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红海 观后感

管理员

摘要:

教师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  早就想看《红海行动》了,提前在网上订了票。乘着热热闹闹的拜年人潮,我第一时间刷了这部影片。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教师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海行动》观后感【一】  世界并不安宁,战火总是突起,很多时候死亡的威胁不期……

教师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

  早就想看《红海行动》了,提前在网上订了票。乘着热热闹闹的拜年人潮,我第一时间刷了这部影片。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教师观看红海行动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海行动》观后感【一】

  世界并不安宁,战火总是突起,很多时候死亡的威胁不期而至。《红海行动》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真实复刻了我国首次武装撤侨过程。不同于《战狼2》结局的皆大欢喜,《红海行动》呈现了战争最真实残酷的一面,人质救出、恐怖阴谋打破,在迎接胜利曙光的那一刻,我们也接到了死亡的通知单。我们不禁扼腕叹息,英雄怎会死亡?可这就是现实。

  狙击手罗星被打穿嵴柱神经,观察员李懂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是因为自己的'紧张,没能扫清敌人,间接害了战友。但他在顾顺的鼓励下,逐渐变得成熟、稳重,终于能独当一面。我们可以想象,今后他将成为下一个罗星,带领下一个李懂走向老练,然后下一个李懂又会成为下下个罗星,带领下下个李懂走向老练……

  通讯员庄羽在救援中瘫倒在一片尸体中,他说以前那么多的训练和演习并不是这样。所以面对血肉横飞的场景,他害怕了。可当他独自一人面对时,他摆脱了自己手指被炸断的恐惧惊愕,扑向了敌人,将利刃刺向了敌人……其实,当死亡来临时,他已经战胜了死亡。

  战争最不缺少的就是死亡。正如片中舰长所说:“直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上了战场,生死岂还顾得?死亡固然使我们痛,但也让我们触摸到了真实。战争有流血,和平也有牺牲,只是你我处在这些英雄用血与肉铸就的和平的“温巢”里还未感受到外界的寒意。死亡沉重,但我们必须接住这份沉重。

  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军,为什么要让家人时刻担心自己,承担失去自己的风险。但看到最后我明白了,即使他们不成为军人,也会有别人承担起这份责任。即使他们不牺牲,也会有别人牺牲,他们宁愿牺牲的人是自己。他们在决定成为军人的那一刻,心中就已经做出了选择:我的生命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家人,而是属于国家和人民!

  他们很坚强,因为他们铁骨铮铮;他们也很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生命。但他们拥有坚忍不拔、铁血刚毅的内心和信念!

  正如他们的口号:勇者无惧,强者无敌!

  守卫和平,感谢有你!

  致敬中国军人!

  《红海行动》观后感【二】

  《红海行动》基于“也门撤侨”改编,并且开篇即是海上战斗,不能不令人想起去年大红大紫的《战狼2》。细看下去,对于作战配合和狙击手的强调,又有点像《战狼》的开场。接下来,《战狼》的情节是引出了受到处分的主角冷锋,而《红海行动》则是因为此前的战斗中有成员受伤,于是替换上来的新成员,加入了蛟龙突击队。不难发现两者的不同:战狼系列聚焦于特种兵的个人境遇,而《红海行动》则更突出集体的形象,如果说前者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么后者则是集体英雄主义。

  话说战狼系列的第一部,其中可不缺刻画团队配合,渲染战友情的内容,但是到了《战狼2》,冷锋的个人形象进一步地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变得更加浓厚。远远超越前作的惊人票房,证明导演吴京的选择很正确。

  与之相反的是,林超贤导演此前的《湄公河行动》,一方面的确强调了团队配合,但在另一方面,张涵予和彭于晏所饰演的角色,显然比剧中其他队员更重要,这也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如今的《红海行动》则不同,蛟龙突击队各成员的戏份差不多,这就变成了典型的群像戏。从目前网上的反响来看,导演林超贤的做法也是成功的。

