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读后感(精选1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基地》读后感 篇1 这一天,太阳公公好像理解我……
《基地》读后感(精选1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基地》读后感 篇1
这一天,太阳公公好像理解我们似的,早早露出了笑脸,小鸟也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为我们送行。我们四年级各班同学,背上精美的书包,像快乐的小鸟,奔向我向往已久的劳动实践活动基地。
基地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我。在我们的主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地动仪。第一步同学们开始锯木条。我们用稚嫩的小手拿着锋利的锯条,小心翼翼的据着,不一会我的手上磨出了红红的印记,但我没有放弃,终于把木条锯好了。第二步是用木条粘地动仪的底座和框架。我先摆出了底座和框架的形状,接着我认真的用白乳胶把它们粘好。二十分钟后,底座和框架干了,我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第二步完工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是下午了。老师走进教室,我们一起做了最复杂的工序——连接电线。地动仪在我们辛苦的工作中诞生了。
这天,我们不但放飞了心情,磨练了意志,收获了快乐,体验了成功,而且我们文明的举止,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超强的动手能力,还赢得了基地老师的赞扬,展示了我们浙江路小学的风采。
回来的路上,我们还在摆弄着自己的作品——地动仪,劳动实践使我们走进生活,提高动手能力。回忆着难以忘记的一幕幕,我怎么能不兴奋呢?这次劳动实践使我受益匪浅,永远不会忘记。
《基地》读后感 篇2
刚刚合上这本书,我就心里回想里面的所有内容,时而让我提心吊胆,时而让我惊讶不已时,时而让我疑惑不解,时而让我恍然大悟,心想这本书咋就这么有意思呢?
让我心理变化最复杂的地方就是——基地人民心中第二位英雄,也就是出口成章的塞佛哈定,在94页上说:“四王国的历史中最有趣的局面,无疑是塞佛哈定的执政期间。”有趣的地方就在哈定和温尼斯见面后,在137页时,两人就你一口唾沫星子,我一口唾沫星子吵了起来,吵到139页时,温尼斯说出了他的野心,但哈定却像在玩过家家一样说到:“殿下,我自己正是这么想的。”
140页哈定用12008年的“牛皮”吹起了“气球”,152页,温文斯把自己的头轰得一点不剩,哈定的“气球”里有反击时刻定在午夜零时,再加上尼温斯的儿子被折磨的不像样,他明白一切都中了哈定的计谋,在这十几页子里哈顶都十分稳定,所以说遇事不能心乱,要镇定,而且遇事之前要安排好一切,要是我是哈定,可能都被害了上百回了,哈定的镇定和他那双嘴巴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本书十分让人欢喜,而且语句幽默,这本书真的很有趣。
《基地》读后感 篇3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十万年之间,但这种情识一直持续到他们建立了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为止。在这种机器人的帮助下,入类最终统一了银河,建立了银河帝国。
在这个帝国建立后的12008年,一位名叫“哈里。谢顿"的年轻数学家,预言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300年内衰落。在银河帝国的质疑下,谢顿带领科学家们在银河边缘的端点上建立了“基地”。诚如谢顿所言,在一个多世纪后,银河帝国的边缘就开始叛乱发生战争,其中也包括端点星。但是,继哈里。谢顿之后,端点星后来的两位市长塞费。哈定与侯伯。马洛却带领基地人民度过了三次危机,成为基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而每当危机来临时,哈里。谢顿总是会在穹窟中出现,为基地人民指清一条道路,让基地平安度过难关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有哈里谢顿面对法定的审判从客不迫,有银河帝国的皇帝的昏庸愚昧,有基地人民潜入敌人内部趁机发动政变的机智,也各位端点星市长面对帝国威助时的临危不惧。
这本书不是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道理,而是有几十种道理穿插其中,互相牵制。不得不说,作者阿西莫夫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才科幻作家,就像他笔下的哈里。谢顿一样伟大。
《基地》读后感 篇4
阿西莫夫一生著作等身,但每本书质量也都颇高,写那么多书,还保持想当高的质量,实在不是易事。
这套《银河帝国:基地三部曲》,就揭示了阿西莫夫的高产高质的秘诀:写好提纲,重视设定,至于其中穿针引线的情节和文学描写,就尽量写的直白和朴实无华。这样写,当然是牺牲了一些文学性。但科幻小说最重要的是设定。所以有些读者对科幻小说嗤之以鼻,认为科幻不是正统的文学著作。但对于阿西莫夫来说,这样写的确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写作速度。
单看这三部书,第一部基地提出了很多新鲜有趣的设定:心理史学,基地,百科全书派等等,可谓诚意满满。因此我给了五星。
第二部基地与帝国就有点惊喜不足,可以说全是套路,基本上就是说谢顿的心理史学的套路,一切都是谢顿的设计。到最后出现了螺,其实也还是说的是反心理史学的设定,并没有提出新的设定。而且这部的文学性简直是跌落谷底,到了让人不能忍受的地步。所以我给了三分。
第三部第二基地则是这三部当中最精彩的一部。除了增加了一些新的设定,如第二基地的意念交流和意念控制,以及第一基地为了对付第二基地发明的意念干扰,可谓惊喜多多。而且第三部情节上也有想当多的亮点。第一个亮点情节是第二基地位置之谜,可谓悬念丛生,各种反转。第二个亮点是骡和第一发言人的对决,有种决战紫禁之巅的感觉,是个情节的高潮。第三个亮点是五人屋中对话,可谓是反转反转再反转!高潮迭起!有种十二怒汉的感觉!
