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沈从文《边城》中的忧伤情怀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解读沈从文《边城》中的忧伤情怀。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解读沈从文《边城……
解读沈从文《边城》中的忧伤情怀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解读沈从文《边城》中的忧伤情怀。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解读沈从文《边城》中的忧伤情怀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包含的人性、人情和人生感悟令人惊叹。沈从文在书中将他对家乡的挚爱和淳朴的感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群善良的人生活在湘西优美的世外桃源中,恬静的自然风光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再看书中的人物,16岁的翠翠情窦初开,她的爷爷已经年逾古稀,热情诚实的天保兄弟是那么的慷慨豪爽。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身上都闪耀着人性至善的光芒。然而这一切只是表面,细细品读之下,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渐渐从心底泛起,如烟雾笼罩,如细雨缥缈,若即若离,无法分辨。
一、美丽的表层
《边城》是一部描写山水风景的典型作品。沈从文通过这部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美景如画的故乡――湘西的热爱之情。地处川湘黔交界处的湘西,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汉族和苗族等民族杂居区域之一。自幼生活在这里的沈从文深受家乡淳朴的民风影响,20年的生活使沈从文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对这些,他有一种永远无法割舍的依恋。20岁时,沈从文去北京谋生,都市生活与家乡的巨大反差让他对家乡更加怀念。然而,体现在《边城》中的那“自然、优美、健康”的生活和景象,已经开始被现代文明一点点侵蚀和吞没。当数年之后沈从文重新踏上了家乡的土地,梦中的乡情已经不再,他分明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个饱含思念与怀想的希望殿堂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崩塌。他在作品中致力体现的情感与形式都是一种寄托,是他对家乡的山水人情的一种怀念和回忆,是对童年时代的故乡一种深深的留恋。作者在《边城》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朦胧虚幻的、亦真亦幻的,让人只可以用心去感觉,却无法触摸。他所塑造的人物也如雾里看花,永远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朦胧之中。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自然真实的美让人可触可感,心旷神怡,清新明朗;而虚构的想象之美只能是朦朦胧胧,亦真亦幻,让人满怀情殇,尽抒情感。沈从文笔下的家乡,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如坠云雾的人间仙境,充满遐想。他用艺术的文笔造就了一件文学史上的艺术精品。边城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诚实可爱,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繁华和污浊,他们厚道而实在,拥有清澈的灵魂。纯真美丽的翠翠,在风日里自然长成,还有健壮而真诚的天保兄弟,尽职尽责、饱经风霜的老船工和慷慨豪爽的顺顺。在书中的“桃花源”,他们都有颗善良的心,有着大公无私的至善至爱,他们沉浸在青山绿水和田园风情中,在自然的恩赐中生生不息,他们的生活平淡而充实,平静而有趣。其实这就是沈从文的精神乌托邦,没有过多的奢望,只追求平淡无奇的生活,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虚幻而美丽的精神梦境。在作品中,还有一个梦与作者的梦相呼应,那就是翠翠的爱情之梦,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爱情向往而迷恋。然而这些都只是美丽的表层,是对人性闪光的赞美和推崇。
二、深层的忧伤
在沈从文看来,生活在都市的人不可能真正读懂他的小说,他这样评说:“他们只能看到清新自然的故事,但是却忽略了故事背后的热情;他们只能读懂我朴实的语言和文字,但是看不到在这些文字下面隐藏的悲痛和忧伤。”
老船工的忧伤是围绕着孙女翠翠展开的。年逾古稀的爷爷当了一辈子摆渡人,岁月带给他无尽的沧桑,他老年丧子,但是他用宽广的胸襟忍了下来,他从容、淡定、沉稳地面对生活带给他的不幸和挫折。他就像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树,浑身上下印满了岁月的痕迹,他苍老而坚韧不拔地活着,任何的斧砍刀削都无法撼动他生存的力量。但是他却倒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孙女翠翠的婚事费尽了他最后的.心血和生命。爷爷的一生是苦难重重而凄凉的,女儿和女婿为情而死,已经几乎将他的心切碎,所有的伤痛都由他一个人忍受。这些之后,他把所有的关怀和爱都给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他把所有的希望和情感都寄托在翠翠的身上,总觉得是在完成已故女儿的悲情托付。他害怕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但是他总感觉到翠翠又重蹈了母亲的覆辙,忧虑、担心、矛盾、害怕渐渐磨去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点力量。他希望翠翠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但是他又担心这个人能不能让翠翠托付终身,为了翠翠的爱情,他殚精竭虑,操碎了心。当事情没有按照他想象的那样向前发展时,他几乎发狂,以至于办事一错再错。傩送的拒绝和顺顺的冷遇彻底击溃了老人一直坚挺的灵魂,生命的堡垒崩溃了,生活的希望破灭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终于撒手人寰。老人的爱惊天地泣鬼神,老人的死,山崩地裂,老人走了,白塔倒了,山洪暴发吞没了一切,也冲走了老人守了一辈子的老渡船。深深的孤独、浓浓的忧愁和无边的寂寞伴随着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翠翠也有忧伤,不过她的忧伤来自成长的烦恼,是一种情无所依的心绪。湘西的青山秀水缔造和哺育了这个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活有太多的单调与寂寞,所以他想离开爷爷离家出走,希望生命因此而发生点什么,改变点什么,这些是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读懂的忧伤和落寞。翠翠也有爱情,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表白,甚至没有得到一个眼神或者话语的暗示,她的爱情如同雾里看花,朦胧而飘忽不定。她的爱情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梦,只有在梦中她才能看到希望,才能触碰到甜蜜的爱情,一旦梦醒来,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孤独和寂寞仍然陪伴在翠翠的身边。她日复一日地继续着她的生活,傩送离家出走了,天保闯滩死了,就连与她相依为命的爷爷也因为她的婚事而忧虑而终,而翠翠对这一切浑然不知,还在继续着她的生活。在杨马兵把这一切都给她说明以后,她才有所醒悟,如梦初醒,哭了整整一个晚上。最后,孤独的翠翠守在渡船边上,静静地等待着再也不会归来的爱人。谁也不知道这凄凉的守候和孤独的等待意义何在!如果从叙事的角度看,翠翠的故事似乎已经可以结局,但是从人生的角度看,她爱情的悲剧才从这里起步,漫漫人生路,没有人可以和她一起承担这份忧伤与孤寂,没有人可以理解她的悲情与凄凉,这一切都要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自己品味。
