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转化路径论文 公共英语课上,学生由于自身英语知识准备的不足,课堂上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本应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却显得单调、乏味。在调查中,很多高职公共教师教师表示在讲台上有种“曲高和寡”的感觉,也有“孺子不可教也”的感叹。再加……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转化路径论文
公共英语课上,学生由于自身英语知识准备的不足,课堂上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本应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却显得单调、乏味。在调查中,很多高职公共教师教师表示在讲台上有种“曲高和寡”的感觉,也有“孺子不可教也”的感叹。再加上公共英语课给人感觉是基础课,貌似简单,跟其他专业课的老师相比,没有自豪感。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英语教师情感方面的波动,而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感到所从事的职业乏味、缺乏成功的体验,有的教师甚至后悔当初的选择。
学校的管理评价系统不仅领导评老师,教学管理机构评老师,而且学生还要评教师。教师既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风趣幽默的个性,才能得到学生的肯定。而作为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师,面对的学生英语知识准备不够,学习兴趣不高,相比其他课程而言,需要在课前作更充分的准备,花更多的时间补充生动有趣的授课材料,才能得到学生的亲睐,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班级的学生,如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班级,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较易得到来自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的较高的评价,但毕竟这样的班级是少数。大多班级的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失,课内外付出的精力并不少,但却较难得到来自各方的好的评价,过多片面的甚至不公正的负面反馈深深刺伤教师们的自尊和热情,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而教育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使教师的很多隐性劳动无法量化显示,个人成就感低,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失落、消极、苦闷。
对个人发展前景担忧所引发的迷惘心理。首先,随着生源数量的日趋减少,高职院校的招生问题面临着挑战,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不够,各系部为了使本专业教师达到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就会压缩英语、政治等公共课这些非专业课的课时,如将原先一周四节课减为一周二节课,有的系部甚至停开英语课。公共英语教师面临着课时不足、收入减少的生存的危机感,感觉前途无望,心理着急、忧虚而又无力解决,产生职业倦怠。其次,职称问题是任何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当下对职称评定的体系越来越严格。职称评定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有课题成果,在现行的体系中生存,面临着极大的科研压力。大多公共英语教师只有本科学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能力的学习,完成科研成果的能力有限,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因而职称评聘也就一拖再拖,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探索教学的热情受到了限制,如果在工作中又得不到鼓励和肯定,长此以往,必将产生倦怠心理。最后,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整体环境对教师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远大于学术权力,有时人际关系比学术、专业能力更为重要。无形中一些有家庭背景或者有些交际策略的老师更易得到领导的亲睐,有些学术能力强的老师由于天生的性格或者由于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去周旋与领导间的关系,再加上公共英语这门课程其专业性不强,体现能力的高低也没有绝对的标准,致使大多教师感觉人情胜于能力,与领导关系的远近胜于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进而会产生郁闷、低落的情绪,时间一长,必然会职业倦怠。
公共英语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基于上述倦怠成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支撑起一片心灵蓝天
首先,作为任何一名大学教师,面对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自身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眼中博学多识的好老师。而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读书学习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获得,也是保持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段。同时在教学的同时,强化自已的科研意识,坚持撰写教研论文,一方面使自已教学习得物化成理论成果,同时也可以为评职称作好准备。其次,坚持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要想真正将课上得生动有趣,课外还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搜集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这样更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也更易产生职业成就感,进而心情愉悦,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最后,学会管理好自已的心情。工作之外,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丰富自已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多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坚持身体锻练。保持充沛的精力,增强应付不良心态的能力。工作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将教书育人从职业发展成事业。当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时,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运用积极的语言反复暗示自己;同时也可以一些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已面对一切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另外,多与同事,朋友交流、沟通、倾诉,学会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排解苦闷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每一天的工作与生活。
(二)学校要完善管理评价体制,以人为本
第一,坚持以师为本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来源。高职院校中,学校管理层应“用放大镜看教师的优点,用显微镜看教师的缺点”,致力于充分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学习型学校”的要求,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放下架子,与教师交朋友,尊重信任老师,而不是处处以领导自居,无论是行事还是语言都应顾及到教师的感受。同时,教学管理与薪酬分配制度等工作要淡化行政权力至上的工作,给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第二,完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制高校对教师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上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也是教师易产生心理失衡的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有时就是仅凭督学随机听的一堂课的成败或者学生信息的反馈来决定一个老师工作的成绩,难免有所偏颇。而对于公共英语教师而言,要是所任教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教学效果相对来说肯定要差些,因此会产生不公平的心理。因此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不仅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需要。
(三)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使教师确立自尊与自信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处于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个体能自由进行各种交流,通过交流和沟通使个体确定自尊和自信,感受到爱与被爱,确定自我价值找到归属感。首先,社会要为高职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社会应该加大改革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职业工作者的交际,帮助教师获得社会归属感和满足感。其次,要改善高职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教科研资金等都相形见绌。要着力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当然,教师不能以追求物质享受作为工作动力的源泉。但在当前社会,必备的物质基础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安居乐业之根本。收入的高低能极大地影响工作情绪与工作热情。加大对高职教师物质投入力度,是在经济上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高职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也更能调动他们投身教育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