《基地》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基地》读后感 篇6
《基地》讲得是银河帝国从繁荣走向衰弱的故事。作者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深入的研究写下这一本书。书中,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特点与性格。比如哈定,他不完全相信权威,而是会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疑问,从哈定说的:“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躲,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这一段话中就可以见一斑了。
《基地》中对未来的科技以及人物的描写,使我感到惊叹。当时的整个银河系中,居然有将近二千五百万颗住人行星,而且在川陀,竟然住着一位开拓了“心理史学”的伟大的数学家——哈里·谢顿。谢顿可以推算出未来所发生的事,他推出在未来,川陀会毁灭。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上了百分率,更让人感觉到这个科幻故事的真实性。
作者阿西莫夫的对未来事情的大胆想象与细腻的描写让我感觉到这些未来的事情仿佛就近在眼前。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败,以前曾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又“故伎重演”,这是因为在未来人类还是一如从前的贪婪,依赖。作者通过书写的方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新奇的科技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及人类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不但故事情节新奇有趣,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写作手法也让人感到新奇。那就是作者在书中插入的《银河百科全书》,让这个故事更加完整。
《基地》里的情节,描写及写作手法,让人难以忘怀,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基地》读后感 篇7
《基地》一书被世界的读者誉为永恒的科幻经典。它主要从基地的创建、崛起、扩张写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超前思想细品全书,我感叹作者对未来世界独到的见解,也对基地产生了自我想法。
我认为,基地的创建就是原于银河帝国的衰败。银河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度,之所以会灭亡,还是因为人类永远无法磨灭的愚昧与贪婪。一开始,人类带着他们的智慧与良知,登上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在那建造起了高科技的社会。可他们的后代也正是因为未来世界的先进与舒适,而变得十分贪婪、愚昧,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学习,传颂未来世界强大的科技,越来越多的高能科技也逐渐失传,导致未来世界,也就是银河帝国退化。书中的主人公哈里·谢顿,也就是因这一原因,想要编出《银河百科全书》,来保留银河帝国的先进科技,也致减缓帝国退化所造成的后果。
想通过这节书警示读者及现在的整个社会,不要步银河帝国的后尘。所以,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世界的每一人都应该时刻了解当代的科技,积极参与科技发展的工程,及学习、认识科学,这样才不会使人类流传多年的科技文化白白流失。
而且,我也希望我们现在的社会能快速的发展、创新,变得跟银河帝国一样繁荣、强盛。当然,这也要靠我们所有人对科技的追求热爱,以及对高科技未来无尽的期盼。因此,和呼吁所有人无论地何时,都要抱着一个乐观、进步的态度去展望未来,不能只停留在现在或过去,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并且,与此同时,也人付诸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参与到学习,发展的行列之中去。
《基地》读后感 篇8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市长,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市长,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市长,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看完书有什么感想呢?
