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试题 单项选择题 1、 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 )特点。 B.指导性 C.间接性 D.交往性 【答案】C 2、 “杯弓蛇影”反映的是一种( )现象。 B.行为强化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答案】C 3、……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
单项选择题
1、 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 )特点。
B.指导性
C.间接性
D.交往性
【答案】C
2、 “杯弓蛇影”反映的是一种( )现象。
B.行为强化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答案】C
3、 下列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答案】C
4、生理自我在( )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B.2岁
C.3岁
D.4岁
【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5、 学校可以对教师的哪种行为进行处分或者解聘( )
费
B.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活动,一学生路上撞车,经抢救无效死亡
C.强制搜身,想知道学生是不是偷了东西,经教育屡次不改的
D.与同事不和
【答案】C
6、 认知心理学家从目标取向来解释不同成就动机的人对不同难度工作的选择,一般而言,学习目标取向者倾向于选择( )的工作。
B.中等难度
C.最困难
D.最简单或最困难
【答案】B
7、 人们创造出“雷公”“电母”等形象是运用了想象的( )加工方式。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雷公 、 电母 、 风婆 、 龙王 以及《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形象,都是运用拟人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8、 中小学校园周围( )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B.300米
C.400米
D.100米
【答案】解析: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9、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某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而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她)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为集体做好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这说明儿童情感的( )在逐步发展。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答案】B
10、 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
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答案】B。中公专家解析: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11、 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导致学生这种行为的教师的领导方式最可能是( )
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答案】B
12、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种条件反应是( )
B.逃避条件作用
C.回避条件作用
D.消退
【答案】B
13、 创造或者墨守成规属于性格的( )特征。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答案】
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除了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偷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的( )
展
B.深刻性发展
C.可控性发展
D.稳定性发展
【答案】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教师权利的是( )
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C.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答案】解析: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是属于教师权利中的指导评价权
二、名词解
16、综合实践活动
【答案】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17、教育功能
【答案】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往往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
18、德育目标
【答案】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在这里德育目标分类,是依据我们对思想品德结构的理解而划分为三个方面:①思想、政治、道德准则或规范方面的目标;②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目标;③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
19、 晶体智力
【答案】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与流体智力相对应。
三、简答题
20、 结合理论与实践,简述如何做好学困生或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
【答案】学困生或问题学生主要集中体现为后进生,这类学生表现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典型特征: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对后进生的教育: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灯”,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④针对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21、简述教育功能的类型。
【答案】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额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①.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②.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③.按照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分为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22、 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因素。
【答案】 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食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3、 陶行知提出“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老师这样概括教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教学必须经过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潜心钻研、赴诸实践、长抓不懈,汗水之后肯定是一片新绿,“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无需教”的理想境界一定能实现,因为学生学会了学习。
24、试述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答案】身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2.合理宣泄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4.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5.坚持锻炼。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25、 谈谈你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认识。
【答案】赫尔巴特作为科学教育学之父,赫然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五、材料分析题
26、小学生小明转学到后学习成绩由中下一直往下滑,常不交作业,上课打瞌睡,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他的父母都从商,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并不溺爱孩子,同时对学习的要求不高,只要求有进步。小明腼腆,不爱参加文体活动,很想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因为一开始给周围同学的印象不好,因此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导致人际关系较差,有时被欺负,因为比较胆小,所以也不敢说。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哪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从需要的关系分析小明成绩下滑的原因。
(3)请分析如何帮助他摆脱困境。
【答案】
(1)小明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进而影响到自我实现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小明成绩下滑,一方面是因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开始给周围同学的印象不好,因此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导致人际关系较差;另一方面是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有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而小明来到新环境,有时候别欺负,得不到其他同学的尊重;因为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小明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影响,学习动力不大,成绩下滑。
(3)第一,对于小明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了解小明内心存在的困惑,加以引导;
第二,创造机会让小明融入集体,和谐其与班上同学的人际关系,让小明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
第三,鼓励小明积极参加班上活动,也引导班上的同学多关心和尊重小明;
第四,协同小明家长,对小明有适当的学习要求,激发小明学习动机,老师也在学习上多指导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