  《战狼2》和《红海行动》都属于主旋律作品,而且题材很相近,却走了不同的风格路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自立意上的微妙区别。当然,吴京是武打演员出身,拍摄战狼又兼任导演和主演,突出自己的战斗特长,这一点都不奇怪。容易忽视的是,两部战狼电影共同的内在逻辑:主角先是受到委屈,但又因为坚持爱国主义,勇于拼搏舍生忘死,终于再创人生辉煌。有所不同的是,冷锋在第一部的时候身在体制内,到了第二部却处于体制之外,但他仍然不忘军人的使命,国家的重托……结果就是大家都看到的,第二部远比第一部要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战狼系列探讨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国家的关系,其基本立足点是主角冷锋的个人视角。因此脱离体制却又不忘爱国的主角,反而更能激起普通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战狼系列告诉人们:个人英雄主义不妨碍为国家做贡献,坚持爱国心和正义感的人才终究不会被埋没!冷锋身上兼有个人和国家的双重形象,象征着新时代民众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旋律的调和,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由政府支持拍摄的《红海行动》,基本立足点直接就是国家层面的大视角。此前的《湄公河行动》也一样,里面甚至直接出现官方话语。《红海行动》的巧妙在于,一方面官方宣传用语少了很多,另一方面贯彻了行动胜于言论的理念:为了国民的安全,我国政府和军人全力以赴,不少人为此奉献出宝贵的生命……

  如果说战狼系列是从民众的视角来表现爱国,那么行动系列就是从国家的角度来抚慰民众。好人有好报,爱国的人终究不会被亏待,对于战狼系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适度的范围内,放大主角光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反之要是拍好人爱国却受尽委屈,那就算不上主旋律了。行动系列则是要突出表现国家为了保护公民安全,各级各部门如何拼搏奉献以至于有人员牺牲,特别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军人武警等。反过来说,这要是拍成龙傲天式的作品,那岂不是变成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显然是不行的。

  写到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红海行动》中暗藏了循环叙事。别忘了该作开篇的战斗中,先前的狙击手因伤致残,于是突击队才引入新队友。到了电影的结尾,又是对于此前战斗中牺牲队友的.缅怀。可想而知,接下来又得换上一批新队友,又会有新的战斗……领悟到这一点,更能理解其中的悲壮!

  同样是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相对于《红海行动》的悲壮,《战狼2》更突出的则是爽快。两者的视角和立意不同,市场定位也不尽相同。惊人的票房已证明,《战狼2》的确是老少咸宜,而《红海行动》在资深影迷军事迷中能获得更多的好感。至于有些观众对于《红海行动》的批评,主要是文戏不足,反派刻画不多这两个方面。

  不妨回想一下《湄公河行动》,那里面文戏少么?另外反派群体的戏份也很多嘛!这部作品可是描绘了大量的东南亚风情,毒枭团伙的生活方式,地下毒品交易,等等,对于展现社会风貌方面是很看重的。然而同样是林超贤导演的《红海行动》,其中对于中东社会的描绘就要少得多,不仅伊维亚共和国是虚构的,而且反派的戏份除了战斗之外少得可怜,这又是为何呢?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果要深入刻画中东地区的社会状态,处理起来很有难度,尺度也太难把握。不如集中精力到战斗过程上,其他的地方如汽车炸弹,如敌方组织等只是点到为止。再例如说破坏核脏弹材料交易,这是女记者的要求,但又并非中央的命令。我国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不能说谁有威胁就直接去打谁,因此不能直接就和女记者达成一致。突击队员最终是在通讯不能的情况下自己做主去完成了这一重大使命,这个情节处理颇可玩味。

  《红海行动》中引人思考的细节并不少。《红海行动》和《战狼2》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红海行动》靠的是“行胜于言”,实际上是偏向含蓄的,例如说剧中不仅突出战争的惨烈,而且屡次表现战士的心理压力,这就暗含了反战的意味。而《战狼2》的表意要更直接,也更容易理解。如果说《战狼2》是清晰地传达出令多数观众欣然接受的爱国主义观念;那么《红海行动》则是采用真实感强烈的视觉风格(并非完全的写实),直观地表现出行动过程和细节,并试图让观众自己去领悟去思考。《红海行动》的说教色彩不浓,不像《湄公河行动》那样包含大量对话,也不像战狼系列那样突出口号。

  进一步来说,我觉得《红海行动》有加强画面质感,同时又简化主线情节的倾向,导演是不是稍微有点受《地心引力》《荒野猎人》等作品的影响呢?考虑到电影界趋于矫情的现状,特别是对于国产军事动作电影而言,追求少说话多做事的整体风格,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制作思路。