书的你,发现了什么相同之处么?

  生答……

  这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要给孩子写这封信的原因

  ——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

  唐朝诗人孟郊在诗中曾经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是我们难以报答的,那么就让我们把这种无私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感动变成行动,去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大家行走一生。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带着这种感动,再来读一遍《诫子书》吧!

《诫子书》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 澹泊:: 淫慢: 险躁: 穷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明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