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精)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精)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习“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自由朗读、补读、演读、助读资料辅助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过程,获取文本内容的整体感悟、分层次理解、细节处品读等知识,掌握通过不同方式咬文嚼字理解内容的技能,培养能够在人生逆境中不断与自我和解,用豁达洒脱的积极心态面对人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分层次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者的人生体验
课时:
1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文本类型:
诵读型+主题型文本类型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宋代男神苏轼的一篇经典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记述性很强的文言文,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很有趣,一起来看。
【投影展示】
学得精彩的标志是读得精彩
读通故事——整体概读
读品意境——读出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读悟心境——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
读懂人生——读出言辞中的心路历程
过渡:
四次诵读,四次挑战,帮助大家理清层次,理解主题,感受和学习文字的魅力。来,让我们一起开始挑战吧!
(点评:开门见山的导入语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教学目标清晰,学习步骤清晰,眉清目秀。)
第一部分
读通故事——整体概读
1.自由朗读,梳理线路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结合课文内容完善板书信息:
【投影展示】
全文内容及重点字读音,配乐自由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板书:简笔画中间部分标注“承天寺夜游”突出“夜游”二字,在右侧依次画上箭头标识,由学生归纳完善行踪,提示使用动词概括为两字词语,提示“起行”与“赏景”。)
明确:起行寻友夜游(赏景)抒怀
(反思:
1.此处讲课时设置为配乐朗读,学生便不自觉的形成了齐读的形式,反而失去了自由读的意义。只有充分的自由读后的思考,才能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文章内容,便于梳理出行文思路。
2.在概括词语补充填空的内容设置上是否可以考虑在自由朗读后的自由概括,这样更加能够体现出多元化的信息要素,进而去整合完善。如此一来,我想在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应该能够更清晰作者的思路。)
2.默契齐读,理出层次
过渡:
同学们,通过大家概括出的四个关键词,我们了解到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子和朋友怀民夜游承天寺所见所闻所感,这一篇古文虽只有一段话,但却表达了不止一层的含义,古人讲故事讲究“起承转合”,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再读课文,用停顿读出文章的四个层次。
(学生齐读,根据梳理出的行踪图,在每一个层次后停顿。)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稍加分析朗读每一个层次时的情感,全班齐读。)
(反思:
1.正是因为缺少了第一个环节的充分朗读,也就在齐读的时候学生并不太默契。这个环节的推进前提是在第一环节的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的,进而过渡到文章内容的层次理解;
2.在“起——承——转——合”的解释上时候可以考虑学生较为熟悉的“叙事——写景——抒情”,而“叙事”就包含了“起——承”两个部分。如此而来,应该更好理解。)
过渡:
大家很有默契啊!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下一个挑战吧——
第二部分
读品意境——读出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投影展示】
请你用这样的方式来说话:(第一个空格内容可以是原句,也可是原句中的关键词)
从“”,我读出了一个的夜晚
我读出了的夜景
(学生自由展示)
预设:
从“月色入户”,我读出了一个明亮的夜晚
从“月色入户”,我还读出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我读出了一个空明的夜晚
从“月色入户”的“入”字,我读出了一种有些喜悦的,快乐的夜
从“盖竹柏影也”的“盖”字,我读出了苏轼的洒脱,这是一个随性的自由的夜晚
……
(反思:
1.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上不够清晰,让学生一时间无法清楚明白应该如何作答,是否可以在提问时明确:“请你从本段中写景的句子中找到奥秘”聚焦到“写景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2.应该更加细致地注重课堂生成,如:
(1)学生在赏析“月色入户”的“入”字时,从拟人的角度入手,同时学生提问:“如果换成洒字,是不是就不是拟人了呢?”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进一步说明翻译时我们可以用“进入”等拟人的词语来解释,返回来思考作者这一个“入”字写得好;
(2)学生在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时,有人误解为“水的清明”,而这个问题也正是考点,难点,此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或同学们思考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发现了“如”就理解了比喻的修辞,进而明白此处写得还是月的皎洁,在宁静之夜,写下了空明之景,进而引导理解“空”,有庭院景色之空明,更有内心深处的空与静;
(3)“竹柏”的适度拓展,引申为“君子”是否更契合主题;
(4)解释写景之句可以配合着板书展开解读,如此更能直观地理解内容。)
过渡:
【投影展示】
同学们,作为宋代文人,苏轼有典型的宋人的特色,他雅致,内敛,苏轼的月,是清空洒脱的。
借明月寄相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美好祝愿)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凄清愁苦)