1.作者想象力强大,尽管还是早期的科幻小说,却依然有它的魅力。这个很值得自己学习,只有让自己思维活跃,才能思考敏捷,更好的理解事物。
2.心理史学,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个理论。不过很含糊,而且貌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相对来讲,它的地不亚于机器人三大定律。可惜这本书讲得太少,谢顿也只露面几次。
3.唉,控制思想,有如此简单么,也许,要认清很多事物,一定要充分。
4.看下能找到下几部不,这部也只是草草看了下,感触不是很深。以后再研究。
5.就是这样了。
《基地》读后感 篇9
《基地》系列小说是美国作家阿西莫夫写的一套著作,以其高精度的预言准确性和科学性著称。“机器人三大法则”是目前科学家们竞相遵从的定律就是出自其手。而我,首次阅读了他的著作之一《银河战地·基地1》。
《基地1》是对整个《基地》故事所进行的一个铺垫,讲述了“基地”组织的创始人——谢顿的故事。谢顿是心理史学的开创者和专家,他预测银河帝国的首都川陀将在数年后迎来毁灭,而银河帝国则将陷入长达3万年的混乱期,期间科技倒退,民不聊生。为了减轻这场灾难,谢顿组织一个名为“基地”的科学集团,最终因不能被理解而流放到了端点星。在数十年间,端点星连遭三次危机,终被成功化解。
这一部分是“基地七部曲”中的第一部,但它在故事的大致构架上已经基本确定了世界观——银河帝国时期,四王国时期和巨富们统治的时期。正所谓“基地的义务是保证银河帝国的科技文化”,不管是在野蛮“四王国”的入侵时期还是在巨商们的执政时期,基地始终于混乱中不倒。
《基地》的第一部是到目前为止最令我深有感触的'一部科幻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的心理。在四王国侵略时期,基地首任市长哈定带领基地人民巧妙回旋,利用拥有核武器这一点,将四王国的统治者耍得团团转。
《基地》创作于美国和苏联两国的冷战时期,因此这部小说特别受当时人民欢迎,人们觉得这就好像在讲他们自己的故事一般,时间、背影和战争、想象,合成了《基地》这部文学巨著。
看了《基地》这部小说后,反观自己平时创作的小说,我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人物性格特点不够突出。在《基地》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非常突出的。如谢顿,他是一个有智慧,有远见的人。作为全书的主角,他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贯穿全文,这就说明了故事主人公的重要性和他的作用,他应该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作为故事发展的关键,他的人物设定就是一位有智慧,能学习成长的人。
第二,世界观创作不够流畅。按我目前的创作能力,我还无法独立创作出任意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也许是因为我现在的学识还很浅薄的原因吧,我只能在别人的世界观的基础上再加以创作,却无法到达完全原创的效果。我觉得《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它一半是借鉴了地球上如火如荼的经济战争,一半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对故事进行了完善。这是一个很值得效仿的例子。
《基地》的故事不仅引人入胜,更教导了我要如何创作故事,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每一个著名的作家都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为了能创作出我的原创作品,我必须更好地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
《基地》读后感 篇10
《基地》这本收被称为“永恒的科幻经典”。本书作者阿西莫夫,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测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所有人都在强力挽回,一时间内,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三个主人公之间也发生了一些茅盾。
首先,我觉得阿西莫夫的写作手法十分新颖,明明三个主人公没有一点关系,中间相隔了数十年左右,但把整本书看下来,却觉得这是个完整的故事,后来发现,是百科全书的一些段落将他们串在一起。这种手法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其次,我觉得谢顿的目光十分深远,他仿佛已经彻底将“死”字看透了。然而,他的责任感很强。“吾事已毕”从此话中可以看出整个事情的流程对他而言仿佛像某个人从一开始给他下达的一个任务或者命令罢了,带给读者的有一种深不可测,像天气那般难以捉摸的感受。
说起责任马洛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书中最后一段“未来关我什么事……就留给那些继任者吧。”马洛的性格从表面来看貌似与谢顿差不多——完成任务。实际上吧,有些不同,马洛更明显对未来的事更加漠不关心一些,认为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够了,其实太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无需考虑:反正又不是我的事,给人说不出的感受。
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责任感很强的人,如:老师。他想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什么方法吧,责任感显然很重,而并非完成任务。
阿西莫夫的重要科幻感不会让人看了太夸张,而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他说“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阿西莫夫。
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阿西莫夫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恶。
从人类出现文明的那一天开始,文明就在不断地发展着,建立了千百个帝国几立在不同的时代。一切都在发展着,惟有人性不变的丑恶。
当社会风雨飘摇,这个帝国银河快要崩溃的时刻,人们并不是团结起来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蜗牛那样缩进了壳中,或者出手去伤害他人,打碎他人的“壳”,但他们并不知道,总会有比自己更加强大和更加卑鄙的人来打碎自己的壳。这就像清朝之后动荡不安的民国,文明的发展就这样被按了停止键。“大鱼吃鱼,小鱼吃虾米”的这条铁律才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和“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他们像一盘散沙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水出现把他们“粘合”起来。
就在这个极其危急,关乎人类命运的时刻。谢顿出现了,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尽管只是一丝渺茫的曙光。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团结起来,只有两个基地里的人们在孤独地支撑着银河帝国。人们还是像从前那样,像那些千百万年前的人一样,自私、贪婪。
其实在罗马、奥斯曼和蒙古这些帝国的身上都有着银河帝国的影子,人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阿西莫夫看见了。可人们何时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让人性成为“永恒的美丽”。
《基地》读后感 篇11
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科学思想和意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说。
一、心理史学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二、骡与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厌烦和困惑的时候,小说突然来了一个变奏,出现了骡这个怪物。骡是个什么东东?他是天地造化生出来的一个变种——基因突变体。这个家伙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读取、改写他人的心灵,从而用心灵的力量来操控整个世界。骡的出现第一次让谢顿的预言失败了(但我觉得,失败了我反而感觉更高兴呢)。
