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专著 教师 笔记

管理员

摘要: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精选2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  “一个真诚……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精选2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高贵!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一、“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我的思绪带进了我们班的小班长身上……

  放学了,孩子们陆陆续续背着书包离开教室,我也准备去办公室,子俊却把我叫住了,可爱的小男孩,尽管是班级中的捣蛋王,可是我很喜欢他,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瞧他神秘的样子,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却示意我站到教室门口的那个角落里,还是一副老样子,嘻嘻地笑着。我亲切地对他说:“孩子,说吧!”他双脚不停地搓着地面,天真无邪的双眼看着我:“老师,班级里安排两个班长行吗?”我肯定地回答了他。“那……老师,我能当班长吗?我想当回班长呢!”我心里尽管格登了一下,但我答应了他,他鼓足勇气对我说,我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吗?但是我如果马上让他当班长,同学们会接受他吗?其他任课老师会满意吗?说起我们班级的课堂纪律,所有的老师对他都摇头。

  我拉着他去办公室,他的小手紧紧攥着我的手,我的心暖暖的。我爱牵孩子的手,小时候老师牵我的手我觉得真幸福,我也想把我的爱传递给我的学生。他用诚恳的'眼神看着我,这次看来是认真的。也许这一次我能改变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子俊。我问子俊:“平时,老师和同学们推荐的班长具有什么优点?”他想了想回答了我,一会儿就低头不语。我把他拉到我的身边,我猜他对自己没信心了。我在他耳边低语:“好孩子,别泄气,你有机会,老师会等待!”“真的?那就是说我还能当班长!”他喜出望外。

  从第二天开始,我在各方面帮助他,鼓励他,提醒他,每天放学后都会耐心地跟他交流一次他一天的学习、思想、课堂表现。这一切,同学们都没有觉察到。慢慢的,子俊变了,跟以前判若俩人,老师和同学们都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评价越来越高。他的红花本上也开满了鲜艳的小红花。在学期第二次评选班干部时以最高的票数摘取班长的桂冠。他兴奋得蹦呀跳呀:“老师,我成功了,我终于当班长了!”我激动抱起了孩子!

  二、“心心相印的教育”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徐茵是我们班的漂亮女孩,她有舞蹈天赋,幼儿园时一直在学舞蹈,一年级学了一年的拉丁舞,可是现在她嫌苦,不管父母和老师的反对坚决放弃。舞蹈老师深感惋惜。学习上也是如此,作业丢三拉四,听写词语紧皱眉头,做作业时叫苦连天,尽管我耐心跟她沟通,可这对她来说都无济于事。她的惰性导致她成绩不理想。这次元旦文艺节目表演,我们班级的是器乐合奏《亲亲茉莉花》,有十位同学伴舞,茵茵也是其中一位,她的舞姿最美。我一直夸奖她,让跳舞的几个同学以她为榜样。表演前为她换上精心挑选的旗袍,为她梳了最美的发髻,第一个为她化了妆。高挑的个儿,羞涩的表情,高雅的气质,真是太美了。当我为其他同学化妆时,她凑到我身边,悄悄地问我:“老师,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轻轻地告诉他:“因为老师喜欢你,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呀!”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来一直坐在我旁边,看我给其他同学化妆,还不时给我帮忙呢。我心里暗喜着。精彩的表演让我忘却了排练的辛苦。演出结束后,她第一个奔到我的身边,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夸她:“好朋友,你的表演真出色!”听我叫她好朋友,她开心地笑了。

  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单独相处在一起,我就叫她好朋友。课堂上她会不时传递着她的笑脸,常常听到她响亮的回答,作业不再偷懒,书写端正了,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讲故事、一起学英语,我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把苦恼向我倾诉。单元测试里要求写一篇写人的习作,写一位班级里亲密的伙伴,写一件俩人之间值得写的事,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开始写作,都写了班级里的同学。可她却写了一篇《我的朋友周老师》,从没见过她写得这么真挚感人的作文,以前总是三言两语,草草敷衍了事。可今天她却另要附页,她把我鼓励的话记得一清二楚,三年级的孩子呀,刚刚练写作,却能通过习作表白心声。我知道我们的友谊在不断升华,我知道茵茵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不会再停滞不前,一句朴实的“因为我们是朋友”,是一盏帮助她远航的启明灯,她还跟我说,想继续去学拉丁舞,她要把最好的舞姿展示给我这个好朋友看。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2

