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心得体会 解读

管理员

摘要: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  新……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让我充分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丰富性、深刻性和艺术性。

  1、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新课标规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新课标规定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从三个层面六个任务分四个学段进行具体的说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跨学科学习。可以结合数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语文可以选择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学习、活动、研究、讨论,更好地体现“大语文”学习概念。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2

  在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安排下,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我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造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们知道语文来自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凸显语文的实践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牢记语文学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了解传统节日》时,因为这个主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部分同学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比较熟悉。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先让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传说,故事等,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然后将传统节日的故事整理下来回家后讲给自己的家人听一听,最后引导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比如和家人包粽子,做花灯,做月饼等。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了语文,同时又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学中取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二、我树立了“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已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了。作为老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为自己的教学增色添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育学方法资源知识学习评估等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利用希沃易课堂中的多种功能(课件推送)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在掌握多音字后的课堂练习时,通过课堂互动,将练习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中,学生自主完成后进行生生互评,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又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改动较大,但都是在原有课程标准上的创新。其内容丰富,内涵深远。作为一名老师只有不断研读,在教学中始终立足新课标,尊重课堂实际,在实际教学中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方能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3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

  这种“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观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够,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行行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囚犯,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重心得转移”和变化。

  因此,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是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进一步说,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职责。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转变现行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的传统做法.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4

  “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学目标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其更好的参与日常学习与生活。以“单篇精读”为主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但已不能达到增加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群文阅读”应运而生。

  它要求教师自主选择和组合一组学习材料,师生围绕这组材料的议题,对所选内容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到求同存异的目标过程。通过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

  让我们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5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为此,笔者在此谈几点自己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补充和指正。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

  (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

  (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

  (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

  (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

  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

  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脖和“多发脖,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

  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

  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

  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10.参加化学课外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报名参加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化学教学和科学普及的电影片、录像片,参观工厂,参加化学晚会的筹备、演出,收集整理化学谜语,出化学墙报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渴求,促使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6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增强情境性、实践性是新课标对课程理念实施提出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实施,相信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发生改变,语文课堂对“教”与“学”双方要求也会有所改变,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评价,学习任务群由这些学习项目组成,结构呈现更为全面完整。

  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进一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开冬》为例,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完成语文学习群的组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游记散文,全文以有“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之称的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雪域高原中冰塔林的神奇与壮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课程标准看,这一单元所选课文皆为游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采用移步换景法的观察角度,继上一篇《壶口瀑布》定点观察法之后的文章,它的意图很明晰:学习两种不同的写景角度。我想了解这些之后,为建设学习任务群有更好的帮助。

  一、注重主题,以文化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组织原则:在加强语文基础的基本上,坚持文化人,构建学习任务群。“以文化人”之“文”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进步文化,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长江源头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的雪水向前流淌,从而缔造了长江,而长江一路向东奔涌,养育了两岸的万千子民,孕育千年文化,它不仅是生命之源,开启长江生命之旅,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它所能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赞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作者情感感受体验的任务,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关于长江的歌曲,或是播放关于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纪录片,在音频或视频中首先得到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对各拉丹东的初印象,感受长江源头的壮美。

  二、贴切文本,找准任务。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学习任务群,追求少而精,实而活。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前不仅要熟读每一个单元提示说明,同时还要认真揣摩每一篇文本前的课前预习,文本后的课后思考探究以及积累拓展,从中独具慧眼去找准教学目标,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从中建立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本单元为游记散文,可以根据游记散文的特点:所至、所见、所感,从方法,语言,情感三方面去构建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游踪的寻找任务,完成“所至”:提示地点词语,让学生掌握根据重点词语,去了解作者行走痕迹,从而区别定点观察法和移步换景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在对所见的景物中独取冰塔林的描写组建任务,完成“所见”:寻找文本中对冰塔林的描写句子,判断其观察角度,以及不同观察角度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从而掌握景物描写中不同的描写角度,除俯视、仰视、平视之外,还有远看、近看、细看,体会在不同角度中相同景物的不同点:高处俯视的晶莹连绵,近处平视的壮美奇特,细致观察的熠熠生辉。当然,在感受观察角度的过程中组建对冰塔林描写语句的赏析任务,感受本文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用词很“日常”,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