更有意思的是,骡将基地攻陷了,谢顿计划这就完全泡汤了。但是,一小批人开始另一套拯救计划,这就是第二基地。据说,在当年谢顿建立基地的时候,不是建立了一个,而是建立了两个,一个精于物理科学,另一个却精于心理科学。事实上,端点星第一基地上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学,他们只是谢顿计划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学在第二基地,这帮人是心灵力学的高手。
到此为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阿西莫夫将这套理论命名为心理史学,而不是什么人类行为统计学,或社会力学之类的。原来,这个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量子认知科学的研究,我咋感觉未来的量子认知就是心理史学呢。
于是,第二基地的隐君子们和骡之间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而且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争。谁说西方人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读一读第二基地与骡这段,你就会发现阿西莫夫如果从政必然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然而,最最让我大跌眼镜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顿计划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预测,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师们可以像骡一样操控人们的心灵,从而通过在关键时刻影响关键人物而保证了第一基地的发展可以按照谢顿计划完满地进行下去。
原来如此,谢顿计划压根就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学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动力学,而是一种控制理论。这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怪不得,当第一基地的有识之士们了解到此事以后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谢顿与机器人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谢顿那么厉害,能凭空创造心理史学和谢顿计划。阿西莫夫好像了解我内心一样,于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后,又写了一个基地前传,专门为我们讲述科学家谢顿的故事。
原来年轻的谢顿也很挫,是一个乡巴佬数学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玩数学游戏搞出了一套谢顿方程,但他自己却并不相信这些。然而,比较悲催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们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想借心理史学来玩后来谢顿自己玩的这套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在谢顿百般困惑,躲避事实的过程的时候,一位特别特别厉害的朋友出现了,这就是浮名。这家伙不仅在各个地方都有一批跟随他的死党,而且还能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促使谢顿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终于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
但是,我们凭脑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预测人类社会显然需要大数据啊大数据。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论述,那时候的人虽然早已经可以在银河之间超空间越迁,却并没有大数据研究,电脑落后啊。所以,谢顿怎么可能完成这么牛的学问呢?
最后,他的朋友浮名帮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个家伙居然是一个老妖精,是一个机器人,居然已经活了大概2万多岁了。而且他记忆超强,他的头脑中包含了大数据。于是,在老妖精的帮助下,谢顿终于突破了障碍,建立了心理史学,并成功构思出基地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小说提到了那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还补充了一个第零定律。 所以,说了半天,人还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机器人!
四、盖亚与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后,在读者的百般呼唤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续写了基地系列,于是就有了盖亚与地球的故事。我觉得这部分的描写更牛。
首先,时间回到了谢顿计划执行了500多年的时候。基地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牛了。同时,隐藏的第二基地也将自己隐藏的很深,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就是在这个当口,一个端点星的奇人崔维兹却偏偏不信邪,他始终坚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于是,在市长的安排下,他和一个老历史学家佩罗拉特踏上了银河之旅,去找寻银河人类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奇妙地踏上了一颗异常神秘的星球盖亚。盖亚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她是一个星球,也是一个联合在一起的超级生命体。盖亚上的河流、山川、树木、人类,全部都是联通在一起的,他们共享着同样的超级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了阿米巴虫,这些小东西在平时是单细胞的,但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形成一个全新的生物个体——鼻涕虫。这就是生命系统,也是复杂系统最让人感觉振奋的想法——跨越层次的存在。
小说中展开了大量的对盖亚这种超级生物体的利弊的讨论。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当盖亚的一分子——年轻女子包绮思与老佩罗拉特的时候,全盖亚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悦——完全一点点的隐私都没有。
目前,很多人开始构想未来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全球脑,但没想到的是这种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做过详细的讨论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维兹他们在寻找地球的过程中,曾经拜访过各式各样的不同世界。在我看来,这些世界都仿佛在隐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类的各种可能未来发展。其中有一个世界叫做玻利亚,非常有意思。这里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体,而且他们的头脑中都已经植入了芯片,于是这帮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这恐怕已经说对了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 最后,他们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来影响谢顿建立心理史学的老机器人丹尼尔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盖亚这个星球的建立。他率领着机器人们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因为受到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约,他们不能伤害人类,
而是善意地帮助人类发展。但最后,他们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须要由人来作出那最后的第一推动。于是,人类将会朝向一个全银河系都要演化成一个超级盖亚的方向而努力。
个人以为最后的对话非常精彩,深刻地讨论了人和机器的关系。而且,还有那个最后的精彩绝伦的伏笔——难道飞龙是外星系的异类吗?
