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承天 夜游

管理员

摘要: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精选5篇)  课堂实录是指记录教师讲授、学生互动和学生表现等内容的实际发生情况的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精选5篇)

  课堂实录是指记录教师讲授、学生互动和学生表现等内容的实际发生情况的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既然学过,先读一遍然后再背一遍。然后鉴赏,拿好教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预备起!

  生读课文。

  师:只有少部分人读错,如:但少闲人,()两人者尔。有人“者尔”丢掉了。这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句,“闲人”是中心词,“但少闲人”,什么样的“闲人”?如吾两人者闲人,有些同学没背好,肯定是文言句式没掌握好。但是绝大多数同学背得很好。我想,这个我们该是鉴赏了。初中学的时候怎么样学的,我不知道。但是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一看就懂。那么今天我们是以文学的角度来鉴赏它,经过了那么长时间在心底的酝酿,我想集团年的鉴赏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大家看课件!(教师出示课件)中国古代有个文艺理论家叫刘贤,他说过文学鉴赏了一个规律叫做:“披文以入情”。然后打个比方,沿坡以(),披文的“披”字是拨开,拨开文字进入读者的感情世界,就好比是我们沿着水流去寻找水源。这四个字我们不生疏,我们可以联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沿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无杂树,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原来我们文学鉴赏,就是通过文字进入感情世界,它就好像寻找文学的桃花源那样。可是,我知道现在流行的不是“披文入情”,我们现在是“蜻蜓点水,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张扬自我”。根本不理睬文本,今天我们可要认真地来研究文本了。请看,第一段!“元丰六年”,这里你能够看出什么呢?

  生:能看到时间!

  师:这太没意义了。深层!(生停顿)苏东坡的元丰六年。

  生:可以看到当时的境况。

  师:什么境况?

  生:被贬

  师:对,这才是字面背后的意义,谁不知道“元丰六年”是时间?那不等于废话吗?小学一年级的也可以说这是时间不是地点。但是,苏东坡被贬到杭州,这是最基本的事实,是这样一个人,是这样一种处境,写了这样的文章才有了那样的情感。接着,六年,就说二年已经被贬到杭州了,六年已经过去四年。被贬官了,用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降职了。(生笑)降职了,有职无权,不能干事。这对于有抱负的苏东坡来说这是多少年!用现在流行词来说是多少年?(生答:)我知道,非常郁闷!现在已经郁闷四年了,“十月十二日”,这是阴历啊,阴历的十月已经进入了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

  生:冬季

  师:对!冬季了!十二日是,每个月阴历的十二日,已经离什么日子不远了?

  生:十五

  师:你看,还行!十五!

  生:月圆!

  师:月圆!所以这个日子告诉我们,所以苏东坡下边写的小品文那是真实的记载!下边的月色那么美,是因为阴历十二了!十五的月亮有大又圆,而现在的月亮已经很大了,即使没圆,月色肯定很美好!夜,月亮快出来了,但是这里有问题了!“夜,欲解衣入睡”,这很有味道!这里味道在哪?我先问问他们同学。你们说实话,你们每到一入夜,干什么?

  生:睡觉。

  师:一入夜,不是半夜,你们干什么?

  生:洗脸!(生笑)

  师:洗脸!好,她是爱干净!那个同学是爱休息!

  生:吃饭!

  师:入夜才吃饭?那应该傍晚!

  生:减肥!

  师:哎呀,别说在空话啊,我说你们生活很现代!哎呀,你们是不是在跟我逗乐子?想着,现在你们已经吃完饭,洗脸那些我们不说,现在一入夜,你们一般在做什么?

  生:现在没法在家啊?

  师:那就在校

  生:在校就上课!

  师:上课?晚上也上课?白天上课,晚上也上?

  生:上到八点半呢!(生笑)

  师:听着,这就开始说实话了!上到八点半,我也知道,我也教过县城的重点中学,八点半开始上课,八点半以后,还没完!干什么?

  生:写作业!

  师:对了,怎么样?这才是真实生活!减肥的那些都是特殊的!睡觉的那都是偷懒的!只有写作业才是真实的!但我没说那都是好或坏,对吧?我们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尤其是高中生,他要考大学,要应试嘛,我们一入夜,谁敢解衣入睡啊?我们首先作业不完成,明天怎么办?那消极的人,头皮一硬,……!但是多数人都想,不行,今天得完成!所以哪有解衣入睡啊!于是这位就是说了,苏东坡入夜就解衣欲睡看出什么来了?