  放假前走进图书室,在一排排严肃而略显厚重的教学著作面前,《玫瑰与教育》显得如此不同,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与我眼里严肃的职业“教育”,联系到一起呢?好奇的拿起它,却怎么也不能放下。

  《玫瑰与教育》其实是窦桂梅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集。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该书分为四辑,“清谈与忧患”写的是一些关于教育体制、名家教育思想和自己的教育随想;“在听说读写的背后”写的自然是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故事;“日本教育管窥”介绍了自己在日本一些学校的见闻;“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选登了窦老师写的一些读书笔记。与其他一些书籍相比,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娓娓道来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这是为人师的底线。”

  这不仅仅是窦桂梅老师的底线,更应是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者的底线。在我们的工作中,因为种种情形,种种原因,是不是曾经无意中伤害了学生们的心灵呢?窦桂梅老师甚至考虑到了“不可将竞技的奖

  惩原则过早地引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每一个灵魂无论其智力高下,都应得到尊重、得到温暖的照耀”。确实,当我们发出一朵小红花的.时候,当我们向某些学生进行表扬的时候,却也有意、无意中伤害了其他暂时落后或者尚不够积极的同学,只是我们无暇顾及而已。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心灵的沟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在选择一种教学方法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保护好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生活的自信心,让每一朵花朵都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活泼的长大。

  “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

  有人说,教育是事业,教师是职业。但教育这一事业却要由教师这一职业来完成。身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者除了要保护好学生们纯净的心灵,更要扶持他们走上明天的人生路,为了这一目标,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真与那蜜蜂一般,但我们酝酿的却未必是学生们美丽的明天!现在有些家长、教师、或是学校领导更多地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孩子能考个高分数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其他全都可有可无。殊不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何来优异的学习成绩?即使是天分极者,缺少了良好的各种行为习惯,或许也能有骄人的成绩,但也必定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所以我们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们要将眼光放到培养学生们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上,只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从奴役性学习状态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这一习惯的培养是需要我们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与智慧。或许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积极的,才会是有效的。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了,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了。”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是我们极少将这一平凡的职业做到极致。在窦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从教者走过的艰辛的成长道路;看到了一个教师心中永不言败为着理想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从教者的不普通之处。窦老师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成长历程向我们诉说着、向我们诠释着,普通的你同样也可以变得灿烂。

  人必须始终有一种动力,使自己从懒洋洋的状态中走出来,并常常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状态,这样惰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动力来自于哪里?窦老师告诉我,这种动力来自于对某件事的期望、信念、态度、行为!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对于教师而言,这份动力更来自于内心的一种责任,来自于对学生的爱,来自于对职业的幸福感,来自于对人生的永恒追求。

  “与文学为敌的语文教育留下的将是缺乏想象力和没有审美品位的一代。所以,语文教育必须让学生的精神泡在文学的蜜罐子里。教师呢,更是如此!”

  在《我们的语文怎么啦》一文中,面对学生情感的粗糙,语言的贫乏,她感叹:语文教育存在两个严重的缺失:一是语文的工具性掌握得不好,二是人文性严重失落。她呼吁给孩子们足够的阅读时间,希望文学与语文相伴。身为一名语文教师,窦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感慨良久。

  有很多的语文教师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们都不爱读书,特别是文学类书籍更是兴趣了了,其实有又多少老师们还在坚持着每日手捧一书,还在品读这些文学书籍呢!书山有路,师者先行。要想培养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去品读经典感悟美文,而没有老师们在旁一路提携引领,那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也只有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定要让自己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一段时间,坚持与文学相伴锲而不舍。

  窦老师就是一朵玫瑰,玫瑰于人,手留余香。读窦桂梅老师的这本书,就好比沉浸在玫瑰花园之中,只要轻轻呼吸,就能感受到那阵沁人心脾的滋养;思考窦老师的这几句话,似丝丝凉风,清爽宜人,为我一路驱赶了这炎炎的夏日。也许,我一辈子也无法拥有那玫瑰的绚丽,但我也愿自己能做一朵路旁的不起眼的小花,静静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淡淡的幽香,给路过的人们以精神的慰籍。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3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平常带的班比较多,平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平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不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4

  泰格尔在他的诗中说过:“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声。”是的,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管理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平等开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习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有人说,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亦如我们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他越叛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爱他。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给予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5

  近日捧书李希贵先生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来芳香四溢,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先生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二(2)班的体育委员刘振宇,从教室隔窗掷石头打下大片核桃,被副校长带到教导处,写检查,挖思想根源。并在大会上做检讨。但效果很失败,因为他平时是位挺好的学生,打核桃的事虽不能说是“闹着玩”,但肯定不是品质问题,让他到校会上检讨,是不是有些太过分、太伤他的自尊了?