  三、创设情境,感受情感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构建学习任务群中要注重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注重评价和资源。根据这一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跨学科融合,把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去构建情感体验学习任务。

  如何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堪忧,她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资料助读的方式,或是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展现各拉丹东雪山自然环境的艰险,人在原始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应该存在的哪些心理状况,将抽象的学习具体化,从而达到与作者同行,与作者同感的情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那份乐观与坚强。

  四、做好评价,提高能力

  当下语文教学中,针对单篇学科知识逐“点”解析的方式依然存在,语文教学依然在“刷题”和“死记硬背”中挣扎,这样的教学很难适应初中学业水平评价方式。而当前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注意这方面的综合性: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游览美丽的家乡风光,利用观察的不同角度,写下观后感,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游中玩,在文中游,很好的诠释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贴近初中学业水平评价要求。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作为“教”一方的我们,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的突破,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把静态的课堂过程变为动态的课堂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的“学”的突破:自助、合作、探究学习,达到师生共学,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引路人”。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7

  随着时代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变化,义务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版)于x月x日颁布。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线教师教师需加强自身学习,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方向和亮点,用课标要求去改进课程教学,来实现高质量的育人目标。

  在前期学习新课标时候了解到新课标有五大亮点:

  一、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终身发展。

  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

  三、加强学段衔接,体现学习进阶。

  四、增强指导性,强化教、学、考一致性。

  五、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关注学生持续发展。

  当时就觉得压力山大,感觉无从下手。而今天参加了化学课标下的化学实践教学研讨活动,一下子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北师大附中两位老师带来的七个问题与新课标紧密联系,也是我在研读新课标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胡久华教授一一进行了分析和剖析。以具体的课例为例进行讲解,一下子让高大上的理论很接地气,比如在大概念教学中,要有建立模型的意识,要给孩子们有驱动任务,问题课程的设置要贯穿整个单元,尤其是吴东芽老师对于燃烧条件及其灭火原理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清晰地模型不但反映了燃烧的条件,而且还渗透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还体现了对燃烧的控制方法。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应只关注孩子的答案、结论,更要关注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注重素养评价,不仅仅注重知识本体,更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评价。不仅要有师生对话评价,还要有生生对话生生评价,以评促学,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从学科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还有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中一定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把孩子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设计的作业要有整体性、多样性、选择性和进阶型。从简单到综合,从实际生活到学科问题中,关注学生的思考,关注学生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高水平的作业必是符合学情的,作业形式除了纸笔作业还可以更多的实践作业,注重结合劳动教育,加强学生自我诊断,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新课标中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当时我就觉得老师一下子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了,学生的负担也更重了,xx教授的一席话将我从错误的观念中拉了出来。跨学科实践活动不是做加法,而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采用任务情景与驱动,基于化学学科立足于化学学科开展,关注新课标要求的10个跨学科活动即可,不要为了跨而硬跨。

  xx老师最后反映的一个问题也是我的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后经常给我吐槽的一件事就是高中和初中化学的不衔接,高中化学好难,刘娟老师也总结出了新高一学生7个方面的欠缺:有知识的欠缺,也有方法的欠缺,还有观念上的缺乏。这也给我了深深的警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分类思想,有序思维,微粒观、探究意识、定量意识等。当然胡久华教授表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所有高一新生的问题都是义教化学造成的,初高中教师都应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衔接,知识层面的衔接,方法与能力的衔接,胡教授还特别突出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新课标中不予评价,这样使得酸碱盐部分内容难度降低,但要讲给学生类比的方法,研究一类物质就要掌握一类物质的性质,了解这一类物质的共性和差异性,通过类比方法得出酸碱盐相关的性质。

  短短不足一个半小时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是对一线教师的新要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称的上自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老师。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8

  史料实证部分老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如何获取史料,如何辨析史料(史料分类:按照表现形式,按照来源,按记录者最初的意图分。判断史料价值高低的两个重要依据:当时,当事),如何运用史料(如何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关注史料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讲解到位,思维严谨。而历史解释则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即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及影响,重在诠释评价并讲解了分层目标。要求学生要学会从多个层面和视角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更能接近历史真相。专题的讲解也清晰到位,讲解中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注重历史的纵向和横向知识脉络讲解及结构梳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利用大事年表串联知识并通过有层次对问题涉及能对知识进行有效对归纳讲解。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9