  生:他,很闲!

  师:他很闲,对不对?“闲”,这个词就是这个文章的一个关键。这个地方说闲,结尾又说什么?“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所以解衣欲睡,一入夜就解衣欲睡背后的含义就是他太闲了!你们现在有作业,可是古代的学子呢?一入夜比你们大概也就差不了多少,也得“头悬梁,锥刺股”啊!对吧?而如果是当官的'呢?他又是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呢?恐怕入夜还得……,他要使一个经商的呢?入夜还得在那里拨着算盘干什么?

  生:算账!

  师:算账!今天赢多少亏多少!所以苏东坡啊,真是个闲人!但是这个“闲”,第一点是因为他被闲置,“闲置”懂吗?闲置和刚才的什么相关?被贬!你想干活,对不起,朝廷的文书说了,苏东坡不得接收公事,由此,目前,他想干都没干的啊,他被闲置了!但是要注意,这个闲置之外,还有一个“闲”什么?这作为一个悬念先留下来!好了,“夜色入户,欣然起行”,现在到“夜色入户”这个地方主语变了,刚才的主语是谁?

  生:苏东坡!

  师:那现在的主语是谁?夜色!即使我们读过唐诗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我“俯首见月,月色在地”,对吧?可是苏东坡突然就变了主语了,他说“月色入户”,而不是我“低头见月”。这种很有味道,月色入户,好,谁能体会出来?一下变成月色入户,进了我的门,你体会到什么了?

  生:比较悲凉吧!

  师:为什么悲凉?

  生:因为月色是白色的比较冷的感觉。

  师:看见没有,他可能读了许多古诗古文,而古人往往一咏月就在伤感是吧?所以月色一进来,他就悲凉,可是你看看下文说了,夜色入户,欣然其行,他就高兴了?

  生:嗯!

  师:你没有联系下文,懂吗?来,你说说?

  生:夜色很美,让他有出去散步的想法!

  师:我还是想想,我再说,现在他不说,我见月色,而说月色入户!这么以对比,能看吃点什么来?

  生:我觉得他很欣喜!

  师:为什么欣喜呢?

  生:因为月色能给他一些希望吧。

  师:月色能给他希望,你觉得是什么希望?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2

  一、导入——铺垫月情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这样东西就是月亮月亮总是和中国佛教——禅宗联系在一起的,有诗为证:“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 ,真正领略到月的“阴晴圆缺”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

  师:苏轼曾悲月——

  生:(课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师:苏轼曾叹月——

  生:(课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

  师:苏轼曾问月——

  生:(课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曾祭月——

  生:(课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苏轼曾咏月——

  (课件)“……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师:他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说道——

  生:(课件)“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出示课件)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们来看看84个字的“神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蕴涵月情

  师:课题中有哪些信息?

  生:点明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

  师:就这些?

  生:还有,点名了文体是“记”

  师:很好“承天寺”是张怀民寓居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也曾写过《黄州快哉亭记》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轼与张怀民之间关系如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生:朋友知己

  生:志同道合

  师: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张怀民,都是苏轼黄州时期的密友

  三、朗读——体悟月情

  师:我们来看文章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把“夜游”的故事用现代汉语说一遍,可以对照原文进行翻译

  生:(叙述情节)

  师:大致情节说出来了,请大家点评下他的翻译

  生:文言文翻译时,人名、地名、年号、官民、国名等可按原文保留

  生:“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满了水(生笑)这里还由一个比喻词“如”

  师:情节清楚了,我们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注意节奏,同时,语速应该缓慢些

  (生朗读)

  师:原文有三段,三段你们觉得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第一段要读出“欣然”的味道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高兴地样子”

  生:第二段要有一种“惊喜”的味道

  师:呵呵,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生:“盖竹柏影也”中“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哦,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影子啊!一开始,苏轼过于投入,以至于产生幻觉

  生:第三段读出“纠结”之情

  师:纠结?具体说呢?

  生:旷达

  生:我认为不可能是“旷达”,而是一种“自怜”和“悲叹”

  生:两种都有可能

  师:谁分别来示范下“旷达”和“悲叹”

  (生读)

  师:老师也来示范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旷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悲叹;

  四、披文——分析月情

  师:刚才我们初步体会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接下来我们老规矩,进行“披文入情”,什么是“披文入情”?