五、基地与三体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说我对《基地》和《三体》这两部史诗级的科幻巨著的比较和看法。记得在我刚刚看完三体的时候,我就兴冲冲地给我们学院的一个法国外教推荐这部科幻小说,他听了听我的介绍,就说你应该看基地。看来,基地对西方人的影响超大。而且,这也说出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以大宇宙这个尺度为参考,都在用各种途径探索人类的未来。
相比较来看,三体的故事性成分更强一些,而基地的科学探讨的成分更强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么首推三体。如果你想看关于科学的不严谨探讨,那么读基地更合适。
《基地》读后感 篇12
“川陀的太阳首次出现的时候,看起来只是一个明亮的白点。”这是科幻小说《银河帝国:基地》中的一个场景,也是壮阔未来景色的一隅。
这是一部震撼而又优美的“太空歌剧”,其作者阿西莫夫作为科幻泰斗的宏大构想在字里行间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书讲述了“基地”组织创始人哈里·谢顿的故事。他开创心理史学,并预言了银河帝国的毁灭。为了减轻这场灾难,谢顿在被流发至端点星时成立基地。往后的数十年间,端点星发生的三次危机都被人们的智谋化解——三次危机,三个故事,彼此联系,绘出历史长卷。
初读之,不太习惯它的行文;细读之,才发现原来幻想的世界也能如此完整而多彩。这部歌剧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逼真的描写——广袤的太空背景、科学家、反叛者、官员……无一不跃然纸上。时而严谨、时而诙谐的文字把我逐渐引入故事的内核。作为七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不仅引人入胜,还奏响了人类未来远征的序曲。它作为一部科幻作品,涉及了心理学、数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元领域——这大概是源于“机器人三大法则”之创者阿西莫夫的渊博知识。那些合理大胆而又栩栩如生的构想令我神往,意识仿佛置身于太空商船巨大的舷窗前,瞭望浩瀚无垠的星海。
当我了解到这部作品诞生在美苏冷战背景下时,更体会到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在四王国侵略时期,基地首任市长哈定利用为数不多的核武器,对峙周旋中未动干戈却能善谋巧略,以少胜多,成功保护了小小的端点星——人物的智慧与时间、背景、战争、想象契合成一只上下飞舞的风筝,凌云在现实之上又与现实牵连。基地借势而生,输出文化,也经历贸易战和资源危机……它多么像一个真正的国家,在一次次磨难中茁壮成长!
一个个危机,之于国家,是由弱到强的必经之路;之于个人,是人生苦修的千锤百炼。再想想我们眼前的繁华盛世,又怎么不是无数狂风暴雨洗礼后的珍贵战果!但挑战从未停止,看看现在的中美关系摩擦和不久前的中印边界的短兵相接,我们的祖国始终需要遮风挡雨的卫士。作为肩负时代使命和责任的青年,我们也应像书中的一个个英雄那样勇敢迎接历史潮流,茁壮成长,奋力搏击下去。
《基地》也许不像许多“硬核科幻”那样不断展现千奇百怪的先进设备,它似乎更像在娓娓而谈一段往事,细致而又曲折,让人常常有“上帝视角”之感。其实,这样的俯瞰也让人意识到人类虽然渺小,但从未停止过与命运的抗争。谢顿的远见,既是作品的线索,也引发了我的一次哲思:每个人的拼搏,都是点亮文明的星星之火。
《基地》,一曲回响星河的交响乐,一部撼人心魄的歌剧,黑暗有界,未来无边,每个人的未来都将是一部《基地》,我们当以奋斗为笔,锐意书写绚丽的篇章!