  事过境迁,20多年过去了,那位打核桃的刘振宇当上了乡镇的党委书记,有一天见了我,说当年真是闹着玩的。他的话给我很大的触动。

  他们真的是闹着玩的。但我们的老师却总不肯跟孩子们“闹着玩”,我们有时实在是太“认真”了。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成人,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特别是对于特教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听障孩子们更多的宽容。

  听障学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上有很大的障碍,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与他们做朋友。

  如果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一颗爱心是很重要的,爱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爱心,教师才会懂得怎样宽容学生。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要想让他们愉快地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准则,首先就得摆正你们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对老师提意见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这样增进了我对学生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地让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对于学生中随时出现的一些小错误,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的同时,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宽容”不是姑息、迁就、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学生的理解、尊重。从时间上、场合上、态度上、条件上、认识上宽容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有过程地认识错误,并给他们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要做到宽容:一是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去下结论;二是要热心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正面引导,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使学生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起勇气去克服它;三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有机会申辩,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他们应该可以撑起自己的伞,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6

  《民主主义与教育》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这一点我身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和旁观者。这恰恰与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处,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上我有意识的把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新知,学生的记忆往往更深刻。教师千万不要怕耽误时间。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7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深深感动于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一个个教学事例,犹如阵阵暖流涌入心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的人生目标和教育目标更加明朗。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

  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读《爱心与教育》我的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

  《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在心得一个学期,我会秉承着他的教育思想踏步向前。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8

  最近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门。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里面还有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一、教师与儿童这个世纪的孩子都是在"6+1"的环境中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部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从小生活在被关心的气氛中。所以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比如情绪不稳定哭闹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体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像孙悟空般的72变。既然没有悟空那种能耐,那就只有看书吸收本领了。

  碰到孩子如果哭闹,要是以前我便会跟孩子进行移情情绪,但是如果移情还是不管用时便只是用放任的态度处理,让他一个人冷静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正确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老师首先要对这个情绪进行识别,深入的了解观察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

  首先鼓励幼儿将事情表达出来,一般我们常见的有移情情绪的方法,其实让幼儿宣泄情绪也很重要,让幼儿用活动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如让他去踢球、跑步、跳跃、大声吼叫等,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而且也要避免经常问幼儿不愉快的事情。到了4-7岁的幼儿在活动时,已经具有与伙伴友好合作的`愿望了。但是往往在真正合作的时候却出现了抢或是没有计划没有组织的合作,以前我一直也很头痛,觉得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好像影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果不进入活动,再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矛盾。而书中呢也是极个小朋友在建构区搭建房子,由于分工不明确而发生了矛盾。案例中的老师没有急于介入,而是抓住机会引导他们独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

  老师首先是说:"你们搭建的东西都很好,地方不够怎么办?"于是孩子们开始搭建游乐场。老师继续引导说:"游乐场真好玩,想想看,游乐场里还有什么呢?"于是孩子们又开始搭建木马、滑梯、小桥、游船等。孩子们自己开始分工忙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发生。因此,当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

  二、教师与家长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这个学期我们组织了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请家长来助教,请家长来体验做老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9

  “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目标。

  本着这个目标,利用闲暇时间,我阅读了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

  看到中小学教师被无效教育科研困扰的现状,陈教授把有关“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问题汇集起来研究,用对话的文体来呈现,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力求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理解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感受和体验幸福。

