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自主导学】
1.苏轼,字 ,号 ,北宋著名的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 ,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给下列字注音。
遂( ) 寝 ( ) 藻( ) 荇( )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相与步于中庭( )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⑤盖竹柏影也( ) ⑥如吾两人者耳( )
4.积累古人写“月”的诗句。
【自主合作探究】
5.本文“记”的要素是:
⑴时间:
⑵地点:
⑶人物:
⑷事件: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8.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9.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反馈检测】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4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 古: 今: ②闲人 古: 今:
1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1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3.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2分)
14.本文的构思角度是()。(2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3分)
1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4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2、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3、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了解游记的常识
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将自己在晚上在承天寺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一篇美文。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3、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自主学习
(一)正音释义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解()衣遂()至
未寝()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整篇文章。
三、合作学习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3
目 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 点
难 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 习 过 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欲睡 ( ) 欣然起行 ( ) 竹柏(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遂至( )
2、多音字积累:
解 ( )
3、借助有关资料,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 )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
(5)相与步于中庭( )(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7)庭下如积水空明( ) (8)盖竹柏影也(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
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
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5、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
6、熟读背诵课文。
二、学习研讨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了解文章的协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听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内容
第一段:记事,交代
第二段:写景,描写
第三段:抒情,抒发
(四)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五)、小组合作探究
(1)苏轼为何要夜游?为何寻张怀民?
(2)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3)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认为那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2.写作特色:
三、巩固延伸
(一)复习所讲内容,背熟课文
(二)结合已有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 是指“竹柏影”,这句使用的修
辞手法是 ,作用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活跃,一沉闷。
(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6、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7、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三)课外阅读
高 山 流 水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 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动词,弹奏。太山,指泰山。 ④少选:一会儿。 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 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绝弦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
(三)文中的“骥”是比喻 ,“伯乐”是比喻 。
(四)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贤者奚由尽忠哉!
A.(1)表示感叹,(2)表示反问。 B.(1)表示感叹,(2)表示设问。
C.(1)表示设问,(2)表示感叹。 D.(1)表示设问,(2)表示反问
学生质疑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4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遂()寝()荇()
(2)文学常识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
(2)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
月色入户古义: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
【温馨提示】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
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
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
换:找近义词
【温馨提示】
老师帮你学知识
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帮你学知识
“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本文就是作者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因迁谪而郁郁寡欢,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苏轼在写《记承天寺夜游》时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可以算是志同道合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一、初读课文
1、读准节奏(A+B+C)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再读课文,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A+B+C)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下列句子(A+B+C)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读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A+B+C)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A+B+C)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B+C)
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B+C)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B+C)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几层意思?(C)
四、作业:
1、导单(ABC类已标出)+背诵
一、翻译句子。(A+B+C)(25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本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_之列。(A+B+C)(21分)
2.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的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B+C)(9分)
3.“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A+B+C)(6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C)(5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
级,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刷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5分)
A.相与步于中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B.生平过虎丘才两度/先自度其足
C.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皆若空游无所依D.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B+C)(10分)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3.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B+C)(19分)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3.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背景透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2.给下列加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
3.填空题。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4.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1)解衣欲睡欲:
(2)欣然起行欣然:
(3)遂至承天寺遂:
(4)盖竹柏影也盖: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5.解释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探究案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5.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三、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四、拓展延伸
背诵诗文,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参考答案
一、
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
3.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4.(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
5.
(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3)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
1.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
起因:月色优美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5.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