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的迷思》读后感3600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迷思 读后感 作业 家庭 3600

管理员

摘要:

《家庭作业的迷思》读后感3600字  作者科恩用了一本书的篇幅带领我们一起客观地探究家庭作业到底好不好,一起论证家庭作业为什么不好。他对于“家庭作业有好处”的普世立论,不是简单的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循循善诱的让我有勇气正视百年来塑造的“家庭作业有好处”的泰迪真……

《家庭作业的迷思》读后感3600字

  作者科恩用了一本书的篇幅带领我们一起客观地探究家庭作业到底好不好,一起论证家庭作业为什么不好。他对于“家庭作业有好处”的普世立论,不是简单的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循循善诱的让我有勇气正视百年来塑造的“家庭作业有好处”的泰迪真相。从觉察家庭作业相关的私人逻辑,到探究这些逻辑带来的行为背后的恐惧,再到决定当下的实际行动,愈加清晰自己对于家庭作业的理解和抉择。

  觉察,从私人逻辑开始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为孩子制定长期目标——希望他们未来拥有哪些人格特质,诸如快乐、诚实、有爱心、善良等等,但是,直白地说,家庭作业完全起不到引导孩子获得这些品质的作用。那么,到底是什么令我们坚持家庭作业有好处呢?

  反思促使我觉察,对于家庭作业我有哪些固化的私人逻辑,诸如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熟练的逻辑、或者大量的作业练习有助于量到质的蜕变的逻辑、亦或者家庭作业能巩固知识的逻辑等等。继续觉察,这些私人逻辑是如何获得的,它们可能源自于普世的价值观、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也可能是出自于生活的各种经历等等。更重要的是,觉察这些逻辑是如何影响着我与孩子的联结、如何驱动我的言行,比如最典型的陪学时亲子关系的断裂等等。

  练习常常带来习惯——从定义来看,习惯是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反复行为——而不会带来理解。当缺乏理解时,使用和应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P67)

  书上有一个挥拍的例子,与我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逻辑异曲同工。这些需要通过练习来提升娴熟度的技能都属于行为反应,即与肌肉记忆相关的学习,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更高的目标。然而书上探讨的学习不只是吸收新资讯,或对刺激物产生习惯性的反应。不禁想到,现在的孩子为了幼小衔接,很多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握笔写汉字,到了小学,我们时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握笔姿势不对,坐姿不对。然而大多人都不知道,单就握笔这一个姿势,需要用到24组肌肉,而这些肌肉的锻炼,正是孩子们在幼儿时期的运动和玩耍中进行的。试想一下,本该通过运动和玩耍来帮助这24组肌肉进行有效锻炼的时间,却用来写字,而写字本身对肌肉锻炼并没有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24组肌肉不能协调运作,于是出现了普遍的问题:握笔姿势不正确。由于他们的肌肉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准确地完成这些动作,握笔姿势不正确,进而影响书写力度的掌握,字写的不工整也就不奇怪了。而坐姿不对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来想一想,对于握笔姿势不正确,作为父母的我们是怎么操作的?高音喇叭反复打断孩子做作业来提醒,买各种握笔器来幻想矫正,成效不佳之后精疲力竭又无法彻底放下,只好祥林嫂附体,走过路过就要挑刺。对于书写不工整,我们普遍的内心戏又是如何的.?勤能补拙,字写不好就练,老话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个字写上十遍八遍的,多花点时间练字就能一定会有效果的。于是,我们布置了练字这样的家庭作业来企图获得写一手好字的效果,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因为家庭作业的束缚,无法欣赏汉字的美,还越来越惧怕写字,甚至这类简单粗暴的练习反而强化了错误的姿势,形成了错误的肌肉记忆,更难于更正。虽然时间是一个必要的学习条件,但不是一个充分的学习条件。就写字这一件事而言,不了解孩子身体发育的情况,即使较多的时间也不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坐姿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了足够的腰背肌肉的支撑,才能长时间的保持一个良好的坐姿。不谈孩子,只谈我们自己,那么多年我们被耽误了的肌肉群,本该由肌肉包裹骨骼,靠肌肉发力来站坐行的我们,却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锻炼,而导致骨骼外露于肌肉,骨骼承担了很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以至于我们需要频繁更换站坐行的姿势,来调整舒适度。这样“多动”的我们,又凭什么去苛责被剥夺了运动时间的孩子呢!

  可见,私人逻辑让我们陷入盲目,不去探究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内心感受,也从没有针对家庭作业的“内容和要旨”进行思考,只是一味期待家庭作业能带来神奇的效果。尽管孩子是作业的实施者,但是我们从来不曾主动询问过:“这份作业有没有帮助你了解这个题目?”或“你对正在处理的问题有什么想法?”这使得写作业这件事变了味儿,为写而写的作业,偏离了学习本身,只剩下为了某个执念而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事实就如作者通篇要告诉我们的,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可以证明“家庭作业是有效”的这样的逻辑是合理的,为了家庭作业我们虚度了很多光阴。

  通过这些觉察,意识到自己多年形成的逻辑往往带有很强的欺骗性,打破它们需要很大的勇气,幸而有这样一本书,来提醒我,孩子是意义的创造者,我们应该为她提供挑战,帮助她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理论,从内而外彻底地了解想法与概念;要更多地关注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让她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决定教导什么和如何教导之前,仔细确认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会对孩子学习的乐趣、喜爱阅读的热情、思考和探索的欲望造成什么影响?“