  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从中,我明白了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来讲,采用过程范式更为实际,也更有价值。教育科研不只是解决“是什么”的认识问题,而且是解决“分析目的和手段”的“怎么做”的实践问题。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对知识的新的认识,突破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产生或获得了新的实践效果,而且更新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第二部分是“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除了从实践困难中发现研究问题,还可以从实践的困惑中发现研究问题,或者从实践的经验中发现研究问题。其次我们要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不要拘泥自己的学科教学,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教育,这样更容易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得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第三要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现在上级和学校不时会有新的任务和要求,如果老师整天处于应付中,那么就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陈教授也给我们出了个好主意,他告诉我们可以把上级和学校的要求变成自己的研究问题,这样研究的成果更容易得到认可,而且也让工作更有成效。第四要在纵深漫溯中理解研究问题。对我们的专业生活来说,向纵深漫溯,对教育基本概念进行一些思考和研究,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寻根,从而使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部分是“规划研究行动”。就研究课题的选题来说,我们要从“价值、新意、可行性”三方面考虑。研究思路,我们可以将他人的经验运用于实践,进行具体化的思考,也可以在经验概括中抽象出来的东西进行实践。

  第四部分是“脚踏实地做研究”。这部分的阐述让我明白了“行动研究”不分离,它是最适合我们一线教师参与和实践的教育科研方式。我们做研究,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进行。

  第五部分是“成为优秀的研究性教师”。要成为优秀的研究性教师,我们就要做到务实求真,尊重他人,不畏艰难。

  书虽然读完了,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我将以此为指导开展我的课题研究,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0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聊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总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正如作者在《质疑创新教育》一文所说的,“任何教学都是一定历史传统中的教学,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但它们也是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要想通过我们的理想设计,构造一套完全取代现实教学的方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冷静、客观、辨证的心态,一味地强调创新,很容易导致走极端,导致对历史传统价值的漠视。过多地渲染创新,也不利于在年轻一代教师培养审慎的历史观和对教学传统历应有的尊重。”而“在教育与现实之间,审慎是一种十分必要美德。”

  二、“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

  “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作者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人生的基本保障;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日益走向职化的今天,靠教育而生存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存姿态,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履行教师职责,从中获取正常的回报。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渐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师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在用个人生命充实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育而生存。

  “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业”;为教育而生存,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1

  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2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一本好书就像一股清泉,清澈纯净,沁人心脾。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著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以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撰写了著名的《给教师的建议》。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和读者倾心地交谈,共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其中许多建议都是作者教育和教学的实例,这些建议听起来毫无刻板说教的感觉。尤其是书中那些深刻的理论分析,对教师开阔视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揭示了关于阅读的真理,即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这是他30年的教学经验的感受。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成为差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死读教科书,只是在拼命记住教科书的内容。正是因为学生只阅读教科书,一点儿都没有课外阅读,他的教科书才会读不好。如果你想让学生真正减少脑力劳动,你必须让他们去图书馆,读更多的书。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最好的教育自己的方式就是读好书,这也是提高自己的方式。他说他坚信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应该从读一本好书开始。只有当你诉诸内心,自己与自己对话,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一个人想达到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他应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并吸收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我们引导并激励每一位学生去走近他爱好的发源地——也就是他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和这门学科相关联的各种活动,并思考和这门学科相关的各种问题,以此来确立自己的爱好。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是否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了呢?好像并没有。更多的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唤醒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相信充分尊重学生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生的一个小细节,是一种体贴的语言,一种眼中的微笑。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布道或大声的口号。我们教育孩子去体验和珍惜他们的情感,去爱,而不是寻找语言去表达或者谈论那些不存在的感受。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有一个睿智的人站在我面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帮我解决问题,引导我走出迷宫。苏霍姆林斯基就像一个善良、博学的老人,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反思更满怀期待。

  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强烈倡导人人阅读,让我们多读书,多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我们职业素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阶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真正的王道吧!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3

  近日,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是啊!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这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而教育更应该没有“放弃”,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宝贵的,都能“闪光”。赏识,成了优点放大镜,个性聚焦镜,让我们的眼里,看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看到了还没教好的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将赏识进行到底,根据思考和实践我认为:

  一、专找学生的优点

  使庄稼满意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专找学生的优点,然后让这些优点通过老师的“小题大作”,使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二、坚信学生“行”

  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四个字。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曾有一位对超常儿童有研究的外国专家到我国一所学校考察,一位老师说:“您能否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随意指点起来:“你、你、你……”此后,老师、家长、同学都对他们另眼相看,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并询问:“那几个孩子情况怎样?”老师道:“好极了,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可经您一点,全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判断如此准确?”专家微笑道:“没什么诀窍,随便指指而已。”老师顿时目瞪口呆。这个故事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

  三、不要吝啬你的“赏识”