  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句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师:第一段老师已经划出了九个词或短语,正好九个小组,你们按19顺序作准备,小组讨论——“披文入情”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各组研究,2分钟后——)

  师:请各组依次回答

  生1:首句中“元丰十月十二日”点明了夜游的具体时间,表达较为准确,时值秋日,天气寒冷

  师:点明时令,与文章有何关系?

  生1: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悲凉、忧愤和感伤

  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正是这一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黄州,也是这一年苏轼结束了黄州四年的“谪居”生活

  师:好,继续

  生2:通过“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点

  师:苏轼在夜下干什么?

  生2:他夜不能寐,内心纠结,“夜”,点出了他复杂的情愫

  生3:我们组认为,“入”将月光拟人化了,既体现了当时景色的优美,又说明了“欣然起行”的原因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苏轼视月为友

  师:在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轮明月悄悄入户,仿佛也懂得了苏轼此时的心境一般

  师:(补充解释“户”),“户,是单扇门此时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的苏东坡生活境遇并不佳

  生4:“欣然”是高兴地样子,体现了诗人对见到月光后十分高兴地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见月光为何“欣然”了?

  生:久违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无聊之时,一轮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

  师:第五组——

  生5:我觉得“无与乐”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与我同乐此时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担任闲职,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悲凉这也是下文寻找张怀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太精妙,你很会知人论世啊

  生6:“遂”解释为“于是、就”从上文中“无与乐者”看出苏轼正找张怀民,而且从“遂”也可以看出,苏轼第一反应是去寻找张怀民,可见两个人之间情谊很深,关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证实了这一点

  生7:“寻”,寻找此时已夜已晚,而苏轼夜不能寐,却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去独自寻找张怀民,说明二者之间情谊深厚

  师:“寻”能否换成“访”?

  生: “寻”和“访”不同,“寻”隐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洁,所以很快想到了怀民,所以急切的寻找要与好友一起分享月色

  师:有道理第八组——

  生8:“亦”是“也”的意思苏轼夜游寻怀民,而怀民也没有睡,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怀民此时也被贬官到黄州,而苏轼于四年前也被贬官到黄州同样的夜、同样的月、同样的宦海浮沉、同样的'心态,才有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心心相印

  师:妙不可言

  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静中有动,徒步徐行,表示当时两人心怡,也流露出内心隐隐的寂寞

  师:皎洁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无语散步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宁静你看,皎洁的月色、宁静的心境、偶尔泛起的一丝纠结,都化着了两人从容的步履,此刻,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不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这样一直走着,人与月浑然一体,“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了

  五、赏析——感受月情

  师:第二段、第三段,请同学们先在“素材本”上翻译;然后对整句进行赏析可以“披文入情”也可以结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进行赏析独立完成

  (生独立完成,5分钟后——)

  师:请大家对照下老师的翻译,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有疑问,请举手——

  (出示课件,生对照师个别辅导)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关于这两段的赏析,我们来请几位同学说说

  生1: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闲人”不常有既表现出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还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甚至也讽刺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的人

  师:你的赏析很准确再有——

  生2:慢慢地走在院子里,与张怀民一起四周纯洁通透,清澈空明有一种游览于蒙蒙山涧中的错觉潭里藻荇的影子在随风摇曳,就像洁白的盘子一样,上面用油墨描摹几笔,竹柏又屹立起来之后便是发现的欣喜,但最后又归为平静他们的情绪起伏就像一首跌宕的肖邦钢琴曲,最柔弱的地方,都蕴含着巨大力量他们很感伤,想为朝廷奉献,让自己有用武之地,但如却被贬官黄州,“先生穷到骨”;他们很豁达,心明如水远离城市的喧嚣,对于趋炎附势的官人很是痛恨无果或许我与他们不再同样的思想高度但我觉得他们悲伤、感叹深微的源头是无果自己的美好幻想在现实一个一个巨大的打击面前,都变成了镜中花,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大都是别人的猜测,变不了预期那样文章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果还掺杂着希望

