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陶渊明的亲友团 现在流行的陶渊明集子的版本,第一首作品就是四言诗《停云》。“停云”是凝聚不散的云。诗前有小序: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渊明园中花已初绽,他也准备好了新酿的酒,准备着和朋友一起聚会,但不巧的是……
揭秘陶渊明的亲友团
现在流行的陶渊明集子的版本,第一首作品就是四言诗《停云》。“停云”是凝聚不散的云。诗前有小序: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渊明园中花已初绽,他也准备好了新酿的酒,准备着和朋友一起聚会,但不巧的是偏偏赶上阴雨天气,朋友都不能来,渊明感到非常遗憾。于是渊明就写了这首思亲友的《停云》: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翩翮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有人认为此诗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也蕴含了对时局混乱的感慨。从中国传统诗歌手法来看,这是很有可能的,但也不用坐实。此诗还是以写思念亲友为主。前人对《停云》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刘克庄说:“四言自曹氏父子、王仲宣、陆士衡后,惟陶公最高,《停云》、《荣木》等篇,殆突过建安矣。”(《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三)郎瑛《七修类稿》也说:“若渊明《停云》、茂先《励志》等作,当为最古者也。……靖节最为高古,元嘉以后,虽有三谢诸人,渐为镂刻。”又说:“《停云》温雅和平,与《三百首》近,流逸松脆,与《三百首》远,世自有知此者。”然而诗中所思的亲友到底是谁呢?亲人之中,也许便有前面提到的从弟仲德、敬远吧。至于友人,作者不说,我们也不得而知。
渊明非常喜欢和朋友们聚会,他认为不一定非得是血缘关系的亲人,志同道合者,四海皆兄弟也。渊明《杂诗十二首》的第一首就把这种想法写得淋漓尽致: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最后四句,经常被单拿出来作为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努力上进的诗句,不过要连着前文看,这个“及时当勉励”是不是有点“行乐须及春”的味道呢?
渊明诗中提到过一些有名有姓的朋友,有些是官员,有些是隐士。我们按照作品的时间顺序(有些渊明没有直接表明时间,是后人考证推测的,也未必准确),把这些有名有姓的人物请出来,一一见面。有些人有渊明有着比较深的感情,有些也只是偶有诗作往来,并无深交。
郭主簿:主簿是主管簿籍文书的官职。郭主簿生平事迹不详。陶渊明有《和郭主簿二首》,有人根据诗中“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两句推测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前后。不过渊明也不是只有一个儿子,所以这两句恐怕也未必能过作准。这两首诗第一首是夏天写的,第二首是秋天写的,通过描写景物,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情趣与贞洁清高的品格。我们只选第一首给大家看看: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夏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其一)
丁柴桑:此人系陶渊明家乡柴桑的县令。丁某人担任柴桑县令大约是在元兴二年(403年)前任县令刘程之弃官归隐之后。陶渊明有一首四言诗《酬丁柴桑》,赞颂了丁柴桑的美德,也寄寓了对他的期望,并写他们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诗非上品,就不具引了。
胡西曹、顾贼曹:西曹、贼曹,都是州从事官名,二人名字及事迹均不可考。陶渊明有一首《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就是他和了胡某人一首诗,也拿给顾某人看看。看此诗“飘飘吹我衣”和《归去来兮辞》中“风飘飘而吹衣”很像,有可能是一个时期的作品,所以有人认为是晋安帝元兴二年癸卯(403年)的诗作。渊明与此二人也没有太深的交往。诗亦不引。
殷晋安:殷铁,字景仁,曾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故称殷晋安。殷铁在晋安南府时,住在浔阳,和陶渊明有过交往。义熙七年(411年),刘裕任太尉,征召殷铁为参军,陶渊明作此《与殷晋安别并序》诗赠别。上述情况都是渊明小序中提到的。渊明选择了“隐”,而殷铁选择了“仕”,所以渊明在诗中说他们俩是“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但是渊明尊重朋友的选择,并很想念他,希望他有空还回来看看故人:“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戴主簿:姓名事迹不详。渊明有一首《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诗中有“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一句,有人根据《晋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推测出这一年是晋义熙九年(413年),岁在癸丑。诗中写了顺应自然,以终天年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样就很好了,不必求仙访道——“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刘柴桑: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曾任柴桑县令,故称“刘柴桑”,后弃官归隐。入宋之后,人又称之为“刘遗民”。他与周续之、陶渊明被称为“浔阳三隐”。萧统《陶渊明传》说:“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这三隐之中,有两位信佛的,一个是周续之“事释慧远”,一个是刘遗民,他是慧远白莲社十八贤之一。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七月,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等人结白莲社,招陶渊明入社。刘柴桑当时以诗相招,而渊明不肯,便和了此诗。表明自己喜欢过躬耕饮酒的生活,不愿入山学佛。诗的最后几句说:“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翳如:隐没,消失。翳:yì)同一年,渊明还有一首《酬刘柴桑》,最后几句是:“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读“否”,阳平)?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苏轼《书渊明酬刘柴桑诗》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此言真可为啼然也。”大约老人都有这种感慨,杜甫不也说“渐老逢春能几回”么?