  古人道“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可见被人赏识后的无穷动力。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莫不需要他人赏识,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总之,让我们牢记: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自己的教学中多赏识,少抱怨,从赏识起步,并将赏识进行到底。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4

  想必大家还记得之前的章节中有一章名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而今天的这两章其核心内容也是关于阅读的,重点讲述的是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的阅读。

  当今社会确实是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而学习教材却不能同步将新的概念和规律补充进去。这时,课外阅读中科普读物的阅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让我想到了这个假期里“少年读书会”最后一次活动的主题,便是“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为了准备这个主题,我翻阅了《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这套科学家故事系列丛书,还浏览了《DK酷物》、《万物》等科普前沿期刊图书,从中寻找代表科技前沿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并向孩子们推荐延伸阅读《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科学是严谨的,所以普及科学也应该是谨慎的。

  教学上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如果想要在教学中使课外阅读更有针对性,教师们就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做准备工作。这一过程应该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有预见的、有组织的”。而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帮助,作者提出“不是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过程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他们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家庭书架

  随着信息互通的便捷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普读物进入我们的视野。选什么样的科普书籍孩子喜欢看呢?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神奇校车》系列还是很好的`选择,读书笔记m里面有百变的卷毛老师,还有超级热爱探险的孩子和超级不热爱探险的孩子,他们都具有代表性,而风趣的语言也让孩子们更易于接受。遗憾的是,“卷毛老师”的创作者乔安娜·柯尔已于今年7月去世。如果可以,再读经典也是一种纪念。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怕的科学》系列不啻为一种好的选择。全套72册,分为多个主题系列,可以不必全部收入,也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读得畅快。

  今,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比较成熟的科普读物大多都出自外国作者,有时候读起来还是会有些不方便,所以如果有热心于为中国孩子撰写自己的科普读物或者在译著时考虑到国情的作者,还是很值得称赞和肯定的。相比较而言,我们自己的作者好像缺少了一些能让科学变得亲近的魔力,也少了一些对待科学的乐观,即能让孩子们更易接受的幽默感。

  很庆幸,我家的书架上有一些这样的书籍,而更庆幸的是,女儿也很有兴趣拿来读。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5

  在假期里,因为朋友的极力推荐,阅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部书。感触最深的是在这部文章里作者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促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去怎样把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勤奋而求实的人,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歌咏 “大学真好”,为闲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丽与清闲致敬。他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获得渊深的学识、敏捷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肖川又是一个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崇尚闲适的生活态度,表达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教育随笔:因随和、随意、随缘而“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人性化教育“、诗性教育是肖川博士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以往怀着对教育理论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以为高处不胜寒以至于避而远之,从接触了肖川的优美作品,其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改变了我的幼稚认识。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6

  假期拜读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程红兵的《好教师就是好教育》一书。本书凝结了著名教育家、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卓越的管理智慧、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意识,从校园应该成为怎样的校园,校长应该如何当,教师的课应该如何上,考试应该怎样考,以及如何培养学者型教师,如何使教师在文化修养中提升自己,濡染学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

  在书中,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1、是讲教师的职业修养“爱满天下”;

  2、是讲育人之道——生命之爱、民主思想、人文情怀;

  3、是讲学校管理——努力打造学校的品牌;

  4、是讲语文教学观——让心灵自由呼吸;

  5、是介绍部分语文教学的课堂实录;

  6、讲作文指导——创新思维写华章。

  看完书,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身的不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谓受益匪浅。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要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提高专业素养,学习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做到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步。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

  1、要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

  2、要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

  3、要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

  4、要读学生和为学生写的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想想自己的业余时间,忙是事实,但也不至于真的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在心里对读书不够重视,习惯没有养成。“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不是读书天。”不想读书,四季都有理由。好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师工作者的实质所在。”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还要求我们教师要“爱满天下”。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区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关注的不能只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其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等。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不能把学生当成小大人看待,吹毛求疵,以种种成人的规范去束缚他,而应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他们有童心,有童趣,比大人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杰出的创新精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必须赢得学生的爱。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7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寒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幼儿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本书着重介绍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将此书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导师。

  翻开书的第一辑,第一个章节的题目《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首先吸引住我:当笔者与故事中8岁的男孩做了15分钟的游戏后,这样写道“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碰了碰我的胳膊。他这个动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不是处于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达他的友好。”故事后附有一段“小贴士”以及给教师自省的几个问题——“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非语言教师方式呢?我会不会用肢体语言来向小孩表达自己的赞赏与肯定态度呢?虽然是短短数语,但带给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孩子,我们应如何走进他们心灵给他们爱,书中对此给了点睛的指导,这在工作中是很受用的。