  师:“无果还掺杂着希望”,太妙了,“闲人”的意味或许就在这里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单独成段是有它的妙处的本句无一句写月,却又无处不在写月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水,清澈透明,反衬出月色的皎洁轻柔而那水中的藻荇竟然也是竹柏的影子,交映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用在这儿是在恰当不过了诗人见月色如何便欣然起行,那种温暖、月亮的陪伴,使他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他来了兴致,竟然能产生月光如水的错觉,而一个“盖”字,蕴含了他多少的惊喜普通的景,却又非凡的情,诗人的旷达溢于言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诗人触景生情,连声感叹,这种复杂的心情是很难说清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虽说不是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大自然永远是美的,只有你有一颗豁达的心,一切都是美妙的,不是吗?可诗人无法释然,那所谓的“闲人”是对他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可他又何尝不释然呢?也许是他在安慰自己,能享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不多所以他此刻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仅仅是观文者,只披文入情,而真正的一切是缀文者情动辞发后,留给我们的悬念

  师: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你的赞美这三位同学的赏析不仅“披文入情”,还能依据苏轼的经历甚至思想进行赏析让我们领略了文章中苏轼复杂的情愫

  结语——月情袅袅

  师:同学们,一路走来,苏轼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没有屈原写悲壮,不效陶潜归园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举重若轻,大无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师: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3

  课前一两分种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幻灯出示明月与海相辉映的背景图片,让学生自读课文。铃响后,打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

  师: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

  生:(结合注释)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师:还有吗?

  生:1079年,他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而获罪被贬黄州。

  师:讲得很好。现在听老师来读课文,注意字音,划出节奏。

  (教师配乐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里有没有需要特别强调的字词和停顿?

  生:荇(xìng)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这句停顿把握有点难,(幻灯出示)我们来看看该怎么读?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很好,这里的“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遂”理解为“于是”。我们来读一下。

  (齐读这句)

  生:还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读得不错。注意,这里的“盖”是语气词,相当于“原来是”。

  (齐读这句)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我们也一起来读读。

  (齐读这句)

  师:现在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但是,要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节奏,还需要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还有字词不能解决的可以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讨论声渐弱):大家还有哪些字词或句不能翻译的吗?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户”怎么解释?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来?

  师:大家觉得呢?是窗户吗?

  生:应该是门的意思。我从《古代汉语词典》里查出来的。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伯影也。”怎么解释?

  生:月光照在庭院中,好象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相生,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怎么解释?

  生: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啊。

  师:这里的“但……耳”可以理解为“只……罢了”。

  师:基本理解了内容后,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把握好节奏,顺便揣摩一下作者的心情。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流畅,注意节奏。通过以上的朗读和理解,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夜游过程中,作者的状况怎么样呢?

  师: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生:记叙了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在夜里游承天寺的事。

  师: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生:与众不同的人。

  生:心里有事睡不着觉的人。

  师:苏轼自己怎么说?

  生:闲人。

  师:那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字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生:悠闲(板书)。我从“相与步中庭”看出,他们很悠闲地散步。

  生:空闲(板书)。因为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做的是团练副使,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他很清闲。

  师:预习时能勤查资料,了解背景,很难得,值得大家学习。

  生:闲趣(板书)。文章里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从“欣然”两字可以看出作者夜游的时候心情应该很不错,在被贬的情况下还能自得其乐,很有闲情逸趣。

  师:说得真好。在遭遇不幸时,还能保持这种闲趣,可见他是一个非常——

  生:(齐说)乐观的人。(板书)

  师:(出示幻灯)

  请大家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说话。

  师:我们还可以从哪看出他是个乐观的人,或者你还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什么?

  生:我认为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因为他能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看成是藻、荇。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疑惑):院子里有水吗?

  师:是写水吗?

  生:不是,写月光,说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透明。

  师:从哪个字看出不是写水?

  生:“如”,像的意思。

  师:能翻译一下这句吗?

  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师:翻译得很好。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这里虚实相间,如幻似真,赋予了月夜承天寺一种灵性。谁能来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幅画面?

  生: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水,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空明(皎洁)。

  生:这里虚实结合,用笔墨不多,但是却为我们画了一幅很生动的山水画。

  师:中国画重在写意,寥寥几笔,却已有万千意境。这位同学肯定在国画上很有造诣,独具慧眼。那这里虚在哪?实在哪呢?

  (经过这番辩驳,学生思维开阔了不少。)

  生:这里的.月亮和竹柏应该是实写的,“月光如水”和“水中藻荇交横”则是作者借助想象有感而发的,是虚写的。

  生:我觉得既然这里可以把月光比作是一泓积水,也可以把装满月光的院子看作是一个池塘,这里的竹柏就是水草。

  生:还有“我”和张怀民,我们不是很象池塘里的两条小鱼吗?