三、多重矛盾
翠翠、爷爷和天保兄弟这群善良的人们生活在“边城”这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地方。这是沈从文自己构筑的“希腊小庙”,这里倾注了沈从文所有的情感与心力。多重的矛盾使小说蕴涵着浓浓忧伤,是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品读的。 第一,无情的命运、焦虑的人生、悲凉的愁绪隐藏在矛盾之中,绵绵不绝。任何人都无法抗拒自然的威力,最终都会死亡,这就是人生无情的命运。面对死亡,饱经风雨的爷爷自然可以坦然相向。但是想到孙女翠翠,他却无法不忧虑,年逾古稀的他与翠翠相依为命,如果自己真的离开人世,那翠翠又何去何从,忧虑和恐惧一直困扰着老人。他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担心死亡之后的事情,深深的忧伤时刻萦绕在老人的心头,人生的无奈和绝望透过文字流露出来。老人投入了所有的生命和精力去释放他的至善至爱,但是命运却不可改变,人生总会有遗憾。老人最终撒手而去,翠翠最终一生悲苦。生与死的矛盾融入到老人的悲凉之中,生出无限的愁绪和忧伤,蕴涵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绵绵不绝。
第二,至善至爱的人性,却将满怀的忧伤隐藏在隔膜之后。在《边城》中,沈从文用至善为经,至爱为纬,编织了一张真善美的大网。爷爷、翠翠、傩送天保兄弟间那无私的关爱,纯真的情爱,热诚的挚爱,还有诚挚的兄弟之爱,充满了整个人间,与他们的至善至美的心灵融合在一起,千丝万缕又矛盾重重,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之间,爱与矛盾并存,误会和隔膜也不可避免,浓浓的忧伤之情,悲凉之意洋溢于文字之间。爷爷对翠翠无私的爱胜过自己的生命,但是心有矛盾又不能明说;翠翠对傩送的爱朦胧而凄美,想去表达却又被羞涩所掩饰;天保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却因为互相退让而终成遗憾;爷爷喜欢傩送却因为误会而重重阻隔;顺顺同情翠翠和爷爷,却因失子之痛而重创了爷爷;本想打抱不平的中寨经纪人,因为误解却恶言相向,原本善良的人性,淳朴的生命因为隔膜而充满忧伤。
第三,封闭的环境,单调的生活,使人惆怅寂寞。边城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环境虽然优美却鲜与外界接触,封闭在这里的人们只能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长期的闭塞与落后让人心躁动不安。翠翠因太过孤寂而心有不甘,总想着走出去寻找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一个情窦初开的懵懂少女,竟然想出了这么个恶作剧,想要爷爷敲锣打鼓去找她。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住在溪边的白塔下,远离喧嚣的人群,没有一起玩耍的伙伴,没有一起说话的知己,这种平淡的生活造就了翠翠的孤独与寂寞。她通过摆渡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偷偷地观察渡船上每一个过客。没有与她聊天的密友,就连关于“碾坊陪嫁”的事情也是靠偶然“偷听”来的。年轻的懵懂少女,羡慕繁华的城市生活,向往着外面喧嚣的世界,还想偷偷地去看自己的心上人。所以,生活中最有趣的莫过于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这也就成为她走出去的借口。
在《边城》这部精美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作者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痛苦的印记深深地融入其中,浓重的忧伤流露在字里行间。作者将内心的隐痛深埋在作品的每一个文字里。从小内向,敢于幻想和挑战的沈从文喜欢自然,生命中天赋自然的灵性,在外漂泊谋生又使他拥有了冷静的思维、敏锐的目光和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在他的作品中,美丽的风景下,喧嚣的繁华里,深深埋藏了浓重的忧伤。《边城》的一切忧伤都来自于沈从文自己的生命感悟和内心的忧伤。这种忧伤赋予《边城》更深的蕴涵和耐人思考的意味,也使《边城》有了一种独特的凄凉和感伤。
扩展:边城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2、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3、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4、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5、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6、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7、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8、黄昏那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这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9、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10、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11、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1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黒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切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1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14、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15、这并不是人的罪过,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分稳秘里,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
16、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17、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18、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同名誉,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正义。
19、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20、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阳的一面去午睡,高处既极凉快,两山竹篁里叫得使人发松的竹雀和其它鸟类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做的梦也便常是顶荒唐的梦。
21、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于糊涂一点罢了。
22、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23、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24、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25、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