  我非常赞同作者从始至终阐述的观点: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10几年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威廉.詹姆士说过:“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不要放过日常工作中、与孩子们相处中、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对待与孩子们的每一天,一定能在保教实践中提升自己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职业人生。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8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去探寻.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

  爱,像空气充满在我的身边,父母的爱,朋友的爱,老师的爱……

  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还有朋友的爱,文章里面有许多安利柯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安利柯他从不在意,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也正是这些好朋友才使安利柯明白了很多,才使安利柯成长的更好。

  还有老师的爱,如文中有一件事:一个小男孩因为受别人羞辱而气愤地将墨水瓶丢向欺侮他的同学,不想却丢在了刚走进教室的先生身上.先生并没有盲目地责怪他,而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并“请”造事者起立,承认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有坦白过失承担责任的勇气。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我也随着安利柯的成长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更是我从未发现却一直在我身边的爱。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现在我知道我得到无私的爱,我更要付出更多的爱。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19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己,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20

  今年有幸做了一年级的班主任,觉得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自己还是欠缺的。所以选择了《如何教育叛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手册》一书。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是教育界许多理论学者所持的观点,但是未见得能被我们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让我们做老师的觉得无能为力,备感挫败。他们挑衅教师,欺负同学,甚至打架滋事,学业成绩更是惨不忍睹。

  本书正是针对这部分学生而写的。作者正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作者指出,叛逆学生的挑衅行为是天性情或在压力作用的结果,是他们无法自我控制的,而目前教育界的一些做法加剧了这种挑衅行为。笔者宣称,这些学生是可教的,能否使这些学生改变正是取决于教师们(包括家长)的努力。在作者看来,教育好判逆儿童不仅能使学生受益、家庭受益,而且能使教师受益。教育好叛逆儿童的教师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

  本书是围绕贾斯汀,卡桑德拉和哈利这三个叛逆成性的孩子,专家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和过程来让孩子的'性格得到约束。我也从中汲取到一些育人和管理的方法。

  首先,我们对这些学生应该知根知底,包括其家庭情况。像书中的三位叛逆学生,其中有两位生活在混合家庭,且家长们工作都很繁忙根本没有时间来照看孩子,卡桑德拉和他没有工作长期享受福利救济的母亲住在一起。这些特殊的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肯定会有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性格和特点,肯定是比其他孩子要难教育的多。在我们学校没有像书中那么叛逆的孩子,但是特殊的孩子,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教育这些孩子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最高的情绪成熟水平。

  第一,教师可以给这些孩子们创设一个成功的环境。由于奖励—结果的范式在叛逆、挑衅学生身上往往无效,我们需要一种更加复杂的方法。改变环境,让正确的反应简单易行。

  1、教室的布置

  许多学生从丰富多采的教室中获益。但是有注意力问题的学生教室最好是有次序,有结构,有目的的。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室中尽量把可做课桌椅等摆放整齐,讲台收拾干净一些,板书可以整齐一些。

  2、座位的安置

  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以安排坐在一些按时完成作业、组织纪律性强且不爱和同学讲话的学生旁边。或者就坐在第一张。这个方法每个老师都用过,还是有一点效果的。

  3、课桌的整理

  桌上放尽量少的一些东西,尽量减少让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诱因。比如,上课的时候总是有文具盒掉地上的声音。那么,我们可以规定文具盒不能放桌上,就放一支铅笔和橡皮放在靠近书本的地方,不至于上课总是听到不应该听的声音,也减少了孩子做小动作的纪律。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21

  在这美丽的世间“爱”究竟就是什么?在这本书里爱又就是怎样去体现的呢?它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教育的结晶呢?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时,这些问题便如潮水般向我涌来。此时带着这些未知的疑问我走进了《爱的教育》去探求我想要的答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就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就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就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心存着一份爱。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享受着许多别人的疼爱、关心与帮助。我很希望我们享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此时也会付出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爱,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问候,一个拥抱,大到爱心捐献,希望工程,社会保障……这其中都包含了爱。但人们常常忽视了爱的存在,就如父母的爱,人们似乎都觉得这就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太多的付出与回报,甚至还无形中拒绝着父母的爱。