  5月6日下午,工作室全体成员通过网络观看的方式,认真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吴欣歆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解读。网络学习结束后,工作室成员在微信群里积极发言,分享着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下面我就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属于一个整体,也就是缺一不可。简单来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希望孩子可以具备这样子的核心素养能力:

  1、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有信心。

  2、具备良好的语感,能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深厚情感。

  3、有好奇心、求知欲,思维灵活,积极思考。

  4、能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程目标在过去三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新增了“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此次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在总目标中尤为凸显。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要树立全新理念,在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指导上,要多围绕这三大文化来拓展阅读、答题和写作。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知道了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新课标的实质和主要变化,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学而思、思而行、行则成。接下来,我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课程焕发出思维的活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0

  本次去省城,共听了11位名师的15节课,节节都很精彩,课堂上充分体现出了新课标的理念,而且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原本我以为数学就是枯燥乏味的,从来不知道数学课也可以上的这么精彩有趣,听完这些课后,我真是受益匪浅,收获了不少,也有许多感悟,而我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而这十一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课堂上语言幽默风趣又亲切,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课堂上注重渗透德育知识,衔接很紧密,我觉得我都被教师深深的吸引着,没有时间开小差,何况学生呢?教师也将生活和数学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钱守旺老师在教《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些中国钓鱼岛时国人抵制日货后,日本各大商品销量大减的图片,不仅引出了百分数,还教育了学生。蔡宏圣老师在讲《认识负数》一课时,首先多媒体出示了一组照片,都是中国著名主持人,演员和体育明星,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认识的明星,学生们畅所欲言,其中有个学生说到认识千手观音,老师就顺势引导说她们都是残疾人,但是依然乐观向上,不屈不挠,我们应该向她们学习。除了语言幽默风趣外,教师们主要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不断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相互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让学生将这个思维过程,自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觉得这对学生来说不管是从思维上还是从语言表述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每位名师都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宗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生回答“没问题”后老师所说的“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徐长青老师说“我们要做‘种子教学’而不是‘果子教学’,教育是激励与唤醒的艺术,真的教学未必从真的答案开始,用‘假’的答案引起学生知识的矛盾和质疑”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大家分享一下徐老师的理念:

  离开老师还读书,离开学校还学习;

  成长的意义在于经历而不是得到;

  差异是世界的美,也是生命的美;

  我们不知道学生的明天会怎样;

  学不会是每个学生的权利。

  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并尝试着去尊重,然后发展差异,让差异成为一种资源。带着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明天会怎样!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1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通过仔细认真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比如: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课标在习作教学、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调整,比如强调习作的低门槛,突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几个核心概念形成了新课标的核心范畴。就是:语文特质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所以,对新课标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经过讨论修订,新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此同时,课标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我觉得称其为核心目标一点不夸张。也揭示了语文的特质。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现今,新课标的颁发,我们更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让语文真正归位。

  二、语文素养:

  语文的核心任务大家都会清楚地记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规定和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修订稿保留了这一表述。这是一种坚守。也道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特质,而围绕这一特质展开的任务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所以说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各有各的理解,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是这样说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儒敏教授把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性则是第三核心概念。实践性与综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所以我认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提到训练记得钱梦龙先生有过这样的提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位主线。净不是针对语文来讲的,但相当一段时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说课、评课都好引用。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如果语文教学以训练为核心,或曰以训练为主线是不行的,训练只是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得走的。根据以上认识,语文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训练一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2

