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承天 夜游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写作特点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

  1.信笔抒意,随物赋形。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不妨据此来赏读这一篇随笔性的小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它虽然自然流出,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过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下竹柏的影子。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作者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了这一切,写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几句,便戛然而止。明代王圣俞在选辑《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这是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艺术境界。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文中描写月色只有三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只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着实令人神往。笼罩着月色的庭院,仿佛从上而下都充满了澄澈的水。“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和一般人的用法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在这里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是先不出现本体——月光,写人们的错觉,用“庭下如积水空明”这个隐喻先声夺人。接着进一步写清澄的水中的藻荇,它们参差错落,互相交接。这样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院子里怎么会有“空明”的“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类的水草?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月色,水中的藻荇却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这样运用比喻别出心裁,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出现在作者的笔下。作者这样状物达情,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把冷月清光写到极处。这一写景,历来被人认为可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媲美。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本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以后散文小品的范文,除语言简洁、准确、形象,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瞬间佳境最敏感的特征外,还在于它以极少的文字,包罗了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将复杂炽热的内心世界用清隽的诗意美表露出来。如第一部分中的“欣然起行”一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它不仅衬托了月色的美妙,也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文中写作者赏明月,看竹柏,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他那“自适”“自乐”,其中隐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记承天寺夜游》的字里行间,特别结尾数句的字里行间都表现了这种特殊的心境,不过表现得比较含蓄罢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反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作结,提示了不乏良辰美景,但缺乏闲适赏景之人的意旨。这个“闲”字,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文中这几句貌似达观自得,实含惆怅、悲凉之意。

  总之,本文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轼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4、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改骗而成的歌曲《但原人长久》。(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词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完后请大家告诉老师,两篇同是写月的文章,在写作上各有什么特色,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月夜图 幻灯片1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

  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投影幻灯片3(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 窗户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 盖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幻灯片5) 明确: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4、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

  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 皎洁 空灵

  5、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

  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 3

  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1、比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作过高要求,只要涉及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言之成理即可。)

  2、谈谈你所收集到的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人人的家乡都有美景。你知道你的家乡在月夜里是什么样子吗?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游记。要求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附:板书设计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4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教学后记:

  好的地方:

  总的来说,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在上新课前,播放音乐及用大屏幕投影优美的月色图,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迅速融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

  2、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针对问题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找答案,老师仅只是充当桥梁的角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可以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竞争意识,相互促进;同时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4、老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颇花了些心思。如: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富于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5、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同学们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文中的景物描写,更真切地感受到文中的意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之处:

  由于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比较紧凑,老师在课堂上稍微显得有点急,如能把练习部分的内容减免一些,把时间挪用到讨论和抓学生朗读方面,也许效果将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