  整部小说,没有豪言壮语,只就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故事,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如安利柯的好朋友卡罗内,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乐于助人。当一个同学丢失了买笔记本的钱,站在大街上哭时,他就把自己的钱给了他。还有那个年仅11岁的爱国少年,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拒绝施舍(尽管他十分急需那些钱);还有为救最低班的小学生而被车压碎了脚骨头的洛贝谛……这些平凡而朴素的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生活充满爱,为他人奉献爱。正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22

  书中写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孩子们有修养,行为规范得体,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们的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主宰我们的人生。

  正如书中所言,我认为孩子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否。孩子习惯好,家庭往往是美满的。例如:孩子学习习惯好,学习成绩好,全家人都高兴;孩子有文明习惯,街坊、邻居都夸奖,家长心里就美滋滋的;孩子劳动习惯好,手底下有活,经常帮助家长干活,家长就感到孩子懂事,更喜欢孩子;孩子有孝敬老人的习惯,家庭关系就和谐,家长的脸上就会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作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儿是不行的。现在有些教师和家长在行为习惯上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因为不科学,所以不见成效。平时靠管、卡、压的办法,孩子们被管得表面服从,可是老师或家长一不在场,就原形毕露。有的家长于是采取简单生硬的方法,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目前,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迁就多,要求少,说教多,训练少,结果是很多孩子是天桥的把式,能说不能干。有的学生在班、队会活动上慷慨激昂地大赞劳动光荣,可是在家里连袜子都不洗,因此,我认为家长和教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

  (1)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例如,教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家长可利用各种不同的场合,如去商场购物、乘车买票、不小心弄脏别人的衣服、外出作客等对孩子进行教育。又如训练学生的`劳动习惯,家长可以把大扫除和美化家庭居室结合起来,把家务劳动和学习简单的修理、烹调技术结合起来。再如训练孩子专心学习,可以让他拿着书本到电视机前去看,看看他有没有意志力,不受干扰,专心学习,孩子感到信任,很有兴趣。这样就把枯燥的训练变得饶有兴趣的活动,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主动参加训练了。

  (2)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训练中给孩子提要求要明确,特别是指导要非常具体,从每个细小动作入手,从坐、立、行走开始,对握笔姿势,看书姿势等都要给与指导,有些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不给以生活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如何刷牙、洗脸、如何叠被子、擦桌子、扫地……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作为教师,我们就要义不容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他们今后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每时每刻从好习惯做起!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23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最近,一本孙起英的《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这本书感觉不像在阅读书籍,而是像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的丰厚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曾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拿着笔不知所措;有的无目的地在纸上胡乱涂画;有的东瞅瞅西望望,看到同伴画什么便画什么……幼儿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前幼儿具有目的性不强、构思能力不完善并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造成。本书在实施操作篇中给了我几条很好地建议:首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创作题材。其次,创作开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或者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明确创作主题、与创作相联系的绘画内容以及可以如何表现等。再次,应为幼儿提供简单易学但具有变化性的绘画材料。最后,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当发现幼儿停笔不动或左顾右盼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意图、心态,多给幼儿正面回应,找出幼儿成功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建议的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如:“刚才想画什么的?”“哪里不会画了?”“看看旁边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通过言语上的提示、问题的启发,帮助幼儿找到创作的方向继续下去。

  还有在美术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活动结束了,仍有些幼儿因种种原因还未完成自己的作品。那么这时教师该不该进行活动评价呢?怎么评价?很有幸在本书的'发展评价篇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教师要观察还没有画完的幼儿有多少,如大多数没完成,不必着急评价:如只有少数几个就可以进入评价环节。其次,教师要将这些没有画完的幼儿作品与画完的展示在一起,并与未完成的幼儿说:“等有时间你们还可以画!”评价过程中不要回避这些作品,因为他们只是没有时间继续画,并不是画得不好。最后,老师要分析没有画完的原因,如果只是因为在构思、构图上比较复杂,所需时间长,教师只需为他们提供再次作画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与幼儿交流:“今天在画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下次需要老师帮助吗?并对其作品给与肯定,以增强幼儿下次创作的信心;如果是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延长时间,则有必要对其进行行为习惯上的培养。

  如此好的建议还有很多,推荐大家有空时赏析。

  读完这本书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