  一、对新课标的认识

  (1)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变得有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具有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天性良知。要让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人类美好思想的熏陶,接受社会共同缔约奉守的道德规范,形成对高尚道德情操的崇尚敬仰的心态,从而自觉地守护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完美自己的人生境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面向全体学生。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发展,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坚持语言运用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根植课堂,创设情境,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确立英语易学的信念,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引导孩子跨入英语学习的大门,热爱英语,了解英美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钻研并整合教材,采取分层教学,设计不同梯度和层次的任务,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整体设计目标。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思路是通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五个维度实现英语这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个总目标。除了总目标以外还细化成九个级别的分级目标,每个级别都详细的说明了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在设计每课教案时做到基础实、技能全、步骤细、重情感、重整合、并且能根据每个级别的要求和目标分析我所教学生的学情来对初中三年的教育教学进行一个较好的整体设计和规划。

  (4)强调学习过程。新课标强调学习的过程,因为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没有好的过程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结果。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活动化教学”是一个教学的有效途径,活动化教学就是指让学生"动手做",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外,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听讲、课堂内外阅读大量的英语读物、朗读、背诵等等也是优化教学过程,达到理想效果的有效方法。

  (5)优化评价方式。在教学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情况的定量分析十分必要,学生的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品质、个性等并不能完全反映在分数上,所以我们应重视定性分析。如果缺少对学生思维过程等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只关心问题的结论,轻视思维过程。这不仅有可能使学生获得的认识似是而非,养成在知识探究过程中浅尝辄止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更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遏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展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资料搜集、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的全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智力的发展状况,发现某些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采取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班级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评价。

  (6)丰富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资源,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和尝试。我们以上一堂英语课为例,上课前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全面的分析,然后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来开发教学资源,改进教法和学法。例如从书籍、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获取歌曲、诗歌、典故、故事、漫画、笑话、动画和各种多媒体素材。此外、老师也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资源、如黑板、挂图、简笔画等来进行课堂教学。

  当我们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材料必须富含哲理,

  (2)材料必须紧扣教材,

  (3)必须有利于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4)选择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英语的学科特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英语教学有较为全面的熟悉,提高英语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课程的改革总体来说应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教材则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认识到要上好英语课,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

  我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3

  我有幸参加了在xx省文联举行的美术教研活动,为了探究小学生美术课堂的学习活动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许多美术教师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交流,特别是通过参观xx省少年儿童民俗体验美术作品展,给许多老师带来的新的关于美术教学的思考。

  在这次美术教研活动中,主要以参观优秀儿童美术作品为主,展出的作品来自xx省的各个地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都是通过课外美术学习提高了自己绘画等各方面美术相关能力,在某些方面都要比仅仅只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要高出一筹,这不禁使在校内参与美术教学的老师有所反思。

  在参观过程中,主要策划这项展览活动的研究课外美术教学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这次活动的目的,以及这次美术作品展出的形式和内容,xx省美术家协会、xx省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和xx省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为激发少年儿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弘扬xx民族文化意识,搭建少年儿童民俗体验活动和美术作品展示平台,举办了以“秀美xx?共筑梦想”为主题的画展,展示了小画家们的才华,并凝聚了教育的力量,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儿童创作的线描画、水粉画、水彩画、彩墨画、版画、中国画等充满地域特色的作品,分为红色精神、绿色共享、古色传承等板块,展示xx革命传统、人文文化、自然风光、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城市变化等主题内容,这些儿童绘画作品生动有趣,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新,所以在最后也不免要讨论课外美术教学与校内美术教学的不同。

  校外美术学生有较大的创作空间,而在学校里,大多数时间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创作,受到了时间空间题材和材料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很难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在校外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找资料和专研技法,所以在校内教学的美术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美术课堂学习的优势,和专家编制的美术教材围绕美术学习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究几个模块,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感知力,再鼓励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与校外美术相结合,成为弘扬xx传统文化优秀的小画家。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4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我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心得与思考如下。

  一、新课标修订变化

  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二、新课标解读心得和思考

  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就必须重视诱发因素的选择和运用。我们知道,不诱不发,诱导得好,就会思绪绵绵,言辞滔滔。诱因范围广泛,一书一画等等,都可以用之诱发引导,打开思路。情景教学是集成“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景教学,在情景中展开联想的彩翼。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实物、音乐、图画、表演、生活,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启发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其次,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正好这个学期听了几堂公开课,我得到一点感触,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能体现出这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新课程标准像石,敲出星星之火,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5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0xx版新课标中凝练了语文的核心气,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渗透到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点滴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