《基地》读后感 篇13
1941年,21岁的阿西莫夫想出了一个崭新的科幻点子:撰写一部发生于未来的历史小说,描述“星河帝国”衰落的始末。然后,他在整个40年代,总共为基地系列写了八个故事,后来都归入《基地》三部曲。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直至统一整个银河,发展成为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一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谢顿运用“心理史学”,推论出“银河帝国”会很快灭亡,之后会有长达20000年的“黑暗期”。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缩短这个“黑暗期”,谢顿在其有生之年分别在两个地方建立了两个有着各自任务的“基地”,作为以后“第二银河帝国”的种子。大约150万字的《基地》系列故事就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我从去年底开始,陆陆续续花了一个季度的时间,看完整个《基地》系列。在我看来,这部著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一是其表现出来的深邃的历史眼光。
谢顿是一名数学家,却跨界以统计、分析、预测为手段,介入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并创建了一套名为“心理史学”的数学工具去分析人类的未来。
谢顿认为,人类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人类群体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某种数学方法分析出来的。而成功的分析必须依赖于两个必须的条件:分析的对象数量必须非常庞大,以尽量减少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被分析的对象必须不知道这个分析的计划,否则会多少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发展。
“历史从不创新,只是一再重复”。如果可以观其大略,而不计其余,人类的历史是有迹可循的,这一点,我个人是深表赞同的。
二是关于机器人的一些思考。
在阿西莫夫的世界里,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没有机器人的帮助,人类不可能冲出地球,建立起横跨十万光年的大帝国。机器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类的对立面,导致第一次星际扩张失败,地球本体毁灭。经过漫长的斗争,人类消灭所有机器人,才得以建立“银河帝国”,并使机器人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禁忌,提都不能提及。
然而,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直默默守护“银河帝国”到最后时刻,并推动“心理史学”计划顺利实施,保存人类复兴希望的, 确保人类缩短“黑暗期”尽快进入全新复兴的,又恰恰是一个机器人:使用年限达到20000年、功能极其完备、近乎无所不能的机·丹尼尔·奥利瓦。
《基地》试图说明:机器人技术不发展,则人类没有办法挑战浩瀚宇宙;机器人技术过于发展,则必然走上挑战人类的道路,这是1940年代的阿西莫夫就认识到的一个两难命题。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阿西莫夫在另外一个系列《我,机器人》中首度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并沿用至今,“机器人学”这个名词也因此在人类历史上首度亮相。
三是隐藏在科幻背后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
在整个《基地》系列里,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30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都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我们忽略科技的因素,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然是1940年代的世界各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角度对文明的特质进行了浓缩、提炼和极端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地》系列中创造岀来形形色色的星际文明,犹如《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小人国、女儿国、犬封国、聂耳国一样,可以当成一本奇异游记来看。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盖娅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基本上就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盖娅文明的进化使得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在内的整个星球可以通过意识连结成一个整体,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既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意志为意志;在离开母星体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后,个体仍然可以接受整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面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的成熟体,他们的肉体进化出一种命名为“转换叶突”的能量转换器,一个个体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领地事物;他们信奉“他人即是地狱”,就算同类也互不来往,大事以电波形式协商;极度的向往自由让他们甘于居住于地表之下,而且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扩张;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和外界的接触,他们甚至进化出雌雄同体,真正实现了绝对的自由。
在《基地》系列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设计各种场景和反复讨论,似乎是试图说服读者(或者是他自己),盖娅文明的组织形式虽然和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完全背道而驰,却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场景,通过号称拥有“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天赋的崔维兹选择用盖娅或者索拉利为蓝本建立人类新秩序,结果他选择了极度统一的盖娅模式,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我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史学”以及崔维兹,来对自己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索做出一个结论。如果考虑到1940年代欧美各国最大的现实就是全人类联合起来抵抗希特勒的侵略,极度的集中因而可以理解。那么,如果阿西莫夫能一直生活到今天,他会怎么设计这个科幻寓言的结局,这倒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地》读后感 篇14