借明月诉衷肠: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无可奈何、不安现状)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永遇乐》(清夜无尘、月光如银)
(学生齐读感悟)
(点评:此处的写月诗句的拓展能够让同学们更开阔的理解到苏轼对月亮的特别情感,同时对于下一部分情感的展开提供便利。)
归纳过渡:
在这样一个宁静之夜,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欣赏如此空明之景,(教师板书为承天寺的图画左边)苏子和好友怀民是什么样的心情境遇如何呢?一起来看——
第三部分
读悟心境——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
根据提示,补写内容,演读文本,深入思考
【投影展示】
请你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充“我”和怀民的表情动作语言或心理等,想象当时的场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苏子想/说: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苏子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怀民说:“”(添加动作)
苏子说:“”(添加动作)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动作描写)
(学生分小组自由活动)
(学生演绎,惟妙惟肖,精彩绝伦)
(反思:
1.此处教师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在于针对学生的展示能够一针见血地有针对性的指出优缺点,如第一个展示小组对于上下文的理解不够,也就导致补充的语句缺少过渡性,但是在文采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点明第二组的同学在怀民的情感把握上做得比较好,第三个小组的背景内容补充是一大亮点,这样一来对学生应该有很强的指导性;
2.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呢?其实此处被贬之身的背景应该适当地补充给学生,再这样的背景下也就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文本上思考;
3.小组展示应该更加精要,同时可以考虑上台展示的形式是否更好。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后,着重拓展扩充“闲人”的理解,说透“闲人”,身体有闲,无公务可做,心里有闲,面对困境只能自嘲,进而开解自我,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再读句子,揣摩情感会更好些。教师在这一个部分有点着急,就着问题展开来讨论问题,应该是一种接下来需要需要修炼的本领。)
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归纳:
同学们,在精彩的表演之后,我们看到之人
(学生自由补充:闲适之人、自由之人、洒脱之人……补充板书在左侧黑板上)
【投影展示】
承天寺夜游,
宁静之夜,
空明之景,
闲适之人。
(生读,生记笔记)
过渡:
同学们,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第四部分
读懂人生——读出言辞中的心路历程
【投影展示】(配乐朗读)
元丰二年(某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在黄州,苏轼的月,是现实的镜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元丰三年(某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bìn)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元丰五年(公元某年)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
苏轼徜徉在赤壁古战场中,
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景中,
同行游客们“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当有人怅然悲观地“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叹不能“挟(xié)飞仙以遨(áo)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时,
东坡却给出了思考的结果: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明月亘古不变地悬照在他眼前,他也主动融进了无边的月色中,尽情享受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俯仰天地,忘怀得失。
(反思:
1.课件制作中这个环节的配乐音量控制还需要注意,同时可以加入学生的朗读丰富形式;
2.预设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关键词来分析作者的心路历程在时间上还显得有点局促;
3.过渡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理解词人的心路历程,达到论世知人的目的。)
总结
这一路走来,东坡以如仙的风骨,达观积极、顺其自的心态面对人生,在与清风的交流、明月的融合中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他的洒脱与自我超越,更是今天的——
【投影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反思:强化阅读还是应该引起重视,在经过一节课的分析之后,学生对于作者心境的把握肯定与刚起头不同,那么就需要趁热打铁再次齐读课文,努力读出作者的心情。)
叶嘉莹先生说得有趣,东坡是个天才,是个沾染了几分仙气儿凡人,他的一生都在用这“仙气儿”来解脱人生的不幸,他的一生教给我们如何与世界和解,如何与自我握手言和。
课后作业:
【投影展示】
请你动手写写自己的感悟吧!关于苏轼的,关于人生的,无论如何,只要用心就好。
【板书设计
【附录】
自评:
与自我和解,是一生的功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自评
晋城爱物学校时慧慧
这是自我的一次新的尝试,或者说是一次挑战。当我确定了诵读型文本类型的时候,我明白这节课也是对于如何能有效运用诵读这样的形式推进教学目标达成的一次挑战。
