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词语翻译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承天 夜游 词语

管理员

摘要:

记承天寺夜游词语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经典的文章,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记承天寺夜游词语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经典的文章,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词语翻译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主人公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主人公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东坡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赏析

  读后,仔细赏析,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主人公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主人公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主人公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主人公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文章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主人公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东坡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东坡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主人公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主人公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主人公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主人公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东坡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东坡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东坡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主人公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主人公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主人公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主人公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主人公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主人公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主人公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文细读理解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但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欣然起行就应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但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潜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此刻眼前。除了流逝的岁月,早生华发的哀叹,只有遥想公谨当年的羡慕了!好在如今脱离了圈圈之灾,能够寄蜉蝣于天地。想到那里,苏轼于是索性欣然起行。

  二、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无声胜有声

  苏轼起行绝不是仅仅欣赏月光山色,虽不至于找人互诉衷肠,但确实需要排遣内心的郁闷。找谁最适宜呢苏轼想到了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据资料记载:张怀民,名梦得,一字俭。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黄州境内)。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原先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的经历、相同的遭遇,还有相同的志趣,自然他们惺惺惜惺惺。苏轼果然眼光不凡,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冬夜,张怀民也是辗转未眠。于是他们踏着月色,冒着寒冷的山风,畅游承天寺。

  三、淡墨写意显心志亦真亦幻透心声

  苏轼和张怀民谈了什么,我们无从明白,他们也不会让别人明白。平生文字为吾累,以前的伤痛使苏轼言语更加谨慎。但是率真、耿直的苏轼心中必须有话想说,他又能说什么他只说了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仅仅18个字,寥寥数语的写意,却烘托出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自然,这18个字就蕴涵着不平常的内涵。明明是明月朗照,地下却是积水空明;明明是竹柏之影,却似水中藻、荇交横。这亦真亦幻的景色在苏轼看来不仅仅是美,却更多的是对人世的深思。假到真时真亦假,这真假莫辨的奇幻之境,莫不是这真假不分的世界那朗朗月色啊,为什么不把这个世界照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四、慨然长叹是闲人超然物外苦作乐

  空有报国之志,空有满腹才华,却被臵于黄州团练副使这样的闲职!苏轼自许是闲人。这闲人的背后拥有太多太复杂的感情。既有愤懑,也有自嘲,当然也有无奈和悲哀!在苦苦探索中,苏轼始终找不到解决现实和理想冲突的突破口,只能吟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和悲哀!

  但在这种种的情感后面还始终透露着一种坚强和洒脱!痛苦与磨难对于智慧者而言也是一种磨练。经历了乌台诗案的劫后余生、经历了反反复复的贬谪、经历了黄州城几年的冷落,经过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苏轼的心已经变得格外的坚强。以前沧海难为水,太多的磨练使苏轼逐渐淡漠了功名,走向成熟;也因此变得更加洒脱!纵是在黄州这样寒冷的月夜,苏轼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在常人看来但是是一轮最普通的山月,但在苏轼的眼里却也写满了情趣!即使解衣欲睡,也要欣然起行!――他要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应对命运的不公,应对再三的挫折,苏轼昂起了头,潇洒地闲看月色月影!

  这就是苏轼!一个命运坎坷。却又心忧天下的苏轼!一个满腹经纶,却不能言表的苏轼!一个饱经沧桑,却依然洒脱的苏轼!黄州承天寺上的那轮明月啊,写满了他不尽的情思!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92-94],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