这是金观涛老师推荐的书。
阿西莫夫(1920-1992),这是一本写于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议。
故事。银河帝国注定将衰落,3万年的蛮荒时代即将到来。伟大的哈里·谢顿,通过心理史学准确的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轨迹,并建立了科学基地(据说银河系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基地),以保存科学技术,从而试图将蛮荒时代缩短到1千年,而谢尔顿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第二帝国。为了加快谢顿计划的实施,谢顿在这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的危机,帮助基地更快的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些威胁包括野蛮人的国王、地方军阀,甚至还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帝国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机都会出现必然的解决方法,最终危机一次次被解决,基地也经历了“科学-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阶段。
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体系,星球之间采用“超空间跃迁”的方式进行行星际旅行,核能作为主要的能源,在此基础上科幻了很多新的事物,核能枪,三位全息影像,人造阳光等等。如果要说科幻的话,这些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吧。
关于社会。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对于社会形态和变革的设定,据说有罗马帝国的影子。将科学披上宗教的外衣来统治周边的蛮荒国家这一章写的很精彩。同样,随着宗教逐渐受到抵制,贸易的无孔不入和随之而来的强依赖性,再次巩固了基地的统治地位。小说虽然就此结束,但1千年的轨迹才刚刚开始,未来基地的发展更加耐人寻味,未来是通过文化,道德,还是其他什么不知道的手段来实现第二帝国人不可知。
人物描写。这本书很薄,人物描写很单薄,很少,没有那种有血有肉的感觉。小说的结构是按照不同的危机,不同的章节来设定的,同时当然也是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其实人物在这里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按照谢顿心里史学的计算,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如98.4%)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有这么一些特定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该做的事而已。
关于逻辑。对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这一点,也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设定,仅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机的到来,和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发展,作者给出的架构还是能够不错的自圆其说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已经经历了很多个十年,但仍然没有生涩的感觉。
《基地》读后感 篇15
《基地》是一本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在一批又一批的包裹中我终于等到了那本期待已久的著作。很多书迷评论《基地》这本书,说它是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
渐渐的我强烈的好奇心被这本书吸引了过去,但是满怀激动的打开包装。匆匆一翻,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书名《基地》有意思,而且貌似还有些枯燥,于是我便先放弃了阅读这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而是看起了《海底两万里》。直到现在《基地》这本书读完了,我也发现它并不像《海底两万里》那样,写的长篇大论,很吸引人。我觉得《基地》很像那种慢热型的书,刚开始也没什么意思,但慢慢的阿西莫夫好像突然让自己的小说“活”了起来,文字也不再那么无聊了。其实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首先要恭喜我们自己,一是读懂了,读进去了;二是我们用心了,投入了。
《基地》这本书详写了人类想要改造并拥有超前的技术和殖民梦想,去尝试,去拼搏,与银河,帝国斗争。皇帝、夺权者…反叛星球,曾经那个明净的天空,阳光普照的世界就这样消失了。当这个帝国银河快要崩溃时,人们并不是团结起来去追求和平,而是整日整夜的躲起来。就这样人们成了“社会病胎里的产儿”(有读者评论《基地时说的,并非本人)一盘散沙,毫无团结之心。后来谢顿出现了,带来了一丝希望,却依然没能打动人们。
最后人们还像从前一样过着自私、贪婪的生活。没有人去正视自己的错误,只有阿西莫夫看到了,看到了人性的丑恶……
《基地》读后感 篇16
《基地》这本书,看似内容简洁,实际上整本书却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引人深思。今天,我就来说一下《基地》中的人物。
谢顿,一个不折不扣的心理史学家。他十分聪明有,几次被叫到法院谈话,以及被流放到端点星是他早已意料之中的,这也能反映出他目光的长远。在继承者们执行任务成功后用以前录好的影像出现,也说明了谢顿对继承者的信任,会保留秘密。
但是我要说的这个人,并不是谢顿,而是同样对谢顿忠心耿耿的哈定。
哈定,在年轻时就当上了端点星的市长。当然,背后暗算他的人也不少。但是他每次都能够巧妙地躲开死亡的魔爪。当别人指出他的不好之处,他也能勇敢地站出来担当一切,并心平气和地解决眼下的危机。有时,还自创名言警句来告诫自己,不可以冲动,要心平气和地解决当下的事情。我记得,他有一句名言好似是这么说的:“战争是无能者最后的表现!”是的,谁不崇尚和平呢?为何一定要发动那么多战争呢?倘若那些战争的发起者都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一下,那么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的战争,那么多人的家破人亡,就都不会发生了。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在自己冲动发火之前,一定要想想,如果你这么做了,结果会怎样,自己会怎样。如果想通了,那就不会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后悔。
