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基础教育 应试 素质教育 转变

管理员

摘要:

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转变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评……

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转变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战略重点由物质、资金的投入转向对人才的投入。在战略发展目标上,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各国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知识质量,而且重视智力质量,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强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应试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面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就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源。基础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学生奠定离校后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它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点。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一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应该搞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

  因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试教育也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实的生长点;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五是综合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六是层次性,它使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搞好这场革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快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建立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教材偏深、偏难和辅导材料繁多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满堂灌”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充分发挥毕业会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5、完善政策导向

  一是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现在考大学就是转户口、端铁饭碗的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户籍制度。二是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6、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要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决摒弃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单一、片面、静态的评价标准,运用现代的教育评估手段和技术,将中学的合格率与升学率分开,并在评价上脱钩,建立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与运行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运行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

  7、建设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处于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决策地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全局。教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