回想起这一堂课,从备课准备开始,过程便是极度艰难的,因为日常教学中掌握的朗诵方式太过于匮乏且单一,搜索枯肠也还是想不出该怎么展开。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文本,当我发现了“起承转合”的内容变化的时候,想到了余映潮老师的朗读四步骤,依靠什么方式完成文本梳理,自由朗读思考归纳进而默契齐读,明确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自由朗读方式是可以推进基本的层次梳理教学的;在赏析经典句子的环节,我想到了王君老师的诵读型文本处理方法,对比读、补读、演读,这样丰富多彩的方式都是完全可以借来一用的,课堂流程走下来发现,这样丰富的方式能够分层次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整堂课,我基本做到了指令明确、目标清晰,能够将新旧知识前后串联,以多样朗读、重点问题为主线贯穿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书设计新颖独特而且能够契合文本内容,思路清晰,并且能够展现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对我来说,这是一节充分展示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课标要求的一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件事,都不可十全十美。很多环节在思考的过程是美好的,甚至是自认为简单容易的,但确实又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问题所在,或者说因为教师的耐心缺失而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误,归根结底,还是不够精炼,想要表达的多,放手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或者说留给学生的思考的空间还是太过于狭窄,这样看来,在主题的探究上就会出现一些讲不透,说不清的问题,敢于取舍显得非常可贵,或者说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定课时的关键点讲解也很重要。
每一节课在下课铃声敲响的那一刻,都会在我们的内心产生出很多的情感,兴奋地、遗憾的,交织在一起,让你欣喜地看到一些亮点之外免不了还会感慨:如果能……就好了……并且在这过程中总是想到会有很多地方需要推敲,可做修改,甚至是在这不断完善的过程里日益完善。然而,语文课的魅力恰就在于,当我们在对于字词理解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去开展教学的时候,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我们的引导中衍生出无数种自我内心的感悟,然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而这每一份独一无二,是知识的二次转化,是思维的碰撞,更是灵魂深处的对话,也许因为这些临时生成而“扰乱”“打破”了原定计划,甚至会让人感受到紧张焦虑局促不安,甚至是因此而中断、暂停、陷入僵局,但你终究不能否认,这份拥有残缺的不完美,才恰恰是课堂最美好的地方,才是于我们而言最有意义的地方,这一路走来,才明白:接受自我的不完美,接纳课堂的残缺,认可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思考,这些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体验,今天的这堂课,我们读懂的应该也是东坡心中那一份豁达释怀,最终明白:与自我和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重要功课。
作者简介
时慧慧,山西省晋城爱物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晋城市模范教师,晋城市名师培养工程初语组学员,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愿用虔诚之心,真挚之情,描绘出最美妙的语文的颜色,不负此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何——两人者耳:抒情。2.中心句与感情理解
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闲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主要内容考察方向预测 1.景物特点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50字以内)
2.主旨情感
本篇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韵味,并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的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吗?
指名吟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频朗读。
2、生自由读,显示初读要求。
3、指名试读,并指名评价(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4、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的味道。
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显示要求。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3、生质疑。
4、师检测。
(1)重点文言词,抢答。
(2)重点语句理解。
指名翻译,小结译句方法。
5、开火车译读全文。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
过渡:齐读标题,并指名说说标题的意思。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让原本打算睡觉的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
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角度,表达的情感角度等去赏析。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4、朗读指导: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五、品读课文,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试想在这样清幽宁静的环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这时学生应该能品出欣喜和悠闲)
此时再顺势引导:但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实际上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要更复杂。文中就有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找出来并体会一下。
1、出示抒情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简介作者苏轼
过渡: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在政治上有怎样的遭遇呢?