  (生笑。)

  师:想象真丰富,幽静的月夜池塘,两条小鱼在水草丛里追逐、嬉戏,好不自在悠闲。

  师:能不能把这句背背。

  (很多学生已成竹在胸,顺利背出。)

  师:你认为他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认为他还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被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却还能找到象张怀民这样和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散步。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们有共同爱好?

  生:文中说“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他想找个一起游乐的人,会马上想到张怀民,我们一般说志同道合的人才会在一起。

  (有生笑)

  师:有一定道理。

  生:下面还提到他去找张怀民的时候,“怀民未寝”,也没有睡。没准他也正愁没人一起夜游呢!

  (小笑声止,陆续有学生沉思,过会,又有学生举手)

  生:文章最后提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明作者认为他们有共同志趣,他应该把张怀民当成了比较要好的朋友。

  (很多学生认同这种说法,在下面小声回应)

  师:是啊,人生难得一知已,苏轼和张怀民原来就是朋友。而此时在异地他乡能得见老友,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学生先惊奇,而后释然)

  师:我们来背背这几句。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最快背下来?

  (生背,过不一会,马上有举手。点名当场示范背。)

  师(吃惊):那么快而且把全文都背下来了。你是怎么背的?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按照时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读背,并且我还发现如果能把翻译和课文结合起来读读记记,记得速度更快。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师:学习时能找方法,思考着学,真不错。还有哪些同学也用这种方法预习和背诵的呢?

  (马上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那我们现在试着来背背看,可以适当参看课文。

  (在几个学生的带动下,基本背下来)

  师:欣赏完刚才的这幅“月下竹柏图”,我们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悠闲。

  生:平静。

  生:应该还有忧伤。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作者是被贬黄州,而且当的官又是没有权的。或许他是苦中作乐。我觉得他心里是不平静的,很矛盾。

  师:苦中作乐。说得好。那如果再用“闲”字组一个词,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说?

  生:闲中有愁。

  (下面有学生提醒“闲愁”)

  生:这样的话,前面提到的“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的竹柏应该在动,因为作者内心是不平静的。

  (学生表示赞同)

  师:(板书“闲愁”)是啊,苏轼满怀抱负,爱民如子,在杭州做官时就曾为当地百姓修了一座苏堤。为了纪念他,西湖名菜中还有一道以他的号来命名的菜呢!

  生:(争抢说)东坡肉。

  师:苏轼壮志难酬,抒发感慨,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生:有一种不被重视的伤感。

  师:如果此刻苏轼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他说,我很佩服你,虽然你被贬官,但是却仍然有这么好的心态。

  生:我想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你不放弃,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

  生:苏轼,你在那么艰苦的时候,还能找到朋友一起散步聊天,你应该感到庆幸。

  生:我想说,你不要伤心,人们会记住你的功劳的,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生:……

  师:刚才大家与苏轼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情真意切,我想如果他知道大家对他的理解,应该感到欣慰。

  师:此时的苏轼虽有“闲愁”,但他有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呢?(幻灯出示)我们再来看几首他被贬时写的诗,感受一下。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料春风吹酒醒,威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这些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种乐观。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人们的祝福,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生:他没有因此而消沉,我看到了他的自我安慰。

  师:是啊,苏轼曾多次被贬,诗词中难免会有哀伤之情,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作为诗人的乐观、豁达。(板书)

  师:借月抒怀是古人惯用的手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我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感受到了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我从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受到他对人们的美好祝福。

  生:我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生:我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感受到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生:……

  师: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黄州,壮志难酬,却没有消沉,仍能在不幸中找寻内心的平衡。这些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了本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月下小景时,也能体味学习到他那笑对人生的人生信念。

  师:好,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闲中有愁,又不失乐观的感情来背一下全文。

  (生背诵)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4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随同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身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测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痛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方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5(补充):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假如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示。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声)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示,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大笑):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众生举手)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三、学生即兴扮演 合作体会感情

  师(关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体会得很不错,假若让你们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示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生:老师,你该不会让我们来‘模仿秀’吧?

