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承天 夜游

管理员

摘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朗读、品味词句和对话体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隐含在文字深处的独特心境。  2、通过品读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修炼的宁静欣悦的心境从而感悟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体验……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朗读、品味词句和对话体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隐含在文字深处的独特心境。

  2、通过品读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修炼的宁静欣悦的心境从而感悟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体验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游记的体式,整体感知课文,初探苏轼的心境

  ⒈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先请一个同学来讲讲这则标题中的关键词是哪个?

  (夜游的“游’字)

  ⒉初步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同学们能否说说什么是游记?(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这篇游记散文非常短,全文只有85个字,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读不懂的字圈出来,并请思考多媒体里表格中的空该怎么填写。

  (多媒体展示)

夜游的时间 
夜游的原因 
夜游的对象 
夜游的地点 
夜游的内容 
夜游的心情 

  ⒊初步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不能独立解决的字词?可能出现的或需要教师提醒的有“户”、“无与为乐”、“盖”、“但”等。

  然后请一个同学用现代汉语来完整地描述一下全文的内容。

  ⒋完成表格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
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
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
夜游的心情课堂生成(结合第四小环节的内容)

  ⒌试读课文,初探苏公心境

  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你能尝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可能出现的答案

  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

  二、知人论世,了解夜游的背景

  ⒈教师引领:

  同学们刚才读出了苏轼愉悦、宁静的情怀、沉醉于美景中的欢畅,但是有的同学也感受到了一丝孤独与清冷,孤独是一种很折磨人情绪,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苏轼究竟有没有流露出孤独的情绪,如果有的话,你又是如何捕捉到的?

  ⒉感受苏轼的孤独

  依然出示表格的内容,暗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信息。

  ①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②从夜游的地点看:到承天寺,佛门禁地自有一丝孤独之感。

  ③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④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

  ……

  教师引领,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这段经历吗?

  【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天才遭妒,因为苏轼才厚名重,朝廷中有一群小人,比如当权的章惇、李定、舒亶等人非常嫉妒他,他们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朝廷的不满和不敬,让北宋皇帝宋神宗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东坡的死罪,这样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轼下了大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因为一些有道德良知贤人的汇聚起来,他们为苏轼上奏、求情,也因为宋神宗的确欣赏苏轼的才情,于是苏东坡被释放,以团练副使(一个闲职)的官职贬谪黄州。

  教师启迪:大家从这段背景资料中看出了哪些信息?

  ①苏轼是一个得罪了皇帝和权臣的罪臣。

  ②苏轼在黄州没有社会地位。

  三、通过对关键语句的鉴赏来体会苏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⒈教师启发:18世纪法国哲学大师狄德罗就孤独曾发表过自己的感言,他说:“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贫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可能会降低人的身价,但是孤寂却可能败坏人的性格。”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随意地得到应证。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苏轼的心境又是怎样的?你从那个词或那个句子中可以感受到。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平静、悠闲、恬淡等

  词语:欣然、闲人等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等

  ⒉赏析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问题一:那天晚上苏轼在承天寺的庭院里看到了哪些景物(月光,竹柏的影子)

  学生可能会加上“积水”和“藻荇”,这时就顺便讲“如”和“盖”的意思。

  问题二:那天晚上的月光有什么特点?(空明)

  “空明”的意思是什么?(空灵明净)

  问题三: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月光的“空明”的?

  ①把月光比作水,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②还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这里可以追问:为什么作者写的是竹柏的影子而不是竹柏)

  用竹柏的影子更能创造中国画的意境。

  教师启迪:通过这句优美的描写,相信这片空灵美丽、澄澈透明的月色照进了苏轼的眼睛,但是有没有照进苏轼的内心呢?何以见之?

  ⒊探究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多媒体展示)

  环节一:请学生站起来读诗并说说感情处理的理由。

  环节二:探究闲人的含义。(空闲?闲置?悠闲?闲情逸致?)

  环节二:改诗。改成“夜夜有月,处处有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改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夜夜有月,处处有松柏,只是哪里能找得到像我俩这样即使人生不如意却还能从容地享受美景的人”,反问句更能表达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不胜快哉的乐观豪迈。)

  环节四:教师讲东坡食汤饼故事,“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劣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很快吃光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现在老师引用秦观的话说,就是“只管赏美景,莫管他人生如意不如意罢了”,所以像东坡这种人注定是为享受生活而活的,他每到一处都能创造美丽的传说,所以我们杭州人的后代也要感谢这位发现美并创造美的大师。(照应导入语)

  四、创造对话,体验苏公心境

  教师启迪: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比谁都有七情六欲,比谁都懂悲欢离合,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把快乐传达给别人,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假如现在你就是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贬官的朋友张怀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

  苏轼与明月的对话:

  苏轼与怀民的对话:

  教师出示范例:

  明月啊,你高挂苍穹,不知起于何年?又将终于何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阅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却仍不改你澄澈的光华,淡雅的韵致,我愿像你一样,平和达观地生存,即使做不成一流的名士,也要做一个一流的会过日子的普通人。

  五、诵读全文(当堂背出),布置阅读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