3、联系背景,观看视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理解“闲人”的含义?谈谈你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5、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为了突破本文“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遵循“三个一”理念:一个基本切入点——闲人,观照写作背景;一颗人文心灵:关注人性需要;一双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读)
六、推荐阅读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过渡:苏轼抒怀的作品还有一篇许多,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老师挺喜欢的词。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抒发对胞弟的思念,并表达对天下间所有离别的人的美好祝愿。(请欣赏动画视频朗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我要说的课文时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27课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分析。
本单元都是写景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更是融叙述、描写、议论于短短80余字。《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结合文本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五、教法学法。
结合本课和学生特点,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生跟随范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
3、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作者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朗读入境。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所以向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加之这篇文章也要求学生背诵。但是由于我们班的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放不开,所以我决定用朗读录音引领学生,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练读,然后自己读,边读边品味意境。
(四)自读翻译。
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很有必要翻译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我把这一内容分为三步:
第一,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画下来。
第二,小组内交流,解决刚才遇到的困难,仍不能解决的在全班提出。
第三,班内交流问题较大的句子。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1、月色入户。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教师可以扮演户的小篆字形,及由门到户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印象。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耳”字可以联系“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进行解释,这样一方面复习了旧的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新知识的记忆。
(五)问题研讨。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层层深入,分别针对文章的三个部分。
1、勾画叙述部分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这里也可以视现场情况而定,可以采取添一添的办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犬吠鸡鸣,几处纳凉处笑语阵阵。
这样添好吗?为什么?
经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这样一改就破坏了原文的清幽宁静的意境,其他几点不足也能很快说出来。
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诗集》”
设置此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
3、探闲人。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两个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六)练习巩固。
1、学生3分钟左右复习重点词和翻译时遇到问题的句子,然后同桌互相考问。
2、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重点词句的考查,同时也是归纳。
3、诵读课文,比比谁先背下来。
(七)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指他越来越远的被贬经历)。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
七、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作者将这“闲人”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做点评。
4、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重点词语:
①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
答案预设:①外界景物的触动(月色);②作者当时的境遇(被贬)。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景物邮寄的结合起来。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邀友夜游对月抒怀
庭中赏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较为短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能有较好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学有所用,让学生及时的练习以强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朗读和小组讨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附:资料补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一、导入: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豪放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遍诵读:小组内阅读,读准字音。
(小组展示)
第二遍诵读:结合注释工具书感知大意。
(小组合作完成)
梁衡曾说过,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让我们第三遍诵读:赏读课文,读出文章美的味道(齐读,有感情的朗读)
(小组合作)
提示:可以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来品析。这“美”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这“美”来自月色空明。“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透明、清幽的境界。
这“美”在情感的跌宕起伏。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喜悦)
2、念无与为乐者。(低沉、失落)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兴奋、惬意)。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读课文,品心境
苏轼说哪里没有像月光、松柏一样的美景,只是缺少闲人罢了。我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请这个同学给我们念一下。
生(念):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
“闲”还可以解释为“闲趣”“闲情雅致”。这里的“闲人”可理解为“有闲情雅致”的人。
从课文中找找论据
证据一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如其人
只有情趣高雅之人才有能描绘出如此
幽静澄澈的意境宛如清丽的水墨山水
证据二
朋友的为人
志不同道不合者不与为伍,只有心灵相通
情趣意志者才可一起欣赏美景
一起走过人生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第五次读课文,让我们熟读成诵!
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走进苏轼,直面挫折,感悟人生,学会表达是我们的主要收获。课堂的学习到此为止,但这位大文豪的语言精华,诗意人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在这里老师希望生活中的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用超脱旷达的态度走过自己的低调人生,经历风雨,重建彩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