  师:对!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扮演)

  师生评价扮演。

  四、学生齐背课文 师安排课外拓展

  师:看来大家确实体会了苏轼当时寂寞、欣喜、宁静、不宁静的心态,下面我来齐背。

  生齐背。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下课了,教室里依然琴声悠悠,学生似乎还陶醉在《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

  【课例分析】

  此课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师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沛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和发明性,从而实现对文意的理解掌握,更为重要的由以往简单的启发诱导过渡到探究考虑、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新颖模式,实现学生探究之乐、胜利之乐、学习之乐和合作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考虑中增强人文素养。教师的在整个过程中充任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张老师没有平白的说教,没有断然的否定,没有牵强的和会,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5

  第一部分赏奇景

  【注:本堂课不要学生预习。课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浅,无需预习。】

  师:先看一个句子。请自由读几遍。

  【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师:猜猜,写的是什么?

  生:水草?

  生:竹柏?

  生:不是。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师:你很仔细。赞一个!再猜。

  【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天空?

  生:镜子?

  生:哦哦,月光!月光!(一生激动。)

  师:确实是月光。

  【投影展示】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再读,马上背诵下来。

  (生背。现场抽背。)

  师:背熟了,谁来试着讲讲?

  (两生尝试翻译,基本正确,但是没有讲 出“盖”字的意思。)

  师:“盖”没有讲出来。你们会的。比如“一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生:哦哦,我明白了,应该讲成“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

  师:好。你喜欢这幅画儿吗?

  生:挺神奇的。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积水,特别干净明亮, 还特别宁静。

  生: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啊。

  师:是!是!比喻月光如水,这并不新奇,新奇的是“空明之水”。这个句子,描绘的可是一幅“名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大大的有名。作者苏轼,出自他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请翻书,这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投影展示】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请学生批注和大声朗读。)

  第二部分论奇人

  师:千百年来,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亮不同,事实上是因为看月亮的这个人不同。学习这个名篇啊,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

  【投影展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之人

  师:请大家先朗读全文,弄清楚《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件 什么事儿。

  (组织学生朗读。群体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个人读。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读得要慢,音调要稍低,读出宁静和安详。)

  师:请一个同学来讲故事。

  (生讲。其他学生补充。老师联系“当户理红妆”,突破对“户”的理解有。强调“遂”和“但”的意思。)

  师:请再照着大屏幕上的翻译再自己讲给自己听。你觉得比较难的句子,可以做笔记。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生读。做笔记。)

  师:好了,现在准备工作做好了。可以自由发言了。聊聊咱们的话题: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之人呢?你可以用一个词语,短语也可以。要咬文嚼字地发表观点才好。

  生:人是得意之人。他在自我表扬。我从最后一句中读出来的。

  师:你再读读,把这种“得意”表达得充分一些。可能有些同学感受不如你。你教大家一下。

  (生读,稍微夸张,挺有感染力。全班学读,很热烈。)

  师:你很厉害。有人说这句有点儿自嘲,你同意吗?

  生:没有。我觉得苏轼可得意了。特别强调“如吾两人者也”,他夸自己呢,不谦虚。

  师:你的发言很让我共鸣。我也觉得这个时刻苏轼真是得意,很可爱的得意。

  生:人是自由之人。你看这个苏轼,挺晚了,还起来看月亮,跟朋友散步,一点儿都不拘束,这日子,多么自由啊。

  师:我真喜欢你用的这个词语“自由”。如水月光下,两个自由的人。自由,实在是人生的最美好境界之一。

  生:我觉得,人是悠闲之人。这是作者对自己的评价。两个朋友,深夜在庭下散步,感觉他们一点儿包袱都没有,非常放松啊。

  师:你是这样理解“闲”的,嗯,有道理!如果能够 扣紧原文中的字词,咬文嚼字地分析,就更妙了!

  生:人是随心所欲之人。大家看故事的时间,都10月份了——

  师:农历的10月份,大概是现在的11月了。

  生:对,应该挺冷了。苏轼“解衣欲睡”,他都要睡觉了。想睡就睡。突然看到月色入户,他又起来了,他想起就起。然后又想没有人一起看月亮,于是马上去找朋友,想找就找。然后两人就散步。这么晚,这么冷了还散步,我觉得这个人很率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其实你是对“自由”的另外一种更生动的阐释。你的这个句式“想什么就什么”我很欣赏,很有表现力。承天寺的那个晚上,苏轼确实是随心所欲无所挂碍啊。一个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很惬意的。

  生:我觉得人是欢欣之人。

  师:哪个地方你觉得苏轼最欢欣了?