都说“冲动是魔鬼”,我们人人若都能向哈定那样,遇事不慌张,能够静心思考,勇于担当,那么,这些就已足够。
《基地》读后感 篇17
浩瀚的宇宙,蕴含着无数的神奇,灯光下随着阿西莫土留下的痕迹,翻开《基地》等候银河帝国的再次崛起。
我们,只是蜗居于银河系的一个角落——太阳系。在银河的边缘,有一题不起眼的行星,但它却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在心理学史的创建者——喻里·谢顿曾明确表明,已经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而它颗行量——端点星,则是在银海帝国衰亡时指明方向的一座灯塔,默默贮蓄力量,保留科技和文明,以免人类的文明、重新来过……
凭着自己过人的才智,哈里·谢顿带着庞大的队伍以及51位精英科学创建基地;凭着自己的临危不惧,塞佛·哈定让基地披上宗孝神秘的色采,让基地崛起,在各帝国之间享有盛名;凭着自己灵活的经济头脑,侯伯·马洛想到行商,以贸易,金融的方法使基地进一步得到扩展。而他们所有做出的努力,只为了一个目的——保留帝国原有的知识而缩写《银河百科全书》……
灯下,大师的身影与我重叠……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罗伯特·海因莫特,亚瑟·克拉克合称“科幻小说三巨头”,还《基地》则是他的巅峰之作,是他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作品,被后人称为永恒的科幻经典。
确实,阿西莫夫确实也有这样的能力,无论是哈里·谢顿,塞佛·哈定还是侯伯·马洛都对自己的时代那一种清晰的认识,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会听取别人无用的建议,他们对自己的时代性有着清晰的认识,为了基地的发展,他们不畏权威,也不会贪图这个位置带来的便利,该断则断,理清事实,让新一代的人才涌一于政治,以自己为基础,把这个社会,通过新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好。
但只凭借这一点,就要成为“永恒”的还是远远不够的,但,阿西莫夫,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把现实生活中商场的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欺骗,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在了这一本书当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科幻小说,更是一本对人性的真实写直。作者把自己对人性的思考,转化为一种幽默的语言,变成了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也是如此,欺骗,贪图宝贵和享受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本书,不仅仅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现实中,我们真的像书中三个继承者一样,那么世界上,会不会没有那么多的贫困灾区?不会有那么多贪图宝贵的强夺?不会有那么多人才,被埋没于人海?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个时代都有展示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如果一定要墨守成规,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失,不如放手一博,用自己的思想为下一辈子,垫为基石,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时代性,不会为了自己的一点小私小利,而扰乱历史前进的步伐。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微小的力量,但只要团结起来,背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不是一味躲避,为历史的书本翻过新的一章,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不必留恋,勇敢的踏入新的时代。这,大概就是阿西莫夫,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基地》读后感 篇18
阿西莫夫,一个站在人类想象力之巅的男人,一个巨人,一个天才!没错,真正让我敬佩他,让我爱上《基地》这本书的,真是他那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与庞大的世界观以及一个有一个制度的精彩更迭。
此书真正的精彩在于它运用了三个人物,将三个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逐一阐述。在这里,我不的不佩服作者的机智与远见!他将每一次制度的变革与基地人类的思想转变都始终牢牢地与一个人密切相关——哈里·谢顿。这个人物在全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连接着全书的所有重大事件,是整本书中的一条巨大线索。
在本书的大背景中,银河帝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银河帝国,是人类在宇宙中昌盛了整整一万多年的庞然大物!而哈里·谢顿,这个经验丰富,能够预测未来的伟大心理方程式学家,大胆地说出了银河帝国即将覆灭的预言。这个有远见并识人性的伟大学者,已经看到了政客们的丑陋嘴脸;为了保留人类最后的希望,他派了十万人到达银河边缘,建立了基地。
最开始的基地,是一群顽固不化的老学者,他们始终信奉着当年哈里·谢顿为糊弄政客的说法——以制造百科全书至上!在面对基地周边那些缺少资源却意图吞并基地的国家,他们竟还将希望寄托于帝国。就在这个时刻,一个年轻的市长出现了,他就是赛佛·哈定。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敢于创新,勇敢,强势,充满了智慧!在后来的章节中,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与政治家,也是一个能够以信仰作为武器的宗教传士。在面对周边邻国,它采用平抑战术,是周边邻国实力均衡,让他们自己不敢轻举妄动。在面对年轻一辈的弹劾与已经一家独大的安纳克里昂王国,他将人民信仰作为武器,化解了基地的大型危机。这是第一个谢顿主线,是第一次制度的过渡!而我。也深深地被这种伟大的,充满了时代力量的做法感动了!
时代依旧在运转,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亦或者说一个多人民多资源的聚落,离不开的,就是不断的创新与进步。在多年后,基地又一次面临到了巨大的危机;这一次,宗教战术被淘汰,新的方法出现:贸易与金钱。在此刻,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独到的目光:在发达时代。从经济本质上与人民来往贸易所得的物品上进行本质摧毁,才是真正的除掉命脉。作者将每一个时代利用一个人物来进行符合时代的做法,实属强大。
这一次力挽狂澜的英雄是一名行商:侯伯·马洛。他是一位能言善辩,机智果断,有领袖魅力却利己主义过强的商人与政客。他的方法从根本上击败了基地的敌人,却纵容商业王侯也就是财阀在基地地出现,实乃一大错。但这里也吐出了人物的真实:人无完人。
通篇下来,作者以知识——宗教——金钱这三大要素组成的三个大型时代来诠释了人类的进化史!而它也终究让我明白:人类的生存方式会不断进化,而止步不前的人终会毁灭;一个时代英雄的诞生是必然的,而现在的我们,也应做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