  挖掘,行为背后的内在恐惧

  作者写道:如果我们假设家庭作业是教育的必要部分,那或许是因为我们几乎不知道孩子是如何学习的。(P76)而去年,读书会还曾讨论过《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回想当时自以为get到了其中的奥义,然而,看到这句掩面泪奔,感觉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些被孩子视为洪水猛兽的家庭作业,曾经是我学习逻辑的一部分。

  我问自己,这些不成逻辑的逻辑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内在恐惧。而这其中有一些恐惧是大大部分人都存在的,例如,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乏类似于被父母或师长灌输“只有好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获得高薪,才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才算成功的人生”这个逻辑的经历。而这个逻辑更多的来自于对于匮乏的恐惧,基于这样的恐惧,我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无暇顾及过程中的点滴收获,转而更看中和追求结果。于是,想当然地把家庭作业和学习挂钩,并做出一个结论——假如不上课外班,不做大量的家庭作业,则无法通过量的练习产生质的改变,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丧失了竞争力,无法获取好的成绩,进而无法进入名牌大学、无法找到高薪工作,也就无法过上我们向往的“好日子”——我们似乎把做家庭作业这件事儿幻化成了蝴蝶效应的起点,仿佛做家庭作业这个举动足以改变孩子未来的人生。恐惧令我们对这个结论深信不疑,我们不但苦口婆心地分享着属于“过来人”的经验,而且要求甚至命令孩子必须按照我们的规划来过他们的人生。大量无效的家庭作业正是诸如此类的恐惧带来的产物之一。

  然而,我们忽略了,或者说我们刻意忘记了,孩子的人生并不是用来满足我们的期望或者弥补我们的遗憾的。焦虑和过度补偿往往源于我们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和对自己本身的不接纳。我们恐惧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有时候真实的自己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看起来仿佛就是大写的”失败“二字。而更糟糕的在于,我们不但无法发现和感知当下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而且不断找出各种理由来掩盖自己缺乏迈出舒适区的行动力的真相。相对于自己做出改变来说,控制孩子似乎更容易也更让我们有优越感。于是我们豪不犹豫地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强迫他们为了实现我们”没有过上的好日子”而奋斗。不仅无视孩子的感受,而且当他们在学习中表现的差强人意时,我们变得异常的苛刻,指责他们不够努力、不够独立、不够自律,却忘记照照镜子,审视我们自己,到底够不够努力、够不够独立、够不够自律。

  人类是主动的意义创造者,不是被动的容器,可以把知识、技能或性情气质任意倾倒其中。为了帮助孩子学习责任感、独立自主或其他特质,我们需要和孩子合作,而不是要求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例如家庭作业),我们需要去留意孩子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以及他们看待事情的方式。(P37)

  看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回想,自己作为孩子的时候,激发我学习热情的,从来都不是家庭作业,而是对知识本身的渴求,课上认真听讲更有助于知识点的吸收,让课后合理的作业变得尤为轻松,所以并不需要更多的家庭作业。对于语文科目内驱的学习力,促使当年的我把借阅的每一本书上的每一个令我感受到文字之美的字、词、句、段,都迫不及待地摘抄下来,不仅如此,对于其他科目,我也会主动地选择额外的家庭作业来弥补短板或扩大强项。我自己尚且如此,又凭什么要求我的孩子不是基于自己对学习的热情,而去顺从地机械地做大量无用的家庭作业呢!同时,我也意识到,相对于现在的教学难度,那些年的教材还是比较符合年龄发展的。现在的教学难度已经是三年级学习过去五年的课程,五年级学习初中的课程,以此类推高中已经在学习大学的部分课程,所以,我的三年级与孩子的三年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尊重和赋权,而不是用我的恐惧去制造她的梦魇,把精力集中到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上来更为行之有效。

  行动,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当下

  我们应该去问:是否每一份家庭作业都会帮助孩子深刻地思考重要的问题?在每一份作业背后的教学哲学是什么?学习理论是什么?这种哲学和理论是假设孩子是意义的创造者,还是空的容器?学习被视为一个积极还是被动的过程?学习是深入思考,还是遵从指示?(P117)

  虽然作者向我们表达了家庭作业并不等于学习本身、既不会影响到未来、也无法塑造人格的同时也表明了社会现状的残酷,但是,他仍在字里行间为与大趋势抗争的凡尘俗子留了一座灯塔——设定“没有家庭作业”为内定值,只有当作业真的重要而值得时、或在特殊情况下才给予家庭作业,让孩子和家庭作业之间建立链接、投入学习过程,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

  着眼于当下,我给自己的行动清单是——

  1. 恐惧来临的时候,积极暂停,及时觉察和内观;

  2. 用游戏力让合理的家庭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3. 和孩子探讨她对作业的感受与理解,赋予她选择的权力;

  4.

  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一门学科的学习状态进行区别对待,了解孩子对不同学科学习的感受,相信孩子对于自己学习真是状况的判断,让孩子参与到个性化作业的制定中;

  5. 做好救生员和港湾的角色,当孩子的决定与老师有冲突的时候,坚定的站在孩子的背后,真诚地与老师沟通,为孩子获得更多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