周续之、祖企、谢景夷:周续之,字道祖,博通五经,前面说过他入庐山事释慧远,与刘遗民、陶渊明号称“浔阳三隐”。祖企、谢景夷,都是州学士。萧统《陶渊明传》:“后刺史檀韶苦请(周)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渊明在诗中劝这三个人,你们隐居就隐居吧,还出去讲书干什么啊?还是回来隐居吧。当然,诗中有一句“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还是对三个人的学识给予了肯定的。诗的开端结尾都非常好: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海诸子,从我颖水滨。
羊长史: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长史是将军的属官,主持幕府。陶渊明有《赠羊长史并序》,序中说:“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左军指左将军朱龄石。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破后秦,驻军关中。驻军京都的左将军朱龄石得到捷报后,派长史羊松龄往贺。渊明写此诗相赠。敌国已破,但时局混乱,所以渊明并不感到乐观,而是暗中感慨。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说:“陶诗当以此为冠卷。”当然,这种说法估计很多人不赞同。我于此诗中,最喜“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两句。
张常侍,指张野。《晋书·隐逸传》说:“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庞遵等,或有酒要之(指陶渊明),或要之共至酒坐”。据《莲社高贤传》记载张野与渊明有婚姻契,征拜散骑常侍,为去任职,因此诗中称他为张常侍。渊明有《岁暮和张常侍》,此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四年(418年)的除夕,时刘裕幽禁安帝而拥立恭帝,篡晋之心昭然若揭。故而张野虽是时常请渊明喝酒的好友,但此诗却写得深沉郁积。
庞主簿、邓治中:庞主簿即庞遵,字通之,就是前面说到的也总请渊明喝酒的好朋友之一。邓治中事迹不详,治中是官职。渊明有一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作于义熙十四年(418年),诗中叙述了自己经历的饥寒火灾等等困厄,一反乐天知命之态,悲凄动人,是陶诗中的上品,今引全诗如下: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渊明隐居的痛苦,此诗尽显无遗。甚至苦到了产生恨不得赶快活完这一辈子完了的感觉。“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就是说晚上就盼着赶快天亮,因为寒夜太难熬了;天亮了又恨不得赶快天黑,因为劳作太苦了,晚上才能歇歇。后来清代黄仲则(黄景仁)《绮怀》中的名句:“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与渊明这两句异曲同工。而“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又正是杜甫《梦李白二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蓝本。到了晋王宋兴之后,宋少帝景平二年(424年),本年八月改元,为宋文帝元嘉元年,庞参军奉刘义隆之命出使,路过浔阳,与渊明有诗唱和。渊明有两首《答庞参军并序》。一首诗四言诗,诗的开头写道:“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表明了自己的隐居志向。一首是五言诗,最后几句说:“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表达了要庞参军珍重并希望再有会面之期的心情。
另外渊明有一首联句,就是两个以上的人每人写几句,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世陶集诸本皆录此诗,内容为咏雁,和渊明联句的人叫愔之、循之,但是他们的姓名、事迹皆不可考,也有人认为此诗真伪还待考。我们也就存而不论了。
在渊明诗文之外,后人有关渊明的传记,也记载了渊明的一些朋友。
檀道济:江州刺史,在渊明早年,他曾经劝渊明出仕,并周济陶渊明。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惬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王弘:江州刺史。景慕陶渊明,设法与之交往,并经常馈赠他美酒。在前面的篇章中已经叙述过,就不赘述了。
颜延年:颜延之,字延年。少孤贫好学,宋孝武帝时,为金紫光禄大夫。其诗与谢灵运齐名,号称“颜谢”。他也是陶渊明最好的朋友之一。前面的章节里也记载过他给陶渊明留了两万钱,陶渊明都喝了酒的故事。渊明死后,颜延之为渊明作了诔文,《陶证士诔并序》,文中对陶渊明推崇备至。这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篇时人祭奠陶渊明的作品了。
然而渊明除了这些世俗的朋友,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朋友,这些朋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并不活在当下,而又时时都在渊明的心中:黔娄、三良、二疏……孟子曾经说过:“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尚友,即与古人交朋友。渊明正是赖着现实中的亲友,诗文中的古人,才能做到“乐夫天命复奚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