  生:欣然起行。欣然。就是开心的样子。

  师:直接写,直接表达。还有其他直接 表达的吗?

  生:“为乐”。他不是失眠,他是做乐,找快乐。

  师:很敏锐!还有其他不是直接表达的吗?

  生:怀民亦未寝。

  师:你重读了“亦未寝”。处理得非常好。你觉得此刻,苏轼在想什么?能否尝试用有点儿文言味儿的句子来表达。

  生:怀民者,知音也!

  生:果然不出我所料也!

  生:最解怀民者,我也!

  师:吾也!是这个味儿!是这个味儿!你读出文字背后的潜台词了,真好!还有也写得比较含蓄,但也同样表现出苏轼的欢欣的句子吗?

  生:盖竹柏影也!

  师:味儿没有读出来。再读!

  (生再读。反复指导他读全句,读出三个分句声调的起伏变化,要先轻后重,读出重音,读出抑扬,读出停顿,读出表情。再指导全班学生读。)

  师:其实作者也可以这样写——

  【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月光如水,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吗?

  生:不好,没有了“盖”,那种惊喜就没有了。

  生:直接把“月光”点出来,就一览无余了,句子的情趣就没有了。

  师:大家很善于用词,月是空明之月,人是惊喜之人;月是空明之月,人是富有情趣之人。谢谢大家帮助老师理解了。老师也很感慨。我们也是北方人,请问,谁还会在11月份的冬季晚上去看月亮啊,而且发出连声惊叹啊!

  (大家都笑,摇头。)

  师:是,我们哪有时间看月亮啊,我们天天都在赶,赶着上班,赶着考试,赶着补觉,赶着过日子。看月亮?太奢侈了啊,太浪漫了啊!现代社会的生活不需要浪漫,只需要坚硬的心。是不是?(问一个不太说话的女孩儿)

  师:小姑娘,你一直不说话,你怎么看?

  生:我,我,我觉得苏轼是一个奇怪的人。

  师:因为他半夜三更地起来看月亮?

  生:不完全是。就是,课文注释中说,他被贬官了,他还这么高兴,还有心情和朋友们一起看月亮。真奇怪。

  师:她 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她关注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对,要是是我们,碰到这么大的坎坷,恐怕都愁死了,这个苏轼,真的很奇怪。

  生:我觉得,这恰恰就是苏轼的可爱。月是空明之月,人也是空明之人。越赋闲他就越要悠闲。我感觉他就是要用这样的悠闲来和现实对抗。

  师:哦,这个发言有点儿深刻了。空明之人,我很欣赏这个概括。这个同学提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我们看看——当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儿就被杀头了——

  第三部分悟奇情

  【投影展示】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生读。)

  师:你还觉得他奇怪吗?(问刚才说“奇怪”的女孩儿)

  生:奇怪,他这么惨,还能这么豁达,奇怪。(众笑)

  师:那我们再看——后来苏轼被贬官到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岛不像现在是旅游胜地,那是蛮荒之地。这个惩罚,就只比诛杀九族好一点点。

  【投影展示】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织生读)

  师:还奇怪吗?

  生:看来这个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他的态度都是一样的。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师:是啊!苏轼说过很多话,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投影展示】

  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选择你喜欢的,马上读,马上背诵,马上琢磨琢磨。

  (请学生现场背诵或者朗诵。)

  师:还奇怪吗?(继续追问女生)

  生:我懂了,不奇怪不奇怪,苏轼跟我们不一样,不管对人还是对事,他都很明白,他很想得开,在任何时候,他都可以过得幸福。他的幸福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他的心很大很大,什么都装得下。

  生:他不是奇怪的人,他是奇人!

  师:说得漂亮!他是奇人,这个“奇”,就叫“通透”,这就叫“空明”,就是内心世界没有尘埃,明镜一般。

  (师板书)

  因为人是空明之人,所以月才成为空明之月

  师:月光的空明,指月色的澄澈透明。这其实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折射。

  (师板书)

  空:了无尘埃

  明:明心见性

  师:一个空明的人,他就能 够摒除杂念,灵魂安宁,他就能认识自我,通达自我,于是在任何时刻他都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苏轼是这样的人,他的朋友张怀民也是这样的人。要想更多地了解,推荐大家读——

  【投影展示】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叮嘱生做笔记。)

  师:来吧,孩子们,让我们把今天领悟再一次读出来,背诵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