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承天 文言文 阅读理解 夜游

管理员

摘要: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小草) D.余强饮三大而别(大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或 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中庭 天将降大任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别 溪深鱼肥(《醉翁亭记》)

  D.问姓氏,是金陵人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

  参考答案

  10.A 11.C 12.D

  13.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1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此时)看见月光照进窗户,(便)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在月光的辉映下),庭院中如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疑难字注音】

  荇(xìng)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病死常州。苏轼学识渊博,其文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能自创新意,其画主张神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对后代很有影响。因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筑室于东坡,故自称“东坡居士”。此文写于作者贬于黄州其间。承天寺位于今湖北黄冈市南。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

  (18)也:助词,表判断。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篇著名的小品文,作品虽短小,但却创造了清冷皎洁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不得志的落寞情怀以及由此衍生的宦海沉浮的苍凉之感。文章的开始描写月色皎洁的夜里,作者睡意全无,能与谁来共赏月色呢?于是想到了同被贬谪黄州的张怀民,只有与他为伴,才能稍稍安慰自己失意的心灵。文章中描述了月夜下“积水空明”的院落里,柏影绰绰,多么美妙的境界!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被贬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这种种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本文即景生情,借景抒情,语言凝练,含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